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证认可制度的由来及发展

认证认可制度的由来及发展

时间:2023-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国家认证认可工作的国际化,国际上也建立起了相应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互认制度。目前,认证认可已经广泛存在于商品和服务的形成与生产、流通、管理等各个环节,渗透到商品经济、社会生活、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认证认可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为此,认证认可方面的国际组织、区域性合作组织做了大量努力,他们制定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指南,推动了国际互认的发展。

1.认证认可制度的历史

认证是随着工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经历了民间自发认证、国家法规认证、国际统一认证标准、国际互认4个阶段。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工业化国家率先开展起来一种由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所支配的第三方,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对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进行评价、监督以正确指导公众购买,保证公众基本利益的活动。

1903年,英国出现了以英国权威标准为依据对英国铁轨进行的认证活动,并授予风筝标志,开创了认证制度的先河。 后来,一些工业化国家逐渐建立起以本国法规标准为依据,仅对在本国市场上流通的本国产品进行认证的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认证得以迅速发展。 为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部分国家开始推行质量认证,或为保护消费安全推行安全认证;另外,各国认识到不同的认证制度对国际贸易将造成技术壁垒,国际组织特别是WTO积极推动各国建立一致的认证认可制度,由此开始了从本国认证制度的对外开放,到国与国之间认证制度的双边、多边认可,进而发展到以区域标准为依据的区域认证制。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电工委员会(ICE)开始试点在电子元器件、电工产品领域建立国际认证制度。

认证工作历经一个多世纪发展之后,一些国家的政府为规范本国认证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决定设立国家认可机构,通过国家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的能力和行为等进行监督管理,形成了本国的认可制度。 随着国家认证认可工作的国际化,国际上也建立起了相应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互认制度。

目前,认证认可已经广泛存在于商品和服务的形成与生产、流通、管理等各个环节,渗透到商品经济、社会生活、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在质量认证方面,形成了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认可(注册)、实验室认可、认证人员及培训机构注册四大系列。

2.认证认可制度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标准化水平的提高,现代认证已经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复杂的技术经济体系,认证本身已经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在国际贸易日益发展的今天,认证已经成为商品进入工业化国家市场的一个主要的技术要求,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工商界的高度重视并获得迅猛的发展。

(1)认证认可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国际上越来越重视通过法制、法规建设来保证认证认可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欧美等地区和国家已经建立了本国的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随着区域性认证制度的建立,区域性认证认可法规也逐渐建立起来,特别是欧盟,从立法形式、合格评定模式、认证认可类型、组织形式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国际认证制度和国际互认的要求,促进了国际规范的形成。 如20世纪8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都为各国建立本国的合格评定制度及国际互认奠定了基础。 考虑到认证认可及其他技术壁垒对世界贸易的影响,WTO制定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为各国的合格评定等技术壁垒措施制定了六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遵守国际准则的原则、一致性原则、透明性原则、国际化原则和有限干预原则。

(2)认证认可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商品跨区域自由流动成为发展趋势,为适应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需求,合格评定“一站式”服务成为企业界的呼声,即一次合格评定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 为此,认证认可方面的国际组织、区域性合作组织做了大量努力,他们制定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指南,推动了国际互认的发展。 目前区域性和国际间的认可合作组织主要有:国际认可论坛(IAF)、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国际审核员培训与注册协会(IATCA)、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等。 这些组织在促进国际互认和国际贸易方面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