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字面上简单理解就是将粮食作物生产转变为饲料作物生产,涉及两个方面的改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的调减,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将种植粮食作物,生产谷实类粮食,转变为饲料作物来利用。“粮改饲”实际上就是由以生产人的口粮为主向生产畜禽所需的饲草料转变和调整,直接关系到两个方面的“结构调整”,即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结构调整。
“粮改饲”涉及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是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者共同组成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建立起种植业内部三种作物的高效组合并确立适宜的比例关系。三元种植结构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受到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的重视。20世纪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重视饲料作物发展,将其看作“绿色黄金”“立国之本”,法国、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每年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达330万公顷,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0%;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也广泛种植青贮饲料,其中美国种植青贮玉米的面积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12%,这些国家几乎不用收获籽粒后的玉米秸秆作为青贮饲料原料。许多国家的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持平或超过耕地面积,饲料作物用地和人工草地占全部草地总面积的15%以上。三元种植业结构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自然条件差异和环境生态多样性的要求。通过“粮改饲”建立三元种植结构,既包括对饲料玉米等传统饲料作物生产的调整,也包括适合当地自然气候、土壤条件及种植历史的如苜蓿等优良牧草生产的调整。饲料作物玉米不仅仅以收获籽实为目的,而是以收获包括籽实在内的整个地上生物体为目的。过去玉米等籽实以及作物秸秆用作畜牧饲料,是按粮食作物方式生产的。研究证明,按饲料要求玉米在乳熟期至蜡熟期全株收获,单位面积全株总营养含量和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成熟后收获的玉米籽实和秸秆营养物质的总和。从较深层面来看,“粮改饲”所形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各种作物的比例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学关系,而是通过各种作物之间的耦合作用形成巨大的生产潜力。
“粮改饲”涉及的养殖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大农业生产系统内种植、养殖及加工等各产业的比例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改变,是一种动态结构;另一方面是由种养分离向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的方向调整,建立起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的现代高效农业。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牧业有机结合,表现为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较高,如美、法、德等国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50%以上,新西兰在7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