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感节目主持人的把关
总局在叫停对“婚恋交友类情感节目”的通知中,列数了几个“把关”不严,其中一个就有“主持人关”。在情感节目中,主持人不仅起到引导话题、调节气氛等作用,把关作用也极为重要。嘉宾的不良言论出现低俗价值观的倾向,如果主持人不当场制止或扭转、引导,不及时把好关,就会有意无意起到放大或推波助澜的作用,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此类节目中主持人的把关不容忽视。
一、情感节目主持人作为“把关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电视等大众媒体中,记者、编辑、主持人、媒体负责人,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人”作用。
电视媒体的特性决定了把关的重要,与网络媒体相比,由于网络交互性强信息量大,传者难以控制发布的信息,把关角色不得以在淡化。但电视作为一种覆盖面广、影响大的媒体,作为宣传主流价值观的阵地,需要传播者的严格把关,传播者也有条件对节目内容进行把关。电视媒体中,有不同形态的节目,主持人把关的程度也不一样。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把关很简单,信息控制通过记者、编辑、主编等各个层级的把关人来完成,到主持人这关,基本就是“传声筒”了,把关任务不算重。而婚恋情感类电视节目虽然政治性不强,看似很轻松,但稍有不慎,就会掉入低俗、价值观混乱的泥潭。6月1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发深度报道《让婚恋情感类电视节目健康发展》,严厉批评了中国有些婚恋交友节目和情感故事节目“嘉宾身份造假、出语低俗、公开讨论涉性内容、宣扬拜金主义、混淆是非善恶、宣扬不正当的婚恋观,有些则传递了负面情绪和不健康的价值观,这些节目严重误导广大观众,损害电视媒体公信力。”这类节目没有按部就班的稿件,只有一个大概思路,节目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深有感触:“有些嘉宾场上和场下不太一样,台下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但是在台上经常会语出惊人。”正因为如此,和嘉宾面对面的主持人,在现场的把关更显重要。那句出自一位女嘉宾“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欢笑”很出名很雷人的话,诸如此类的言论,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而在现场,主持人引导不力,把关缺失,任由该类言论泛滥荧屏,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所以在情感节目的整个节目现场,主持人始终是对大众信息传播内容进行控制的把关人。主持人要对节目宗旨的体现、重点内容的强调、对电视节目的总体播出效果等进行引导与评述。他们要在健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律的约束下,为观众提供正确、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情感类节目主持人作为重要的社会道德守门人之一,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承担起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但情感节目主持人却频频出现失语、乱语等把关不严的现象,原因何在呢?
二、情感类节目主持人把关不严的原因
情感类节目主持人把关不严,有多种原因,板子不能只打在主持人身上。
电视传播流程一环扣一环,在这个过程中,处处充满了把关人,主持人只是其中一关。这当中只要其中一关把不严,其他关必定受影响。在主持人之前,有编辑、记者、主编们负责的选题关、嘉宾关、内容关,如果这些关口没把好,到主持人那关,仅凭主持人一己之力,也难以扭转乾坤。主持人之后,还有审查关、播出关,如果审片者发现节目中有不良言论,为什么不勒令剪掉,而让节目播出呢?有关节目风格的设计、嘉宾身份和背景的甄别、节目内容和节目方向的控制等,这些都由更高一层的把关者决定。
《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之前主持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当时是全国唯一一档收视率超过《新闻联播》的节目,2005年广告收入达1.0388亿元,在全国同类电视节目中创下了新高。这档节目长期占据南京新闻类节目收视率的榜首。主持人孟非深受观众喜爱,被江苏媒体誉为“南京人民的儿子”,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中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转型主持《非诚勿扰》后,他的睿智、大方、幽默、真实、成熟、自信、内涵以及老道的控场能力,都令该节目增色不少,但是由于其他“把关人”在价值取向、嘉宾等关口把关不严,导致节目走向低俗,孟非的形象也因此受到影响。
情感节目传播流程各关口及主持人的把关不严,折射出来的是媒体一味追求收视率的急功近利。把关的标准有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等多项指标,而媒体的眼睛只盯住了经济效益,对不良言论,姑息、默认甚至放纵,只要雷人,只要吸引眼球,本应把关的阀门一道道打开,到最后撞了南墙“娱乐至死”。
三、情感类主持人如何把关
情感类节目由于和观众的亲近感较强,观众比较容易喜欢收看。主持人处于节目的中心地位,举足轻重,更应该有把关意识,才不至于误导观众。那么情感类主持人如何“把关”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澄清认识,把好舆论导向关。一些主持人认为,“把关”只是领导的事,但实际上,传播有记者、编辑、主持人、主编等不同层次的把关人,不同的把关人担当不同的责任。
另外一种错误认识是,似乎只有新闻节目,才存在舆论导向问题,情感类节目属于“软”节目,笑笑闹闹、谈谈生活、谈谈感情没有什么导向,不会犯什么错误。在他们眼里,此类节目是一个展现人生舞台、一个价值观互相碰撞的地方。认为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的年代,嘉宾的言论不过是社会舆论的真实反映。《非诚勿扰》曾有一句流行语“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谓“说话的权利”,看起来很开放民主,但还是要看说的什么话,不是随便什么话都可以在主流媒体上说的。我们不否认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嘉宾之间价值观的碰撞也使节目丰富。但是,嘉宾上了荧屏,就是进入了公共舆论空间,其言论可能因为电视的放大效应而成为一种价值共识。如果他们出言不慎、言语不当,会损害媒体形象,影响社会和谐。嘉宾没有这个意识,作为把关者的主持人应该有这个意识,才能正确引导话题,把握舆论导向。
因此,作为把关人的主持人要明确认识,对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言论,不能含糊其辞的回应,要给予有力的引导,严把关口,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2.提高个人素养。明确了主持人是情感节目的重要把关人,就要加强主持人的个人修养,才能担当把关人的重任。这也是泛娱乐背景下,对情感类主持人提出的更高要求。情感节目的特性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相当的素养和能力。
陶皆良老师在《情感节目主持人把关举要》中谈到几种类型的主持人把关素养的欠缺:“一些从播音走过来的主持人,仍习惯于依据他人提供的现成材料主持节目;一些从舞台上走来的主持人,又极易用主持人的身份展示个人表演的才艺,根本无把关意识;一些从记者队伍中出来的主持人,虽有把关的能力,但入行后的从众心理,也不注意发挥把关的作用;即使是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学习期间也只重视语音、主持技巧等硬技术的学习和培养,而忽视采访、编导、写作、策划等把关必备知识、素养的软技能的学习和培养。”陶皆良老师所说的业务技能,这是主持人必备的,主持人不能只满足于、陶醉于技巧性的技能,最好是参与采编的整个流程,这对提高主持人的把关意识和能力很有好处。
除此之外,主持人们更容易忽视的是政治意识的培养。情感节目承担着传递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作用,主持人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平时就要注意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明辨什么言论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什么样的言论是主流的,什么是非主流的,从而在节目现场发挥好把关人的重要作用。
3.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主持人是媒体的代言人,他们的观点、行为受制于所在的媒体,媒体的价值取向若是健康向上以及注重社会效益,主持人必然也不会胡乱把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应尽量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找到平衡点,但很多媒体自觉不自觉地往经济利益倾斜,企图运用“低俗”节目去迎合部分受众中存在的灰色、不健康心理来提高收视率,而其结果往往相反,不仅影响媒体自身的形象,最终也被观众所唾弃和鄙视,有网友认为“此类节目只不过是一场浓缩虚伪感情、演绎个人隐私、编织精致谎言、崇拜金钱占有的游戏。”情感节目不能一味看是否有轰动效应和经济效益。实际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同时兼顾,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众所周知的《读者》杂志,作为中国出版界的名牌,早以稳坐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交椅,发行量最多时突破1000万册,它不靠枕头和拳头,而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高雅的、健康的文化,一种对真善美的强烈渴望,对人间真情、高尚情怀和高雅文化的追慕。《读者》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新闻媒体只要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节目的先进文化含量,旗帜鲜明地拒绝和抵制低俗之风,就一定能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同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媒体若有这样的意识,在选题、嘉宾、内容、审核、播出等处严把关口,有这样一系列的良好程序和把关,也才能保证主持人这一关不出问题。
4.强化监督。情感节目主持人的把关除了端正认识、提高主持人自身素质、媒体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以外,有必要进行一些强制性的“他律”约束,包括媒体自身的监督、主管部门的监督等,因为主持人的“把关”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
媒体自身的监督,主要指媒介制度,比如一些职业守则。但是媒体对抵制低俗之风的职业守则只有个大概,不具体。即使有职业守则,多数也是束之高阁。
主管部门的监督,它能保证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不至于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当一些嘉宾在情感节目中以出位的言行,频频挑战道德底线时,总局对此类节目给予严厉批评并禁止播出,充分发挥了主管部门的作用。对此,一些媒体能做到令行禁止,但一些媒体仍然我行我素。对违规违纪者,也不能只是“叫停“了事,一定要严肃处理,杜绝媒体的侥幸心理。
强化监督,形成一个良好机制,才能给主持人把好关提供保障。
总之,主持人能否担当把关的重任,除了主持人自身的因素,还有主持人自身以外的诸多因素,应该是主持人、媒体、主管部门等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主持人顺利把关。
本文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11年度主持人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中国艺术家协会);本文入选《2011年全国主持人优秀论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11);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20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