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置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对象包括:果、瓜、菜,如樱桃、杏、桃、苹果、梨、草莓、甜瓜、西瓜、黄瓜、茄子、甜椒、辣椒、西红柿、西葫芦等;经济作物,如茶树、花生、大豆、烟草、棉花、大姜、芦笋等;中药材,如三七、人参、西洋参、丹参、桔梗、柴胡、半夏和五味子等;花卉、苗木,如牡丹、蝴蝶兰、杜鹃、君子兰、玫瑰、百合、地瓜花、菊花以及绿化苗木等。
1.内置秸秆生物反应堆的使用方法和疫苗接种方法
内置秸秆生物反应堆所用的原料为玉米秸、麦秸、稻草、花生壳、树叶、杂草等,每亩秸秆用量3000~4000千克,菌种用量5千克,疫苗用量2千克。
(1)操作时间和方法:
①将菌种、中间料和水拌匀即成混合料,若中间料用麦麸或稻糠,则三者比例为1∶ 30∶ 24;若中间料用玉米芯粉或豆秸粉,则三者比例为1∶ 100∶ 140。拌好后摊放于室内,厚度为10~15厘米,打孔,盖帘遮阳,发菌,次日即可使用。
②生姜栽种前1个月内,在种植行下开一条宽50厘米、深20厘米、长度与种植行相等的沟,沟内铺放秸秆,整秸秆在下、碎秸秆在上,踏实后,高度为30厘米。接着撒混合料,用铁锨拍打,使菌种进入秸秆层内,然后覆土15~20厘米,浇水后晾3~4天即可定植或栽种。
(2)疫苗接种方法:在栽种行或穴内先摆放姜种和疫苗。为了接种均匀,首先进行疫苗处理。在使用前3天,先将疫苗、麦麸和水按1∶ 40∶ 32的比例充分拌匀,然后摊放于室内,厚度10~15厘米,形成疫苗混合料。接种疫苗时,按每块姜种一把疫苗混合料的比例均匀撒于定植穴内。接完疫苗后覆土盖膜,待出苗后离苗8~10厘米打孔,每棵姜苗2个孔,孔径2厘米。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其他管理措施与常规措施相同。
2.简易外置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使用
(1)建造时间:6~7月份,麦季大量秸秆收获后进行。
(2)建造方法:在姜田的一头挖一条长6~8米、宽0.8~1.0米、地面以下深0.4~0.5米的沟,每0.6米摆放一根木棍,顺沟向每隔0.2米拉一根铁丝并固定在木棍上。在铁丝上放秸秆,每放0.5米高的秸秆接种一层菌种,一般3层秸秆3层菌种即可,最后淋水湿透。这时,地下储液池中的液体是沟深的一半,10天后将反应堆的膜揭开,把地下沟中的水抽到地上反应堆的秸秆层中。
(3)加料、补水:一般外置反应堆每7~10天要补水一次,用水量以湿透秸秆为准。秸秆转化消耗1/2时,需要添加秸秆和菌种,生姜一个生长周期需要添加秸秆2~3次。
(4)浸出液的使用:可用其灌根或叶面喷施,灌根每月1~2次,喷叶每月2~3次,每亩用量60千克。
二、土豆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疫苗接种技术要点
土豆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提高地温4~5℃,提前收获10天左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4倍以上,产量提高50%~200%,早出苗、整齐度高,茎粗节短,叶厚、浓绿,抗逆性和抗病性显著提高,薯块大、芽眼少、光滑、亮度高,成本降低10%~20%,是土豆有机生产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成熟技术,易于广大农村推广普及。
1.原材料的准备
(1)秸秆粉碎机:数量、规格根据示范面积定。
(2)秸秆粉、菌种、疫苗:
(3)麦麸:菌种、疫苗与麦麸按1∶ 15的比例准备。
(4)水:麦麸∶ 水为1∶ 0.9~1∶ 1,秸秆粉∶ 水为1∶ 1.2~1∶ 2.0。
2.菌种、疫苗、中间料(麦麸)与秸秆粉的处理方法
在下种前5~7天,将菌种、疫苗分别与麦麸、饼肥拌匀,加水,堆积24~48小时;同时将秸秆粉和水拌匀,然后将三者混合,堆积(堆高60厘米,宽100~150厘米),打孔(直径5厘米,每平方米4~6个)。低温时盖膜增温,高温时盖帘遮光,发酵,待堆温55~60℃即可开堆混拌使用。堆料若水分不足,应加水至饱和状态。
3.种植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种植时,行距80~100厘米,株距30~35厘米。将处理好的发酵料均匀穴施,随之将种块放在料上,然后覆土10~15厘米,打孔(每株十字交叉打4个孔),盖膜(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地区可不盖)。
(2)有条件的地区,出苗后要浇一次透水。
(3)出苗后或出苗破膜后,应及时打孔放气。
(4)有条件(电力、资源)的地方在土豆开花前加外置二氧化碳发生器,向田内释放二氧化碳,短时间(15~20天)就有可能大幅度增产。
(5)开花期浇水、打孔。花蕾形成时,及时打顶去花蕾,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以增加产量。
(6)收获期注意事项:①待植株茎软、有30%倒伏,叶色黄、无光泽时收获,可分批收获。②周边松土、局部振荡能加速土豆膨大,喷施0.5% ~1%的乙烯利有利于增产。③禁用化肥,鸡、猪、鸭、人等非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土杂肥,大田不宜使用农药,防治地下害虫可少用。
三、芸豆栽培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和疫苗接种技术
芸豆是一种高温型、需求二氧化碳较多的作物,保护地栽培有四大难题,即地温偏低、二氧化碳亏缺、病虫害严重、土壤板结。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的应用,冬天20厘米地温可增加4~6℃,二氧化碳浓度提高6倍,减少化肥用量60%,减少农药用量80%,连用2年可不施化肥、农药,成本降低60%以上,平均增产50%~310%,平均售价提高30%,成熟期提前15天,收获期延长30天。
1.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的使用方法
(1)秸秆和其他物料的用量:秸秆3000~4000千克/亩,饼肥100千克/亩,牛、马、羊等草食动物的粪便3~4立方米/亩。种植椒类作物的地块严禁使用鸡、猪、人等非草食动物的粪便,研究证实,它是线虫和病害的传播媒介。
(2)菌种、疫苗用量:菌种6~8千克/亩,疫苗2~3千克/亩。
(3)菌种和疫苗使用前的处理:使用当天,按1千克菌种掺15千克麦麸、13千克水的比例,将三者拌匀,堆积4~5小时后使用。如当天使用不完,摊放于阴暗处,厚度5~8厘米,第二天继续使用。1千克疫苗掺20千克麦麸、18千克水,处理方法同上。
(4)操作时间:行下内置式,定植前15天进行;行间内置式,定植后进行。
(5)行下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的使用方法:种植前在小行开沟,沟宽与行宽相等,沟深15~20厘米,沟长与行长相等,所挖土壤分放两边。开完沟后添加秸秆,铺平踏实后秸秆厚30厘米,沟两头秸秆露出10厘米,以便进氧气;铺完秸秆后,将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铁锨拍一遍后,将土壤回填于秸秆上,接着浇大水湿透秸秆,3~4天后起垄,覆土厚度15厘米左右;然后挖穴或开小沟,将疫苗撒施于定植穴内并与土壤混匀,放苗、浇水、覆土;最后盖膜、打孔,在每行的两株之间用14#钢筋打孔,孔距15厘米,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
(6)行间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的使用方法:定植后在大行间开沟,沟深15~20厘米;开完沟后放秸秆并踏实,秸秆厚30厘米,沟的两头各露出10厘米的秸秆;再将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并用锨拍一遍,将土壤回填于秸秆上,最后浇小水湿润秸秆。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只浇这一次小水,以后浇水在小行间进行。6~7天后盖地膜打孔,打孔用14#钢筋,按30厘米一行、20厘米一个进行,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
(7)注意事项:三“足”、一“露”和三不宜,三足:秸秆用量要足,菌种用量要足,第一次浇水要足。一露:内置沟两头秸秆要露出茬头10厘米。三不宜:开沟不宜过深,15~20厘米;覆土不宜过厚,15厘米左右;打孔不宜过晚,定植后及时打孔。
2.外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的使用方法
(1)秸秆、菌种用量:每次秸秆用量1500千克,菌种3千克,全生育期加料2~3次。
(2)操作时间:定植前建好反应堆,定植后及时开机抽气供应二氧化碳。
(3)操作方法:在大棚进口的山墙内侧,距山墙60厘米处,自北向南挖一个宽1米、深0.8米、长度略短于大棚宽度的沟(储气池),从沟中间向棚内开挖一个低于沟底、50厘米见方、向外延伸80厘米的通气道,通气道末端做一个下口直径为50厘米、上口内径为40厘米、高出地面20厘米的圆形交换底座。整个沟体可用单砖砌垒,水泥抹面、打底,然后在储气池上每隔50厘米横放一根水泥杆,在杆上纵向每隔20厘米拉一道固定铁丝。在铁丝上铺放秸秆,每放40~50厘米厚均匀撒一层菌种,连续3~4层,最后淋水湿透秸秆,水量以下部储气池中有一半积水为宜。盖膜保湿,农膜覆盖不易过严,下部有10厘米秸秆露出,以便进气促进秸秆分解发酵。
(4)使用与管理:可以概括为“三补”和“三用”。
三补:①补气。秸秆生物反应堆中的功能菌种是一种好氧菌,因此向反应堆中补充氧气是十分必要的。措施是:储气池两端留气孔,反应堆上打孔,反应堆盖膜不可过严,四周要留出10厘米,以利于通气;反应堆上料加水的当天就要开机抽气,即使阴雨天也要开机5小时。②补水。建堆后,前10天可用储气(液)池中的水向反应堆淋水2~3次,以后可用井水,7~8天向反应堆补一次水。③补料。外置反应堆一般使用50~60天后秸秆消耗60%,此时应及时补充秸秆和菌种,补充秸秆1500千克、菌种3千克,浇水湿透后,用直径10厘米的尖头木棍打孔通气,然后盖膜。
三用:①用气。要坚持开机抽气,苗期每天5~6小时,开花期每天7~8小时,结果期每天10小时以上。不论阴天、晴天都要开机,自上午8时开始至盖草帘为止。②用液。按1份浸出液加2~3份水的比例喷施叶片和植株,每月进行3~4次,根系结合每次浇水进行冲施。③用渣。将每次外置反应堆清理出的陈渣收集起来,作为追肥或底肥使用。
四、西红柿栽培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
多年的应用示范结果证明,西红柿栽培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展现了突出的抗病、早熟、坐果多、个头大、着色快、肉质好、高产优质、不早衰的效果。一般上市期提前10~15天,收获期延长30~40天,增产50%以上,节约化肥60%,减少农药用量80%,降低成本60%以上,连用两年可不施化肥、农药。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是西红柿有机无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术。其用法有三种:内置式、外置式和内外结合式,生产实践中多采用内置式,有条件的最好采用内外结合式。
1.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的使用方法
(1)秸秆和其他物料得用量:秸秆3000~4000千克/亩,麦麸90~120千克/亩,饼肥60~80千克/亩,牛、马、羊等草食动物粪便3~4立方米/亩,严禁使用鸡、猪、人等非草食动物的粪便。研究证实,它是线虫和许多病害的传播媒介。各种化肥要减少80%~90%。
(2)菌种、疫苗用量:菌种6~8千克/亩,疫苗3~4千克/亩。
(3)反应堆操作时间:行下内置式,在西红柿定植前15~20天进行;行间内置式,在定植后盖膜前进行。
(4)菌种、疫苗的处理方法:使用当天,按1千克菌种掺15千克麦麸、13千克水的比例,将三者拌匀,堆积4~5小时后使用。如当天使用不完,摊放于阴暗处,厚度5~8厘米,第二天继续使用。1千克疫苗掺20千克麦麸、18千克水,处理方法同上。
(5)行下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定植前在小行(种植行)开沟,沟宽与行宽相等,一般60~80厘米,沟深15~20厘米,沟长与行长相等,所挖土壤分放两边;接着添加秸秆,铺匀踏实,厚度30厘米,沟两头露出10厘米秸秆茬,以便进氧气。铺完秸秆后,将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锨拍一遍后,把土壤回填于秸秆上,浇水湿透秸秆。2~3天后找平起垄,秸秆上土层厚度保持在15厘米左右。待定植时将疫苗撒入穴内,并与土壤掺匀,接着放入西红柿苗,覆土,浇水,盖膜。最后用14#钢筋在每行两棵之间各打2个孔,孔距10厘米,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
(6)行间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已经定植的西红柿大棚,在大行内开沟,沟深15~20厘米,铺放30厘米厚的秸秆,两头露出10厘米,踏实找平。将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锨拍一遍后,把土壤回填于秸秆上,接着浇小水湿润秸秆,晾晒5~6天后盖地膜。离西红柿苗10厘米每30厘米一行、20厘米一个用14#钢筋打孔,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只浇一次水,以后浇水在小行间按常规进行。
(7)注意事项:三“足”、一“露”和三不宜,三足:秸秆用量要足,菌种用量要足,第一次浇水要足。一露:内置沟两头秸秆要露出茬头10厘米。三不宜:开沟不宜过深,15~20厘米;覆土不宜过厚,15厘米左右;打孔不宜过晚,定植后及时打孔。
2.外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使用与管理
(1)秸秆菌种用量:每次秸秆用量1500千克,菌种用量3千克,西红柿全生育期加料2~3次。
(2)操作时间:定植前建好反应堆,定植后及时开机抽气供应二氧化碳。
(3)操作方法:在大棚进口的山墙内侧,距山墙60厘米处,自北向南挖一个宽1米、深0.8米、长度略短于大棚宽度的沟(储气池),从沟中间向棚内挖一个低于沟底、50厘米见方、向外延伸80厘米的通气道,通气道末端做一个下口直径为50厘米、上口内径为40厘米、高出地面20厘米的圆形交换底座。整个沟体可用单砖砌垒,水泥抹面、打底,然后在储气池上每隔50厘米横放一根水泥杆,在杆上纵向每隔20厘米拉一道固定铁丝。在铁丝上铺放秸秆,每放40~50厘米厚均匀撒一层菌种,连续3~4层,最后淋水湿透秸秆,水量以下部储气池中有一半积水为宜。盖膜保湿,农膜覆盖不易过严,下部有10厘米秸秆露出,以便进气促进秸秆分解发酵。
(4)使用与管理:可以概括为“三补”和“三用”。
三补:①补气。秸秆生物反应堆中的功能菌种是一种好氧菌,因此向反应堆中补充氧气是十分必要的。措施是:储气池两端留气孔,反应堆上打孔,反应堆盖膜不可过严,四周要留出10厘米,以利于通气;反应堆上料加水的当天就要开机抽气,即使阴雨天也要开机5小时。②补水。建堆后,前10天可用储气(液)池中的水向反应堆淋水2~3次,以后可用井水,7~8天向反应堆补一次水。③补料。外置反应堆一般使用50~60天后秸秆消耗60%,此时应及时补充秸秆和菌种,补充秸秆1500千克、菌种3千克,浇水湿透后,用直径10厘米的尖头木棍打孔通气,然后盖膜。
三用:①用气。要坚持开机抽气,苗期每天5~6小时,开花期每天7~8小时,结果期每天10小时以上。不论阴天、晴天都要开机,自上午8时开始至盖草帘为止。②用液。按1份浸出液加2~3份水的比例喷施叶片和植株,每月进行3~4次,根系结合每次浇水进行冲施。③用渣。将每次外置反应堆清理出的陈渣收集起来,作为追肥或底肥使用。
五、黄瓜栽培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
黄瓜栽培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冬天20厘米地温升高4~6℃,气温升高1~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4~6倍,减少化肥用量60%,减少农药用量80%,连用两年可不施化肥、农药,投资成本下降60% ~70%,平均增产50%以上,上市期提前10~15天,收获期延长30天以上。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化肥,以疫苗替代农药,是黄瓜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的主要措施。
(1)秸秆和其他物料得用量:秸秆3000~400千克/亩,麦麸90~120千克/亩,饼肥60~80千克/亩,牛、马、羊等草食动物粪便3~4立方米/亩,严禁使用鸡、猪、人等非草食动物的粪便。
(2)菌种、疫苗用量:菌种6~8千克/亩,疫苗3~4千克/亩。
(3)反应堆操作时间:行下内置式,在黄瓜定植前15~20天进行。
(4)菌种、疫苗的处理方法:使用当天,按1千克菌种掺15千克麦麸、13千克水的比例,将三者拌匀,堆积4~5小时后使用。如当天使用不完,摊放于阴暗处,厚度5~8厘米,第二天继续使用。1千克疫苗掺20千克麦麸、18千克水,处理方法同上。
(5)行下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定植前在小行(种植行)开沟,沟宽与行宽相等,一般60~80厘米,沟深15~20厘米,沟长与行长相等,所挖土壤分放两边;接着添加秸秆,铺匀踏实,厚度30厘米,沟两头露出10厘米秸秆茬,以便进氧气。铺完秸秆后,将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锨拍一遍后,把土壤回填于秸秆上,浇水湿透秸秆。2~3天后找平起垄,秸秆上土层厚度保持在15厘米左右。待定植时将疫苗撒入穴内,并与土壤掺匀,接着放入黄瓜苗,覆土,浇水,盖膜。最后用14#钢筋在每行两棵之间各打孔2个,孔距10厘米,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
(6)行间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已经定植的黄瓜大棚,在大行内开沟,沟深15~20厘米,铺放30厘米厚的秸秆,两头露出10厘米,踏实找平。将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锨拍一遍后,把土壤回填于秸秆上,接着浇小水湿润秸秆,晾晒5~6天后盖地膜。离黄瓜苗10厘米每30厘米一行、20厘米一个用14#钢筋打孔,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只浇一次水,以后浇水在小行间按常规进行。
(7)注意事项:三“足”、一“露”和三不宜,三足:秸秆用量要足,菌种用量要足,第一次浇水要足。一露:内置沟两头秸秆要露出茬头10厘米。三不宜:开沟不宜过深,15~20厘米;覆土不宜过厚,15厘米左右;打孔不宜过晚,定植后及时打孔。
六、茶树栽培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要求清香味浓、无污染、无农药残毒、无化学激素残留,而常规栽培的茶叶却无法达到,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而且20厘米地温提高4~6℃,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3倍,平均增产50%以上,春茶提前采收10~15天,茶叶耐冲泡,清香浓郁。
1.内置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的使用方法
(1)菌种、麦麸用量:菌种8~10千克/亩,麦麸160~200千克/亩,麦麸也可用一半的饼肥(棉饼、菜籽饼等)替代。
(2)秸秆用量:疫苗每亩3000~4000千克。
(3)疫苗、麦麸用量:疫苗每亩4~5千克,幼树4千克,大树5千克。麦麸80~100千克,也可用一半的饼肥替代。
(4)疫苗防治的对象:飞虱、夜蛾科害虫、线虫以及由此引起的病害。
(5)菌种、疫苗使用前的处理:使用当天,按1千克菌种掺15千克麦麸、13千克水的比例,将三者拌匀,堆积4~5小时后使用。如当天使用不完,摊放于阴暗处,厚度5~8厘米,第二天继续使用。1千克疫苗掺20千克麦麸、18千克水,处理方法同上。
(6)应用时间:春、夏、秋三季均可。
(7)操作与接种方法:在定植畦挖20厘米深的沟,将所挖土壤分放于两边的行间,使部分根系露出。沟挖好后,先接种疫苗,将疫苗均匀撒于沟壁和沟底,使疫苗与根系充分接触;接着在沟中铺秸秆,一般下部放整秸秆,上部放碎秸秆,踏实找平,厚度30厘米;再将菌种均匀撒施于秸秆上,并用锨拍一遍,然后将两边的土壤回填盖住秸秆。依次做完后浇大水湿透秸秆,3~4天后盖地膜,用12#钢筋打孔,孔行距30厘米,孔距20厘米,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其他管理按常规进行。
(8)注意事项:
①三“足”、一“露”和三不宜。三足:秸秆用量要足,菌种用量要足,第一次浇水要足。一露:内置沟两头秸秆要露出茬头10厘米。三不宜:开沟不宜过深,15~20厘米;覆土不宜过厚,15厘米左右;打孔不宜过晚,定植后及时打孔。
②用气。打孔是内置式反应堆增产的关键措施,只有打孔二氧化碳气体才能从地下冒出被叶片吸收。除定植前打孔外,以后每次浇水后都要打孔,至少每月打孔2~3次,中后期大量需要二氧化碳时,每月打孔3~4次。
③肥料用量及要求。使用该技术严禁使用化肥和非草食动物的粪便,可用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粪便和饼肥。研究证实,使用鸡、猪、人、鸭等非草食动物的粪便,会加速线虫的繁殖与传播,导致植物发病;使用化肥会影响菌种活性,同时还会使土壤板结,加速病害的泛滥。
2.外置秸秆生物反应堆建造与使用
外置秸秆生物反应堆的主要优点:在全生育期内,可以连续添加秸秆,转化成二氧化碳、抗病孢子等物质,满足茶树生长需求,合成积累更多的有机物。外置法还可改善地上群体生态,这是内置法所不能替代的,在生产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条件的茶农最好采用接种疫苗加秸秆生物反应堆。
(1)外置反应堆建造:在茶园两头的空闲地,每亩挖一条长6~7米、宽1.2米、深1.2米的沟,沟底与沟壁用水泥沙子打底,单砖砌垒,沟壁灰沙抹面,也可用8丝农膜代替。在沟的一头或中间朝向茶园挖一个长11.5米、宽0.7米、深0.6米的通气道,挨着通气道挖一个下口直径为60厘米、上口直径为45厘米、高出地面30厘米的交换机底座,并用水泥、砖、沙子砌垒,用水泥板盖住通气道。在沟上沿每隔0.3米横放一根水泥杆(或木棍),在水泥杆上纵向每隔10厘米固定一根竹竿,隔离层做好后开始放秸秆,秸秆层厚40厘米,然后撒一层菌种,依次连续进行三层后淋水湿透,沟中有一小半水为宜;最后盖膜,四周压实,膜上盖草帘遮阴保湿。在底座上按抽气机抽气。
(2)使用与管理:外置式反应堆使用与管理可概括为“三补和三用”。
①补水。水是反应堆反应的重要条件之一,除建堆时加水外,以后每隔6~7天向反应堆补一次水。如不及时补水,会降低反应堆的效能,致使反应堆中途停止。
②补气。氧气是反应堆产生二氧化碳的先决条件。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堆越来越实,通气状况越来越差,反应就越来越慢。因此堆上盖膜不宜过严,靠山墙处留出10厘米宽的缝隙,每隔15~20天揭开盖膜,用木棍或者钢筋打孔通气,每平方米5~6个孔。
③补料。外置反应堆使用50天后秸秆消耗在60%以上,应及时补充秸秆和菌种。补料前用直径5厘米的尖头木棍打孔通气,再加秸秆和菌种,浇水湿透后盖膜。第1次加秸秆1200~1500千克、菌种3~4千克,第2、第3次加秸秆2000~2500千克、菌种4~5千克,第4次加秸秆1000千克、菌种2千克。一般补料2~3次。
④用气。上料加水当天就要开机,作物生长期内不分阴天、晴天,坚持白天开机不间断。苗期每天开机5~6小时,开花期7~8小时,结果期每天10小时以上。研究证实,在二氧化碳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外置反应堆可增产50%以上。尤其是中午11点至下午3点不停机,增产幅度更大。
⑤反应液。为使反应液不占用储气池的空间,多存二氧化碳,避免液体中酶、孢子的活性降低,每次补水池中落下的反应液应及时抽出使用。可每次结合浇水田间冲施,或按1份浸出液、3份水的比例喷施植株和叶片,每月3~4次,增产明显。反应液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矿质元素、抗病孢子,既能增加植物营养,又可起到防虫治病的作用,试验证明反应液可使茶叶增产20%~25%。
⑥陈渣。秸秆在反应堆中转化成大量二氧化碳的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矿质元素,除溶解于反应液中外,也积留在陈渣中。在茶树行内根区追施陈渣,增产增质防病效果极其明显,试验证明反应堆陈渣可使茶叶增产15%~20%。
七、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一项科学利用秸秆资源、大幅度提高瓜果菜产量、改善其品质的现代农业生物工程创新技术。该技术在反应堆专用微生物菌种、催化剂和净化剂的作用下,将秸秆定向、快速地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微生物和有机无机养料。在每亩大棚应用秸秆不少于4000千克的情况下,可使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4~6倍,在寒冷的冬季能使20厘米地温提高4~6℃,气温提高2~3℃,使病害大大减轻,用药量减少60%以上,第1年就可减少化肥用量50%以上,连续应用三年可基本不用化肥而保持作物高产。应用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大部分化肥,可改良土壤生态环境;以抗病微生物和植物疫苗防治病虫害,可有效减少农药用量;可使大棚瓜果菜产量提高30%以上,提前上市10~15天,结果期延长30天以上,效益明显提高。
(一)反应堆建造方法和注意事项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要用于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拱棚作物和露地果树。反应堆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内置式反应堆,又分为行下内置式反应堆和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多采用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另一种是外置式反应堆。晚秋、冬季、早春以内置式为主、外置式为辅,晚春、夏季和早秋以外置式为主、内置式为辅。简言之,高温用外置式,低温用内置式,不冷不热要两种形式结合。
1.内置式反应堆
(1)行下内置式反应堆建造时间:晚秋、冬季、早春建行下内置反应堆,如果不受茬口限制,最好在作物定植前10~20天建好,晚春、夏季和早秋可现建现用。
(2)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建造时间:一般在秋延迟定植比较早的作物上应用,如菜椒等,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建造较适宜。
(3)行下内置式反应堆的操作方法:在小行(定植行)位置,顺南北方向挖一条略宽于小行宽(一般70厘米)、深20厘米的沟(果树应把树冠下的表层土挖到两边,以露出毛细根为宜),把提前准备好的秸秆放入沟内,铺匀、踏实,秸秆高度为30厘米,南北两端让部分秸秆露出地面(以利于往沟里通氧气);然后把150~200千克饼肥和用麦麸拌好的菌种均匀地撒在秸秆上,再用铁锨轻拍一遍,让一部分菌种漏入下层,覆土15厘米;最后在大行内浇大水湿透秸秆,水面高度达到垄高的3/4(果树应在扣棚提温前7天浇水)。浇水3~4天后,将提前处理好的疫苗撒在垄上,并与10多厘米表土掺匀,垄整平。在垄上用14#钢筋打3行孔,行距20~25厘米,孔距20厘米,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等待定植。
(4)行间内置式反应堆的操作方法:在大行间顺南北方向挖一条略窄于小行宽(一般60厘米)、深15厘米的沟,将土培放在垄背上或放在两边。把提前准备好的秸秆填入沟内,铺匀、踏实,高度为25厘米,南北两端让部分秸秆露出地面(以利于往沟里通氧气);然后把用麦麸拌好的菌种均匀地撒在秸秆上,再用铁锨轻拍一遍,让菌种漏入下层一部分,覆土10厘米。浇水湿透秸秆,及时打孔。
(5)注意事项:一是秸秆用量要和菌种用量搭配好,每500千克秸秆用菌种1千克。二是浇水时不要冲施化学农药,特别是杀菌剂,地面以上可喷农药预防病虫害。三是浇水浇大水,浇水后4~5天要及时打孔。用14#钢筋,每隔25厘米打一个孔,要打到秸秆底部,浇水后若孔被堵死要再打孔,地膜上也要打孔。每次打孔要与前次打的孔错位10厘米,生长期内保持每月打一次孔。四是减少浇水次数,一般常规栽培浇2~3次水,用该项技术只浇一次水即可,切记浇水不能过多。有条件的,用微滴灌控水增产效果最好。该不该浇水可用“土法”判断:在表层土下抓一把土用手攥,如果不能攥成团应马上浇水,能攥成团千万不要浇水。而且,在第一次浇水湿透秸秆的情况下,定植时千万不要再浇大水,只浇缓苗水。五是前2个月不要冲施化肥,以避免降低菌种、疫苗的活性,后期可适当追施少量有机肥和复合肥(每次每亩冲施浸泡7~10天的豆粉、豆饼等有机肥15千克左右,复合肥10千克左右)。
2.外置式反应堆
(1)操作方法:在大棚内靠近门口的一侧,离山墙60厘米处,依据大棚宽度,南北方向挖一个长5~7米、宽1米、深0.8米的储气池。在储气池靠近作物一侧的中间,向里挖一边长80厘米、深度略深于池底的方形坑,用砖砌好,水泥抹面或用厚塑料膜铺在池内,以免秸秆上滴下的液体渗入地下白白浪费掉。这种液体叶面喷施可起到叶面喷肥和防治病害的作用。方形坑一定要用砖砌好,用水泥或泥糊严,高于地面20厘米,上端砌成直径40厘米的圆形口,上口平面要向棚内一侧倾斜30°,以便安装二氧化碳交换机和输气带。在储气池上每隔50厘米放一根水泥杆,南北方向拉3道铁丝,上面排放秸秆。秸秆50厘米厚撒一层用麦麸拌好的菌种,共排放3~4层,然后用水湿透秸秆,盖上塑料布。
(2)注意事项:一是所用秸秆的数量和菌种用量要搭配好,每500千克秸秆用菌种1千克,玉米秸要用干秸秆。因为干秸秆宜吸水、透气,鲜湿秸秆容易产生厌氧反应,生成甲烷、沼气等有害气体,造成熏苗。二是外置式反应堆南北两端各竖起一根内径10厘米、高1.5米的管子,以便氧气回流,供菌种利用。三是秸秆上面所盖的塑料膜靠近交换机的一侧要盖严。四是建好后当天就要通电开机1小时,5天后开机时间逐渐延长至6~8小时,遇到阴天也要开机。五是及时给秸秆补水,补水是反应堆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循环2次后,每7~10天向反应堆补一次水,以保持秸秆潮湿,不及时补水会降低反应堆的效能。六、及时加料,外置反应堆一般使用50~60天后秸秆消耗在60%以上,应及时补充秸秆和菌种。越冬茬作物全生育期上料3~4次,秋延迟和早春茬上料2~3次。
(二)应用反应堆技术与密度、品种的关系
应用反应堆技术时,大行要大(90~100厘米),小行适中(60~70厘米),株距适当缩小,总密度比常规降低10%~15%。一般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春作物宜密,即早熟品种取上限,晚熟品种取下限。
(三)处理菌种和植物疫苗
1.处理菌种:1千克菌种、20千克麦麸,1千克麦麸、0.8千克水。先把菌种和麦麸拌匀再倒水,以拌好后用手一攥指缝滴水为宜。
2.处理植物疫苗:方法与拌菌种相同。由于植物疫苗量少,为避免接种不均匀,每亩可添加100~150千克草粉和50千克饼肥。方法是:饼肥和草粉单独加水拌匀,以用手一攥指缝滴水为宜;再与用麦麸拌好的植物疫苗混匀,堆放10小时左右后摊开,厚8厘米,7~10天后再用。期间要翻料2~3次,料上不要盖不透气的塑料薄膜。
3.菌种和植物疫苗使用时有两点不同,一是应用地方不同,菌种是撒在秸秆上分解秸秆,而植物疫苗是接种在表土层内,防治土传病害和根结线虫(果树是先接种植物疫苗,上面再铺放秸秆)。二是菌种可现拌现用,用不完摊放在背阴处第2天再用,而植物疫苗要提前处理。
4.疫苗接种方法有穴接、条带接和环形根区接,不论哪种方法,均要先将其与土壤充分混合后再定植,使其与根系密切接触。接种后浇小水,隔5~7天再浇次小水降温,促使疫苗快速进入植物机体,以免因高温失活。如当天接种不完,摊放于阴暗处,厚度8厘米,第2天继续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