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自己的新闻超市

构建自己的新闻超市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自己的新闻超市——看《百姓关注》我台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于4月1日推出大型民生新闻栏目《百姓关注》,开播一个月以来,不断有观众发短信、打热线电话,甚至有一些尖刻、但不乏善意的批评意见。
构建自己的新闻超市_看《百姓关注》_云影萍迹

◎构建自己的新闻超市——看《百姓关注》

我台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于4月1日推出大型民生新闻栏目《百姓关注》,开播一个月以来,不断有观众发短信、打热线电话,甚至有一些尖刻、但不乏善意的批评意见。批评也好,赞赏也罢,说明我们的节目在贴近百姓、关注百姓的同时,也得到了百姓的关注。

《百姓关注》以其庞大的气势、丰富的信息、贴近百姓的报道、平和亲切的主持成为贵州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纵观此栏目,笔者以为有如下特点:

一、新闻超市 各取所需

《百姓关注》构建了这样一个高密度的新闻超市,各种动态消息、现场事件、生活服务、消费提醒、人物故事、轶闻趣事、追踪报道、读报点评等等成为新闻超市中丰富的“产品”。它一些信息的实用服务性,一些“小”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理性引导、评论,为百姓说话对政府的某些监督等等,在此都得到了充分表达与传播,而观众也觉得离自己很近,是和自己生活有关联的新闻。

同时屏幕下方不断滚动播出一些文字信息,如最新国际国内消息、天气预报、观众留言等,补充了大量的生活资讯和新闻,这些信息大多与所播内容不相关,此种布局方式让受众享有较大选择权利,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较多信息,屏幕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给观众多元化的选择,是对观众的尊重,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新闻市场。

二、品种丰富 体裁多样

《百姓关注》根据不同题材内容,灵活运用各种体裁,有动态消息、综合新闻、特写新闻、人物新闻、评述新闻等。

在报道手法上,它不局限于一次性报道,有连续报道、跟踪报道。有几期《百姓关注》连续报道了一位彭姓女士20多年没领到结婚证,讲述了事情的原委,领不到结婚证的坎坷,报道到此如果结束,观众对彭女士的不幸遭遇最多表示同情。节目播出后,在当地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当地有关部门也解决了彭女士的结婚证问题,我们记者马上跟踪报道,和事情的发生、解决同步进行。这样的人物报道有故事、有情节,连续报道和跟踪报道综合运用,让观众不得不在此“产品”前驻足。

“韬韬情报站”按以前的观念,也许进不了“新闻超市”,似乎和新闻不搭界,但这恰恰是民生新闻“贴近百姓,服务百姓”的一大特点。民生新闻定位的确认表明,地方电视媒体已经意识到必须从自己传播区域的文化属性和民众信息需求出发来设计栏目,从过去做央视的翻版到围绕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做文章,到现在力求为观众服务,为观众答惑解疑,这是传播理念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引发媒介服务意识的加强。

“韬韬情报站”短小精悍,为观众提供一些生活、娱乐方面的信息服务,这种方式打破以往“画面+解说”的样式,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灌输式说教,观众在琳琅满目的“新闻产品”前,看到了些异样。

三、版块结构 立体和谐

《百姓关注》采取大版块结构,不同于传统的条状结构,将90分钟的节目分割为《民生新闻》《大刚读报》《韬韬情报站》《国际新闻》等几大版块。在版块安排上,力求避免平面化倾向,几个版块互补互映,构成了一个立体和谐的整体,各自在饱含信息量的基础上,各具特色。

《民生新闻》既有简洁明快的短新闻,又有“故事化”的长新闻,充分运用电视的声、画等各种元素,满足受众求新、求快、求真的心理。

几个版块的配合相得益彰,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要素在这个大型节目中都得到了充分集中的体现,从而构成了一个立体和谐的整体,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求。

四、观众参与 增强互动

《百姓关注》每期都有一个话题让观众参与讨论,通过发手机短信的形式发表意见,开播第一天就收到300多条短信,最多的一天达500多条,我们以前的新闻是你播你的,看不看是我的事,没有交流互动。《百姓关注》探讨的话题自始至终贯穿整个节目,或主持人播报、或在屏幕下方滚动字幕,而观众发表意见的统计结果每隔一时段主持人又告知给观众,反复数次。这些话题都是百姓生活中常遇到或者是身边的事,如“旅客在火车站被抢,火车站该不该负责”“在校中学生该不该佩带手机”等,媒介方并没有强制性地给出结论,而把话题的意见权、讨论权交给观众,给观众提供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

通过受众的反馈、参与,媒介信息的传递由单向变为双向,无数次的双向联系拉近了传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得以实现。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也应是媒介宣传的积极参与者。应当说,只有当受众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媒介传播时,传播媒介的社会效益方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五、几点看法

《百姓关注》总体上说不失为贵州荧屏上一档不错的栏目,笔者在某些方面有些看法,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时间太长。据统计,观众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为半小时至三小时之间,要观众在半小时至三小时之间从头至尾仅仅锁定在一个栏目上似乎不太可能。

片面追求信息量,忽视信息接收规律,“信息量只是一个数量概念,内容多不等于丰富,单一信息或多种信息的无序叠加都无法达到信息整体构成的多样化”。我们不能保证每一条新闻信息都精彩,而众多信息的拼凑和堆砌,极易造成收视疲劳,易使信息实效。再者,记者、编辑人数有限,只有70多人。《南京零距离》1小时节目,有100多名记者。《百姓关注》从制片人到编辑记者没有双休日,不敢休息,长此以往,流于疲于应付节目、填充节目的状态,势必影响节目质量。

总之,我们的节目是以“质”取胜,而不是以“量”取胜。

2.设置悬念不够,兴奋点不够。导语平铺直叙,引不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节目和节目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和自然的过渡。

3.相关新闻的组合报道不多。如果将新闻看作一个“信息集成块”来营造,注重对相关新闻要素的组合与安排,新闻的内涵会得以自然延展。比如《国际新闻》《大刚读报》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是否可以编辑、点评一些相关新闻。我们不一定追求数量上的规模,但应致力于“有效信息”的集中传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希望《百姓关注》一路走好!

本文刊载于《西部电视》2005年5期、《新闻窗》2005年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