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温与高温危害的防治

低温与高温危害的防治

时间:2023-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干受冻害后有的形成纵裂,一般称为“冻裂”现象,树皮成块状脱离木质部,或沿裂缝向外卷折。随着气温的变暖,冻裂处又可逐渐愈合。冻裂往往发生在树木的西南面,因为这一面白天受太阳的照射,加热升温快,夜间降温,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缘故。冻裂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树木的死亡,但由于树皮开裂,木质部失去保护,容易招致病虫害,不但严重削弱树木的生长势,还会造成木材腐朽成洞。

6.1.1 低温的危害与防治

无论是生长期还是休眠期,低温都可能对树木造成伤害,在季节性温度变化最大的地区,这种伤害更为普遍。在一年中,根据低温伤害发生的季节和树木的物候状况,可分为冬害、春害和秋害。冬害是树木在冬季休眠中所受到的伤害,而春害和秋害实际上就是树木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因寒潮突然入侵和夜间地面辐射冷却所引起的低温伤害。

根据低温对树木伤害的机理,可以分为冻害、干梢、霜害三种基本类型。

6.1.1.1 冻害

冻害是指园林树木在0℃以下气温的环境中,或遇到持续长时间的低温,组织内部结冰引起的伤害。

植物组织内部结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细胞内结冰;另一种是在细胞间结冰。前者是指植物组织很快结冰时,冰晶在液泡和原生质中形成,破坏了原生质的结构和造成蛋白质变性,原生质内的一些生物膜也会被划破,这通常会导致组织死亡,因而这种结果是非常严重和不可逆转的。如初冬北方寒潮突然南下,在短时间内的大幅度降温,就会造成我国南方地区的园林树木因遭受严重冻害而死亡。后者是指随着环境温度的逐渐下降,在植物组织内逐渐形成冰晶,由于细胞间隙中的溶液浓度一般低于原生质和液泡液的浓度,因而在降温速度不太快的情形下,细胞间隙的水比细胞内部先达到冰点而结冰,细胞间隙冰晶的形成又导致原生质体内部的水分向外移动,从而引起细胞液浓缩、原生质脱水、蛋白质沉淀、细胞膜变性和细胞壁破裂。细胞间隙形成冰晶时,细胞组织是否被杀死,取决于细胞的耐冻性和冰冻、融化的速度及次数。

冻害的严重程度与冰冻速度有关,冰冻越快则受害愈严重,这是因为冰冻快时细胞内结冰的可能性较大。若结冰仅限于细胞间隙,那么冰冻越快细胞失水收缩也愈快,细胞所受到的机械破坏作用也愈大。一般细胞内结冰必然导致组织坏死,与冰冻的融化速度无关;而在细胞间隙结冰的情况下,融化速度越快冻害的严重程度越大。这是因为细胞壁迅速吸收冰晶融化生成的水分而扩张,但附着于细胞壁的原生质却很难同步吸水扩张,以致被机械撕裂而受害。

1.冻害的表现

(1)冻害对花芽的影响。花芽是抗寒力较弱的器官,花芽分化得越完善,其抗冻能力越弱。有的树种花芽受轻微的冻害就会使其内部器官受伤害,最易受冻的是雌蕊。花芽冻害多发生在春季回暖时期,腋花芽较顶花芽的抗寒能力强。花芽受冻后,内部变褐色,初期从表面上只看到芽鳞松散,不易鉴别,到后期花芽不萌发,干缩枯死。

(2)冻害对枝条的影响。植物处于休眠期时,在木本植物成熟枝条的各种组织中,以形成层最抗寒,皮层次之,而木质部和髓部最不抗寒。因此,轻微冻害只表现为髓部变色,中等冻害时木质部变色,严重冻害时才会冻伤韧皮部。若因冻害造成枝条或茎干的形成层都变色了,枝条或植株就会丧失恢复能力,有可能导致整个枝条或全株死亡。但在生长期则以形成层抗寒力最差。

幼树在秋季因雨水过多贪青徒长,枝条生长不充实,易加重冻害,特别是成熟不良的先端对严寒敏感,常首先发生冻害,轻者髓部变色,较重时枝条脱水干缩,严重时枝条可能冻死。

多年生枝条发生冻害,常表现为树皮局部冻伤,受冻部分最初稍变色下陷,不易发现,如果用刀挑开,可发现皮部已变褐,以后逐渐干枯死亡,皮部裂开和脱落。但是,如果形成层未受冻,则可逐渐恢复。多年生的小短枝,常在低温时间长的年份受冻,枯死后其着生处周围形成一个凹陷圆圈,这里往往是腐烂病入侵的门户。

(3)冻害对枝杈和基角的影响。遇到低温或昼夜温度变化较大时,植株的枝杈和基角易引起冻害。其原因是:此处进入休眠较晚,且位置特殊、输导组织发育不好,故通过抗寒锻炼较迟。

枝杈和基角的冻害有各种表现:有的受冻后枝杈基角的皮层与形成层变成褐色,而后干枯凹陷;有的树皮呈现块状冻坏;有的顺主干垂直冻裂,形成劈枝。在相同条件下,侧枝与主枝或主干的角度愈小,冻害愈严重,但冻害的程度也与树种和品种有关。

(4)冻害对主干的影响。主干受冻害后有的形成纵裂,一般称为“冻裂”现象,树皮成块状脱离木质部,或沿裂缝向外卷折。一般生长过旺的幼树主干易受冻害,这些伤口极易招致腐烂病。

形成冻裂的原因是由于气温突然急剧降到零下,树皮迅速冷却收缩,致使主干组织内外张力不均,因而自外向内开裂,或树皮脱离木质部。随着气温的变暖,冻裂处又可逐渐愈合。冻裂往往发生在树木的西南面,因为这一面白天受太阳的照射,加热升温快,夜间降温,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缘故。树干的冻裂多发生在夜间,随着温度的下降,裂缝可能增大,但随着白天温度的升高,树干吸收较多的水分后又能闭合。开裂的心材不会闭合,愈伤组织形成后被封在树体内部。如此时不进行处理,则可能随着冬季低温的到来又会重新开裂。对于冻裂的树木,可按要求对裂缝进行消毒和涂漆;在裂缝闭合时,每隔30cm弦向用螺丝或螺栓固定,以防再次开裂。

冻裂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树木的死亡,但由于树皮开裂,木质部失去保护,容易招致病虫害,不但严重削弱树木的生长势,还会造成木材腐朽成洞。

一般落叶树木的冻裂比常绿树木严重,如椴属、悬铃木属、鹅掌楸属、核桃属、柳属、杨属及七叶树属等的某些种类;孤植树的冻裂比群植树严重;生长旺盛的树比幼树和老树敏感;生长在排水不良的土壤上的树木也易受冻害。

(5)冻害对根颈的影响。在一年中,树木的根颈部分最迟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最晚,在第二年的春天萌动和解除休眠又较早,因此此处抗寒力较低。在晚秋或晚春温度骤然下降的情况下(加之根颈部位接近地表,温度变化大),根颈最易受到低温或温变的伤害。根颈受害后,外皮先变色,以后干枯,可表现为局部的一块,也可能呈环状。根颈冻害对植株危害很大,常引起树势衰弱或整株死亡。

(6)冻害对根系的影响。根系无休眠期,所以植物的根系比其地上部分耐寒力差。根系形成层最易受到冻害,皮层次之,而木质部抗寒力较强。根系虽然没有休眠期,但在冬季的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加之土壤的保护,故冬季的耐寒力较生长期要强,受害较少;如果在生长期遭受低温或急剧降温,反而会更易受害。根系受害后变为褐色,皮部易于与木质部分离。一般粗根较细根耐寒力强;近地面的根系由于地温低,而且变幅大,较下层的根系易于受害;疏松的土壤易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温度变幅大,其中的根系比一般的土壤受害严重;干壤含水量少,热容量低,易受温度的影响,根系受害程度比潮湿土壤严重;新栽植物与幼苗由于根系还没有很好地生长发育,根幅小而浅,易于受冻,而大树根系相对较为抗寒。

2.造成冻害的原因

影响园林树木发生冻害的因素很复杂。从内因来说,与树种、品种、树龄、生长势、当年枝条的成熟及休眠均有密切关系;从外因来说,与气象、地势、坡向、水体、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分不开。因此,当发生低温危害时应通过多方面观察与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后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1)内因。

①抗寒性与园林树木种类和品种的关系。由于受遗传因素及原生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植物种类或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种其抗寒能力是不一样的,如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樟子松比分布在华北地区的油松的抗寒性强,而油松又比南方的马尾松的抗寒性强。同是梨属的秋子梨、白梨和沙梨,秋子梨比白梨和沙梨的抗寒性强;同是梅花,原产长江流域的梅花品种比广东黄梅的抗寒性强。

②抗寒性与生长势。植株生长势与其抗寒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旺盛的生长势可以促进有机物的合成和植物激素的代谢,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寒性;另一方面,过于旺盛的生长势又会造成植株“贪青晚熟”、推迟进入休眠,这样反而会降低植株的抗寒性。因此,只有那些在生长季节里有着旺盛的生长势,到了秋冬季节又能及时停止生长、按时进入休眠的植株才具有理想的抗寒性。为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采用适当的养护管理措施来调节园林树木的生长势,使其生长势的变化能尽可能满足提高其抗寒性的需要。

③抗寒性与枝条内有机代谢的关系。黄国振先生在研究梅花枝条中糖类变化动态与抗寒能力的关系时发现:在整个生长期内梅花与同属的北方抗寒树种——杏和山桃一样,糖类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到生长期结束前,淀粉的积蓄达到最高,在枝条的环髓带及髓射线细胞内充满着淀粉粒,到11月上旬末,原产长江流域的梅品种与杏、山桃一样,淀粉粒开始明显溶蚀分解,到1月杏和山桃枝条中淀粉粒完全分解,而梅花枝条内始终残存少量淀粉,没有彻底分解;而广州黄梅在入冬后,始终未观察到淀粉粒分解的迹象。

可见,越冬时枝条中淀粉转化的速度和程度与树种抗寒能力密切相关。淀粉转化的情况表明,长江流域梅品种的抗寒力虽不及杏和山桃,但具有一定的抗寒生理基础;而广州黄梅则完全不具备这种内在条件。

梅花枝条皮部的氮素代谢动态与越冬能力关系也非常密切,越冬力较强的“单瓣玉蝶”比无越冬能力的“广州黄梅”有较高的含氮水平,特别是蛋白氮。

④抗寒性与植株成熟度的关系。研究成果充分证明:植株愈成熟,其抗寒力愈强。越冬植株充分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叶、芽充分成熟;植株含水量减少,细胞液浓度增加,积累淀粉多;木本植物的木质化程度高,形成层活动能力减弱等。如植株不成熟,在降温之前还未停止生长的树木,容易遭受冻害。

⑤抗寒性与植株休眠的关系。一般处在休眠状态的植株,由于其生理活动处于极不活跃的状态,因此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极差,所以抗寒能力强,且植株休眠愈深,抗寒能力愈强。植物抗寒性的获得,是在秋天和初冬期间对气温逐渐降低的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称为抗寒锻炼。一般的植物通过抗寒锻炼才能逐步获得抗寒性。到了春季气候转暖,枝芽开始生长,其抗寒力又在对气温逐渐升高的适应过程中慢慢消失,这一消失过程称为锻炼解除。树木在秋季进入休眠的时间和春季解除休眠的早晚与低温危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有的植物进入休眠晚,而解除休眠又早,这类植物在冬季气温很低而又多变的北方,容易发生冻害。植株及时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不容易受到过早来临低温的危害;如果植株不能及时停止生长,当低温突然来临时,因枝芽组织不充实,又没有经过抗寒锻炼而会发生冻害。解除休眠早的植物,受早春低温威胁较大;解除休眠较晚的,可以避开早春低温的威胁。因此,冻害的发生,一般不是在绝对温度最低的隆冬,而是在温度变化最大的秋末或春初。

(2)外因。

①低温。低温是造成冻害的直接外因。首先,受害的程度取决于低温到来的时间,当低温到来的时间既早又突然,植物本身还未经过抗寒锻炼,人们也没有采取防寒措施时,很容易发生低温危害。其次,冻害与低温的程度及低温持续的时间有关。日极端最低温度越低,植物受低温危害越严重;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植物受害越严重。

冻害与降温速度和升温速度也有关系,降温速度越快,受害越严重;温度回升速度越快,受害也越严重。如有人用樱桃做如下实验:当温度缓慢降到-12℃,然后从-12℃迅速降到-20℃,樱桃死亡率为15%;当温度迅速降到-12℃,然后由-12℃缓慢降到-20℃,樱桃死亡率为75%;当温度一开始就缓慢下降直到-20℃,樱桃的死亡率为3%。

②地势与坡向。冻害的产生与地势和坡向也有密切关系。地势、坡向不同,小气候差异较大:地势较高的地方在秋冬季和冬春季的昼夜温度变化较大,因此容易发生冻害。由于我国在北半球,同一地方的南坡也比北坡的昼夜温度变化大,也容易发生冻害。如江苏、浙江一带种植在山地南坡的柑橘,比同样条件下山地北坡的柑橘容易受到冻害,就是因坡向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③水体。水体对冻害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经调查,离水源较近的橘园比离水源远的橘园受冻害轻。这是由于水的热容量大,能在白天吸收太阳的热量,到晚上周围空气的温度比水温低时,水体则向外放出热量,使周围气温升高,从而减小了夜晚的低温。

④土壤。土壤对园林树木冻害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土壤养分、水分和理化性质是影响植物生长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的水气状况又会直接影响土壤的温度变化。在同样的条件下,耐寒性较差的植物在土层薄的地方比在土层厚的地方容易受到冻害,因为土层厚,植物根系扎得深,吸收的养分和水分充足,树体健壮,所以抗寒力强;同时,随着土层的加深,其对根系的保温作用就越好,而根系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证,是植物抵抗冻害的重要条件之一。

⑤种植时间和养护管理水平。不耐寒的园林树木如果在寒冷地区的秋季栽植,冬季就很容易遭受冻害。

养护管理水平不仅可以影响园林树木的生长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整形修剪、水肥管理、病虫防治、激素应用等管护措施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势,使其从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上获得更强的抗寒性。如施肥量适宜的比施肥不足或不施肥的植物的抗寒力强;灌“冻水”的比不灌“冻水”的抗寒力强;受病虫害的植物容易发生冻害,而且病虫危害越严重,冻害也发生得越严重。此外,养护管理还可以直接采用人工措施来对植物进行保温防寒,从技术层面来防止低温危害的发生。

(3)其他因素。影响园林树木抗寒性的外在因素,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常见的还有繁殖方式、砧木种类、种植方式、小环境特点等影响因素。

①繁殖方式。同一种类或品种的实生苗比嫁接苗耐寒。因为实生苗主根发达、根系分布深入而宽广,所以其抗寒力强;同时实生苗的可塑性大,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②砧木种类。砧木不同,其抗寒性也不同。如桃花在北方用山桃做砧木,在南方用毛桃做砧木,因为山桃比毛桃抗寒,而毛桃比山桃耐水湿。

③种植方式。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单株种植的抗寒性最差,群丛种植的抗寒性较强,片林种植的抗寒性最强。因为植株越多,其集群效益越大,在植物抗寒性方面也是如此。

④小环境特点。一些特殊的小环境也是影响植物低温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生长在风口、凹地、林缘等处的植株相对容易遭受低温危害;反之亦然。

3.冻害的防治

要防止园林树木冻害的发生,必须首先了解两个基本情况,即园林树木自身的耐寒性和当地的温度条件。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和管护水平来确定园林树木的具体越冬方式。

(1)栽培措施。虽然很多栽培措施都能提高园林树木的抗寒性,从而对其冻害的预防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只讨论以下几个主要措施。

①因地制宜和选择抗寒力强的树种、品种及砧木:这是防止冻害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根本措施。

②运用适当的种植设计来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把抗寒性较差的植物尽量设计成种植密度较大的片林或群丛,或者干脆把它们放在片林或群丛的中间,外围再用抗寒性较强的植物来配植和保护。

③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树木抗寒性。实践经验表明,树木春季加强水、肥供应,合理运用排灌和施肥技术,可以促进新梢生长和叶片增大,提高光合效能,增加营养物质,从而保证树体健壮。后期控制灌水,及时排涝,适量施用磷、钾肥,勤锄深耕,可促使枝、叶及早充实,有利于组织成熟,从而能更好地抵御寒冷。此外,夏季适期摘心,促进枝、叶成熟;冬季修剪,甚至采用人工落叶来减少越冬蒸腾面积,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等养护管理措施,均对预防冻害有良好的效果。

④适当的低温锻炼。当气温开始缓慢下降时,在植物能够忍受的前提下,尽量让它们多接受低温条件下的抗寒性锻炼,使其自身能逐步适应相应的低温环境。只是在进行这种低温锻炼时,一定要密切关注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和锻炼植株的反应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就有可能弄巧成拙。

(2)其他措施。除常规的栽培措施外,其他一些养护管理手段也能对园林树木冻害的预防起到明显的作用。常见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灌冻水。在越冬植物进入休眠后、土壤没有冻结前对土壤进行灌水称为“灌冻水”。由于水的热容量比干燥的土壤和空气大得多,灌冻水后土壤的导热能力提高,深层土壤的热量容易传导上来,因而可以提高地表空气的温度;灌冻水还可提高空气中的含水量,使得空气中的蒸汽凝结成水滴时放出潜热,提高气温。灌冻水后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大,土壤的热容量也随之加大,从而减缓了表层土壤温度的降低。因此,适时适量地灌冻水对预防园林树木的冻害有着明显的作用。

②浅耕。土壤水分对土壤有着一定的保温作用,进行浅耕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同时,浅耕后表土疏松,有利于太阳热量的导入,能明显减小土壤温度的下降。

③根颈部培土。植株的根颈部位对低温袭击最为敏感,冬季来临时在根颈部位培土。由于土壤的覆盖保温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根颈部位及根系的冻害。

④覆盖法。在有害低温到来以前,在低矮植株上直接覆盖干草、落叶、草席等疏松透气的保温层,是我国农林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的保温防寒措施。对那些植株较为高大、直接覆盖有困难的越冬植物,亦可用纸罩、花盆、箩筐(生产上称“扣盆”为或“扣筐”)、薄膜等物品来遮盖,以起到防风保温的御寒作用(见图6-1)。

图6-1 越冬植物的“扣盆”或“扣筐”

(a)未“扣盆”或“扣筐”前的植株 (b)部分扣入“盆”或“筐”内的植株 (c)已完成“扣盆”或“扣筐”的植株

⑤架设风障。为防止寒冷、干燥的冷风吹袭造成冻害,可以在风向上方架设风障(见图6-2),如风向不易确定或有多个风向,可用风障围住植株。

风障多用草帘、芦席、无纺布等作为挡风材料,风障高度要超过植株高度,用木棍、竹竿等支撑牢固,以防大风吹倒。

图6-2 在风向上方架设风障

图6-3 树干涂白

⑥枝干涂白或喷白。在入冬前对树干涂白或喷白,可以减弱温差骤变的危害,还可以杀死一些越冬病虫害(见图6-3)。最常用的石灰硫磺涂白剂的组分及比例为生石灰8kg、硫磺1kg、食盐1kg、植物油0.2kg、水18kg。配制时先用水分别将生石灰与食盐溶化,然后将石灰乳和食盐水混合,加入硫磺和油脂充分搅匀即可。涂刷操作时应先确定涂白范围,然后再从上到下均匀而全面地涂刷,直到接触地面为止。

⑦卷干与包草。 新植树木、冬季湿冷地不耐寒的树木可用草绳一道道紧接地卷干,或用稻草包裹主干和部分主枝来保温防寒,也可采用宽度为10~15cm的塑料薄膜条卷干防寒。

4.发生冻害后的救治

尽管园林树木的冻害是以预防为主,但由于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多样、园林树木种类丰富、各种(或品种)的抗寒能力千差万别,再加之现有的栽培条件和养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园林树木的冻害有时实在是防不胜防。但只要及时正确地对发生冻害的园林树木进行相应的救治,也能大大减小损失。目前,园林生产上常用的冻害的救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理修剪。对遭受冻害的植株,应采取合理的修剪措施,不应进行重剪,否则会产生不利的副作用。那么如何控制修剪量呢?一般要求既要将受害的器官剪至健康部分,以促进枝条的更新与生长,又要保证地上地下器官的相对平衡。在受害后立即修剪,可保留受害枝条1~2cm长,以防下部健康枝条再向下干缩;如果是开春后再行修剪,可直接剪至健康部位,以利于创口的愈合。实践证明:经过合理修剪的受害植株,其恢复速度明显快于重剪和不剪的植株。对一般常绿的盆栽木本花卉及观叶植物,应及时剪去所有枯死部分,并将其搬放到较为暖和的环境中。

(2)保护与修补伤口。仅在枝干局部受到低温危害的粗大植株,可将受害的坏死部分剜去,涂抹伤口愈合剂后,再用薄膜包裹保护好,为其创造一个较为温暖的小环境。一些枝干受害的盆景植株,则可通过桥接或靠接换根来补救。

(3)加强病虫害防治。园林树木遭受低温危害后,因其树势较弱,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这时,可结合低温危害的防治,及时足量地施用药效迅速的生化药剂,其中尤以杀菌剂(或杀虫剂)加保湿黏胶剂效果最好,其次是杀菌剂(或杀虫剂)加高脂膜,它们都比单纯的杀菌剂(或杀虫剂)效果好。因为主剂——杀菌剂(或杀虫剂)只能起到单纯的杀菌(或杀虫)作用,而副剂——保湿黏胶剂和高脂膜,既能起到保湿作用,又有增温效果,这些都有利于受害部位愈伤组织的形成,从而促进受伤部位的愈合。

(4)慎重施肥。对于受到冻害的植株,越冬后不能马上追施高浓度的化肥,而应待气温回升、根系恢复吸收功能后,再喷施或浇施低浓度的液肥。如可用0.3%的磷酸二氢钾和0.3%的尿素液肥进行交替喷施或浇施,效果都很明显。

6.1.1.2 干梢

幼龄树木因越冬性不强而发生枝条脱水、皱缩、干枯现象,称为干梢,有些地方称为灼条、烧条、抽条等。干梢实际上是冻及脱水造成的,严重时全部枝条枯死。轻者虽能发枝,但易造成树形紊乱,不能更好地扩大树冠。

1.干梢的原因

干梢的发生与树种、品种有关,南方树种或是边缘树种,移植到北方,由于不适应北方冬季寒冷干旱的气候,往往会发生干梢。

于梢与枝条的成熟度和养护管理有关,枝条生长充实的抗性强,反之则易干梢。幼树在秋季如肥水过多,枝条往往会贪青徒长,组织不充实,成熟度低;当低温出现时,枝条受冻后表现为自上至下的脱水、干缩,及发生干梢。造成干梢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各地试验证明,幼树越冬后的干梢是“冻、旱”造成的。即冬季气温低,尤其温降低持续时间长,直到早春,致使土温低,有时甚至是根系周围的土壤已经完全冻结,致使根系吸水困难,而地上部则因温度较高且干燥多风,蒸腾作用加大,造成植株水分代谢失衡,因而枝条逐渐失水,表皮皱缩,严重时最后干枯。所以,干稍实际上是冬季的生理干旱,是冻害的结果。

常绿树木由于在冬季仍然保持着大量枝叶的存在,在同等条件下的蒸腾强度比其他植物要大得多,因此遭受干梢的可能性最大。另外,尽管干梢的发生不是因为土壤缺水引起的,但在冬季低温时,土壤缺水会加剧冻旱的危害程度。

2.干梢的防治

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肥水管理,促进枝条前期生长,防止后期徒长,充实枝条组织,促使枝条成熟,增加抗性。就是常说的“促前控后”的措施,并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

秋季新定植的不耐寒树尤其是幼龄树木,为了预防干梢,一般多采用埋土防寒,即把苗木地上部向北卧倒培土防寒,既可保温减少蒸腾,又可防止干梢。但植株大则不易卧倒,因此也可在树干北侧培起60cm高的半月形的土埂,使南面充分接受阳光,改变微域气候条件,能提高土温,既可缩短土壤冻结期,又可提早化冻,有利根部吸水,及时补充枝条失掉的水分。实践证明用培土埂的办法,可以防止或减轻幼树的干梢。如在树干周围撒布马粪,亦可增加土温,提前解冻;或于早春灌水,增加土壤温度和水分,均有利于防止或减轻干梢。

此外,在秋季对幼树枝干缠纸、塑料薄膜,或胶膜、喷白等,对防止干梢现象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缺点是用工多、成本高,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灵活运用。

6.1.1.3 霜害

在园林树木的生长季节里,由于急剧降温,大气中的水汽在植物体表面凝结成许多细小的冰晶(这种现象俗称“下霜”或“打霜”),使植物的幼嫩部分因此而产生的伤害称为霜害。由于冬春季寒潮的侵袭,我国除台湾与海南岛的部分热带地区外,在早秋及晚春寒潮入侵时,常因气温骤然下降而给园林树木造成霜害。

根据霜冻发生的时间及其对树木生长的伤害,可分为早霜危害和晚霜危害。早霜又称秋霜,由于某种原因使树木枝条在秋季不能及时成熟和停止生长,其木质化程度低,往往会遭受秋季异常寒潮的袭击,导致严重的早霜危害。晚霜又称为春霜,在春季树木萌动后,气温突然下降,而对树木造成的伤害。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发生晚霜的时间不同,有的地区晚霜可在6~7月发生。

1.霜冻为害的表现

霜冻严重地影响园林树木的观赏效果和果品产量,如1955年1月,由于强大的寒流侵袭,广东、福建南部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低3~4℃,绝对低温达-0.3℃~4℃,连续几天重霜,使香蕉、龙眼、荔枝等多种树木遭到严重损失,重者全株死亡.轻者则树势减弱,数年后才逐渐恢复。由于霜冻发生时的气温逆转现象,越近地面气温越低,所以树木下部受害较上部重。发生霜冻时,阔叶树是嫩枝、叶片萎蔫、变黑甚至死亡,针叶树的叶片则变红和脱落。

在北方,晚霜较早霜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例如,从萌芽至开花期,抗寒力越来越弱,甚至极短暂的零度以下的温度也会给幼嫩组织带来致死的伤害。在此期,霜冻来临越晚,则受害越重,春季萌芽越早,霜冻威胁也越大,北方的杏开花早,最易遭受霜害。

早春萌芽时受霜冻后,嫩芽和嫩枝变褐色,鳞片松散而枯在枝上。花期受冻,由于雌蕊最不耐寒.轻者将雌蕊和花托冻死,但花朵可照常开放;稍重的霜害可将雄蕊冻死;严重霜冻时,花瓣受冻变枯、脱落。幼果受冻轻时,其胚变褐色,果实仍保持绿色,以后逐渐脱落;受冻重时,则全果变褐色,很快脱落。

2.霜害的防治

霜冻的发生与外界条件有密切关系,由于霜冻是冷空气集聚的结果,所以小地形对霜冻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在冷空气易于积聚的地方霜冻重,而在空气流通处则霜冻轻。在不透风林带之间易累积冷空气,形成霜穴,使霜冻加重。由于霜害发生时的气温逆转现象,越近地面气温越低,所以树木下部受害较上部重。湿度对霜冻有一定的影响,湿度大可缓和温度变化,故靠近大水面的地方或霜前灌水的树木都可减轻为害。

防霜的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增加或保持树木周围的热量,促使上下层空气对流;避免冷空气积聚;推迟树木的物候期,增加对霜冻的抗力。

(1)推迟萌动以避免晚霜危害。利用药剂、激素或其他方法使树木萌动推迟(也就是延长休眠期)。因为萌动和开花较晚,可以躲避早春寒潮的霜冻。例如,比久、乙烯利、青鲜素、萘乙酸钾盐(250~500mg/kg水)以及顺丁烯二酰肼(MH0.1%~0.2%)溶液在萌芽前或秋末喷洒于树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萌动的作用。

(2)改变小气候以防霜护树:根据气象台的霜冻预报及时采取防霜措施,对预防园林树木霜害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喷水法。在将要发生霜冻的黎明,利用人工降雨和喷雾设备向树冠上喷水,因为此时的水温比植株周围的气温高,水遇冷降温时就会放出热量。据测算,1m3的水降低1℃,就可使相应的3300倍体积的空气升温1℃。同时还能提高地表层的空气湿度,减少地面辐射热的散失,因而起到提高气温防止霜冻的效果。

②熏烟法。我国早在1400多年前就发明的熏烟防霜法,因简单易行且效果明显,至今仍在国内外广泛使用。主要方法是:事先在地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发烟堆(用秸秆、野草或锯末等作为发烟材料),然后根据当地气象预报,于即将发生霜冻的凌晨及时点火发烟,形成烟幕。烟幕能减少土壤热量的辐射散失,同时烟粒吸收湿气,使水汽凝结成液体,放出热量,提高温度,保护植物。但在多风或气温-3℃以下时,效果不好。

③吹风法。就是在霜冻前利用大型吹风机增强空气流通,将冷空气吹走,以防止它们积聚成霜,从而起到防霜作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果园、茶园和小型公园常采用这种方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这种方法的条件也在逐渐形成。

④加热法。加热防霜是现代防霜最有效的方法,最先是美国、前苏联等用于提高果园温度以防霜害。此法是在果园内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个加热装置,在霜冻即将来临时发热加温,下层空气变暖而上升,而上层原来温度较高的空气则下降,在果园周围形成一个暖气层。果园中的加热装置以放置数量多且单个放热小为原则,这样就可以既保护植物,又不致浪费太大。这种方法在园林树木的霜害预防中也正在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3.霜害后的养护管理

花灌木和果树霜冻发生时或过后,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进行叶面喷肥。叶面喷肥既能增加细胞浓度,又能疏通叶片的输导系统,对防霜护树和尽快恢复树势效果很好。霜冻过后不能忽视善后的管理和养护,特别是肥水的供应要适时、适量。观果树还可以进行人工授粉,利用晚开的花和腋花芽等提高坐果率,以弥补损失。

6.1.2 高温的危害与防治

高温对园林树木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组织和器官的直接伤害——日灼病;另一方面表现为呼吸加速和水分平衡的间接伤害——代谢干扰。

6.1.2.1 日灼

日灼又称为日烧。是由太阳辐射引起的生理病害。夏季日灼与干旱和高温有关。在强烈日光的直接照射下,由于高温,水分不足,蒸腾作用减弱,致使树体温度难以调节,造成枝干的皮层或果实表面局部温度过高而灼伤,严重者引起局部组织死亡。

高温可造成物理伤害,如焦叶、皮烧等。高温使植物体代谢失调,致使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畅,不利于其生长发育,造成很多北方树种、高寒树种在南方生长不良,存活困难,如杨树类、桃、苹果等引种到华南会生长不良,不能正常开花结实。华北地区盛夏。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许多树种即表现出受害状,如七叶树、赤杨、花楸、白桦、小叶椴等叶缘枯焦;大花水亚木、北五味子、天女木兰、华北落叶松等如不在遮阳条件下较难度过盛夏。又如在北方,当气温达到40℃时,紫杉叶面大部分受日灼伤害产生突起。

1.根颈伤害——灼环、颈烧

又称干切。由于太阳的强烈照射。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当地表温度不易向深层土壤传导时,过高的地表温度灼伤幼苗或幼树的根颈形成层,即在根颈处造成一个宽几毫米的环带,称之为灼环。由于高温杀死输导组织和形成层,使幼苗倒伏,以致死亡。一般柏科树种在土壤温度为40℃时就开始受害。

幼苗最易发生根颈灼伤且多发生于茎的南向,表现为茎的溃伤或芽的死亡。

2.形成层伤害——皮烧或皮焦

由于树木受强烈的太阳辐射,温度过高引起细胞原生质凝固,破坏新陈代谢,使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死亡。树皮灼伤与树木的种类、年龄及其位置有关。皮烧多发生在树皮光滑的薄皮成年树上,特别是耐阴树种,树皮呈斑状死亡或片状脱落,给病菌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严重时,树叶干枯、凋落,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3.叶片伤害——叶焦

嫩叶、嫩梢烧焦变褐。由于叶片受到强烈光照下的高温影响,叶脉之间或叶缘变成浅褐或深褐色,或形成星散分布的褪色区、褐色区,边缘很不规则。一些枝条上的叶片差不多都表现出相似的症状。在多数叶片褪色时,整个树冠表现出一种灼伤的干枯景象。

6.1.2.2 高温的间接伤害

高温会导致树木饥饿和失水干化。树木在达到临界高温以后,光合作用开始迅速降低,呼吸作用继续增加,消耗本来可以用于生长的大量碳水化合物,使生长下降。高温引起蒸腾速率的提高,也间接降低了树木的生长和加重了对树木的伤害。干热风的袭击和干旱期的延长、蒸腾失水过多、根系吸水量减少,造成叶片萎蔫,气孔关闭,光合速率进一步降低。当叶子或嫩梢干化到临界水平时,可能导致叶片或新梢枯死或全树死亡。

6.1.2.3 高温危害的常用防治措施

(1)选择耐高温、抗性强的树种或品种栽植。

(2)在树木移栽前加强抗性锻炼,如逐步疏开树冠和庇萌树,以便适应新的环境。

(3)移栽时尽量保留比较完整的根系,使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以便顺利吸水。

(4)树干涂白可以反射阳光,缓和树皮温度的剧变,对减轻日灼和冻害有明显的作用。此外,树干缚草、涂泥及培土等也可防止日灼。花灌木常用苇帘、遮阳网等进行防晒降温处理。将易日灼的苗木间种在大树行间,可减轻日灼危害,促进苗木生长。

(5)合理整整形修剪。可适当降低主干高度,多留辅养枝,避免枝、干的光秃和裸露。在需要去头或重剪的情况下,分2~3年进行,避免一次透光太多,否则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需要提高主干高度时,应有计划地保留一些弱小枝条自我遮阴,以后再分批修除。

泡桐、七叶树幼树修枝过重,主干暴露,因皮层薄,很容易在夏季受高温伤害发生日灼,受伤后不能愈合,极易再感染真菌病害。对此类树木修剪时,应注意在向阳面保留枝条,有叶遮荫,则可降低日晒强度,避免日灼发生。

(6)加强综合管理,能促进根系生长,改善树体状况,增强抗性。生长季要特别防止干旱,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叶片损伤。防治病虫危害。合理施用化肥,特别是增施钾肥。必要时还可给树冠喷水或抗蒸腾剂。

(7)加强受害树木的管理。对已经遭受伤害的树木应进行审慎的修剪,去掉受害枯死的枝叶。皮焦区域应进行修整、消毒、涂漆,必要时还应进行桥接或靠接修补。适时灌溉和合理施肥,特别是增施钾肥,有助于树木生活力的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