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俗称“竹子”,为禾本科竹亚科木本植物。全世界共有竹类70多属1000多种。我国处于东南亚季风气候,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多样,是竹子分布的中心,有竹类37属,占世界竹属的一半以上,竹种(含变种)500余种,约占世界竹种的42%。竹子的高矮粗细错落有别,大型竹种高度可达20~30m,秆粗20cm左右,枝叶繁茂,冠幅较大;而有些小型竹种,如菲白竹和玉竹则植株矮小,类似草坪植物。竹子的秆色和叶色也丰富多彩,不仅有绿、紫、黑、黄、白等,而且有的杆和叶具有条纹,如绿黄白相间、黄绿相间、紫黑相间等不同色彩搭配。秆的形态有方、畸、怪、龟形等多种形态。叶的形态有宽大、狭长、细小等类型。株型有散生、丛生、混生三种类型。不同的竹种千差万别,为园林造景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见图3-30)。“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随……”,中国被称作是“竹子文明的国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菊、竹”被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图3-30 几种常见的园林观赏竹
竹子的生长发育与一般乔、灌木树种有明显不同,竹秆的寿命较短,开花结实的周期很长,因此,竹类植物的繁殖更新主要通过营养体(地下茎)的分生来实现。竹子的地下茎俗称“竹鞭”,是竹子在地下横向生长的主茎,它既是养分贮存和输导的主要器官,同时也具有分生繁殖的能力。竹子的地下茎类型主要有四种(见图3-31)。
(1)合轴丛生型:由秆基的大型芽直接萌发出土形成地上部分,基本不形成横向生长的地下茎,秆柄在地下也不延伸,不形成假鞭,竹秆在地面丛生,如刺竹属的孝顺竹、绿竹等。
(2)合轴散生型:秆基的大型芽萌发时,秆柄在地下延伸一段距离,然后出土成竹,竹秆在地面散生,如箭竹属、筱竹属等。
(3)单轴散生型:有真正的地下茎,鞭上有节,节下生根,每节着生一侧芽,侧芽或出土成竹,或形成新的地下茎,或处于休眠状态,竹秆在地面散生,如刚竹属、方竹属等。
(4)复轴混生型:有真正的地下茎,间或有散生和小丛出土两种情况,即侧芽出土成竹,或侧芽以小丛出土成竹,前者竹秆在地面散生,后者竹秆在地面呈丛生状。复轴混生型地下茎不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地下茎类型,常因立地条件和生长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单轴散生型的竹种在较差的立地条件下,或者生长不好时,常表现为复轴混生的性状;而复轴混生型竹种,当立地条件较好,生长旺盛时,常表现为单轴散生的性状,如茶秆竹、箬竹等。
图3-31 竹子地下茎的形态
(a)合轴丛生型 (b)合轴散生型 (c)单轴散生型 (d)复轴混生型
散生竹地下茎的生长是靠鞭梢的不断伸长来实现的,鞭梢位于地下茎的先端,为鞭箨所包被。鞭梢顶端分生组织不断分裂分化,使竹鞭在地下不断向前延伸,所以鞭梢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大小年明显的竹种,鞭梢的生长一般在小年进行,8~9月生长最为旺盛,11月底停止生长;在来年进入大年时,从新稍附近的侧芽另抽新鞭,6~7月为新鞭生长旺期,8~9月因大量孕笋,新鞭生长逐渐停止。
散生竹竹鞭在地下的深度一般为10~35cm,多趋向西南方向或土壤疏松肥沃的方向生长。在疏松肥沃又湿润的土壤中,一年间鞭梢可生长达2~4m,方向变化不大,起伏扭曲也小,竹鞭粗壮、芽肥根多,有利于出大笋、长大竹。如果土壤过于板结,石砾过多,又干燥瘠薄或竹林内灌木丛生,使得鞭梢在生长过程中受阻而影响鞭梢的生长速度,而且易折断、扭曲,导致鞭节缩短、侧芽发育不良,严重影响竹林的产量和质量。鞭梢生长所需养分来源于相连的母竹,母竹合成的营养物质总是向着地下茎生长的方向输导,因此在地下茎生长期,应特别注意保护地下茎系统,禁止砍竹挖鞭。新生的地下茎一般自笋成竹后第二年生长最旺,第三年发笋能力最强,竹笋及成竹质量最高,此后长势渐衰,第五年左右即渐次腐朽。一般大型竹,地下茎的壮龄期为3~6年生,而中、小型竹地下茎的壮龄期为2~4年生,壮龄地下茎的养分丰富,抽鞭发笋力强,是移竹造林选择母竹的重要指标之一。
丛生竹没有横走的地下竹鞭,其地下茎即是竹秆的秆基和秆柄部分,节间短缩、状似烟斗,只有竹根没有竹鞭,秆基肥大多根,沿竹秆的分枝方向,着生6~8个大型芽,一年一般萌发其中的1~3个,其余为潜伏芽,当新笋不能正常生长成竹,且母竹养料充足、外界条件适宜时,潜伏芽才能萌发成笋。
3.6.1 散生竹的栽植
3.6.1.1 栽植地整理
竹子生长要求土层深度50~100cm、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砂质土壤,p H值4.5~7.0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为宜,地下水位至少50cm以下。整地是竹子栽植前的重要环节,整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竹林质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应采用全面整地为好,即对栽植地进行全面耕翻,深度4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杂草、树根等杂物。如土壤过于黏重、盐碱土或建筑垃圾太多,则应采取增施有机肥、换土或回填客土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整好地后,即可挖掘种植穴。种植穴的密度和规格,根据不同的竹种、竹苗规格和工程要求具体而定。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中型竹径的密度一般是2~3株/m2,行距50~60cm,栽植穴的规格为长60cm、宽40cm、深40cm。
3.6.1.2 栽植时间
散生竹通常在春季3~5月开始发笋,多数竹种6月份基本完成竹笋的高生长,并抽枝长叶,8~9月大量长鞭,进入11月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理活动逐渐缓慢,至翌年2月,伴随气温回升,逐渐恢复生理活动。根据这一生长规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种时节应该是10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的“小阳春”为最好。在土壤不结冻的地区,冬季种竹,尽管雨量少、天气干燥,但此时竹子的生理活动趋弱,蒸腾作用不强,栽竹成活率也较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在梅雨季节移栽竹子,但只宜近距离移栽,最好是“随挖、随运、随栽”,且根盘带宿土方可保证有很高的成活率。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笋期不宜栽竹,尽管此时的气候适宜栽竹,但由于此时栽竹对笋芽的破坏较为严重,所以不宜采用。
总之,“种竹无时,雨后便移”。如果只是考虑移栽成活率的话,只要保证母竹的质量,加上精心管理、保持植株水分平衡,一年中除炎热的三伏天和严寒的三九天外,其余时间均可栽种。
3.6.1.3 母竹的选择
母竹质量的好坏对栽植成活影响很大,优质母竹栽植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质母竹不易栽活或难以成林。母竹质量主要反映在年龄、粗度、长势及土球大小等方面。
1.母竹年龄
最好选用1~2年生为宜。1~2年生的母竹竹鞭,一般处于青壮龄阶段,鞭芽饱满、根须健壮,因而容易栽活和长出新竹、新鞭,成林较快。老龄竹(3年以上)不宜作母竹。
2.母竹粗度
中径竹(刚竹类)以胸径2~3cm为宜,小径竹(方竹、紫竹等)以胸径1~2cm为宜。
3.母竹形态
要求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繁茂,枝、叶、梢完整;高度与秆径粗度的比例协调,外形挺拔健壮,无病虫害及开花迹象。
4.土球要求
土球直径以30~40cm为宜。土球过小,母竹易过度失水,降低成活,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土球过大,不便于运输及移栽操作。中小型观赏竹,通常生长较密,因此可将几支竹一同挖起作为一株母竹。具体要求为:散生竹1支/株,混生竹2~3支/株,丛生竹4~5支/丛。母竹挖起后,一般应砍去竹梢,保留4~5节分枝,修剪过密枝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种植成活率。
3.6.1.4 母竹的挖掘与运输
按不同竹种移栽所需携带土球大小的不同,确定相应的挖掘半径。毛竹、刚竹、佛肚竹等大径竹,挖掘半径不小于竹子胸径的5倍;苦竹、淡竹、孝顺竹等中径竹,挖掘半径不小于竹子胸径的7倍;墨竹、凤尾竹等小径竹类的挖掘半径一般不小于竹子地径的10倍。母竹挖掘前要首先判明竹鞭走向,一般来说,竹鞭走向与竹子最下一节分枝的朝向大致相同。根据竹鞭的位置和走向,在离母竹50cm左右的地方破土找鞭,先在确定的挖掘圆周上轻轻挖开表土层,然后按来鞭(即着生母竹的竹鞭的来源方向)20~30cm、去鞭(即着生母竹的竹鞭向前生长的方向)40~50cm的长度将鞭截断,再沿竹鞭两侧约20~35cm的地方开沟深挖,将母竹连同竹鞭一并挖出。挖掘时断鞭处保持截面光滑,不伤鞭芽。所留竹鞭,一般保留4个以上的健芽。挖掘过程中逐步掏空竹蔸四周和底部,避免损伤竹秆与竹鞭的连结部分,最好不要摇动竹秆。母竹所带土球以草绳或其他材料进行包扎,以防土球破碎。
3.6.1.5 种植穴挖掘及定植前修剪
按设计要求,确定每一竹种、每一植株的种植位置,并在种植前一天挖好种植穴。种植穴规格视所栽竹子携带土球大小而定,如栽植毛竹的种植穴约长100cm、宽60cm。母竹一旦入穴,土球与穴周边距离不小于6cm,,以利培土及压实。此外,母竹入穴种植前,还要先行修枝整形,以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修枝整形的强度以不影响全竹外形美观为标准。
3.6.1.6 母竹的栽植
栽竹的原则是:深挖穴、浅栽竹;下紧围、高培蔸;宽松盖、稳立柱;鞭平秆可斜。母竹运到栽植地后,应立即种植。首先,将表土或有机肥与表土拌匀后回填种植穴内,一般为10cm。然后解除母竹根盘中的包扎物,将母竹放入穴内,根盘面与地表面保持平行,使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壤密切接触,或土球底部与穴底泥土紧密衔接,不留空隙。然后回填土壤,先填表土,后填心土,自下而上分层分批进行,捡去石块、树根等杂物,并以木制捣棒将填土拨向土球底部,使土球与种植穴周边衔接密实,防止上实下松,培土与地面齐平或略高于地面。竹子宜浅栽不宜深栽,通常母竹根盘表面比种植穴顶部低3~5cm即可。在斜坡上栽竹时,培土表面与坡面保持平整。在填土踏实过程中注意勿伤鞭芽。然后浇足“定根水”,进一步使鞭、根与土密切接触。待水全部渗入土后,再覆盖一层松土,在竹秆基部堆成馒头形。有条件的可在馒头形土堆上加盖一层稻草或杂草,以防止种植穴水分蒸发。如果母竹高大或在风大的地方,还需加以支撑,以防风吹竹秆摇晃,降低成活率。
3.6.2 丛生竹的栽植
3.6.2.1 栽植时间
丛生竹一般于3~5月竹鞭发芽,6~8月开始出笋,且丛生竹不耐严寒。所以丛竹栽植时间最好是在春季2~3月竹子“休眠”期进行,此时笋芽尚未萌发,竹液还未流动,栽植成活率最高,当年即可出笋,3~4年即可成林。但是,如果管理条件好或采用容器育苗,也可四季种竹。
3.6.2.2 母竹选择
应选择生长健壮、枝叶繁茂、没有病虫害、秆基芽眼肥大充实、须根发达的1~2年生竹子。这时的竹子发笋力强,栽后易成活,成林迅速,是丛生竹移竹造林的最好母竹。此外,选择母竹还要大小适中,一般大秆竹种的胸高直径为3~5cm,小秆竹种为2~3cm。过于细小的竹株生活力差,影响成活;竹株过于粗大,竹蔸大,挖掘、搬运、栽植都不方便,也不宜选作母竹。
3.6.2.3 母竹挖掘
1.竹丛分株
母竹在挖掘前应先了解新老竹的关系、地下茎的连接状况等,竹丛的分株与成活关系很大,分出的母竹、新壮竹适当搭配成活率高,发笋力强。分株时首先应了解地下茎相互关系,有些竹丛新老竹的关系很明显,但在杆多时难于分辩,在这种情况下要摸清新老竹相互关系。新竹多在老竹分枝方向的一侧,看老竹出枝的方向,一般可以找出新老竹的关系。用手轻轻摇动老竹,新竹同时被牵动,即可断定连接的位置。在土层深厚、土质紧的情况下,往住摇动老竹,新竹不动,可采用花镐插入竹丛内,接触杆柄,即轻击杆柄,竹摇动时,亦可断定地下茎连接的关系。基本掌握地下茎连接的关系后,根据竹丛具体情况,进行分株。母竹可取2~3株一丛,较差的竹种可适当多一些。根据竹子由内向外发展的生长规律,竹丛外围壮竹多,须根多,分出母竹植株可少一些;愈接近中央区域则老竹多,竹篼多,须根少,分株时可适当多带几株。实践证明,选择壮竹,少伤须根,多带土,单株栽植也能生长良好。
2.母竹挖掘
先在离母株25~30cm的外围扒开土壤,由远及近,逐渐深挖,防止挖伤秆基竹眼。竹篼的须根应尽量保留。在靠近老竹的一侧,找出母竹秆柄与老竹秆基的连接点,然后用利凿、山锄或快刀猛力切断母竹的秆柄,连篼带土挖起。在切断母竹秆柄时必须特别注意,防止劈破或撕裂秆柄秆基,否则母竹的柱篼受伤腐烂,影响成活。有时为了保护母竹,可连老竹一并挖起,即挖“母子竹”。根据竹种特性和竹秆大小,决定挖掘时的带土量和母竹秆数。
一般根径较长或较大秆的竹种如梨竹、麻竹、绿竹、刺竹等,竹株粗大,竹篼根系发达,单株挖篼带土要多些;小型竹种如孝顺竹、凤尾竹等竹株较小,密集丛生,竹根分布也较集中,可以3~5株成丛挖起栽植。母竹挖起后,发枝低的竹秆,留2~3盘枝,在竹秆110~200cm高处,从节间中斜行切断,切口呈马耳形。这样可以减少母竹蒸腾失水,便于搬运和栽植,栽后不需架设防风支柱。挖起的母竹不能及时栽植,应放在阴凉避风地方,并适当浇水。如远距离搬运,可用湿草包扎竹篼,防止损伤芽眼及震落宿土。
3.6.2.4 母竹栽植
丛生竹种植必须遵循浅埋、踩实的原则。种植穴的大小视母竹竹兜或土球大小而定,一般应大于土球或竹兜50%~100%,直径约为50~70cm,深约30cm。栽竹前,穴底先填细碎表土,最好能施入腐熟有机肥与表土拌匀后回填。将母竹苗斜放在种植穴内,若能判断秆基弯曲方向,可将竹篼的弯柄朝下(即弓背朝下、正面朝上),芽眼向两侧。这样不但根系舒展有利于成活和发笋长竹,而且有利于加大母竹出笋长竹的水平距离。竹篼距地面约10cm,竹尾最后一个竹节露出土面,梢部的马耳形切口向上。整根竹苗除竹尾的最后一个节可露出土面外,其余部分全部用土覆盖,盖土后要踩紧,再盖一层松土,最后在竹篼部分浇定根水。
3.6.3 混生竹的栽植
混生竹生长发育规律于散生竹与丛生竹之间,5~8月发笋长竹,所以栽竹季节以秋季10~12月和春季2~3月为宜。混生竹既有横走地下茎,又有秆基芽眼,都能出笋长竹,其生长繁殖特性介于散生竹与丛生竹之间,移栽方法可两者兼而有之,在此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