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年来野生稻利用的重要进展

近年来野生稻利用的重要进展

时间:2024-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用广州野生稻圃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发表SCI论文2篇。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用广州野生稻圃提供的野生稻材料开展栽培稻和野生稻单核苷酸多态性、bel基因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bel基因的精细定位以及野生稻、粳稻和籼稻遗传结构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1. 基因组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生物技术学院(2008)利用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开展优异基因挖掘研究工作,转育出3份具有耐冷性强等优良特性的育种新材料,获“一种与植物耐冷性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专利1项(专利号为ZL200810113015.3), 2008年在《自然-遗传学》发表SCI论文《利用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种质资源》和《分析野生稻匍匐生长习性基因(PROG1)的分子进化特征》。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2010)利用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创新研究,获国家专利1项(专利号为ZL201010194553.7),发表SCI论文1篇。天津市原种场(2007)利用野生稻优异种质转育成75份具有耐热、抗虫等优良特性的育种新材料,获植物新品种权2项,分别为津糯1号(品种权号为CNA20070607.1)和津原85(品种权号为CNA20070609.8)。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用覆盖抗褐飞虱基因Bph15的两个BAC克隆20M14(27kb)和6409(36kb)作为探针,对非洲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研究,2007年在《作物学报》发表文章《Bph15在非洲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中的BAC-FISH比较物理定位》。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栽培稻总DNA为探针,对栽培稻(AA)自身、斑点野生稻(BB)和药用野生稻(CC)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并以斑点野生稻总DNA为探针,对栽培稻自身和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以此研究栽培稻自身、斑点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基因组之间的关系,2007年在《湖南农业科学》发表论文《栽培稻、斑点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基因比较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普通野生稻为对照,将r DNA基因间区(IGS)序列用于栽培稻种内不同亚种以及亚种内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分析,2008年在《作物学报》发表论文《栽培稻种内r DNA基因ICS序列分析及系统学意义》。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以水稻和近缘野生稻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相结合的策略,对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间有显著序列差异的基因进行分析,探讨人工选择作用对水稻起源和表型分化的影响,完成学位论文《水稻基因组高变异区域及功能丢失基因的进化研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用广州野生稻圃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发表SCI论文2篇。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用广州野生稻圃提供的野生稻材料开展栽培稻和野生稻单核苷酸多态性、bel基因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bel基因的精细定位以及野生稻、粳稻和籼稻遗传结构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2. 育种利用研究新进展

广东海洋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广东野生稻S7002与梅青B×Ⅱ-32B后代杂交、多代回交转育成抗稻瘟病籼型不育系湛A,并利用湛A配组育成优良组合湛优226和湛优2009。它们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通过广东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分别为粤审稻2006027号和粤审稻2011039号)。2003~2004年早造湛优226在广东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6.1 kg和526.9 kg。湛优2009在2009~2010年晚造参加广东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5.4 kg和430.8 kg,分别比对照粳籼89增产6.59%和7.98%,增产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2010年晚造参加广东生产试种示范,平均亩产为434.7 kg,比对照粳籼89增产2.58%。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利用广西野生稻进行创新研究,通过渗入系群体育成6个苗头新品系:玉野18、玉野75、玉野21、远野29、远野35和玉测315。它们均具有分蘖力强、长势旺、抗性强、产量明显高于亲本等优良特性。

玉野18(玉18×野生稻)渗入系的选育过程:1998年晚造以玉林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玉18恢复系为母本和从福绵野生稻保护区引回来的野生稻杂交,所得杂种一代F1代于1999年早造再与玉18回交,所得回交后代BC1F1于2000年早造再次与玉18回交,得到回交后代BC2F1。2001年起BC2F1连续加代进行株系选育,到2011年经过11年14代的选育得到性状较好、表现比较稳定的株系材料,其再与野生稻渗入系材料杂交选育,最后获得表现优良的水稻中间材料玉野18渗入系。

玉野75(玉175×野生稻)的选育过程:1999年早造以玉林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玉175恢复系为母本和从福绵野生稻保护区引回来的野生稻杂交,所得杂种一代F1代于2000年早造再与玉175回交,所得回交后代BC1F1于2001年早造再次与玉175回交,得到回交后代BC2F1,其于2002年早造再次与玉175回交,得到回交后代BC3F1。2003年起连续加代进行株系选育,到2012年经过10年12代的选育得到性状较好、表现比较稳定的株系材料玉野75。

玉野21(GD201×野生稻)渗入系的选育过程:1995年早造以水稻为母本和高粱杂交,所得杂交后代从1996年起连续加代进行株系选育,到2002年得到水稻和高粱杂交的育种中间材料GD201,2003年以GD201为母本和从福绵野生稻保护区引回来的野生稻杂交,所得杂种后代从2004年起连续加代进行株系选育,2011年与野生稻渗入系进行杂交选育,到2013年经过10年14代的选育得到性状较好、表现比较稳定的株系材料玉野21渗入系。

远野29(远杂209×野生稻)的选育过程:2000年早造以水稻亲本209为母本和从福绵野生稻保护区引回来的野生稻杂交,所得杂种后代自2001年起连续加代进行株系选育,2011年与野生稻渗入系进行杂交选育,到2013年经过10年15代的选育得到性状较好、表现比较稳定的株系材料远野29。

远野35(远杂235×野生稻)的选育过程:2000年早造以水稻亲本235为母本和从福绵野生稻保护区引回来的野生稻杂交,所得杂种后代自2001年起连续加代进行株系选育,2011年与野生稻渗入系进行杂交选育,到2013年经过10年15代的选育得到性状较好、表现比较稳定的株系材料远野35。

玉测315(测253×715)渗入系的选育过程:2011年晚造以测253恢复系为母本和从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引回来的野生稻渗入系杂交,所得杂种一代F1代于2012年早造再与测253回交,所得回交后代BC1F1于2012年晚造再次与测253回交,得到回交后代BC2F1。2013年起BC2F1加代进行株系选育,到目前止,经过4代选育,已得到性状较好的苗头材料1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