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其他化学污染物

其他化学污染物

时间:2024-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含氮的有机胺类化合物也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尤其是农产品中,如蛋白质、氨基酸、磷脂等胺类的前体物。许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亚硝基化合物的摄入量与人类某些肿瘤的发生呈正相关,如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等。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人类摄入多环芳族化合物与胃癌发生率具有相关关系。二口恶英及其类似物主要来源于含氯工业产品的杂质、垃圾焚烧、纸张漂白及汽车尾气排放等。

(一)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及其防治

1.N-亚硝基化合物的种类和来源

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为N-亚硝胺和N-亚硝酰胺,其前体物是硝酸盐、亚硝酸盐和胺类物质。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人类环境中,是自然界中最普通的含氮化合物,一般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较高,而亚硝盐酸含量较低。 但腌制不充分的蔬菜、不新鲜的蔬菜中、泡菜中含有较多的亚硝盐酸(其中的硝酸盐在细菌作用下,转变成亚硝盐酸)。 另外,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肉制品加工。

含氮的有机胺类化合物也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尤其是农产品中,如蛋白质氨基酸磷脂等胺类的前体物。 另外,胺类也是药物、化学农药和化工产品的原料(如大量的二级胺用于药物和工业原料),易于污染环境。

2.N-亚硝基化合物对人体危害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N-亚硝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可使多种动物罹患癌肿,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皮下肌内注入、皮肤接触的动物均可引起肿瘤。 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 妊娠期的动物摄入一定量的NOC可通过胎盘使子代动物致癌,甚至影响到第三代和第四代。 有的实验显示NOC还可通过乳汁使子代发生肿瘤。

许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亚硝基化合物的摄入量与人类某些肿瘤的发生呈正相关,如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等。 例如,引起肝癌的环境因素,除黄曲霉毒素外,亚硝胺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肝癌高发区的副食以腌菜为主,对肝癌高发区的腌菜中的亚硝胺测定显示,其检出率为60%。

N-亚硝基化合物,除致癌外,还具有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 亚硝酰胺对动物具有致畸作用,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而亚硝胺的致畸作用很弱。 亚硝酰胺是一类直接致突变物。 亚硝胺需经哺乳动物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性。

3.预防措施

(1)减少其前体物的摄入量。 如限制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尽量食用新鲜蔬菜等。

(2)减少N-亚硝基化合物的摄入量,人体接触的N-亚硝化合物有70%~90%是在体内自己合成的。 多食用能阻断NOC合成的成分和富含食品,如维生素C、维生素E及一些多酚类物质。

(3)制定农产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最高限量标准。

(二)多环芳族化合物

多环芳族化合物目前已鉴定出数百种,其中对苯并芘的研究最早,资料最多。

1.苯并[a]芘

对农产品污染。 多环芳烃主要由有机物如煤、柴油汽油原油香烟燃烧不完全而来,农产品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植物性农产品可吸收土壤、水中污染的多环芳烃,并可受大气飘尘直接污染。

(2)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受机油污染,或包装材料的污染。 如:在柏油马路上晒粮食可使粮食受到污染。

(3)污染的水体可使水产品受到污染。

(4)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合成微量的多环芳烃。

动物实验证实苯并[a]芘对动物具有致癌性,能对大鼠、小鼠、地鼠、豚鼠、蝾螈、兔、鸭及猴等动物成功诱发肿瘤,对小鼠并可经胎盘使子代发生肿瘤,也可使大鼠胚胎死亡、仔鼠免疫功能下降。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人类摄入多环芳族化合物与胃癌发生率具有相关关系。

2.杂环胺类化合物(HCA)

在烹饪的肉和鱼类中检出杂环胺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是在高温下有机酸、肌酐、某些氨基酸和糖形成的,为带杂环的伯胺。

HCA具有致癌性,可诱发小鼠肝脏肿瘤,也可诱发出肺、前胃和造成系统的肿瘤,大鼠可发生肝、肠道、乳腺等器官的肿瘤。

3.防止HCA危害的措施

(1)改进烹调方法,尽量不要采用油煎、油炸、烘烤或熏制的烹调方法,避免过高温度,不要烧焦食物。

(2)农产品加工过程中防止受到机油污染,禁止在柏油马路上晾晒粮食。

(3)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膳食纤维可以吸附HCA,而蔬菜和水果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又可抑制HCA的致突变作用。

(4)建立完善的HCA的检测方法,开展食物HCA含量检测,研究其生成条件和抑制条件,以及在体内的代谢情况,毒害作用的阈剂量等,尽早制定农产品中允许含量标准。

(三)二口恶英

二口恶英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持久有机污染物,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也称世纪之毒。

1.二口恶英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途径

二口恶英及其类似物主要来源于含氯工业产品的杂质、垃圾焚烧、纸张漂白及汽车尾气排放等。 二口恶英类化合物在环境中非常稳定,难以降解,亲脂性高,生物积累性强。 可经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通过食物链,最后在人体达到生物富集,从而使人类的污染负荷达到最高。

某些塑料饲料袋,尤其是聚氯乙烯袋、经漂白的纸张或含油墨的旧报纸包装材料等都会将二口恶英转移至饲料或含油脂的农产品中。 从被二口恶英污染的纸质包装袋向牛奶的转移仅需几天的时间。 人体内的二口恶英95%来源于食物的摄入。

2.二口恶英的危害

二口恶英具有致癌、免疫及生理毒性,一次污染可长期留存体内,长期接触可在体内蓄积,即使低剂量的长期接触也会造成严重的毒害作用,主要有:致死作用、胸腺萎缩及免疫毒性、“氯痤疮”(发生皮肤增生或角质化过度)、肝中毒、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和致畸形、致癌性。二口恶英是全致癌物,单独使用二口恶英即可引发癌症,但它没有遗传毒性。199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二口恶英列为一级致癌物质。

3.预防二口恶英污染的措施

(1)严格执行和实施中国1996年4月1日发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减少化学和家庭废物,禁止燃烧固体垃圾和作物秸秆,加强对垃圾填埋场的监管。

(2)禁止用含氯的塑料包装物包装农产品和饲料。

(3)加强对农产品从源头到产品的检测,制定国家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4)加强对二口恶英及其类似物的危险性评估和危险性管理方面的研究。

(5)加强对预防二口恶英污染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对二口恶英污染中毒的自我保护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