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甘肃(西和、礼县)、福建、海南岛、广西、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区。该虫以幼虫蛀食椒树枝条和主干,危害特点是先蛀害枝条、干枝,再钻蛀主干,后潜居木质部蛀食,阻碍水分、养分的输送,轻者造成树势衰弱,椒叶发黄,木质变脆,树干、枝条易被风吹折,严重者整个椒树被蛀食一空而枯死。据调查,武都县外纳乡寺坪、崖房两村共有椒树2万余株,被害株率达97%,被害蛀孔一般2~16个,最高达47个。
形态特征
成虫:成长22~28mm;体宽6~8mm。体黑色略带紫罗兰色,鞘翅上具1条黄褐色宽横带,体腹面被银灰色绒毛。触角端部7节黄褐色。触角柄节刻点粗密,外端角钝,第6~10节外端角尖锐。前胸前板宽大于长,表面有细密刻点,并着生浓密的黑色绒毛。本种外形上与二斑黑绒天牛相似,但本种前胸背板黑蓝色,着生浓密绒毛,无粗糙皱纹刻点。
卵:乳白色、梭形,长2.5~3mm,宽0.5~0.7mm。
幼虫:老熟幼虫乳黄色,长37mm,宽8mm,头黄褐色,腹背有1条明显的纵线。
蛹:体长35mm,宽11mm,乳白色,后变为蜡黄色。
生活史及习性
据陇南地区多种经营研究所在崖房村观察,黄带黑绒天牛两年发生1代,但需跨越三年才能完成。每年7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经6天左右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当年生枝条或二年生嫩枝的皮下,每处产卵一粒,多则二粒。卵经8~10天小幼虫孵出。初孵幼虫以嫩枝的韧皮部为食,逐渐蛀入枝条的木质部,以2~3月龄幼虫越冬。第二年春开始活动。由枝梢向主枝、主干蛀食,并隔一定距离向外开一排粪孔,幼虫一般在最后一个孔的下方。冬季以老龄幼虫在枝干的中、下部的木质部内越冬。第三年春继续危害木质部,直到6月中旬开始化蛹,化蛹末期为7月下旬,蛹期长约14~15天。羽化后的成虫以椒叶和嫩枝作补充营养。受惊成虫,能短距离飞行,一般活动都在上午8~10时和下午5~8时。成虫产卵时将枝条枝皮咬破,初孵幼虫又蛀食韧皮部,影响了水分,养分的输送,上部枝条不久即枯死。
防治措施
(1)药剂防治:用2.5%溴氰菊酯、80%敌敌畏30倍~60倍液,从排粪孔注入杀虫效果在90%以上。
(2)剪去被幼虫蛀害的枯梢,剪去的部位一定要从产卵部位下面7cm以外,保证把幼虫清除掉。若连续2~3年剪枝基本能控制危害。
(3)成虫盛发期,可进行人工捕捉,减少虫源。
图11 黄带黑绒天牛成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