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园林水体景观设计

园林水体景观设计

时间:2024-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水景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水的固有的特性,表现形式多样,易与周围景物形成各种关系。因此,分析水景的特性,明确水景的作用,了解水景的设计形式,利用水景和各种景观元素的关系以表达设计的意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学生针对校园入口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水体形式和地点,依据水体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手法进行景观设计,绘制总平面图、立面、剖面图和景观效果图。

实训学时:3学时

实训类型:验证

实训要求:必修

一、实训目的

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水景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水的固有的特性,表现形式多样,易与周围景物形成各种关系。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因此,分析水景的特性,明确水景的作用,了解水景的设计形式,利用水景和各种景观元素的关系以表达设计的意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水景的作用,掌握水景的类型以及应用方法,学会分析环境,设计优美的水体景观。

二、实训材料及工具

绘图桌、图纸、HB或2B铅笔、针管笔、彩铅或马克笔。

三、实训知识点

(一)水景的总类

水景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地势或土建结构,仿照天然水景观而成。如溪流、瀑布、人工湖、养鱼池、泉涌、跌水等,这些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有较多应用。二是完全依靠喷泉设备造景。各种各样的喷泉如音乐喷泉、程序控制喷泉、旱地喷泉、雾化喷泉等。这类水景是近年来才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但其发展速度很快。

(二)水景设计的原则

1.宜“活”不宜“死”的原则

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生机,而可以流动的活水可以带给城市灵气与活力。如果将城市水系比喻为城市的血脉,那么流动的城市水系就是保证城市血液流动的基本条件,城市血脉流动和更新又是保证城市肌体健康的前提。

2.宜“弯”不宜“直”的原则

河流的自然性、多样性弯曲是河流的本性,所以设计水体时,要随弯就弯,不要裁弯取直。河流纵向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深潭与浅滩交错。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灵气。

3.虚实结合的原则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浑水静下来慢慢就会变清,安静的东西积累深厚会动起来而产生变化。水中有哲理,水中有道意,水中有禅味。

(三)水景的设计手法

1.水体形态

水的形态因水体的形状而定,风景园林中的静态湖面,多设置堤、岛、桥、洲等,目的是划分水面,增加水面的层次与景深,扩大空间感;或是为了增添园林的景致与趣味。

2.光影因借

(1)倒影成双。四周景物反映水中形成倒影,使景物变一为二,上下交映,增加了景深,扩大了空间感。

(2)借景虚幻。岸边景物设计,要与水面的方位、大小及其周围的环境同时考虑,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种借虚景的方法,可以增加人们的寻幽乐趣。

3.动静相随

风平浪静时,微风送拂,送来细细的涟漪,为湖光倒影增添动感,产生一种朦胧美。若遇大风,水面掀起激波,倒影顿时消失。

四、实训内容

(1)教师讲解实训知识点,并举例分析水体设计案例。

(2)学生针对校园入口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水体形式和地点,依据水体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手法进行景观设计,绘制总平面图、立面、剖面图和景观效果图。

五、实训要求

(1)教师讲解实训知识点、并举例分析水体设计案例,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

(2)学生针对香福世纪城居住区会所入口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水体形式和地点依据水体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手法进行景观设计,地形如图7-1所示。图纸比例为1∶400,正上方为北向,该项目范围地势平坦,正对入口,左右两边为小区主干道,请分析后绘制总平面图和景观效果图(见图7-2和图7-3)。

图7-1 参考地形图

图7-2 水景设计参考总平面图

图7-3 水景设计参考效果图

六、实训步骤

(1)准备工作:

①制图工具的准备、熟悉和正确运用。

②识读、分析环境地形图。

③图纸固定。

(2)用HB或H铅笔画出水体景观平面图:

①先画图幅线、图框线和标题栏。

②选择得宜的水体形式、大小、位置进行平面、立面的草图绘制。

③修改草图。

(3)用针管笔绘制正式平面图。

(4)用针管笔绘制立或剖面图,并在平面图上标示出具体位置。

(5)绘制水体景观效果图。

(6)进行标注,整理图面并署名。

七、优秀参考案例

本案例为某会所的水体景观设计,如图7-2和图7-3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