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机水产品生产技术

有机水产品生产技术

时间:2024-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机转换是建立和发展有活力的、可持续的水产生态系统的过程。未受污染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可以确定为有机水产品采集区。有机水产品除选择高产、高效的品种外,还应考虑对疾病的抗御能力,尽量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构成。不适合人类消费的有机认证的加工副产品和野生海洋产品可以用作饲料配料。

(一)有机水产品的转换

有机转换是建立和发展有活力的、可持续的水产生态系统的过程。 有机转换期是从有机管理开始到产品获得有机认证的时间。 水产品生产可以根据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的技术、地理条件、所有制形式以及时间跨度等,确定转换期长度。 《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封闭水体养殖场从常规养殖过渡到有机养殖,至少需要经过12个月的转换期”。 “所有引入的水生生物都必须至少在其后的2/3的养殖周期内采用有机方式养殖”。

采集的野生或固定的水产生物可不需要转换期,但采集区域必须经过检查,其水质、饲料等都符合标准。 采集区域为水体可自由流动而且不受任何禁止物质影响的开阔水域。

(二)生产区域的位置及选择

虽然我国有辽阔的水产养殖区域但由于近几年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很多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在确定养殖和采集有机水产品水域时,应特别注意其周围的环境及水体情况。

1.养殖区

养殖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水源充足,常年有足够的流量

(2)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域水质标准》。

(3)附近无污染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生态环境良好。

(4)池塘进排水方便。

(5)海水养殖区应选择潮流通畅、潮差大、盐度相对稳定的区域。 养殖区注意不得靠近河口,以防污染物直接进入养殖区造成污染,或因洪水期受淡水冲击使盐度大幅度下降,导致鱼虾的死亡

(6)水温适宜,5~10月份一般为15~30℃,其中7~9月份应为25~30℃,可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灵活掌握。

(7)交通方便,有利于水产品苗种、饲料、成品的运输。

2.采集区

根据保护周围的水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原则,确定生产区域的位置。 未受污染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可以确定为有机水产品采集区。 采集区内可以采集野生固定的生物。

(三)品种和育种

有机水产品除选择高产、高效的品种外,还应考虑对疾病的抗御能力,尽量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 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和品种退化,有条件的有机水产养殖场应尽可能选择大江、大湖、大海的天然苗种作为养殖对象。

有机水产养殖人工育苗,应以“在尽可能低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具有较高生长速度的优质苗种”为宗旨。 通常采用亲本培育和杂交制种的育种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从有机系统引入生物。 但不允许使用三倍体生物和转基因品种。

(四)养殖清塘

苗种放养前需进行池塘修整和清塘,主要目的是:杀死有害动物和野杂鱼,减少敌害和争食对象;疏松底土,改善土层通气条件,加速有机物转化为营养盐类,增加水体的肥度;杀死细菌病原体、寄生虫及有害生物,较少病害的发生;清除淤泥,既可作肥料,又可加深池塘的深度,晒干后还可用于补堤。

清塘一般在收获后进行,先排干塘水,暴晒数日后挖出多余的淤泥,耕翻塘底,再暴晒几日,平整塘底,同时修补堤沟。 放苗前5~15d用药清塘。 清塘药物的种类包括石灰、茶粕、石灰和茶粕混合物、漂白粉和巴豆等。

(五)营养种类和供应

1.营养种类

(1)蛋白质氨基酸。 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构成。 营养学上将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类。 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决定于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但是,非必需氨基酸也有节约或替代部分必需氨基酸的功能,这种节约作用在配制饲料时应充分利用。

(2)脂肪。 脂肪能够提供能源。 脂肪在鱼饲料中的含量为10%左右,脂肪的数量和质量对鱼类的健康和生长均起着很大的作用。 海水鱼类和冷水性鱼类对脂肪酸的要求比一般淡水鱼类高。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廉价的能源。 鱼类具有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类,因此碳水化合物可以作为鱼类的能源物质,具有节约蛋白质的功能。 但是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有限,不仅因种类而异,而且与饲料营养因素的平衡状况有关。 一般冷水性和温水性鱼类饲料的适宜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0%和30%左右。

(4)矿物质。 矿物质也称为无机盐类,是鱼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鱼体正常的内部环境,保持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及保证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鱼类所需的矿物元素主要有:钙、磷、镁、钠、钾、氯、铁、铜、碘、锰、锌、硒等。

(5)维生素。 维生素是动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质,缺少了它就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2.营养供应

应根据生物的营养需求来平衡水产生物的饲料,水生生物的饲料应含有100%的有机认证的材料或野生饲料。 如果没有足够的有机认证饲料和野生饲料,可以允许最高5%的饲料来自常规系统。 不适合人类消费的有机认证的加工副产品和野生海洋产品可以用作饲料配料。 在需要饲料投入的系统内,至少50%的水产动物蛋白应来自不适合人类消费的加工副产品、下脚料或其他材料。 只要矿物添加物质是天然形态,就允许使用。

饲养生物时允许天然的摄取行为,尽量减少食物流失到环境中。

在有机水产品生产中,下列产品不能作为添加剂或以其他任何形式提供给水生生物:人工合成的生长促进剂和兴奋剂;人工合成的开胃剂;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人工合成的着色剂;尿素;从同种生物来的材料;用溶剂(如乙烷)提取的饲料;纯氨基酸;基因工程生物或产品;禁止任何形式处理的人粪尿。

在允许的条件下,应该使用天然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细菌、真菌和酶;产品工业的废料(如糖蜜);植物产品作为水生生物的饲料添加剂。

(六)养殖对象的健康与预防疾病

因为水生生物大部分生活在水中,疾病既不易发现,又难以治疗,因此应以预防和防止传染为主。 同时,由于疾病的发生与其本身的抗病力、病原的存在和不良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预防工作必须贯穿于养殖全过程。

应从各项技术管理措施和不同的环境条件出发,全面考虑病害的预防问题,其措施主要包括:

(1)抓好池塘的清淤、清池和药物消毒工作,这是防病的重要环节。

(2)实行苗种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控制放苗密度,掌握准确的投苗数量,为养成期的科学投饲管理打好基础。

(3)加强水质的监测和管理,坚持对养殖用水进行定期监测,包括水温、盐度、酸碱度溶解氧、透明度、化学耗氧量、病原体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4)定期投喂植物源或矿物源的药饵,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

(5)改革养殖方式和方法,开展生态防病,如稻田养鱼、养蟹、养蛙。 虾鱼、虾贝、虾藻混养和放养光合细菌等,净化和改善水质。

(6)加强疾病的监测工作,早发现早治疗,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以防蔓延。 有机水产品养殖的疾病防治用药应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禁止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激素抗生素;禁止使用预防性的药物和基因产品(包括疫苗),提倡使用中草药和及其制剂、矿物源渔药、动物源药物及其提取物、疫苗及微生物制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