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含有效态、形态、质地样品)、深层土壤样品、地表和地下水样品及植物样品。采样点位于能综合代表采样小格的地质背景、土地利用和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采样点分布基本均匀。
(一)表层土壤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包括表层化学分析土壤样品,有效态、形态、质地样品的采集。
样品的采集密度为:表层化学分析土壤样按照36件/km2均匀分布,质地样为每个测区一个样,土壤有效态和形态分析样的实际采样密度为1~2个/km2,有效态样每个点位采集两个样:一个干燥样,还有一个新鲜样单独用来测有效锰。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土样不进行组合;样品的定点和标绘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采样相同,填写相关记录表格等。
1.样品编号
按照设计书采样布置图进行编号。
2.采样介质与采样深度
采集的土壤样品多为水稻土、赤红壤,位于丘陵山坡果园林地、菜地分布区。采集深度为地表至20cm深处的土柱。
3.采样位置
农业区采样点应布置在农田、菜地、林(果)地、草地及山地丘陵土层等较厚地带。避开明显点状污染地段、垃圾堆及新近堆积土、田埂等,采样点离开主干公路、铁路100m以外。采样避开施肥期。采样尽量避开外来土。
野外采样人员在采样过程中对以下情况按照设计书技术要求做了调整:布设路中、田埂、水沟等地的采样点,按实际情况适当移到附近的果园地或菜地中。
4.采样方法
用铁制采样工具采集土壤柱,土壤柱规格为长方体或正方体。采样时去除样品中的杂草、草根、砾石、肥料团块等杂物,清除与采样工具接触部分的土壤。在采样点周围15m范围内或在采样小格中沿路线多处(3~5处)采集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以增加土壤样品的代表性。
野外采集的样品,用已经洗涤干净的布样袋装取。样品袋外填写样品编号,袋内放置塑料袋包装的样号标签。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如果湿度较大,套上塑料袋使湿样品分开,确保在采集、运输途中及保管、晾晒时样品不被污染。
5.采样质量
为了满足样品测试和副样保留的要求,由于每一个样品均为独立样品,不进行样品的组合,因此,每一个样品的野外采集质量均加大,每个样品的实际野外采集质量大于1500g,确保样品过20目筛后质量大于500g。
6.定点
根据便携式GPS仪测定的地理坐标并结合地形地物把主采样点位标定于1∶1万地形图上,在其旁边标注样品编号。对1∶1万地形图上的地形地物已经发生变化而无法确认的,图上标绘点位以GPS显示坐标为准。野外定点误差控制在10m以内。
7.采样标志
为了便于野外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各采样点(包括重复样)均建立了醒目、易找的牢固标志,对无法建标的应在记录卡备注栏中加以说明。标志均用红油漆写在采样点附近的水泥泥渠、大树干、电杆、房屋等处,多数标志书写正确、工整。对于难建标的点均建有辅助的指示性标志,辅助标志建在易找处,用箭头指明采样的方向及距离。建标情况均在记录卡的备注栏中注明。建标过程大都考虑了洪水、人为破坏等因素。
8.采样记录
均统一使用标准化的土壤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在采样现场用2H型铅笔填写。用代码和简明文字记录样品及采样点周边的农作物、土壤等特征。填写内容真实、正确、齐全,字迹工整。除野外要求必填的各项外,允许在室内填写的其他各列,在当日或次日完成。
(二)深层土壤样品采集
深层土壤样品采集自浅井或硐锹,每个工作区均采集一组深层土壤样品。
1.样品编号
按照设计书采样布置图进行编号。
2.浅井施工
浅井的施工深度为2m,一般施工成1.8m×1.0m的长方形井。
3.浅井采样及记录
浅井完工后及时采集土样,按0~0.2m、0.2~0.5m、0.5~1.0m、1.0~1.5m、1.5~2.0m分别取5个土样(最深层一个样品还附采一个重复样和一个外检样),或按实际土壤分层采取土样,并填写浅井采样记录卡。对浅井四壁进行编录,绘制井壁展开剖面示意图或素描图(图3-2、图3-3)。硐锹采样的层位和浅井一样(图3-4)。
4.采样质量、定点和标志
与表层土壤样品采集要求和方法一致。
5.采样记录
统一使用标准化的土壤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在采样现场用2H型铅笔填写。用代码和简明文字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采样点周围景观环境特征,描述从地表至深部“土壤柱状”特征,绘制土壤柱状图,标明分层界线,描述土壤颜色、粒径、砾石成分、有机质、生物碎屑、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含量等特征。填写内容真实、正确、齐全,字迹工整。除野外要求必填的各项外,允许在室内填写的其他各项,在当日或次日完成。
(三)土壤样品加工
(1)样品加工在野外驻地进行。样品加工组负责样品干燥、过筛、填写样品标签,进行样品组合,装袋或装瓶、填写送样单及编制样品编码图、装箱送样等。土壤样品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时,储存于干净的硬质玻璃容器内,暂时不分析并置于-18℃冷冻箱保存。
(2)采集的土壤样品在日光下干燥或50℃以下烘干。在样品干燥过程中经常揉搓样品,以免胶结。干燥后的样品在加工(过筛)前用木槌轻轻敲打,以便使土壤样品恢复至自然粒级状态。测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用风干土样。
(3)样品加工场地干净、通风、无污染。每加工完一个样品对加工工具进行全面清扫,防止发生人为沾污。样瓶使用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不使用再生塑料瓶。在装样前对样瓶进行清洗,保持清洁。
(4)样品干燥后用尼龙筛,截取0.8mm(20目)粒级的样品≥500g,装瓶。装样瓶贴好标签,标签的内容为:项目承担单位、图幅号和样品号、采样日期。装瓶样品按1∶50 000(1∶100 000)图幅填写送样单(一式两份),移交样品库管理人员,做好交接手续,双方签字以示负责。
(四)水样采集
水地球化学样品包括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两类样品。
1.采样密度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样的采样密度为1个/km2。
2.样点布设
地表水采样点均匀分布,布设在采样单元内代表性河流、灌渠、湖泊、水库及水塘中。地下水样尽量布设在采样格中间部位的水井、泉及人工开挖取水坑。
3.样品编号
按照设计书采样布置图进行编号。
4.采样准备
水样采集应准备:pH计、水温计、1.0L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瓶、装瓶框、软隔板(纸质或泡沫塑料)、量杯、蜡,以及HNO3、NaOH等化学试剂。化学试剂应做空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盛装水样的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瓶在盛装水样前,先用10%HNO3或HCl浸泡3天后,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
5.地表水采样位置及采样方法
(1)采样位置。河流、灌渠分布区采样点布设在主河道开阔处或支流汇入主流的下方。湖泊、水库及水塘分布区采样点应尽量布设在中间部位。
(2)采样方法。选择在水位稳定时期进行采样。采样时尽量轻扰动水体。取样前先用待取水洗涤装样瓶和塞子3~5次,然后尽量把取样瓶沉入水中30cm深处取样。
6.浅层地下水采样方法
(1)采样位置。采样井应选择井径大、水位高的水井。泉水可直接在涌水口采集。人工挖掘的取水坑,在地下水位平衡后采集水样。
(2)采样方法。地下水样品采集采用瞬时采样法,采样时尽量轻扰动水体。取样前先用待取水洗涤装样瓶和塞子3~5次,然后把取样瓶沉入水下30cm深处取样。
7.样品处理与保存
(1)样品储存于乳白色长方形带内塞螺口的聚乙烯塑料壶内(内塞也应是塑料的),容积为1.0L。
(2)现场测定水温、pH值及气温。
(3)样品需针对不同的待测元素和化合物,加入不同的保护剂,以防止氧化、还原、吸附等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发生。保护剂的添加按照《区域生态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执行。
(4)在现场及时填贴样品标签,样品标签标明加入保护剂的名称及数量、水样待测项、取样日期等。
8.定点与标绘
同土壤样品采样方法。
9.采样记录
地表水采样和浅层地下水采样使用“水地球化学采样记录卡”,按记录卡要求填写。
采样小组使用的1∶10 000采样点位图应及时着墨,以直径2mm的小圆圈标定采样点、标明样品号,并转绘到1∶10 000的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不大于0.5mm。
10.水样运输与送验
水样采集后,及时送实验室分析测试。从采样日起到实验室分析测试不超过7天。特殊分析项目按有关要求执行。
水样运输前应填写送样单,送样单与样品标签应核对无误。样品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震、防冻、防晒、防污染。实验室应对样品进行核对、签收。
(五)植物样品采集
植物样品以可食部分为主,样品采集点一般位于有效态样品采集点附近或同点位。平均每平方千米约14件样品(包括重复样)。生态环境好、地形地貌变化大、地质背景多样的重点区域样品密度相对大。
1.样品选择
采集可充分代表采集地段农作物的样株,采样时避开株体过大过小、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以及田边路旁的植株。
2.取样和测产
各作物取样和测产根据农作物的特征不同,依据实际情况采取。
3.样品洗涤
一般做微量元素分析和肉眼明显看得见或明知受到施肥、喷药污染的样品需要洗涤。样品在刚采集的新鲜状态冲洗,用湿布擦净表面污染物,然后再用蒸馏水冲洗1~2次。
4.样品储存
水稻、花生、豆类等种子作物在采集后及时晒干,密封保存在阴凉处,蔬菜、橘子、红薯采集后及时送往实验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