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来自于普通野生稻的野败不育种质(基因)与热带常规水稻的恢复种质的完美配合。前期的杂交水稻是早籼感温型,晚季种植具有翻秋性质。育种学家们从感温型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组中,发现了生育期过长、适宜晚季种植的组合,从而发展出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因此,认识弱感光及感光型杂交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需要从水稻的光温生态特性开始。
水稻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的地理分布广阔,南起海南省三亚市,北至黑龙江省;东起吉林省图们市,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都有种植。我国各地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相差很大,总体可分为六大稻作带:华南温热双季稻作带;华中温润单、双季稻作带;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带;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带;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带和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带。
这六大稻作带中,华南地区与华中地区均有生产双季稻的习惯和气候条件。由于双季稻的生产条件不同产生出感温型和感光型水稻品种。感温型水稻品种属于早季种植的品种,也称为早稻品种,它们的感温性强,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从芽期至成熟期的温度由低温向高温发展,成熟期需要强光和长日照。同时要求苗期和孕穗期耐低温,生育期为110~130天。感光型水稻品种属于晚季种植的品种,也称为晚稻品种,它们的感光性强,其生育过程需要的气候条件是芽期起高温强光长日照,以后逐渐进入短日照,温度也由高向低变化。同时要求抽穗期耐低温,可抵抗寒露风、霜降风造成的低温影响,生育期为130~150天。
1973年杂交水稻配套成功后由于亲本都是感温型,杂交水稻也具有感温型的品种特性,虽然也可以在晚季翻秋种植,但是米质、病虫害等问题一直阻碍着当时杂交水稻的生产发展,杂交水稻的发展急需感光型组合。这种生产需求推动了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向感光型育种发展。专家们首先想到的是用感温型杂交稻亲本培育出具有弱感光特性的杂交水稻,以及利用感光型品种培育新的不育系、恢复系,进而培育出感光型杂交水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