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概况及其地位作用
云南天然湖泊众多,其中面积30平方千米以上的就有9个,流域面积共8172.7平方千米。云南九湖中面积最大的是滇池,被誉为 “高原明珠”,是我国第六、西南最大的湖泊,面积311.388平方千米,流域面积2920平方千米。其次是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湖泊面积252.91平方千米,流域面积2565平方千米,其他依次是抚仙湖、异龙湖、程海、泸沽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九湖流域涉及昆明、大理、玉溪、丽江、红河等5个州、市的17个县 (市、区)。
九湖发挥着提供调蓄水资源、防洪涝和实现农业灌溉、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湖泊水陆系统循环、栖息繁衍水生动植物、涵养地下水、调节气候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九湖面积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1%,但都是全省人口最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3以上。九湖流域还是云南粮食的主产区。九湖流域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云南的经济中心、重要城市也大多位于九湖流域内,对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因此,九湖水资源的保护、水环境质量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2010—2014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污染概况
根据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符合Ⅰ类标准,洱海、程海水质符合Ⅲ类标准,这4个湖泊水质优良。阳宗海水质符合Ⅳ类标准,中度污染。滇池草海、滇池外海、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水质劣于Ⅴ类标准。
2011年九湖水质优及良好的湖泊是抚仙湖、泸沽湖、洱海、阳宗海;水质重度污染的湖泊是滇池草海、滇池外海、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各湖泊的水质类别为:泸沽湖Ⅰ类,抚仙湖Ⅰ类,阳宗海Ⅲ类,洱海Ⅲ类,程海Ⅳ类,滇池草海、滇池外海劣Ⅴ类,星云湖劣Ⅴ类,杞麓湖劣Ⅴ类,异龙湖劣Ⅴ类。
2012年泸沽湖和抚仙湖保持Ⅰ类水质,两湖平均营养指数都为17.1。洱海水质类别Ⅱ类,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41.0,总氮单独评价为Ⅲ类,若总氮参与评价,水质类别为Ⅲ类。程海水质为Ⅳ类、轻度污染。阳宗海水质下降为Ⅳ类,总磷、砷超标。杞麓湖水质Ⅴ类,中度污染。滇池草海、滇池外海、异龙湖、星云湖水质为劣Ⅴ类,重度污染。
2013年水质优及良好的是泸沽湖、抚仙湖、洱海。水质重度污染的是滇池草海、滇池外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类别为:泸沽湖Ⅰ类,水质优;抚仙湖Ⅰ类,水质良好;洱海Ⅲ类,水质良好。阳宗海Ⅳ类,水质轻度污染。滇池草海、滇池外海、程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
2014年泸沽湖、抚仙湖达到Ⅰ类标准,水质优;洱海达到Ⅱ类标准,水质良好,3个湖泊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阳宗海、程海水质达到Ⅳ类标准,轻度污染。星云湖Ⅳ类,滇池草海、滇池外海、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水质重度污染,均劣于Ⅴ类标准。
与2013年相比,洱海水质类别由Ⅲ类上升为Ⅱ类,其余湖体水质保持稳定。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由重度富营养好转为中度富营养,滇池草海由中度富营养上升为重度富营养。
九大高原湖泊的水体主要水质超标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
三、云南湖泊流域治理的效果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是云南各族人民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九五”以来的20年间,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都把九湖的保护和治理作为事关全省全局的重大问题,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使九湖的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稳中有降,部分湖泊水环境有所改善。特别是 “十二五”这几年,在滇池实施环湖截污与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后,近年来,滇池水体已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根据 《2014年昆明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滇池水质营养指数下降为67.0,入湖河道综合污染指数也降至16.2;同时,滇池蓝藻水华程度减轻,爆发时间推迟,周期缩短,频次减少,面积缩小。程海水质达到Ⅳ类,水质转好到轻度污染。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由重度富营养好转为中度富营养。
然而,从九湖的总体治理效果看,还是不够理想,距离治理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治理的任务还很艰巨。到2013年,九湖中水质优的仅有泸沽湖,水质良好的只有抚仙湖和洱海,阳宗海水质恢复到Ⅳ类,星云湖水质为Ⅳ类,但重度污染,其余滇池、程海、异龙湖、杞麓湖水质仍为劣Ⅴ类,水质仍为重度污染。
2014年,除洱海水质上升为Ⅱ类,程海水质达到Ⅳ类外,其余湖泊的水质与上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滇池、异龙湖、杞麓湖均为劣Ⅴ类,星云湖水质也下降到劣Ⅴ类。
以滇池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之所以不能达到如期的治理效果,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原因,也有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原因,主要包括:
(1)滇池等九湖是内陆高原湖泊,没有大江大河进入,只能靠局限范围的径流补水,如滇池只能靠2920平方千米流域补水,这种特殊性导致治理起来难度很大。
(2)湖泊污染存量大,富营养状态突出,污染源还没有完全杜绝,截污治污体系尚未完善,湖泊生态环境系统尚未形成。
(3)由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原已严重污染的湖泊更加不堪重负。
(4)在以往的湖泊治理工作上,偏重截污治污、底泥疏浚等工程性治理,辅以湿地等生态型修复,疏于湖泊流域内农业和农村的面源污染治理。应该在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的同时,对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和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处理,加工成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再施用到农田,实行这样的循环经济,既清除了农业废弃物这一大湖泊的污染源,又实现了有机质还田,改善土壤的生态条件,提高农作物品质,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完成 “十二五”九湖治理目标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2015年年初,云南省政府即召开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会议,要求年内全面完成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 “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九湖不仅是云南的九湖,更是中国的、世界的九湖,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坚守水污染防治的红线和底线,全力保护好和治理好九湖。
“十二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有关州市和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在九湖流域经济快速增长,人口、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九大湖泊主要入湖污染物总量基本得到控制,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九大高原湖泊中泸沽湖、抚仙湖水质为Ⅰ类,洱海水质为Ⅱ类,阳宗海水质为Ⅳ类,程海水质为Ⅳ类 (p H值、氟离子除外),其余4个湖泊水质处于劣Ⅴ类水平,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入湖污染物总量还未根本控制住,水体仍存在富营养化的危险;湖泊生态修复、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缺乏政策支撑,生态建设和面源治理进展缓慢;湖泊基础研究工作没有大的突破,科技进步对于湖泊治理的贡献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不断增加,九大高原湖泊水环境压力加大,如期完成 “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