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淮海地区及河北省蝗区成因与演变

黄淮海地区及河北省蝗区成因与演变

时间:2024-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区属于黄淮海蝗区范围,黄淮海地区东亚飞蝗各类蝗区的形成与历史上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生成与变迁有着密切关系。白洋淀地区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形成了自古至今东亚飞蝗的滋生地。据中国历史上的河道变迁资料,结合蝗灾的发生区分析,可以认定黄、淮、海蝗区的形成与黄河河道的历次变迁有着密切关系。蝗区演变的因素可归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河北省东亚飞蝗发生区属于黄淮海蝗区范围,黄淮海地区东亚飞蝗各类蝗区的形成与历史上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生成与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据史书记载,在1946年以前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其中较大的改道26次。改道后黄河的入海道最北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经淮河入长江口。如此广大区域的河流、湖泊水系的形成、变化以及冲积扇的形成与推进,都直接或间接地受黄河多次决溢改道的影响。此外,由于流域内降雨量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水灾造成的水土严重流失,使黄河中下游在大水泛滥之后常发生严重的旱灾。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致使沿湖、滨海、河泛区以及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草地,从而形成了适宜东亚飞蝗滋生的自然生态条件。据史书记载,华北地区原为一片汪洋大海,经过数亿年无数次沧桑巨变,华北地区形成了一片荒凉辽阔的古陆。古白洋淀曾是古黄河发源以来第一次北决入海流经地,黄河所冲积夹带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淤出了白洋淀的低洼地貌。公元前602年,古白洋淀脱离了古黄河的冲积,但黄河派生的一些支脉河依旧沿黄河故道进淀入海,形成了9河下梢白洋淀。经无数次沧桑巨变,使古白洋淀的水域面积时而扩张,时而收缩。据记载,1368~1949年发生洪涝灾害173次,发生旱灾42次;新中国成立后,白洋淀发生洪涝灾害12次,但也出现了1966年、1973年、1982年和1984~1988年的白洋淀多次甚至持续干涸现象。白洋淀地区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形成了自古至今东亚飞蝗的滋生地。

自公元前的大禹开凿黄河河道至公元1180年间,除公元132年黄河经微山湖地区南流会合泗水入淮由江苏入海外,其余均由河北中南部及山东北部入海;1180~1855年间,黄河变动于豫东和皖北地区,1855年黄河河道北折经山东北部,并波及河南中部、北部、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及苏北和皖北一带。另据调查,渤海湾、黄河三角洲以及江苏黄海滩地的形成,与黄河的泥沙淤积有着直接关系,仅山东黄河入海口每年就淤积泥沙12亿t左右,造成海岸线向外延伸,每年新增滩地2400hm2左右,这些地区经2~3年演变后即成为新的蝗区。

据中国历史上的河道变迁资料,结合蝗灾的发生区分析,可以认定黄、淮、海蝗区的形成与黄河河道的历次变迁有着密切关系。从东亚飞蝗发生基地在黄淮海平原的形成时序上看,黄河入海口三角洲蝗区处于较为原始阶段,追溯黄淮海平原的生成史,推断最原始的东亚飞蝗发生地可能在郑州—开封东北至临清—禹城以南的古黄河冲积扇地带;河泛蝗区的形成次之,滨湖与内涝蝗区的形成相对较晚。总之,从地理生态上看,黄河的改道、泥沙的淤积以及近代黄、淮、海三大水系的形成对黄淮海平原的发展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黄淮海蝗区的形成又与黄淮海平原的形成相伴随发展。

蝗区演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东亚飞蝗适生生态类型的转化及次级结构的分化而造成蝗区的新生、退化、消灭及分布上的变化。滨湖蝗区的河泛型先转化为内涝型,尔后并入滨湖;河泛蝗区始于河滩型,继而转为内涝型。在特殊情况下,蝗区的转化也可反序或逆向,顺序的蝗区演变促使蝗区的退化、减少或消亡;反序的蝗区演变可导致新蝗区的增加或老蝗区的复活。蝗区演变的因素可归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气候和水文因子,这对蝗区的形成和演变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如干旱、河道滚动、流量增减或断流、滨湖水位涨落以及土壤和植被的演变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的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农业生产活动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有关治理活动。总之,河北蝗区的演变是在无数次沧桑巨变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四大现有蝗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