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设施
宜采用结构合理、性能优良、适合当地条件的拱圆大棚。拱圆大棚跨度6~10米,长度60~80米,中高2.0~2.2米,肩高1.2~1.5米。
二、栽培季节
早春栽培,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越夏栽培, 5月上旬播种育苗,6月上旬定植。秋延迟栽培,6月上中旬播种育苗,7月上中旬定植。
三、品种选择
早春栽培,应选用耐寒、抗病、果型好、品质优,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品种;越夏和秋延迟栽培,应选用抗病、耐热、果型大、品质好、耐运输,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四、育苗
1.种子处理。将种子用55℃的温水搅拌浸烫10分钟,然后用30℃的净水浸泡4小时,搓去种子表面的黏液,置于25~28℃的条件下催芽。2~3天后,70%的种子露白时播种。每亩播种30~40克,包衣的种子可以直接播种。
2.配制营养土。用肥沃的大田土6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份,混匀过筛,每立方米加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 1千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混合均匀。穴盘育苗可选用番茄专用育苗基质。
3.育苗设施。早春栽培一般在温室内育苗,越夏、秋延迟栽培可用拱圆大棚育苗,注意扣防虫网防虫、覆盖塑料薄膜或遮阳网防雨遮阳。也可在集约化育苗中心进行穴盘育苗。
4.播种。采用营养钵育苗时,一般选用10厘米×10厘米规格的营养钵。钵内装满营养土,播前浇透水,水渗下后将种子播于钵内,每钵1粒,覆盖1厘米厚的细潮土,将其整齐排在苗床上。穴盘育苗一般选用72孔黑色PS标准穴盘,尺寸540毫米×280毫米× 40毫米(长×宽×高),装入含水量60%左右的番茄专用育苗基质,播种深度5毫米左右,播后覆盖消毒的蛭石,淋透水,摆放在育苗床架上。
5.苗期管理
(1)温度管理:种子出苗前,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夜间温度控制在20~25℃;种子出苗后,及时通风降温,白天温度控制在22~28℃,夜间温度控制在15~18℃,以防出现高脚苗。
(2)光照管理:光照对培育壮苗尤为重要。透明覆盖物要选用新的防雾无滴膜,棚内后墙张挂反光膜,每天光照时间要达到8小时以上,连续阴天要用补光灯进行补光。
(3)水分管理:注意育苗设施内水分不宜过大,以免发生沤根。
6.壮苗标准。越夏、秋延迟栽培苗龄28~30天,早春栽培60天左右,5~6叶,苗高15~20厘米,茎秆粗壮,叶片肥厚,根系发达。
五、整地、施基肥
每亩撒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5000千克,一半撒施于土表层,一半混配过磷酸钙5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40~50千克、微肥1千克,充分混匀后顺行集中沟施。
六、定植密度
株型较小的品种每亩栽植3100株左右,株型较大的品种每亩栽植2300株左右。大、小行栽植,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60厘米,株距30~42厘米。起垄栽培,垄高20厘米。
七、田间管理
1.温度管理。定植后的缓苗阶段,白天温度保持在28~30℃,夜间18~22℃;缓苗后正常生长期间,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15~20℃,白天高于30℃要放风。越夏期间,如温度过高,可覆盖遮阳网降温。
2.水肥管理。第一穗果坐住并开始膨大时,追施促果肥,结合浇水每亩施尿素2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15千克。结果期每隔7~10天浇一次水,隔一水追一次肥。每次每亩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6-8-18)25~30千克。每穗果坐住后,用0.3%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
3.植株调整。株高30厘米时,及时插架或吊蔓,单干整枝,留6~8穗果。一般侧枝长至3厘米时进行前期打杈。植株长旺后,侧枝长1~2厘米就及时摘除,选择晴天操作。先摘健康株,再摘弱株,病株要彻底拔除。及时摘除老叶、黄叶、病叶、密叶,摘除的叶片集中深埋或销毁。一穗果采完后,其下部的叶片全部摘除。
八、病虫害防治
1.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
2.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立枯病、茎基腐病、灰霉病、早疫病、晚疫病、蚜虫、粉虱、斑潜蝇、蓟马等。
3.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品种。
(2)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3)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适宜的肥水管理;深沟高畦,严防积水;清洁田园。
(4)轮作:与非茄果类作物轮作。
4.物理防治
(1)设置防虫网:在大棚门口和放风口设置防虫网,防虫网一般选用40目以上的银灰色网。
(2)黄板、蓝板诱杀害虫:棚室内设置黄板、蓝板,诱杀蚜虫、烟粉虱、蓟马等。黄板、蓝板悬挂于植株顶部以上10~15厘米处,每亩悬挂30~40块。黄板、蓝板规格一般为30厘米×20厘米。
(3)银灰膜避蚜:铺设银灰色地膜或张挂银灰色膜条驱避蚜虫。
5.生物防治。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病害;可用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5亿活孢子/克)200~3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可用0.5%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或0.6%苦参碱水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
6.药剂防治
(1)用药原则: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规定在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上禁止使用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用药,每种药剂整个生长期内限用一次。
(2)猝倒病: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进行嫁接的,在嫁接前一天苗床喷施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也可用30%恶霉·甲霜灵水剂1500~2000倍液进行苗床喷雾或浇灌防治。
(3)立枯病:发病初期,可用50%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淋防治,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4)茎基腐病:发病初期,可用52.5%霜脲氰·恶唑菌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每株150~200毫升灌根防治,可兼治疫霉根腐病、青枯病。
(5)灰霉病:发病初期,用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6)早疫病、晚疫病:发病初期,可用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喷雾防治,可兼治叶霉病、灰霉病。
(7)蚜虫、粉虱、斑潜蝇: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叶背面均匀喷洒。
(8)蓟马:发生初期,可用2.5%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九、采收
番茄的成熟期分为绿熟期、变色期、成熟期、完熟期,远距离外销的可在绿熟期至变色期采收,供应当地市场的应在成熟期采收。果实要轻采轻放,避免损伤果皮,去掉果柄,取样送检合格后包装上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