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洱海流域的自然环境
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洱海流域面积2565平方千米,占大理州面积的8.7%。海拔为1743.2至4056.9米,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5′至100°17′,北纬25°36′至25°58′之间。[1]
流域境内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波罗江、西洱河及苍山十八溪等大小河溪117条;有洱海、茈碧湖、海西海等湖泊、水库,均因地势以位于流域东南部的洱海为最终归宿。北部的茈碧湖、西湖和海西海汇集降雨和融雪,经洱源盆地、邓川盆地分别由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进入洱海;西部的苍山十八溪汇纳苍山山地径流;南部的波罗江是城市地面径流和城市废水的主要入湖通道。洱海多年平均入湖流量8.25亿立方米,4条入湖河流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波罗江的输水量占洱海入湖总水量的60%左右。[2]其中弥苴河是洱海最大的入湖河流,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占洱海流域年均径流量的33.3%;罗时江年径流量0.40亿立方米,占洱海流域年均径流量的8.0%;永安江年径流量0.38亿立方米,占洱海流域年均径流量的7.6%;波罗江年径流量0.37亿立方米,占洱海流域年均径流量的7.4%;苍山十八溪年地表径流量1.54亿立方米,占洱海流域年均径流量的30.7%。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天然水资源量见下表:
表2-1 1956—2014年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天然水资源量表
注:本表数据由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中心提供 (数据年限1956—2014年)
洱海纵跨大理市和洱源县,湖面面积约252.91平方千米,湖容量27.4亿立方米,湖盆南北长约42千米,东西平均宽6.3千米,最宽处为9千米,平均湖深为10.8米,最深处为21.3米。
洱海流域气候湿润,是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据大理气象台30年气象资料分析,湖区平均气温15.1℃,全年日照数2280.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48毫米,历史最高水位1975.64米 (1966年),最低水位为1970.52米 (1986年),水温常年在10℃~20℃之间,属暖性湖泊。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流域内生物多样,生物量大,种群密度较高,是我国物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生物生产量平均为16.6千克/立方米,总生物量达479000吨 (鲜重),是云南高原湖泊中生物量最大的湖泊。[3]
洱海流域森林覆盖率10.84%,灌木林地覆盖率为24.79%,森林与灌木总覆盖率为35.63%,森林与灌木林覆盖面积占洱海流域林业用地的79.92%。
洱海西岸点苍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植被分布有高山草甸及冷杉、杜鹃、箭竹等高山栎灌丛;海拔2200~3000米植被多为中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华山松、云南松、人工营造林及各种灌丛草坡;海拔1740~2200米大多为农田,镶嵌有村镇以及次生灌丛和茶、梨、桃、李等经济林木。洱海东岸2000~2500米丘陵山地,森林植被已完全消失,主要有黄茅、黄背草、野古草等耐旱的草本植物群落。
根据大理州第二次林业普查,洱海流域林业用地占总面积的44.57%,森林覆盖率为10.84%;洱海湖滨带土地利用情况为:环湖绿化带48.8平方千米,水田43.58平方千米,旱地梯田15.54平方千米,农村居民点10.97平方千米,鱼塘1.99平方千米,荒草地0.78平方千米,果园0.78平方千米,居民小区用地0.68平方千米,其他7.97平方千米。洱海环湖绿化带长约56.89平方千米,占全湖湖滨带的49%,树种以大关杨和柳树为主。
洱海流域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据调查仅点苍山有植物种类3000余种。洱海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6科44属61种,浮游植物有42科195种,其优势种群多为蓝藻门种类;浮游动物99种,其中枝角类、桡足类34种;原生动物11科17属24种;底栖动物33种;水禽59种;鱼类33种。鱼类中,土著鱼类17种,洱海特有的大理弓鱼、洱海鲤为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二、洱海水资源概况
洱海水资源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森林滞留水及少量融雪,入湖河流北有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西有苍山十八溪,南有波罗江,东有南村、向阳、挖色等小溪,湖西南角的西洱河为洱海的唯一出口。洱海多年平均入湖水量8.25亿立方米,包括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入湖量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66年,入湖量为20.29亿立方米,最低年份出现在1982年,入湖量仅有4.83亿立方米。洱海入湖水资源量出现较为明显的丰、枯水期。
三、洱海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大理历史悠久,洱海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产生了著名的青铜文化和水稻文化。公元前2世纪,这里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唐宋时期的500年间,这里相继建立过南诏国和大理国两朝地方政权,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至今耸立在苍洱之间的崇圣寺三塔、“南天瑰宝”的剑川石窟、南诏铁柱、南诏德化碑等都是历史的见证。悠远的历史遗存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项,省级10余项。大理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1994年国务院又公布苍山洱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理交通相对优越,州府距省会昆明377千米,是320国道 (昆明大理瑞丽)和214国道 (滇藏公路)交叉处的 “重镇”,同时大理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是滇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1995年大理机场启用,1998年广 (通)大 (理)铁路、楚(雄)大 (理)一级公路相继通车,1999年大 (理)丽 (江)准二级公路通车,加上已建成使用的大 (理)保 (山)路,使大理州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洱海流域地跨大理市和洱源县两个市县,共有16个乡镇,159个村委会。流域内以白族为主,是汉、彝、回等25个民族的聚居地。白族人民能歌善舞,如本主节、蝴蝶会、栽秧会等歌舞节日甚多。规模最大的是起源于南诏国时期的三月街,已形成集经贸、文化、旅游、体育为一体的民族节。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内涵丰富,使大理成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据2010年统计数据,洱海流域人口占大理州总人口的25%,经济总量占大理州经济的40%~50%。洱海流域生产总值占大理州生产总值的45%以上。2013年末,洱海流域总人口为83.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47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69.8%;城镇人口25.27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30.2%。2013年流域生产总值331.29亿元,占大理州生产总值的43.53%。
农业是洱海流域的基础产业,担负着为流域居民提供绝大部分基本生活资料以及为加工业提供基本原料的重任。流域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是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产值比重占了整个农业经济产值的94%,而林业和渔业产值比重仅占6%。
洱海流域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烤烟、蔬菜等。近几年来,洱海流域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明显增加;畜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流域内农业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主要畜牧业品种有大牲畜 (牛马驴骡)、生猪、羊等。流域林业的主要创收品种为核桃。
洱海流域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达到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流域内有大专院校3所,中专7所,特殊学校1所 (聋哑学校)。大理市、洱源县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艺团体、文物管理所,各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
四、洱海水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环境现况
1.2013年水环境
根据云南省环保厅关于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状况公报,2013年,洱海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良好,但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Ⅱ类),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总磷 (Ⅲ类),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40.1,处于中营养状态,总氮单独评价仍为Ⅲ类。[4]
与上年相比,营养状态指数略有下降,总磷略有上升。
7条入湖河流的10个监测断面中,除弥苴河银桥村、万花溪喜州桥断面水质为II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外,其余8个断面均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超标情况如下:
弥苴河江尾桥为Ⅲ类,超标指标为溶解氧、生化需氧量 (Ⅲ类);
永安江江尾东桥为Ⅳ类,超标指标为溶解氧 (Ⅳ类);永安江桥下村为Ⅳ类,超标指标为溶解氧 (Ⅳ类),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Ⅲ类);
罗时江莲河村为Ⅳ类,超标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 (Ⅳ类),总磷 (Ⅲ类);
罗时江沙坪桥为V类,超标指标为生化需氧量 (V类),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 (Ⅳ类),总磷 (Ⅲ类);
波罗江入海口为Ⅳ类,超标指标为生化需氧量 (Ⅳ类),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 (Ⅲ类);
白鹤溪丰呈庄为IV类,超标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总磷 (Ⅳ类);
万花溪喜州桥为Ⅳ类,超标指标为石油类。
2.2014年水环境
根据 《大理州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大理州各级环境监测站分别对金沙江、礼社江、澜沧江、沘江、黑惠江、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万花溪、白石溪、波罗江、西洱河、白鹤溪及洱海、茈碧湖、西湖、海西海、剑湖的水质进行了环境质量监测,共设测点50个,监测结果用国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结果如下:
符合Ⅱ类水质标准 (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的测点占30.0%。
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的测点占22.0%。
符合Ⅳ类水质标准 (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的测点占12.0%。
符合Ⅴ类水质标准 (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的测点占20.0%。
劣于Ⅴ类水质标准限值的测点占16.0%。
从50个监测点水环境质量检测结果看,Ⅴ类水质、劣于Ⅴ类水质共占36%,劣质水占检测点总数的1/3以上。
洱海7条主要入湖河流,13个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如下:
弥苴河银桥村断面水质符合Ⅴ类,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总磷、总氮;井旁村断面水质符合Ⅴ类,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总氮、总磷;江尾桥断面水质符合Ⅴ类,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总氮、总磷、溶解氧。
永安江桥下村断面水质符合Ⅴ类,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总氮、溶解氧、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新永安江断面水质劣于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氮、粪大肠菌群、总磷、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江尾东桥断面水质劣于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氮、粪大肠菌群、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
罗时江莲河村断面水质劣于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氮、粪大肠菌群、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溪长村断面水质劣于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氮、粪大肠菌群、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沙坪桥断面水质符合Ⅴ类,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溶解氧。
白石溪白石溪桥断面水质符合Ⅴ类,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总氮、总磷。
白鹤溪丰呈庄断面水质符合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粪大肠菌群、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
万花溪喜洲桥断面水质符合Ⅳ类,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总氮、总磷。
波罗江入海口断面水质符合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
从以上洱海7条主要入湖河流的断面水质看:仅有万花溪喜洲桥断面水质符合Ⅳ类,其余6条均为Ⅴ类及劣于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
(二)水污染发展趋势
根据洱海1992—2010年的19年间的水质数据分析,1992—1998年,洱海水体水质总体处于Ⅱ类;1999年之后,由于TN或TP超标,洱海水体水质下降为Ⅲ类;之后不同年份之间水质在Ⅱ类与Ⅲ类之间波动性变化,如2008年水质好转为Ⅱ类,但2010年又下降为Ⅲ类。2010年总体处于Ⅲ类水质,TN、TP为主要污染物;北部大片水域、南部局部水域及东、西沿岸带部分水域水质污染严重,水污染由湖岸向湖内推进。2013年洱海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良好,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40.1,处于中营养状态。
(三)湖泊营养状态
1992—2010年的19年间,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指数 (TLIc)呈波动性增加趋势。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2002年,洱海TLIc值基本为30~40,处于中营养水平;2002—2003年由于水质污染,洱海TLIc值急剧增加,于2003年达到49.7,几乎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由于及时采取了治理措施,2004年之后洱海水体有所好转,但从TLIc值来看,近几年TLIc值虽波动性变化,但基本为42~46,处于中营养化水平。2010年洱海水体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水平,在局部湖湾 (尤其北部湖湾)、下风带岸边每年可见藻类水华发生。2014年TLIc下降到3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