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洱海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更是整个流域乃至大理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发挥着供水、调节气候、发电、旅游、养殖、航运等多种重要功能。洱海流域国内生产总值占大理州国内生产总值的45%以上。[6]因此,洱海与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是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态依存关系,大理州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好洱海,使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和洱海水质保持良好,才能得到永续利用。
二、洱海的污染情况与成因
洱海流域处于大理州中心地带,属于城市和郊区的结合区域。流域2013年合计有农田35.99万亩,其中水田27.42万亩,旱地8.57万亩。沿湖有大理市10个乡镇:下关镇、大理镇、银桥镇、湾桥镇、喜洲镇、上关镇、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凤仪镇以及大理创新工业园区、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洱源县6个乡镇:右所镇、邓川镇、凤羽镇、三营镇、茈碧湖镇、牛街乡。2013年洱海流域总人口约83.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47万人,城镇人口25.27万人。由于流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禽养殖业特别是以奶牛、生猪为主的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养殖污染负荷不断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洱海最重要的污染源;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流域内蔬菜、烤烟等高耗化肥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加大,农田土壤质地不断恶化,氮、磷污染物流入量不断加剧,污染负荷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冲式厕所普及率不断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加大,污染负荷不断提高;流域旅游业特别是环湖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人次逐年上升,环湖公路贯通后环湖近海区域餐饮、宾馆等旅游服务设施剧增形成新的污染负荷。20世纪90年代水质一再下降,富营养化日益严重,1996年蓝藻大面积爆发,湖面上形成绿油油的水华。2003年再次暴发蓝藻,水质急剧恶化,一度下降到了Ⅴ类水质,洱海环境与生态功能遭受严重威胁。[7]2011年,大理州有关部门对流域主要污染源、湖泊缓冲带、入湖河流和水质、水生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掌握了洱海流域的环境现状,并与洱海相关历史资料对比,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诊断了洱海湖泊及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通过对洱海流域农村与农业面源、乡镇生活污水、工业企业废水等污染源的现场调查,计算出洱海流域污染物产生总量 (2010年度数据):化学需氧量COD(t/a)44816.9,总氮TN(t/a)8657.3,总磷TP(t/a)1061.2。从污染物产生因素看,流域污染源共7项,其中主要污染源4项,依次是:畜禽养殖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通过对7项污染源分析,说明在洱海流域每年污染物产生的总量中,畜禽养殖业污染是最大的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两项化学需氧量年产生量为23183.7吨,占年总产生量的51.7%;两项总氮年产生4641.5吨,占总产生量的53.6%;两项总磷年产生量717.7吨,占总磷的67.6%。
再从洱海流域污染物入湖总量分析,2010年度,污染物来源有8项,入湖总量分别为 COD(t/a)9864,TN(t/a)2591.3,TP(t/a)173.8。
在污染物入湖总量中,农田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是洱海入湖负荷的主要成分。其中农田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两项年化学需氧量6420.1吨,占入湖总量的65.1%;两项年总氮1455.8吨,占入湖总量的56.2%;两项年总磷84.4吨,占入湖总量的48.6%。
三、大理州委、州政府对洱海保护治理的决策与措施
历届大理州委、州政府都很重视洱海的保护治理工作,把破解洱海的生态环境难题作为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问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 “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探索让洱海休养生息的有效途径。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大面积暴发蓝藻,水质急剧恶化,洱海的生态与环境功能遭受严重威胁。“九五”期间,州委、州政府果断决策,在洱海及周围采取了 “双取消”“三退三还”“三禁”措施。在 “十五”期间,组织实施洱海保护治理 “六大工程”。从 “十一五”起,州委、州政府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努力实现畜禽粪便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加工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扶持建设大理顺丰生物有机肥厂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积极推广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料技术。进入 “十二五”期间,州委、州政府以大发 〔2012〕26号文件,下发了 《大理州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目标三年行动计划》(即 “2333”行动计划),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新征程。
2014年1月,大理州委、州政府为全面加强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加快推进 “2333”行动计划,以州委1号文件下发 《2014年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意见》,提出了以环湖截污治污、“三还三退”成果巩固、苍山十八溪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环湖粗放型客栈、餐饮业规范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其中在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一项工作中,明确提出建立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制定对有机肥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扶持政策,在洱海流域全面推广有机肥,切实减少化肥使用量;按计划建成洱源县三营等畜禽粪便收购站、有机肥加工厂等项目,切实削减畜禽养殖污染。
在 “九五”至 “十二五”近20年间,大理州委、州政府以及大理、洱源两市县党委、政府对洱海保护与治理一以贯之的决策和全力以赴的实施,使洱海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水质恢复好转,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2013年,洱海的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良好,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40.1,处于中营养状态。2014年洱海水质类别为Ⅱ类,水质良好,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Ⅱ类)。
2015年,是 “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实施 “2333行动计划”最后一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理,视察洱海,对洱海的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殷切希望。大理州委、州政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切实加强对洱海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
四、《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项目简况
《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项目是大理州委、州政府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实施的国家环保试点重点工程及洱海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项目。通过该项目实施,对洱海流域畜禽粪便进行集中收集、清运、加工处理,生产有机肥,解决种养业面源污染难题,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洱海的一条新途径。该项目总投资4.67亿元,在大理市建设4座畜禽粪便收集站,1座有机肥加工厂;在洱源县建设6座 (原计划2座,2014年州发改委增批4座)畜禽粪便收集站,1座有机肥加工厂。
按项目设计的加工能力,大理市与洱源县的两个生态有机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处理洱海流域畜禽粪便及其他农业有机废弃物160万吨,测算每年可减少化学需氧量18600吨、总氮2622吨、总磷708吨、氨氮1026吨等无机物流入洱海,可基本解决氮、磷等无机物对洱海造成的污染。项目的实施可有效整治过去村镇的 “脏、乱、臭”的局面,减轻洱海保护治理的压力,有效地控制畜禽粪便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环保型生态有机肥产品的推广及使用,可有力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从源头上解决氮、磷等无机物通过种植业渠道对洱海的污染。
五、大理州湖泊保护治理的创新
大理州委、州政府以洱海的保护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目标,由顺丰股份公司实施 《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项目,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以治本理念减轻洱海的面源污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减轻湖泊富营养化,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使该公司在短短的5年内创造了与国内一般企业迥然不同的内陆湖泊保护与治理方式,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在国家天然湖泊的保护方面,由传统的单纯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向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力量投入转化;
——在湖泊的治理方面,由单一的工程治理向以工程治理为主、生态修复、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转变;
——在农业废弃物 (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处理上,发展循环经济,从土壤和肥料入手,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在企业的运营方式上实行 “六统一”(即统一门面、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实现 “一站式”产业化经营;
——在企业的发展能力上,以上市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向社会融资聚资,解决国家治理江河湖泊投入不足的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大理州保护和治理洱海的新思路和顺丰股份公司的治理成效吸引了各层次领导的重视和各方面专家以及国家、省级媒体的关注。2014年10月27日,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到顺丰股份公司上关畜禽粪便收集站实地调研,听取了公司总经理钟顺和关于实施 《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项目的情况汇报,指出:“该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一定要很好的办下去,项目对直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效保护洱海、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8]多家媒体做了报道,如《云南日报》2012年11月31日第2版以《“变废为宝”治理洱海水污染》为题予以报道;《人民日报》2014年2月15日第2版以 《变粪为 “宝”》为题予以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