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调制干草的利用模式与技术

调制干草的利用模式与技术

时间:2024-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制干草的原料有禾本科、豆科牧草以及其他一些质量好的饲料作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饲料作物收割、搂草、打捆机械化,干草的质量正在提高。在目前的生产中,饲料作物调制干草主要以禾本科和豆科饲料作物为主。饲料作物适时收割晒制的干草,干物质产量和可消化蛋白质含量高,饲喂家畜后效果好。一般认为,禾本科饲料作物单位面积的干物质和可消化营养物质总量抽穗至开花期最高。

种植饲料作物收获的产品需要调制和加工,以便解决饲草供应的季节性、地区间的差异性以及畜牧业发展的持续性问题。饲料作物生产只有做好饲草加工与贮藏这个环节,才能保证有计划地进行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工作,也才能有效地调节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饲草料的供应水平,从而保证畜牧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调制干草的作用

调制干草就是将饲料作物在质量最好和产量最高的时期刈割,经自然或人工干燥调制成能长期保存的饲草料。它是草食家畜冬春季节必不可少的饲草,也是饲草加工业的主要原料,对畜牧业生产具有推进作用。

1.干草能够常年为家畜提供均衡饲料,缓解由于饲料作物生长季节不平衡而造成的畜牧业生产不稳定。在作物生长季节,青草是放牧期最好的饲草,但作物枯萎季节,由于枯草营养价值低,通常在饲料作物生长期调制营养价值较高的干草为家畜提供均衡饲草,对于减少冬春家畜死亡、发展草地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2.调制的优质干草饲用价值高,含有家畜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干物质含可消化碳水化合物40%~60%,粗蛋白质10%~17%,另外还富含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优质干草蛋白质含量甚至高于禾谷类籽实饲料,并含有各种氨基酸,在玉米等各种籽实饲料中加入干草粉可以补充籽实饲料中蛋白质的不足。

3.优质干草产品有良好的市场需求。晒制干草方便销售,如苜蓿干草曾是我国畜牧业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之一,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干草和草制品逐渐商品化。一些草产品加工企业向国外输出饲草产品,促进了我国草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牛羊数量多,草食家畜占有较高比例,需要优质草产品作为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工业每年也有200万~300万吨优质干草的需求。

4.优质干草产品生产扩大了配合饲料的原料来源。人工种植高产饲料作物,加工成含蛋白质17%~24%的优质草粉,可作为猪、鸡等畜禽配合饲料的原料。优质干草直接饲喂草食畜禽,可显著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5.调制干草方法简便,原料丰富,成本低,且便于长期大量贮藏,在畜禽饲养上有重要作用。调制干草的原料有禾本科、豆科牧草以及其他一些质量好的饲料作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饲料作物收割、搂草、打捆机械化,干草的质量正在提高。

6.干草饲喂畜禽可以促进草食畜禽的健康。用干草饲喂牛羊,可以提供长纤维饲料,保证瘤胃发酵的正常运行,防止引起肝脏功能减退等各种疾病。

二、调制干草的原则

饲料作物收获后,若不采取任何措施,以原来状态放置贮存,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作用而腐败变质。为了防止该现象的发生,同时为家畜提供更多更好的粗饲料,要对收获的饲料作物进行干燥,使其含水量降至18%之后进行贮藏。因此,在干草调制中要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尽可能缩短饲料作物干燥时间,加速饲料作物的干燥,以减少由于生理生化作用和氧化作用造成的损失,减少雨淋、露水浸湿造成的干草腐烂。第二,无论采用哪种干草调制办法,在干燥末期植物各部位的含水量应当力求均匀。第三,饲料作物在干燥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雨、露打湿,并且不要在日光下长时间暴晒。新收割的饲料作物受雨淋或露水浸湿时,干草的品质下降较少;如果晒干的草受雨淋或露水浸湿,则干草品质下降较大,潮湿的干草应尽快重新干燥。如果受潮时间过长,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则氧化和微生物作用时间愈长,营养物质的损失就愈多。第四,搂草、集草等生产环节应当在植物细嫩部分还未折断或折断不多时进行。第五,饲料作物干燥不能只在草趟和草垄上进行,应先在草趟上使饲料作物凋萎,然后在草垄上,有时在草堆上完全干燥。

三、调制干草的适宜收获期

饲料作物收割是调制干草的一个重要生产环节,收获时间的早晚对干草的数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而且也间接影响以后草地生产力水平的维持与提高。在目前的生产中,饲料作物调制干草主要以禾本科和豆科饲料作物为主。

饲料作物适时收割晒制的干草,干物质产量和可消化蛋白质含量高,饲喂家畜后效果好。特别是多年生饲料作物在第二茬、第三茬收获时,由于受气候条件(如夏季多雨)、劳动力安排不当等影响,往往不能适时刈割,导致营养物质损失严重,干草品质差、经济价值低。

1.适时收获

饲料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各个时期营养物质的含量是不同的。饲料作物幼嫩时期生长旺盛,体内水分含量较多,且叶量丰富,粗蛋白质、胡萝卜素等含量多。相反,随着饲料作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上述营养物质的含量明显减少,而粗纤维的含量则逐渐增加,品质显著下降。确定饲料作物的最佳收割时期,首先以单位面积内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最高为标准,其次是有利于饲料作物再生和安全越冬。根据上述两条标准,禾本科饲料作物、豆科饲料作物有不同的收割适宜期。

2.禾本科饲料作物适宜的刈割期

多年生禾本科饲料作物地上部分在孕穗抽穗时期,叶多茎少,粗纤维含量较低,质地柔软,粗蛋白质、胡萝卜素含量高,而进入开花期后则显著减少,粗纤维含量增多。

干草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消化率,而消化率同样随着生育期的延续而下降。根据资料,如果禾本科饲料作物分蘖期的可消化蛋白质含量为100%,那么孕穗期为97%、抽穗期为60%,而到开花期仅为42.5%。

从禾本科饲料作物的产量动态变化来看,其在一年内地上部生物量的增长速度是不均衡的。孕穗抽穗期生物量增长最快,营养物质产量也达到高峰,此后则缓慢下降。一般认为,禾本科饲料作物单位面积的干物质和可消化营养物质总量抽穗至开花期最高。另一方面,刈割期对禾本科饲料作物的再生性、刈割次数及下一年的产草量均有较大影响。一般认为,在孕穗至抽穗期刈割有利于禾本科饲料作物再生。除此之外,刈割期的早晚对翌年的产量也有一定影响。下一年饲料作物的产量主要取决于饲料作物地下器官可塑性营养物质的积累情况,而可塑性营养物质积累的最高时期又受牧草种类、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且饲料作物的刈割次数及最后一次的刈割时期也会对饲料作物地上器官可塑性营养物质的积累产生影响。一般多在抽穗至初花期刈割,霜冻前45天禁止刈割。

3.豆科饲料作物适宜的刈割期

与禾本科饲料作物一样,豆科饲料作物也随着生物期的延长粗蛋白质、胡萝卜素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逐渐减少,粗纤维显著增加。豆科饲料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营养成分变化比禾本科更为明显,例如开花期刈割与孕蕾期刈割相比,蛋白质减少1/3~1/2,胡萝卜素减少1/2~5/6。豆科饲料作物进入花期后,下部叶片枯黄脱落,刈割越晚叶片脱落也越多。豆科饲料作物进入成熟期后,茎变的坚硬,木质化程度高,而且胶质含量高,不易干燥,但叶片薄而干得快,造成严重落叶现象。豆科饲料作物叶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比其茎秆高1.0~2.5倍,所以豆科饲料作物不应过晚刈割。多年生豆科饲料作物如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根据生长情况,现蕾至初花期为刈割适期,此时的总产量最高,对下茬生长无大影响。但个别饲料作物由于品种、气候条件影响,收割后饲料作物品质不同。在生产实践中,因生产目的不同也有差异,如以收获维生素为主的饲料作物可适当早收,所以需要灵活掌握。

其他饲料作物也应根据饲料作物的营养状况、产量因素和对下茬的影响来决定刈割时期,如菊科的串叶松香草、菊苣等以初花期为宜,而苋科的籽粒苋以花期至结实期为宜。

四、调制干草的干燥方法

根据饲料作物调制干草的要求,可结合不同地区和不同天气条件选择不同的干燥方法,干燥方法大体分为两类,即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干燥法。自然干燥法也有很多具体方法,因采取的方式不同,其在调制过程中发生的营养损失程度也有差异。

1.自然干燥调制干草

(1)地面干燥法:这是当前生产中采用最广泛、最简单的方法,干草的营养物质变化及其损失在这种方法中最易发生。干草调制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干燥状态,采用地面干燥法干燥饲料作物的具体过程和时间由于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而不完全一致。

饲料作物刈割以后,先就地干燥6~7小时,应尽量摊晒均匀,并及时翻晒通风1~2次或多次,使饲料作物充分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一般早晨割倒的饲料作物11时左右翻晒最佳。如果再次翻晒,要选在13~14时,其后的翻晒效果不佳。含水量达40%~50%,茎开始凋萎,叶子还柔软、不易脱落时,用搂草机搂成松散的草垄,使饲料作物在草垄上继续干燥4~5小时。含水量达35%~40%,叶子开始脱落以前,用集草器集成草堆,再干燥1~2天就可调制成干草。

晒制初期,植物细胞并未死亡,仍在呼吸代谢,也能进行一定的光合作用。但因为异化作用占优势,所以消耗较多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氧化成CO2和H2O。蛋白质虽有微量降解,但损失甚少。当含水量降到40%以下时,植物的气孔关闭,细胞呼吸渐停止,进而继续干燥,直至细胞死亡。晒制过程中,由于植物细胞呼吸作用造成的干物质损失,24小时可达2%以上。

晒制后期,水分继续缓慢蒸发。为加快失水,缩短暴晒时间,可趁晨露将草行上下翻转,以降低掉叶损失,也加快了晒制进程。随着饲料作物中的水分减少,可将草行集中成松散或中空的小堆。当含水量降到17%左右时,可堆成大垛或打捆运出。

这种开始平铺晒草、以后集成草垄或小堆干燥的方法,前期干燥速度快,可减少因植物细胞呼吸造成的养分损失;后期接触阳光暴晒的面积小,能更好地保存饲料作物中的胡萝卜素,同时在堆内干燥,可适当发酵,形成一些酯类物质,使干草具有特殊的香味。

(2)草架干燥法:在多雨地区,用地面干燥法调制干草不易成功,可以在专门制造的干草架上进行干草调制,适用于高产饲料作物地优质干草生产。虽然需用一部分设备或较多的人工,但架上调制的干草质量较高,草架主要有独木架、三脚架、铁丝长架和棚架等。

用干草架进行牧草干燥时,首先把割下的饲料作物在地面干燥半天或一天,使其含水量降至45%~50%,然后再用草叉将草上架,遇雨时可不用干燥而立即上架。堆放饲料作物时应自下而上逐层堆放,草的顶端朝里,同时应注意最低的一层牧草应高出地面,不与地表接触,这样有利于通风,也避免与地表接触受潮。堆放完毕后应将草架两侧的饲料作物整平理顺,这样遇雨时雨水可沿其侧面流至地表。

(3)发酵干燥法:调制干草,即便在良好的条件下,也不只是简单的干燥作用,往往同时伴随或多或少的发酵作用。但采用田间干燥法调制干草时却尽量不发酵,往往只借助太阳的暴晒来完成。新收获的饲料作物,阴雨天气可堆成草堆,每层都应踩紧压实,以便鲜草在草堆中发酵而达到干燥。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升高,同时干物质分解产生水分、二氧化碳等,氧化继续进行。草堆经48~60小时需要挑开,使水分散发。

多雨季节收获的饲料作物,用地面干燥法调制优良干草较困难时,可采用发酵干燥法调制成棕色干草。调制方法是,晴天刈割饲料作物,按着用1.0~1.5天的时间使饲料作物在原来的草趟上暴晒,经过翻转后在草垄上干燥,使新鲜的饲料作物凋萎;当水分减少到50%时,再堆成3~6米高的草堆,堆堆时应好好踏实,力求紧实,使凋萎的饲料作物在草堆上发酵6~8周,同时产生高热,以不超过70℃为宜;堆中饲料作物的水分由于受热风而蒸发,逐渐干燥成棕色干草。

2.加快自然干燥的方法

干草的调制过程也是饲料作物营养物质损失的过程,加速干草的调制过程,减少干燥所用的时间,降低营养物质损失,是生产优质干草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使饲料作物加快干燥和干燥均匀,要在干草调制过程中创造一些条件,使温度、空气相对湿度以及空气的流动能更好地作用于饲料作物的干燥过程。

(1)翻晒草垄:在刈割高产草地上的饲料作物时,收获的饲料作物常常摊晒极不均匀,造成干燥速度快慢不一、干湿不匀,所以在高产草地,在收割的同时要翻动饲料作物,使之摊晒均匀,或者收割后进行翻草。在调制干草的过程中,翻动是最简单而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翻动的目的是把草条翻过来,把干草转移到比较干燥的地面,使之增加空气流通。翻动的原因在于,草条中有一个干燥梯度,把草条翻过来,可使较湿的部分暴露于大气中。移动草条可增强草条通风,因为接触地面的草条必然要受到地下潮湿条件的影响。

当饲料作物有些干燥后进行第二次翻草,此时原料干燥速度大大加快。翻草次数愈多,饲料作物的干燥速度愈快,但是翻晒次数越多其叶的损失就越高,豆科饲料作物应控制次数,最好只翻2~3次。最后一次翻草在牧草的含水量不少于40%,叶还不易脱落和折断时进行。

(2)压裂饲料作物茎秆:饲料作物收获后干燥时间的长短,实际上取决于茎秆干燥所需的时间。茎与叶相比,茎的干燥速度要慢得多。当豆科饲料作物的叶干燥到含水5%~20%时,茎的水分为35%~40%,所以加快茎的干燥速度就能加快饲料作物的整个干燥过程。使用饲料作物茎秆压扁机压裂植物茎秆,可以破坏茎秆的角质层膜和表皮,破坏茎秆的维管束并使它暴露于空气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大大加快,茎秆的干燥速度大致能跟上叶的干燥速度。这不仅能缩短饲料作物的干燥时间,而且使植物各部分干燥均匀。目前生产实践中开始推广使用收割和压裂同时进行的压扁收获机械,此类机械的使用大大加快了饲料作物的干燥过程,有利于提高干草的质量和产量。

(3)应用化学干燥剂:近年来,豆科饲料作物刈割后喷洒化学药剂加速干燥的研究已有很多。一般认为,干燥剂改变了饲料作物角质层的结构或溶解了角质层,促进了水分散失,缩短了田间干燥的时间,降低了营养物质的损失。如碱金属碳酸盐对苜蓿干燥有一定效果,随着碳酸盐中碱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加,可加速苜蓿干燥,因此K+等对水分的渗透有特殊作用。K2CO3对苜蓿有良好的干燥效果,主要是因为K+和CO32-提供了适宜的碱性环境(p H),促进了水分渗透。苜蓿刈割后水分散失的主要阻碍为茎叶表面的角质层及蜡质,利用有机溶剂溶解茎叶表面的蜡质后,破坏了蜡质层的结构,改变了蜡粒的排列方式,进而加速水分的散失。长链脂肪酸甲基酯结合于蜡质表面,促进了水分在蜡质表面的运输,从而促进了水分散失,加快了苜蓿的干燥速度。国外应用较多的苜蓿干燥剂有碳酸钾、碳酸钾+长链脂肪酸混合液、长链脂肪酸甲基酯乳化液+碳酸钾等制剂,这些制剂可破坏茎秆表面的蜡质层结构,促使植物体内的水分蒸发,加快干燥速度。

3.人工干燥方法

饲料作物调制过程中,如果干燥进行的缓慢,则受微生物、雨淋等的作用,会造成营养物质和干物质损失,干草品质降低,所以要进行人工干燥。人工干燥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常温鼓风干燥法,另一种为高温快速干燥法。

(1)常温鼓风干燥法:为了保存饲料作物的叶片、嫩枝,并减少干燥后期阳光暴晒对胡萝卜素的破坏,搂草、集草和打捆作业时,禾本科饲料作物宜在含水量35%~40%、豆科饲料作物在40%~50%时进行。

饲料作物干燥可以在室外露天堆贮场进行,也可以在干草棚中,棚内设电风扇、吹风机、送风器和各种通风道。也有的在草垛一角安装吹风机、送风器,在垛内设通风道,借助送风的办法对刈割后在地面预干到含水50%的牧草进行不加温干燥。这种方法在干草收获时期,白天、早晨和晚间的相对湿度低于75%、温度高于15℃时使用。

在干草棚中干燥是分层进行的,第一层草先堆1.5~2.0米高,经过3~4天干燥后,再堆上高1.5~2.0米的第2层草,如果条件允许,可继续堆第3层草,但总高度不超过5米。如果牧草的水分含量为40%左右、相对湿度为85%~90%,空气温度只有15℃,则应该昼夜鼓风干燥。

当无雨时,人工干燥工作应停止,以降低干燥成本。在持续不良的天气条件下,牧草可能发热,此时鼓风降温继续进行,不论天气如何,每隔6~8小时鼓风降温1小时,草堆的温度不可超过42℃。

(2)高温干燥法:将切短的饲料作物置于烘干机中,通过高温空气,使原料迅速干燥。干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烘干机的种类、型号及工作状态,从几小时到几十分钟至几秒钟,使牧草的含水量由80%左右迅速下降到15%以下。

饲料作物烘干机的类型,按工作性能可分为分批作业式和连续作业式两类。分批作业式干燥机周期完成一批原料的干燥,原料的装卸均在干燥机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进行;连续作业式干燥机是在不间断供料和卸料的条件下连续作业。按干燥介质的温度又分为低温干燥机和高温干燥机两种,低温干燥机的入口温度为75~260℃,出口温度为25~100℃;高温干燥机又称为快速干燥机,入口温度为400~600℃,出口温度60~140℃,有气流管道式和气流滚筒式两种类型,目前多采用连续作业的气流滚筒式高温干燥机。虽然烘干机中的温度很高,但饲料作物本身的温度一般不超过35℃,所以营养成分损失较少。

高温干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调控烘干机使其进入最佳工作状态。烘干机的工作状态取决于原料种类、水分含量、进料速度、滚筒转速、燃料和空气的消耗量等。机组进料应连续进行,不得频繁更换原料种类或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收获的牧草,以免对整个工艺流程和成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为获取优质产品,干燥机出口温度不宜超过65℃,干草含水量不低于9%,否则会导致饲料作物营养物质损失,并使消化率降低,品质变劣,增加能耗,降低机组的工作效率。

目前我国除引进国外的设备与技术外,也相继研制出一些简易、低能耗的人工干燥机械和设备。如大型苜蓿干燥成套设备,该设备采用多环滚筒式结构,干燥能力大,采用国际先进的尾气循环利用系统,节省能源,安全可靠。

五、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饲料作物调制干草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植株脱水过程,随着植株水分的散失,其生理特性和物理性能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为了获得优质干草,首先要掌握好饲料作物在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散失规律及相应的营养物质损失动态,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调制措施。

1.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散失

通常收获的鲜草含水量为50%~85%,为达到贮藏条件,其含水量要降至15%~18%,最高不能超过20%。为了获得这样含水量的干草,必须使植物从体内散发出大量水分。为减少干燥过程中干草的营养物质损失,饲料作物刈割后,必须将植物体内的水分快速散失,促进植物细胞快速死亡,减少营养物质的浪费。

(1)水分散失的规律:在自然条件下,刈割后的饲料作物散出水分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起初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出很快,在良好的晴天情况下,经5~8小时,禾本科饲料作物含水量降到40%~45%,豆科饲料作物减少到50%~55%。这一阶段从植物体内散发的是游离于细胞间隙的自由水,水分散失主要通过维管系统、细胞间隙和气孔,水分散失速度快而均匀。散失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大气含水量和空气流动,所以干燥、晴朗、有微风的条件能促使水分快速散失。第二阶段,禾本科饲料作物含水量降到40%~45%、豆科饲料作物减少到50%~55%时,植物体内散水的速度越来越慢,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植物体内散发掉结合水。散水速度变慢的原因是水分的散失由第一阶段的蒸腾作用为主,转为为以角质层蒸发为主,而角质层有蜡质,阻挡了水分散失。使牧草含水量由40%~55%降到18%~20%需1~2昼夜。

(2)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

①气候条件。饲料作物的干燥是在外界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等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的。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散失速度主要取决于饲料作物与大气间的水势差。如果大气湿度小,二者之间的水势差大,则饲料作物的干燥速度就快。但是阴雨潮湿天气水分散发很慢,甚至大气中的水分还会进入干草中。若空气湿度保持不变,即使空气温度升高,也很难明显加快干燥速度。只有相对湿度降低,高温才能扩大饲料作物与空气的水势差,从而加快干燥速度。如果设法让这些因素不断发生作用,比如刈割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或采取勤翻晒、堆成小堆的办法,均能加速饲料作物的干燥进程。

②植物体内部、外部的散水情况。饲料作物的干燥速度取决于植物体表面水分散发(外部散水)的速度和水分从细胞内部向体表移动(内部散水)的速度。所以在干燥时,尤其是第二阶段,促进外部散水和内部散水协调一致,不让两者脱节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上采用压扁茎秆和喷洒化学干燥剂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或改变了抗蒸发的性能,从而减轻了水分移动的阻力,加速了饲料作物的干燥速度。

③植物体中水分移动的阻力。在外界气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植物保蓄水分的能力越大,干燥速度越慢。一般豆科饲料作物比禾本科饲料作物保蓄水分的能力强,干燥速度比禾本科慢。这是因为豆科饲料作物含碳水化合物少,蛋白质多,影响了它的保蓄水分能力。另外,幼嫩的植物纤维素含量低,而蛋白质物质多,保蓄水分能力强,不易干燥,相对枯黄的植物则相反,易干燥。

④饲料作物各器官的散水强度。同一植物不同器官,水分散失速度也不相同,叶片的表面积大,气孔多,水分散失快,而茎秆则水分散失慢。因此,在干燥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干燥方法,尽量使植物各个部位均匀干燥。

六、干草的贮存模式

合理贮藏干草是减少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损失,保证干草品质和安全的重要环节。贮藏不当会降低干草的饲用价值,甚至引起火灾等严重事故。

1.干草贮藏方法

调制干燥好的干草要及时进行合理贮藏,贮存方式根据调制产品的形式进行选择。

(1)草捆贮存:草捆生产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也是最先进、最好的干草贮存方式。目前,发达国家的干草生产基本上全部采用草捆技术,而且干草捆生产已经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草捆生产有一套专门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可以制作方草捆,也可制作圆草捆,草捆大小根据需要和设备规格而定。简单来说,草捆制作过程为:用收割压扁机完成饲料作物的收割并同时压扁茎秆,使茎、叶的干燥速度基本处于同步;用专门机械摊晒,干燥后搂成草条,然后用捡拾打捆机将草条自动捡起并压捆。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干草捆极其紧实,可以十分方便地运输和码放整齐,保存效果极好。一般每个草捆重25千克左右,打捆生产率为300捆/小时,每12秒可以打一个捆。除了利用捡拾打捆机将草条打成圆捆以外,也可把体积大、重量轻的松干草压缩打捆,以便于运输、减少损失和堆藏方便。

干草捆体积小,密度大,便于贮藏,一般露天垛成干草捆草垛,顶部加防护层或贮藏于干草棚中。草垛的大小一般为宽5.0~5.5米,长20米,高18~20层。下面第一层(底层)应将干草捆的宽面相互挤紧,窄面向上,整齐铺平,不留通风道或任何空隙,其余各层堆平(窄面在侧,宽面在上下)。为了使草捆位置稳固,上层草捆之间的接缝应和下层草捆之间的接缝错开。从第2层草捆开始,可在每层设置25~30厘米宽的通风道,在双数层开纵向通风道,在单数层开横向通风道,通风道的数目可根据草捆的水分含量确定。干草捆的垛壁一直堆到8层草捆高,第9层为“遮檐层”,此层的边缘突出于8层之外,作为遮檐,第10、11、12、…呈阶梯状堆置,每一层的干草纵面从下层缩进2/3捆或1/3捆长,这样可堆成带檐的双斜面垛顶,垛顶共需堆置9~10层。垛顶用草帘或其他遮雨物覆盖。

干草捆除露天堆垛贮藏外,还可以贮藏在专用的仓库或干草棚内,简单的干草棚只设支柱和顶棚,四周无墙,成本低。干草棚贮藏可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干草棚内贮藏的草捆,营养物质损失在1%~2%,胡萝卜素损失为18%~19%。

(2)散干草贮藏:当调制的干草水分含量达15%~ 18%时即可进行堆藏,堆藏有长方形垛和圆形垛两种。长方形草垛的宽一般为4.5~5.0米,高6~6.5米,长不少于8米;圆形草垛一般直径为4~5米,高6~6.5米。为了防止干草与地面接触而变质,必须选择高燥的地方堆垛,草垛的下层用树干、秸秆等作底,厚度不少于25厘米。垛底周围挖排水沟,沟深20~30厘米,沟底宽20厘米,沟顶宽40厘米。垛草时要一层一层地堆,长方形垛先从两端开始,要始终保持中部隆起,以便于排水。堆垛过程中要压紧各层干草,特别是草垛的中部和顶部。从草垛全高的1/2或2/3处开始逐渐放宽,每边比垛底宽0.5米,以利于排水。为了减少风雨损害,长垛的窄端必须对准主风方向,水分较高的干草堆在草垛四周靠外边,便于干燥和散热。气候潮湿的地区,垛顶应较尖;干旱地区,垛顶坡度可稍缓。垛顶可用劣草铺盖压紧,最后用树干或绳索以重物压住,预防风害。

散干草堆藏虽经济节约,但易遭雨淋、日晒、风吹等不良条件的影响,使干草褪色,不仅损失营养成分,还可能使干草霉烂变质。试验结果表明,干草露天堆藏,营养物质的损失重者可达20%~30%,胡萝卜素损失最多可达50%以上。长方形草垛贮藏一年后,周围变质损失的干草,在草垛侧面厚度为10厘米,垛顶厚度为25厘米,其余部分为50厘米。其中侧面损失最小,故适当增加草垛高度可减少干草堆藏的损失。

干草堆藏可由人工操作完成,也可由悬挂式干草堆垛机或干草液压堆垛机完成。

散干草经堆垛或运进干草棚内就进入贮藏阶段。散干草贮藏有两种方法,一是露天贮藏。露天堆藏干草是传统的干草存放形式,适用于需存很多干草的大型养畜场,是一种既经济又省事的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干草易遭受雨雪和日晒,造成养分损失或霉烂变质。因此,堆垛应尽量压紧,加大密度,缩小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垛顶如用塑料薄膜覆盖,也可减少损失。要选择地势平坦、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和取用方便的地方进行堆垛。二是草棚贮存。气候潮湿、条件较好的牛羊养殖场或草产品加工厂可建造简单的干草棚,既能防雨雪和潮湿,又能减少风吹、日晒、霜打和雨淋所造成的损失。在堆草时,棚顶与干草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通风散热。

2.干草贮藏中的损失

干燥适度的干草即可进行贮藏。干草贮藏10小时左右,草堆发酵开始,温度逐渐上升,草堆内温度升高主要是微生物活动造成的。干草贮藏后温度升高是普遍现象,即使调制良好的干草,贮藏后温度也会上升,常常可达44~55℃。适当的发酵能使草堆自行紧实,增加干草香味,提高干草的饲用价值。

不够干燥的干草贮藏后温度逐渐上升,如果温度超过适当界限,干草中的营养物质就会大量消耗,使消化率降低。干草中最有益的干草发酵菌40℃时最活跃,温度上升到75℃时被杀死。干草贮藏后的发酵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草垛中这样积存的水分会由细菌再次引起发酵作用,水分愈多,发酵作用愈盛。初次发酵作用使温度上升到56℃,再次发酵作用使温度上升到90℃,这时一切细菌都会被消灭或停止活动。细菌停止活动后,氧化作用继续进行,温度增高更快,温度上升到130℃时干草焦化,颜色发褐。温度上升到150℃时,如有空气接触,会引起自燃而起火。如果草堆中的空气耗尽,会使草垛中的干草炭化,丧失饲用价值。

草垛中温度过高的现象往往出现在干草贮藏初期,在贮藏一周后,如发现草垛温度过高,应拆开草垛散热,使干草重新干燥。

草垛中温度增高引起的营养物质损失,主要是糖类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其次是蛋白质分解为氨化物。温度越高,蛋白质的损失越大,可消化蛋白质也越少。随着草垛温度的升高,干草的颜色变得越深,牧草的消化率越低。研究表明,干草贮藏时含水量为15%,其堆藏后干物质的损失为3%;贮藏时含水量为25%,堆贮后干物质损失为5%。

干草在贮存过程中会因发酵而引起发热现象,不仅引起养分的损失,而且有时变质不能使用,尤其是高温发酵使干草变得呈褐色或黑色,另外有时发生火灾。这些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长期的贮藏过程中逐渐氧化,在酶类、霉菌、酵母菌等的影响下导致糖类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损失而引起的。干草霉烂变质的程度取决于干草的含水量、气温和大气湿度。干草中的微生物一般在含水量25%~30%、气温25~30℃、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5%时比较活跃,会导致干草霉烂变质。贮藏温度和贮藏开始时的干草含水量对营养损失的影响最大,温度为-18~7℃、含水量在7%~12%的范围内几乎不发生损失,而在温度为36℃、含水量18%的情况下贮藏8个月,其损失率为8%左右。

3.干草贮藏注意事项

干草调制成功后,必须尽快采取正确而可靠的方法进行贮藏,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和其他浪费。如果贮藏不当,会造成发霉变质,使营养成分消耗殆尽,完全失去干草调制的目的和意义。此外,贮藏不当还会引起火灾。干草贮藏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防止垛顶塌陷漏雨,干草堆垛后2~3周易发生塌顶现象,必须及时铺严封严。若长期贮藏,可用草泥封顶。二是草垛堆起后要用木栅围成草圈,在四周挖防畜沟和防火道,并经常注意做好防畜、防火、防水工作。三是防止干草发酵生热引起自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