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既有资料知悉,梁希一生中科学考察次数甚多,遗憾的是留下文字的科考报告甚少,以建国前而论,只有两篇,于是这两篇科考报告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它们透露出的大量信息对于研究梁希、对于研究梁希的林业思想,对于研究梁希在旧中国时复杂的心路历程,作用甚大。
1929年,梁希46岁,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程韬甫盛邀梁希兼任建设厅技正,梁希本是浙江人,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当初专攻林产化工,就是希望能有机会为山区百姓致富尽绵薄之力,今日委之以重任,考察两浙之山林,自是喜出望外,“欲以一年之功,周游两浙,而识山林川泽之大概也”(梁希语),不料,仅仅考察半年,就中止了计划。
图3-1 曹娥江在绍兴地区图
第一,放火烧荒问题(民间的一种非常落后的开荒方式)。梁希考察来到东天目山,山顶高1520米,离顶数里,有分经台,“分经台上峰,本有天然林,唯以民国十八年三月,孝丰山火,越境延烧,殃及天目,所有分经台上峰与白虎山上部参天巨材,悉付一炬,越世古木皆成劫灰。孝丰损失若干,无从窥察:就临安境内言,七里焦木,连绵不断,即立鲁里而北望,烧迹犹历历可见,为害之烈,可想见矣。至询其起火原因,则由于孝丰山民之种罗卜,因罗卜而开山,因开山而放火,因放火而损及两县财产,以若所得,致若所失,老百姓愚不可及矣。”——20年后,梁希任林业部长,一再强烈反对各地农民放火烧荒,原因应该是与此次强烈印象有关。
第二,水灾泛滥与围山造田问题。考察期间绍兴地区暴露出的问题最严重,首先略述一下梁希在绍兴地区的考察路径:绍兴县——上虞县——嵊县——新昌县,考察曹娥江的水灾并探究其原因。上虞县是曹娥江的下游地区之一,嵊县和新昌县对上虞县来说是曹娥江的上游地区。以下附的是一张曹娥江在绍兴地区的图。
梁希考察中得知,“娥江下游各地,每年秋季必发水。水从上游嵊县而来,至曹娥镇附近,则泛滥而没堤岸……致外梁湖万余耕地,时遭淹没。”于是梁希决意考察上游嵊县。船至嵊县,远望山峰,“觉土色黄白而惨淡,以为荒也”,待到近处,方知不然,乃是玉蜀黍收割以后之地,其他山冈,也有此病,原来嵊县对上虞县是上游,嵊县对新昌县则又属下游,所以嵊县“年年为山洪所洗,于是耕者弃其地而上山。伐其木,平其坡,图其近,忘其远,以农易林,夷山为田”。因此,嵊县一带,“山土粗松,逐渐下坠,岩石暴露,终于荒废”,如此,暴雨一来,嵊县的水土必然大面积流失,曹娥江的下游上虞县一带也就形成水灾。
离开嵊县来到新昌县,新昌县是“山无论高下,岭无论平险,悉数垦为农地,无复茂林修竹”,“县城周围山地,自麓至顶,无不垦种,所未垦者,已经洗尽之石山而已。据乡人言,此习甚于今近四十年间”。梁希考察至此,慨然叹道:“如此倒行逆施,恐不出五十年,上流皆成石山,下流皆成沙地,非独无林业可言,即农业亦破产。”——20年后,梁希任林业部长,对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围山造田一再晓之以危害、责之以大义,即使面对巨大压力,依然借助全国人大会议讲台,多次表达理性和良知的声音,因为曹娥江的教训太深刻了。
考察中得知,新昌县虽是曹娥江上游,但耕地有限,人口日增,于是围山造田,大雨一来,水土流失,殃及嵊县,更殃及上虞县。曹娥江下游每年水灾由此而来。考察中还得知,不仅绍兴地区的水灾源自围山造田,台州地区临海的水灾同样来自围山造田。——20年后。梁希任林业部长,四下黄河考察,亲眼所见黄河“两岸山上是一望无际的毫无树木防护的梯田”,山上原本都是树木,为什么砍去?为的是围山造田,所以各地水灾情况大致相同。
第三,惊人的荒山问题。于潜县属杭州地区,梁希写道:“由百花潭至于潜县城,则童山濯濯,杂草离离,并灌木也不多见。县城周围四、五里,绝无乔林,其荒可知。”
孝丰属湖州。“孝丰境内,青山与白水湾之间,虽有天然林,然年龄皆幼稚而不足观。白水湾至师姑桥,有全荒者,有半荒者,至于县城附近,则荒山更多。”
至于绍兴地区,荒山问题最是突出。绍兴县城外“石官山山脉,左右荒山,目测之,约二千亩”,“牛腿、鸡笼、老乌石等山荒地,约有二千亩”,上虞县城外“蒿尖山自二百米之等高线起无林,凤凰山则十之七八荒废”,“与蒿尖山东西遥遥相对者,有大顶尖山,山之西面全荒”,曹娥江下游十多座山,大多为荒山,以兰芎山为例,“土质尚佳,然滥伐之余,林木荡然”。嵊县与新昌县的荒山问题一样严重:“山阴山阳山高山下犁为田,既无立木。”
天台地区的荒山问题与绍兴地区的荒山问题差不多,以天台山为例,“其近山皆开垦成耕地,其远山十之八九荒废,且岩石累露甚多,周围泥土,大半为雨水冲刷”,天台山最高峰为华顶山,“华顶山之顶,名拜经台,高一千一百三十七米,左右前后,一树不留。要之华顶周围之诸峰,上部皆秃,此登高一望可以了然也。“——”左右前后,一树不留”,读之心惊,哪里知道周围的山峰都如此呢。
第四,治安问题。安吉县属湖州地区,湖州是梁希的家乡,自古以来耕读之风甚浓,然而梁希考察时的安吉县“遍山皆盗,出没无常”,“市人谈山变色,何论乎林?”安吉县是盗,嵊县是匪,“嵊县绑票匪著名于世”,“票案层见叠出”,梁希本想考察黄泽港,因为那里有曹娥江的重要支流,“惜匪类出没无常,未能往觇山林状况耳”。
第五,不作为与乱作为的问题。乱象在民间,根子在当时的各级政府,是各级政府的不作为与乱作为加剧了民间乱象。例如(1)东天目山称浙江名山,然“山地大半民有,少半寺有,公地阙如。唯东苕溪发源于此,上流缺乏森林,下流频见水灾,崎岖数峰,关系杭、湖两属身家性命不浅,政府岂可等闲视之?”——这是公开地批评有关政府不作为。(2)于潜县各类土地合计150余万亩,然而查县政府纳粮之土地连5万亩都不到,梁希愤慨地问:“灵隐有飞来之峰,岂于潜之山,亦不翼而飞去乎?”——这是公开批评于潜县政府的乱作为。(3)莫干山,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1919年地方政府划出3000余亩山地为避暑区域,准许外国人购买——须知国土代表的是主权,地方政府分明是乱作为。(4)曹娥江下游各地,每年秋季必发大水,梁希考察时发现就在下游地区有一个牟山湖,面积3万余亩,本是一个绝佳的蓄水池,处理得法,可减轻洪涝,可当地官员从不关心,结果泥涨而湖干,未能发挥天然水库的作用——这又是典型的地方政府不作为。(5)嵊县出现了严重的夷山为田现象,引发了梁希深沉的叹息:“自有天地以来,从无官家为小民作永久计划,则饥来逼人,小民自决,其能顾及娥江下流乎?且小民亦并不识娥江也,何罪之有?”——这是对国民党各级地方政府不作为(低能)、乱作为(腐败)的总批判。
“浙江无林业可言,更何林业史可述?”梁希的考察结论非常直白,失望之情未加任何掩饰,充分体现了个性。浙江的林业问题如此之严重,是与浙江的社会、治安、民生、农业、农民等等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问题不解决,浙江的林业、浙江的林业发展将无从谈起,这是梁希透过考察报告提供的又一个结论。
第一,为后世留下了一份20世纪20年代末期浙江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民生、民情、农业、林业等诸多方面的真实记录。
第二,揭示了民间放火烧荒的陋习及其危害,解说了围山造田产生的缘由,以及围山造田与水灾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以大量的考察事实证明,社会的种种乱象皆源于各级国民政府的不作为与乱作为。
1948年2月,梁希应台湾省林产管理局局长唐振绪、林业试验所所长林渭访、台湾大学森林系主任王益滔等人的邀请,与林业专家朱惠方一同赴台考察林业,历时六周,足迹遍及全岛,离台前,与朱惠方一同发表考察报告。虽然这次考察时间短暂,但目的性很明确:帮助光复不久的台湾省在有关林业方面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应对之策,因而考察报告的重点落在了针对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方面。
朱惠方(1902-1978年),江苏丹阳人,木材学家、林产化工专家。1922年考入德国明兴大学,后转入普鲁士林学院,1925年毕业后又继续到奥地利维也纳垦殖大学攻读森林利用学,具有林产利用学方面丰厚的知识,在木材防腐方面、竹材造纸研究方面、人造板生产研究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1948年与梁希应邀赴台考察,后留台任台大森林系主任兼教授,1954年夏以交换教授的身份赴美研究,1956年响应周恩来的号召回国,任国家林科所材性室主任等职。
发现问题共计八个,在这八个问题的后面是针对它们的建议。
问题一:台湾森林资源问题。
建议:(1)为维护台岛治水大计,实不容滥伐与开垦,查全省农耕地860646公顷,占全岛面积24%,已达极限,建议其余76%的面积为森林的保续地带。(2)台湾现有森林面积1782889公顷,建议年砍伐量不得超过年生长量。查台岛700-1200米高处的森林,昔为原生林,今因滥伐已为次生林,且杂木丛薄,建议积极推广造林,引入热带有用树种以及松杉等针叶树种。
问题二:林业经营问题。
建议:(1)对全岛进行测量,重新鉴定,而后完成全岛施业方案,施业方案一旦确定,要健全组织,严格执行。(2)关于选择树种,一般以繁殖易、生长快、生长量高为主,目的性强的例外,如防风、防沙、防潮的树种可选木麻黄等,防水可选楝树、乌桕树、樟树等,薪炭材以相思树为主等。(3)查本省林业,无论国有民有,均以经济林居其首要,缘本省山岭陡峻,河流湍急,沙石每易崩颓,溪床恒多填塞,故建议本省林业,保安林、治水林、防沙林应与经济林并重。(4)查阿里山、溪头各地,仍嫌间伐过低,有因郁闭过密延误其生长时期,造成树干细长,建议增加预算,量度地极,定其间伐度之强弱,使全部树木长成良材。(5)台湾林产管理局估计台湾年木材需要量当为556529立方米,此数仅及理论数的1/4强,建议台湾今后造林面积应超过采伐面积,每年至少在15000公顷以上。(6)建议阿里山林场在无林可供采伐,而楠梓仙溪线也不能建设森林铁路前,应即拨款先行造林,以保林场,万勿任其荒废!太平山林场采伐迹地遗留太多,应照施业案及时造林,否则将陷阿里山之现象。
问题三:保林问题。
告诫台湾:(1)保林护林,首先治山治水,这不仅因为台湾岛的高山生成特性,还与台湾多暴雨多洪水有关。(2)已有统计数字证明,1911年至1932年,台湾水灾造成426人死亡。(3)尤其提醒:台湾将来有可能变成沙漠,绝非危言耸听。
建议:(1)林业计划之实施要合理,着重保安林之区划重建。(2)对于山地之开垦应加限制,如果高山地带须垦殖,可无价配给苗木,指导栽植柿、栗、胡桃等木本粮食。(3)加强防风林防沙林建设,1900-1933年,共造11400公顷防风林,受惠面积达20000公顷,原系飞沙荒芜之地,土沙安定,风势减杀,作物始能生长,现在尚须有计划扩大种植,以期绿化海岸,使荒土沙丘,悉成良园美田。(4)预防森林火灾,建议做好防火线之设置、防火设备之充实的准备工作。
问题四:樟树造林问题。
告诫台湾:樟脑为台湾特产之一,年产樟脑约3000吨,占世界产量30%,依此从业人员超万人。由于战时樟林受到摧残,工厂陷于停顿,光复以后,未有增殖樟林之计划,而拥有樟林或专业制脑的人员,因政府规定原木与樟脑的收购价格不足以抵偿生产成本,已不惜将樟林砍伐以供薪炭,如此,驰名世界的樟脑企业终将毁灭。
建议:(1)非实施计划造林不可,设樟树轮伐期50年,每年规定造林2000公顷,全林合计10万公顷,以供轮伐更新,则原料可取用不竭。(2)提高樟脑收购价格,研究改进樟脑品质,以达到保林护林的目的。
问题五:特种林木之培养问题。
建议:查台湾位置为北纬21-25度,除垂直的暖、温、寒三带,主要为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不仅本省固有特种林木可以繁殖,且可引入外来有价值之树种。如果大规模引入热带与亚热带树种,既可改造本省次生林相,又可提高森林经济价值,建议引进的树种有:柚木、桃花心木、紫檀、铁刀木、毛柿、阿仙药、鸡纳树、橡胶树。在介绍橡胶树时特意提及台湾橡胶树的橡胶含量何以不及原产地:“台湾之橡胶树橡胶含量恒在30%以下,盖橡胶树乡土,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7度,年雨量为2000毫米,而高雄、嘉义年平均气温仅摄氏23至24度,且冬季因干燥落叶,故收量不及原产地。然20年生者,树液一日可收42毫升,年约5000毫升,每公顷200株,最少可得300公斤之产量。为求橡胶自给自足计,台湾与海南岛当为推广繁殖之适当区域。”
问题六:木材节约问题。
台湾木材不能自给,60%-70%用材依靠海外,若能集约使用,可以弥补不足,特作如下建议:(1)纸浆原料要合理且有计划供应。不合理是指纸浆厂用高级木材大铁杉制成小材,以制木浆,有大材小用之慨,其实可用速生幼林木供给造纸厂;有计划是指划出特定地区,栽培速生树种,完全不必以大材充当小料。(2)将枕木作防腐处理,这样不仅可延长枕木使用年限,而且原先用上等木材作枕木之用也可不必,以美国为例,不防腐木材作枕木之用,平均寿命不过5年,用氯化锌处理可延长至15-20年,用重煤焦油处理竟耐用至27年之久,不仅枕木,桥梁也是。采用防腐处理之后,松树、栎树即可,而红桧、扁柏等上等材可作它用。(3)察台湾省伐木习惯,木材放倒后,在山地放置二年而后运出,红桧与扁柏可借此达到气干目的而不致腐朽,但其他树木尤其是阔叶树,山地放置太久极易腐烂,建议将此类生材快速运出以制材,避免浪费。(4)阔叶树材纹理美观,材质坚硬,但在台湾利用率远逊于针叶树材,现各国为节用贵重木材,采用阔叶树材做层板,借助人造树脂使之结合,建议台湾也如是,可节约木材。
问题七:废材利用问题。
因一棵大树从伐倒到做成板材,总损失量达58%,如何对待这58%的废材,建议:(1)制炭。根株、枝条、树梢、破碎树干等都可以,平均4-6斤炭材制一斤炭。(2)台湾的许多树种如土肉桂、山鸡椒、红八角,其枝叶树皮果实均含油分,且为贵重香料,艾脑香、福木,均可采制树脂以供染料或药料,黄连木、台东漆,其树脂可充漆料等,皆可利用。(3)树皮大多可作单宁原料,刨片、木屑、边条,台湾尚未有企业经营,查欧美各国已成工业的一部分且有历史,如干馏工业、燃料工业、纤维素工业等,其他如制网球拍、玩具、刀柄、刀架、茶盘等。(4)兴办干馏工业,以废弃之木料经干馏提取醋酸、甲醇、木焦油等。(5)台湾各制材厂可用刨片、木屑等废材为燃料发生热能,推动机器,若台湾各制材厂的刨片、木屑5616万磅都用来产生热能,则可产生4492亿英国热量单位。
问题八:木材采运器材之补充问题。
建议:经林场现场考察,设备甚多,逐年损耗,反复运行,疲于奔命,有时因机器运行不灵而伤及人命与货物,有的钢索已过使用年限,建议政府急速设法补充。
1.指出台湾林业在考察中发现的诸多问题,贡献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诸多方法,供台湾地方当局及林业人士参考。
2.留下一面镜子,既可以观照50多年前台湾林业方方面面的客观情况,尤其是留下了可贵数据,这些数据可用来对照台湾林业的今天,检查台湾林业有哪些进步,哪些不足,哪些还有待改进。
以台湾1948年时的林业状况及梁希提出的解决办法与现时台湾的林业状况加以部分对照,这样的比较资料可以给后来人借鉴之用。台湾方面的范本采用焦国模的《林政学》。
1.台湾本岛森林面积。
梁希:台湾本岛森林面积1782889公顷。
焦国模:森林面积为1864800公顷,占台湾省面积52%。
2.滥伐与滥垦问题。
梁希:为维护全岛治水事业,实不容滥伐与滥垦。
焦国模:台湾省林地滥垦一度甚为猖獗,1961年,全省共发生滥垦1493件,被垦面积1588公顷,至1970年之后大为减少,如1977年滥垦为101件,被垦面积68公顷,1979年滥垦为38件,被垦面积仅19公顷。
3.年砍伐量问题。
梁希:建议年砍伐量不得超过年生长量。
焦国模:虽全省林木之净生长量超过800万立方米,然年容许伐采量林务局定为198万立方米,实际年伐量限在100万立方米,藉以加强水土保持之功能。
4.造林问题。
梁希:今后台湾造林面积每年至少在15000公顷以上。
焦国模:从1976年起,台湾造林面积定为30120公顷以上。
梁希:建议积极推广造林,引入热带有用树种。
焦国模:自1946年至1979年计种植保安林18101公顷,治水林36508公顷,海岸林15706公顷,在此期间连同其他造林在内,共计造林938687公顷。关于外来树种,引进最为成功的是萨尔瓦多巨型银合欢,每公顷可造44444株,两年半后平均胸径10公分,每公顷材积高达779立方米——据即将出版的《胡大维教授纪念文集》介绍,将萨尔瓦多巨型银合欢引进台湾的学者为胡大维,而胡大维也是梁希当年在中央大学的学生,与程芝、黄枢是同学。
5.选择树种问题。
梁希:一般以繁殖易、生长快、生长量高为主,另外,防风、防沙、防水等选择合适的树种。
焦国模:林务局认为有价值之速生树种如摩鹿加合欢、泡桐、枫香、光腊树、赤杨、相思树、柳杉、二叶松等,伐期10年至20年;而轮伐期较长之贵重树种如红桧、台湾扁柏、肖楠、香杉、台湾杉、樟树、榉木、黄连木等均为适宜之树种。
台湾多数学者已意识到:乡土树种不一定是最适宜树种,如美国加州原产之放射松,比较引进的澳州、新西兰的新树种后,发现生长量比原产树种大得多。又如日本柳杉引至台湾,其生长量也比原产地大。因此今后决定树种应选择最具经济价值者,包括生长快、品质优、价值高、伐期短、人工省等。
关于海岸林,在树种方面,初曾试种相思树、松类、黄槿等数十种,均不成功,最后发现木麻黄为最适树种。
6.不同功用的树林其比重的设置问题。
梁希:建议台湾林业,保安林、治水林、防沙林应与经济林并重。
焦国模:1958年台湾公布新的林业政策,为重视水土流失,将保安林提升至与经济林并重,将木材年砍伐量控制在150万至200万立方米之间,至70年代,各方呼声日高,要求维护森林覆盖,加强水土保持,于是1975年重订林业政策,年伐量压缩在100万立方米以下,至于保安林,无论所有权属于谁,一律不得采伐,除非征用。
7.森林火灾问题。
梁希:建议做好防火线之设置、防火设备之充实的准备工作。
焦国模:台湾省过去森林火灾颇为严重,现已大为减少。在预防火灾方面增设瞭望台,添置消防设备,组织防火巡逻队,设置空降救火队,配置直升机,建立森林火灾消防指挥系统等,由于重视,1963年火灾次数306次,1976年就降为15次,1978年为13次,1979年为24次。
8.木材节约问题。
梁希:台湾木材不能自给,60%-70%用材依靠海外。
焦国模:目前年需工业原材料80余万立方米,1/3依赖进口,进口地区主要为印尼、沙劳越、菲律宾等——进口木材是数十年来不见变化的唯一情况。
梁希:建议枕木、桥梁等作防腐处理,可提高使用年限。
焦国模:据林务局统计,全省共有防腐工厂七家,每年防腐木材25万立方米,竹材防腐300万支。
梁希:建议发展层板生产,可节约木材。
焦国模:合板制造业为台湾发展快速之木材工业之一。台湾光复之初,合板工厂仅有三家,规模甚小,产量不多。1954年合板工厂增至五家,至1979年合板工厂已增至80家,耗用原木254万立方米,几全为进口材。从1958年起,产品主要以北美为市场,其中85%销往美国,现已在欧洲、非洲、澳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占有市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台湾进口木材虽是数十年来不见变化的唯一情况,但原因已发生了变化,因为现在台湾进口的木材大多制成合板再出口。——笔者注
9.废材使用问题。
梁希:建议达五项之多。
焦国模:木片工业系利用制材剩余之切端材、边皮材、残余材等,以供化学纤维、木浆工业之用,自1961年木浆工业崛起后,木片工业也随之而兴。目前台湾木片工厂有100多家,为提高木材之用途发挥了作用。据台湾林务局之资料,台湾全年木材加工可产生36万立方米的木片。
(六)后续介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3日,中央大学梁希教授和长春大学朱惠方教授在台湾省林产管理局局长唐振绪和林业试验所所长等人的邀请下,抵台湾。唐振绪主持盛大的欢迎会,并邀请在台的林业界知名人士陪同视察台省林区,历时六周,足迹遍及全岛。此行,梁希所到之处皆欣然命笔,留下几十首诗篇,一时林学界传为佳话。视察后,在台北召开了林业座谈会,台湾林业界名流参加者达100多人,共商台湾林业发展大计,梁希先生提出了《台湾林业视察之管见》书面意见。由于这是台湾林业界的一件盛事,对发展台湾林业有较大的影响,台湾省林产管理局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16日出版了《梁希、朱惠方两教授专刊》,发表于《林产通讯》,载诸台湾林业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