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栽植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栽植是指将树木种在土壤中的一种操作方式。随着栽植一词的广泛应用,其含义也在发生变化。栽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栽植,即种植或定植;广义的栽植,包括起苗、搬运、种植(定植)和保活管理四个基本环节。园林绿化中,树木栽植是指广义的栽植,包括树种选择和栽植季节的选择、起苗和运输、种植施工、成活期养护及成活效果检查和及时补植等过程和内容,这些环节都直接决定着树木植株栽植后的景观效果。由于起苗与苗木运输已经在第二章中作过详细介绍,本章就不再赘述。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栽植的目的不同,把栽植分为四种情况,即:移植——把植株从一个地方移栽到另一个地方;寄植——把已经符合定植要求的苗木较为密集地暂时栽植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这种方式多用于苗圃或施工地囤积苗木;假植——在一个临时的地方暂时把苗木根系包埋在湿润的土壤之中,以避免苗木的水分损失;定植——按照园林设计要求,把苗木栽种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使其在这个地方永久性地生长发育。
3.1.2 栽植成活的原理
一株正常生长的树木,其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生理代谢是平衡的。在树木栽植过程中,树木被从土壤里挖掘出来后,根系、特别是吸收根遭到严重破坏,根幅与根量缩小,树木根系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原有生存的土壤环境,根系的吸水能力大大降低,而地上部分因气孔调节十分有限,还在继续蒸发失水。直到树木栽植以后,即使土壤能够供应充足的水分,但在新的环境下,根系与土壤的密切关系遭到破坏,减少了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再有,树木根系损伤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虽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要发出较多的新根还需一定的时间。因此必须迅速建立根系与土壤的密切关系以及根系吸水与枝叶蒸腾失水的新平衡,才能保证树木的“性命”。而这种新平衡关系建立的快慢,既与树木的生物学习性、年龄大小、栽植技术、成活期养护等有关,又与影响生根和蒸腾为主的外界因子有着密切联系。可见,树木栽植成活的关键就是怎样保持和恢复树体以水分为主的代谢平衡。
3.1.3 确保栽植成活的关键措施
3.1.3.1 保湿保鲜,防止水分流失
据相关报道,对桉树裸根苗根部进行4种不同方式(表3-1)的保鲜处理,经封箱贮藏5天后,得出以下结论:采用黄心土对桉树裸根幼苗浆根保鲜效果最好。其方法是将已作浆根处理的幼苗竖放到有通气孔的纸皮箱或塑料箱中,喷洒400倍菌毒清药液,封盖箱口,放在避光处,可使桉树裸根苗保鲜5天,移栽成活率达90%。此方法有助于桉树苗木大量的远距离运输,提高了成活率并大幅度降低成本。同时,对于园林绿化工程中所需的大量用作地被或色块的小型苗木,如金叶女贞、红叶石楠、海桐、大叶黄杨等,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也可采用此法,既减少了带土球的麻烦,又提高了苗木的保鲜效果。
表3-1 苗木(桉树)不同处理后贮存保鲜状况
3.1.3.2 保护根系,促进根的再生
苗木在起苗、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其根量损失一般都较大。根量的减少对苗木的成活及其以后的吸收作用有着显著的影响。另外,根系和土壤分离,它的机能完全停止,如果管理不好,苗木就会很快死亡。为了保全苗木的生命并恢复活力,这里有两个问题应予考虑:一个是很好地保持根系完整;一个是根的再生问题。这样才能尽量维持和尽快恢复苗木的生命活力。
为保护苗木根系,在起苗时应尽可能做到多留根、少伤根。对土球不完整和根系伤口较多的植株,应用糊状泥浆蘸根后包装。对裸根苗要蘸黄泥浆保护根系,最好在黄泥浆中加入2%的白砂糖、0.2%VB12及500~1000mg/kg的促根剂(如萘乙酸、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2号等),这样可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和生长新根。包装时,应先用稻草包一层,然后再用塑料薄膜包好,并用塑料绳捆扎结实,以防土球松动,损伤根系。
3.1.3.3 缩短苗木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多数苗木需要远距离运输才能到达栽植现场,大大降低了栽植成活率。为缩短苗木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苗木栽植应遵循“随挖、随运、随栽”的原则,减少运输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和散失,运输工具最好选用车速较快的汽车,途中要用帆布棚盖在苗木上,以遮挡日晒风吹。运输距离较近时,苗木装车后用篷布覆盖即可。一天以上的长距离运输,必须包装苗木,以避免苗根因水分流失而干枯。包装用料应就地取材,秸秆、草袋、苔藓、锯末、稀泥均可。运输途中要经常检查,如发现苗木发热要打开通风,发现苗木干燥要及时适量喷水。
3.1.4 栽植季节
“种树无时,惟勿使树知”,这是一句很有道理的我国古代农谚。说的是栽植树木应选择树木地上部分处于休眠状态或生长不旺、新陈代谢活动最低、根系能够迅速恢复的时间进行。园林树木的栽植时期,应根据树木特性、栽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及绿化施工的工程进度特点而定。从树木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外部的环境条件两方面考虑,最适宜栽植时期为早春和晚秋。早春是指气温回升、土壤解冻、根系已开始生长,而枝芽尚未萌发之时;晚秋是指树木落叶后开始进入休眠期至土壤冻结前。一般落叶树种多在秋季落叶后或春季萌芽前进行,此时树体处于休眠状态,受伤根系易恢复,栽植成活率高。常绿树种栽植,在南方冬暖地区多为秋植;冬季严寒地区,常因秋季干旱造成“抽条”而不能顺利越冬,故以新梢萌发前春植为宜;春旱严重地区可在雨季栽植。
3.1.4.1 春季栽植
春季树体结束休眠,开始生长发育,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植树季节。此外,春植符合树木先长根、后发枝叶的物候顺序,有利于水分代谢的平衡。特别是在冬季严寒地区或对于不甚耐寒的树木,春植可免去越冬防寒之劳。多数落叶树木宜早春栽植,最好在萌芽前半个月栽。但对于早春开花的梅花、玉兰等为不影响春季开花,则应于花后栽;对春季萌芽展叶迟的树种,如乌桕、无患子、合欢、苦楝、栾树、喜树、重阳木、枫杨等,宜于晚春栽,即芽萌动时栽。秋旱风大地区,常绿树种也宜春植,但在时间上可稍推迟,如香樟、柑橘、广玉兰、枇杷、桂花等适宜晚春栽植。具肉质根的树种,如山茱萸、木兰、鹅掌楸等,根系易遭低温冻伤,也以春植为好。
3.1.4.2 夏季(雨季)栽植
受印度洋干湿季风影响,有明显旱、雨季之分的西南地区,以雨季栽植为好。雨季如果处在高温月份,由于短期高温、强光易使新植树木水分代谢失调,故要掌握当地的降雨规律和当年降雨情况,在连阴雨时期栽植。江南地区,亦有利用梅雨期(6月)的气候特点,进行夏季栽植的经验。部分常绿树木或针叶树如圆柏、龙柏、金钱松、雪松等由于萌芽率和成枝率较低,栽前不宜过多修剪,可利用梅雨季进行栽植,避免水分过度蒸发导致植株枯萎或死亡。
3.1.4.3 秋季栽植
秋季,树体对水分的需求量减少,而且气温和地温都比较高,树木地下部分尚未完全休眠,栽植时被切断的根系能够尽早愈合,并有新根长出。此外,秋栽的时间比春栽长,有利于劳力的调配和大量栽植任务的完成,根系有充分的恢复和发新根的时间,翌年春季气温转暖后苗木立刻开始生长,不需要缓苗时间,故栽植成活率也较高。多数落叶树种和竹类可选择秋季栽植。
3.1.4.4 冬季栽植
冬季栽植只适用于冬季土壤不冻结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除热带地区外,冬季栽植必须考虑树木的耐寒性问题,才能保证栽植成活。北方寒冷地区在冬季可采用“冻土球移栽法”栽植树木,具体做法请见相关资料,本教材不再赘述。
3.1.4.5 反季节栽植
前面所说的不同栽植季节,是指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下,不同树种适宜的栽植季节。但近年来,园林树木的反季节栽植——就是在不适宜栽植这种树木的季节偏要对它进行栽植,在城市绿化中越来越多见。此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重大的园林工程,特别是市政建设工程的配套绿化工程,往往都有特殊的时限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园林绿化技术的日益提高,传统的栽植季节被不断打破,即使反季节栽植仍然能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相应的景观效果。
虽然反季节栽植不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能随时满足人们对树木栽植的需求。但是,由于反季节栽植违背了苗木本身的生长发育规律,也容易出现苗木死亡和生长发育不良等不利影响,所以是有利也有弊。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还是应该优先选择在适宜季节栽植树木。如果必须进行反季节栽植,就必须在树木栽植的各个相关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保证栽植成活。常见的技术措施有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树种、采用在苗圃地已经多次移栽的苗木、扩大苗木所带土球、用苗木生长地(苗圃)土壤进行客土栽培、利用促根剂(如生根粉等)促进根系的恢复和产生新根、栽植后加强保温保水管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