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施于植物表面或渗入植物体内,影响植物生理进程强度的原因仍是受“药害(或浓度)与效应”关系的基本规律所支配;也常随剂量(或浓度)和作用时间而异。在一般情况下,有机体对小剂量的反应为刺激作用,促进生长发育,当药剂停止作用后,则恢复正常生理进程,如果药量继续增加,则不能恢复正常生理过程,由刺激作用转向抑制作用,最后以致死亡,因为少量药剂进入植物体内后,由于代谢作用(如水解作用)排除毒害,而增强了新陈代谢,表现为刺激作用。剂量高时,正常生理过程受到深刻干扰,以致气体交换削弱,氧化及合成受到阻碍。则由刺激转变为抑制,当剂量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时,植物无法恢复正常生长,由抑制作用转变为毒杀作用而死亡。
产生药害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剂、植物和环境条件及其相关的因素,一般以药剂起主导作用。
(一)药剂
在一般情况下,农药对作物都有一定的生理影响。
1.通常无机农药的药害大于有机农药 其中,以除草剂和杀菌剂的药害又较杀虫剂突出。杀虫剂中的有机磷杀虫剂如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等品种,对高粱特别敏感,即使有少量的雾滴飘移在高粱上,也可产生严重的红叶现象。杀菌剂中的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对桃、李可引起强烈药害;叶枯净在高的浓度下(低于500以下)也易引起水稻秧苗发生药害,施用除草剂稍有过量或分布不均匀以及雾滴飘移到敏感的邻近作物上(如2,4-D飘移到棉花上)也易引起药害。植物发生药害的现象屡见不鲜,施药时不宜过量,但有一些药剂,例如,多种植物性杀虫剂,如鱼藤、除虫菊、烟草等,即使施药过量,也不致于伤害植物。
2.同一种药剂的不同加工剂型及质量优劣与药害关系很大 从剂型来看,是否容易产生药害,一般顺次如下:油剂>乳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即使同一剂型,如果加工质量差,如粉剂的粉粒粗,可湿性粉剂的湿润性及悬浮性低,乳剂的稳定性差,产生油水分离等现象,均可能引起植物药害。
3.农药混用不当,也可使植物产生药害 如石硫合剂与波尔多液混用,增加水溶铜而造成药害;敌稗与乐果等有机磷农药混用,稻苗体内的酰胺酶活性被抑制,不能水解敌稗而产生药害,因此,农药必须混用时应注意合理混用。
(二)植物种类
1.植物的种类和品种 不同作物对每一种农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和敏感性。一般是禾本科(稻麦等),果树中的柑橘类,蔬菜中的十字花科(甘蓝)、番茄耐药力最强;豆类、白菜、桃、李、杏等耐药力较弱;瓜类耐药力最差。由于不同植物种类的形态不一样,药剂的沉积量及渗入植物细胞组织内,因而耐药力较强;瓜类、豆类作物,叶面宽大,组织疏松,角质层薄,气孔较大,有利于药剂侵入,所以,耐药力较弱。
2.植物生育期 植物生育期对药剂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差别。一般幼苗和孕穗开花期易受药害,成株期和休眠期能忍受较高的药害。同一植株的幼嫩部分如生长点和幼嫩叶片根尖最易发生药害。
3.植株部位 作物各个部位之间对药剂敏感性差异较大。
4.作物长势 作物长势弱,抗药性差也会产生药害。例如:水稻插秧后缓苗前施用除草剂会引起药害,而缓苗后则不易产生药害。
(三)环境条件
主要是气温、湿度、风和土壤等环境因素均影响药害的产生和程度。
1.温度 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药的活性,也关系到作物的安全性。高温时植物生长及代谢旺盛,而药剂的活力也较强,药剂易渗入植物体内而发生药害,气温高于35℃时不宜施用,另外低温条件下施药,虽然农药活性低但作物抗性也低,也易产生药害。因此,炎热盛夏施用药剂,宜适当降低药量或浓度,应考虑在傍晚前施药。
2.湿度和降雨 湿度高有利于药剂溶解或渗入较多,因此,多露多雨的天气就容易发生药害。多雨潮湿天气,有助于水溶性药物的溶解而造成植物药害,波尔多液在浓露多雨时施用,因水溶性铜增加而造成药害。天气干燥,空气湿度小,叶面吸收药液增多,也易发生药害。
3.风 大风易使植物折伤,药剂从伤口侵入细胞组织内,而引起药害。细雾滴喷雾,因雾滴飘移到敏感的邻作上而引起药害,如敌百虫对高粱,2,4-D对棉花都会因飘移雾滴产生药害。在喷施除草剂时,风可导致除草剂产生雾滴飘移,造成敏感作物药害。
(四)土壤质地
黏性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农药黏附力较强,药剂在土壤中移动性小,不易产生药害,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沙质土壤上的农作物易产生药害。因此,土壤施药防治地下害虫和农田化学除草,撒施毒土,都应注意土壤性质。
(五)光照
日光的照射与叶片上气孔的开闭及光合作用的气体交换速度相关。光线强时,则使药害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