◎中庸之眼看电视
中庸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不是平庸,不是无原则,不是圆滑,不是没理想。“中”,即是中正,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是平衡,是分寸。“庸”,指低调、内敛、自律,辩证地看事物。按我之愚钝理解,就是做人做事冷静客观、恰到好处,不过也不及,关键是“度”的把握。比如做人,“可以无傲气,却不可无傲骨”,不可过于“傲”——变成了“傲气”,变得清高自负或趾高气扬,也不能没有一点“傲”——变成软骨头,那就取之中间——称之“傲骨”吧。如今在职场上,不可太张扬,让人感觉骄傲浅薄,也不要太低沉,碌碌无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此时中庸派上用场,恰到好处地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切切实实地实现自身的抱负,追寻一种“淡泊明志”的境界。构建和谐社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中正、平和地审视自己、对待他人,都“中庸”得恰到好处,那么这个社会也许就和谐了。
联想到我们的电视节目,似乎也该“中庸”一下。
以往,电视节目常常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教化观众,即所谓“端架子”。现在,大多数电视节目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放架子”,而且放得很低,一味地迎合、媚俗取悦观众。不管是“端架子”,还是“放架子”,两者都“过”了,不符合中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原则。
新闻节目这几年意识到了自己的“端架子”,以前总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用八股语言、八股腔调“播”新闻。这些年出现了民生新闻,面露笑容、亲切平和地“说”新闻,内容大都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因而民生新闻在各电视台的收视率大都遥遥领先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民生新闻也有了低俗化的倾向,出现了些琐碎、家长里短、猎奇乃至低俗的内容,这就“过”了。本来新闻节目放下架子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是好事,可一下又放得太低,违背了中庸“过犹不及”的原则。
娱乐节目也是如此。以前的娱乐节目,比如《综艺大观》之类,大都是明星表演,观众只有看的份。现在的娱乐节目,不论是《超级女声》还是《非常6+1》,普通人也可上电视节目展现自我,实现更大程度的参与互动,不管这些少男少女唱得怎样,哪怕唱得不专业,但电视节目给他们提供了实现自我的平台,这是电视节目的进步,让电视真正为大众服务,让普通群众也能参与,而不只是领导、专家、明星的舞台。但是我们也看到,娱乐节目让大家高兴、开心本来是好事,有些主持人却有意无意地添加恶俗的笑料和噱头,内容浅薄无聊、花哨吵闹,仅仅是感官刺激而已。如此又娱乐得“过”了,没有用好中庸的原则,这样的娱乐节目虽然短时期内可迅速提升收视率,但它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无论娱乐得怎样疯狂狂欢,都该把握住尺度和底线。《超级女声》红遍了大半个中国,之后的收视率就明显下降,而现在很多台还在纷纷克隆。殊不知,观众的新鲜感已逐渐淡漠。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社会责任的丧失。西方哲学家康德曾区分过两种“愉快”,第一种是“感性的愉快”,第二种是“智性的愉快”,很多专家都在担忧娱乐节目的泛滥,让严肃类节目越来越边缘化。
娱乐和社会责任,两者之间如果把握好“度”,掌握好一定的技巧,是没有必要把它们弄得泾渭分明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中庸一下。古人早就说过“寓教于乐”,这其实也是一种中庸。电视的教化功能并不一定意味着只是重大题材、一脸的严肃冰冷,而娱乐功能也并不意味着只是嘻嘻哈哈,没有一点意义。比如一些选秀节目,展现的不只是选手台上那一刻的风光,有的展现了选手们为了追逐梦想付出的艰辛,不懈地追求与努力,这些都是积极的主题,教育意义蕴含其中。再比如中央台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刚开始的定位很高,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其实这种定位也没错,这是电视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它请专家用专家的语言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讲人生,讲社会,感觉是在上课,是在教化观众,而观众听不太懂,也不买账——换频道。《百家讲坛》那时几乎没什么收视率,差点被淘汰。后来栏目组痛定思痛,重新调整,放下架子,不用专家的语言,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讲一个个历史故事,来解读人生。从此,收视率直线上升。后来的《百家讲坛》就是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这个点就是中庸。精英文化不要太雅,雅得让大家听不懂看不明白,自己在那儿孤芳自赏;大众文化也不要太俗,俗不可耐,两者中和一下,就是中庸、就是好作品。东北方言剧《刘老根》是一部中庸得比较好的电视剧,反映的是新时期农民的追求和精神面貌,主题积极重大,属于主旋律范畴。按以往套路,可能要“端架子”,做得正统严肃,但该剧却很轻松、诙谐,而又不低俗、庸俗,“度”把握恰当,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中庸是一种高水平,不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折中一下就可以达到的。中庸得恰到好处的作品能雅俗共赏,成为千古名作,如白居易的诗,老妇人都能听得懂,却丝毫不影响它精湛的艺术魅力。
中庸又是一种功夫。好比射靶子,高手射中的是中心点——不高不低、不左不右。这需要技巧、需要智慧,更需要历练。
中庸更需要品位和创作者的素质。好比一则笑话,可以编成直白的、引人发笑的段子,也可以含而不露地令人忍俊不禁。同样都是逗人乐,两者的档次高低显而易见。对于电视工作者,更应该沉下心来,摒弃浮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思想境界,才能知道什么是“度”,进而把握好“度”,不过也不及,做出中庸的好作品,创立好品牌,保持长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只盯着眼前暂时的收视率。
本文刊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3期)、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采编》(2007年4期)、《贵州电视》(2007年1期)、《新闻窗》(2007年2期)、《宁波电视》(2007年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