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不论面积、产量还是地位都是其他任何作物都无法替代的。杂交水稻的成功选育和其在生产上的成功应用,是20世纪水稻生产领域的突破性事件,实现了水稻生产的飞跃式发展和产量的历史性提高。
1964年,袁隆平从早籼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率先拉开国内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序幕。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从普通野生稻中找到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野败”。通过两年的测交和回交选择,湖南、江西等地的育种家分别转育成二九南1号A和珍汕97A等不育株。随后广西、湖南等地的育种家利用上述两种不育株进行广泛测恢工作,1973年从大量杂交组合中鉴定出IR24、IR661、泰引一号、古154和IR26等中籼稻品种,其与野败型籼稻不育系配组具有较好的配合力和较强的杂种优势,实现了三系配套。1976年经大面积示范试种发现,首批强优势组合均比常规良种增产20%以上,深受农民好评。粳型杂交水稻的选育研究可追溯到1965年秋,云南农业大学李铮友在粳稻台北8号的大田中找到一些不育株,用当地栽培的粳稻品种红帽为父本与其测交和回交,育成了红帽缨不育系,其为国内最早选育的滇一型粳稻不育系,并从自然杂交后代的分离群体中获得了该型不育系的恢复系,在1973年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与此同时,197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从日本引入了BT型三系材料,辽宁、江苏和安徽等省农业科学院都以该不育系为基础材料,进行了大量测交和转育,分别选育成黎明A、秋光A、当选晚A和六千辛A等BT型不育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取“籼粳架桥制恢”方法,从IR8/科情3号//京引35复式杂交后代中选育成了C57等粳稻恢复系,其对BT型不育系具有较强的恢复性和较好的配合力。由此,北方杂交粳稻也于197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