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节“粮改饲”的作用

第二节“粮改饲”的作用

时间:2024-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粮改饲”的重点是发展饲料作物,实现“三元”种植,促进农牧结合与种养结合,具有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水平的作用。“粮改饲”是促进粮、经、饲生产结构科学配置,建立现代农作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粮改饲”能有效解决困扰粮食生产的难题。“粮改饲”可有效改变农业方式,有效降低生产中化肥、农药和薄膜的使用量。“粮改饲”可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减轻水体污染。“粮改饲”能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

“粮改饲”的目标是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这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粮改饲”,构建新型种养结构和农牧业系统,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和食物结构变化,而且能够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对生态安全、生产促进和生活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安全作用

“粮改饲”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种植发展,可以发挥良好的生态作用,收到显著的生态效益

“粮改饲”建立的饲料地和人工草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多种功能。研究表明,当植被覆盖度增加到50%以上时,地表风蚀、水蚀会明显降低。种植多年生饲料作物如苜蓿、黑麦草等,不仅可以获得大量优质饲草料,而且可以增加冬春季节地表覆盖,显著降低风速、减少风蚀和改善生态环境。

“粮改饲”建立的饲料地和人工草地能减轻对天然草地资源与生态的过度利用,科学保护草地生态。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畜产品特别是牛羊肉的需要量持续增加,而牛羊饲养单纯依靠天然草地,难以满足消费需求。据测算,种植1亩优质高产饲料相当于10~30亩天然草地的产草量。如能利用我国条件适宜的耕地的10%建立集约化饲料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质饲草料3亿吨以上,这相当于我国18亿亩耕地生物产量的1/4,等同于新增“耕地”4.5亿亩。建设饲料地,不仅可以解决饲草料不足的问题,也将大大缓解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

“粮改饲”有助于解决粮食和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中存在的化肥与农药过度使用的问题。长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方式,导致连作减产、病虫草害加重,追求高产而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问题突出,耕地土壤退化板结,农药、地膜残留严重。推进“粮改饲”,引草入田,将饲料作物特别是豆科饲料作物引入作物生产系统,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通过生物固氮,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氮肥的使用。用饲料作物养殖畜禽,畜禽粪便还田,做到以地养地,加快耕地休养生息和土壤生态修复。种植一年、二年和三年的苜蓿地,土壤氮素净增量分别为每公顷83千克、115千克和124千克,种植五年的苜蓿地后茬作物可获得高产3~5年。

二、生产促进作用

“粮改饲”的重点是发展饲料作物,实现“三元”种植,促进农牧结合与种养结合,具有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水平的作用。

“粮改饲”是促进粮、经、饲生产结构科学配置,建立现代农作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以粮为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占用耕地天经地义,而用耕地栽培饲料作物却常常受到质疑,其实高产牧草或饲料作物通过畜禽生产转化成的肉奶蛋畜产品本身就是大粮食、大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实践中,目前粮食播种面积中约有40%被用作畜禽饲料生产,但在用作饲料的方式上,是将按照人的口粮标准生产的籽实作畜牧业精饲料,收获籽实后的秸秆作粗饲料。这种生产方式与按照畜禽营养需要来生产各类饲料作物相比,显然后者所提供的总营养物质高于前者,营养物质的转化效能也显著高于前者。以玉米为例,乳熟期收获的全株带穗玉米秸秆要比完熟期收获的玉米籽实和干秸秆提供的可利用营养高20%~50%。

“粮改饲”能有效解决困扰粮食生产的难题。对山东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现实和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以及水资源缺乏,造成了在农业和粮食生产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提高粮食单产成为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1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38亩的水平,全省人均后备耕地资源仅0.08亩,耕地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不仅如此,山东同全国一样,耕地面积每年还在不断减少,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成为我省粮食持续增量供给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成为山东省粮食持续增量供给的另一瓶颈,据报道,全省正常年份缺水29%,干旱年份缺水率高达46%,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334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5,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三位,大大低于国际上公认的年人均1 000立方米的警戒值,这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高产和稳产。

“粮改饲”能有效降低土壤污染的风险。“粮改饲”可有效改变农业方式,有效降低生产中化肥、农药和薄膜的使用量。过量且长时间使用化肥,易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酸化或碱化严重,极大地影响粮食的质量和产量;大量农药和除草剂在粮食生产中使用,会导致土壤中农药残留浓度升高,增加了粮食中农药残留的风险;地膜污染的危害也在增大,据了解,山东省农地膜覆盖面积每年在3000万亩以上,使用量1.4万吨,每亩农田残膜达2.4千克会造成粮食减产,小麦可减产7%、玉米减产8%。

“粮改饲”能有效降低水污染的风险。“粮改饲”可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减轻水体污染。按照国家标准,超五类水质的水不能用于农田灌溉,但农业用水紧张,污水灌溉农田目前已发展到1 300万亩,造成镉、铅、铜等土壤重金属蓄积量成倍增加。对全省47个县区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显示,污染物达警戒级的有34个,轻污染的有5个,安全级的只有6个。利用被污染的水灌溉所生产的粮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粮改饲”能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饲草料生产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饲草料的丰裕程度直接影响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影响畜禽养殖的集约化程度。粮食作物生产对水、热条件要求高,单位面积所生产的营养物质不及饲料作物,且秸秆等农副产品受自身品质和加工技术的限制,难以满足畜禽养殖需要;饲料作物不仅产量高、稳定,而且营养丰富,富含畜禽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粗纤维含量低,柔嫩多汁,适口性好,易消化。饲料作物生产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生产畜牧业发展需要的饲草料。目前我国养猪业高居耗粮型家畜养殖之首,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65%,养猪4.5亿头,为美国的5倍。我国牛羊肉与猪肉之比为21∶100,猪肉占世界的47%;美国为137∶100,猪肉占全世界的9%。我国猪肉人均量是世界人均量的2.3倍。牛奶产量相差悬殊,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但产奶量仅为美国的22%,人均消费奶量为美国的5%。要全面提升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推动饲料作物生产—牛羊养殖—乳(肉)供应模式的完善。同时以饲料作物生产供应保障为基础,全面提高牛羊的个体生产水平。以山东奶牛生产为例,产奶牛平均单产仅为5.5吨左右,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达到7.5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达到8吨。奶牛日粮以作物秸秆为粗饲料来源,只能满足4吨单产水平奶牛的营养需要。使用青贮玉米加普通干草饲喂,奶牛单产水平可以达到6吨,要达到8吨水平必须饲喂全株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料作物。总体上看,奶牛养殖长期沿用传统的“秸秆+青贮饲料+精料”饲喂模式,过分依赖精料而不是优质饲料作物,导致奶牛易发生各种代谢类疾病,既影响牛奶产量的提高,也影响质量的全面提升。据专家测算,利用青贮玉米饲喂奶牛与使用粮用玉米相比,日产鲜奶量提高8%~10%,每年每头产奶牛可增产400~500千克,增收1 600元左右;奶牛日粮中用3千克苜蓿代替1千克精料,每日可增产牛奶1.5千克,牛奶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奶牛发病率降低,每头奶牛每年可减少疫病防治费约300元。

“粮改饲”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粮改饲”增加了农业生产中作物的种类和成分,有助于避免作物连作的种种弊端,有助于防止同类病虫恶性世代蔓延,建立间、套、立体种植模式,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是作物生产的基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获得高产、优质和高效益,就要不断保持和培肥地力。通常粮食作物生产对土壤都是消耗性的,但饲料作物尤其是豆科饲料作物或者将豆科饲料作物与禾本科饲料作物组合引入大田,不仅可以生产出畜禽需要的优质饲草,而且可以使土壤结构和性状发生根本性变化。饲料作物收获后在土壤中留下大量含有丰富有机质、氮素和其他养分的根茬和枯枝落叶,从而可以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以保证持续均衡地供应农业生产。豆科饲料作物其固有的生理生态特性和丰富的根量对遏制农田病虫害发生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有着巨大的作用;豆科饲料作物与禾本科饲料作物组合种植,可促进豆科与禾本科饲料作物根系交替生长,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和根际微生物群落,从而显著提高耕地质量;饲料作物生产与畜禽养殖结合,通过畜禽粪便还田,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这种维持和发展地力的作用是化肥和农药不可代替的。

三、生活提高作用

“粮改饲”是实现谷物口粮向“动物产品口粮”转变的变革,是按照食物的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原则,在关注谷物口粮供给安全的前提下,重视畜产品生产和供给,实现谷物口粮与畜产品口粮相向发展,将“以粮换畜产品”转变为“以饲料作物换畜产品”,建立“以畜产品代粮”和“以畜产品换粮”的大粮食安全观。

“粮改饲”能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长期以来,特别是在粮食短缺的时期,始终把畜牧业发展与人的口粮供应看作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人畜争粮”。的确,畜禽养殖业发展,特别是食粮畜禽的发展,需要粮食支撑,存在人畜争粮的问题,且在粮食短缺的时期,这种“人畜争粮”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但是当人均占有粮食达到一定水平后,畜牧业发展所利用的粮食是人口粮以外的粮食,而其所提供的肉蛋奶不仅能够为人提供更高营养水平的食物,还可以使人对谷物类粮食的消费需要量下降。自1985年到2012年,山东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徘徊在400千克左右,但同期畜牧业却有了较大发展。1985年,全省人口7 711万人,同期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28万吨、72.5万吨和13.26万吨;2012年,全省人口达到9 685万人,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为764万吨, 402.4万吨和294.09万吨,分别提高了5.97倍、5.55倍和22.18倍。1985年全省人均肉、蛋奶的量分别只有16.6千克、9.4千克和1.7千克,2012年分别达到78.9千克、41.5千克和30.4千克。人均肉、蛋、奶的占有量和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使得人均口粮从1986年的207.1千克降至2010年的148千克。

“粮改饲”能增加安全食物的供给量。小麦、玉米、水稻等是粮食,肉、蛋、奶同样是粮食,而且是更高层次上的粮食。生产肉、蛋、奶的过程中畜禽养殖与种植业结合,通过农牧结合,可以将畜禽粪便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等,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有效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高化肥农药、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率的“三高一低”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