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园病虫草害的无公害治理

茶园病虫草害的无公害治理

时间:2023-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前污染是导致茶叶污染最为严重的阶段,是茶叶污染的主要来源。用于防治茶树病虫、草害的化学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等,这些农药都不同程度地污染鲜叶,并残留在成茶产品中。据不完全统计,茶树害虫有430余种,茶树病害100余种,茶园杂草30余种。小绿叶蝉俗称浮沉子,是在全国茶区发生普遍而且严重的一种害虫,其种类很多。发生代数多,对夏秋茶构成严重威胁。

第一节 茶叶公害的来源

茶叶污染主要来源于产前、产中和产后,产前即鲜叶生产阶段,产中即加工污染,产后即储运污染和销售污染等方面。产前污染是导致茶叶污染最为严重的阶段,是茶叶污染的主要来源。产前污染可分为环境污染和人为污染。

一、环境污染

(一)大气污染

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飘移在茶园上空,或者随雪花、雾滴、雨滴坠落在茶叶表面,一些物质还可能渗入茶叶组织内,使茶叶中有毒物质增加。在工业区附近的茶园,由于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硫、氟、砷等有害元素,对茶叶的污染十分严重。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铅等重金属元素,磷肥厂的废气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这些物质附着在茶叶表面,或以沉积物的形式黏附在叶面,或者渗入叶片组织内,均会造成污染。特别是鲜叶采摘期,被污染的鲜叶直接加工成成茶,导致成茶污染。

(二)水源污染

水对茶叶的污染主要来自灌溉水。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下水道的水源等均能不同程度地污染茶叶。酸雨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降到茶树上同样导致茶叶污染。一般而言,天然水源,泉水属清洁水源,除极少数水源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外,都属无污染水源。在全球工业发达的今天,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遗弃物对水源的污染十分严重,但由于茶树一般离城市较远,用工业废水灌溉的可能性小,因此,废水作为灌溉水污染茶叶的概率较低。

(三)土壤污染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中的营养、水分、矿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需要的物质,一些重金属及有毒物质也随之进入植物体内,导致茶叶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茶叶重金属的含量。国际上成茶铅含量检出量在5~10毫克/升之间。我国标准为低于5毫克/升。土壤中的其他重金属元素也直接影响到茶叶中的重金属含量,因此,茶园选择应对土壤进行检测。

被工业废水污染的土壤不能作为茶树栽培基地,废水中的重金属元素、有毒物质可以被土壤吸附或与土壤胶体结合,形成难以降解的物质长期残存于土壤中。施于土壤中的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也不可忽视,一些高残留剧毒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很长,往往造成茶叶中农药残留(以下简称“农残”)上升。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造成土壤中矿质元素失调,使一些元素积累过高,不利于根系微生态环境中营养循环。一些化学肥料使土壤中亚硝酸盐上升,直接污染植物产品。

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矿物质含量、有机质含量直接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营养循环。土壤的成分、结构及矿物质含量不仅关系到茶树的生长,而且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内质成分和含量,对成茶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人为污染

人为污染即化学物质污染。这是茶叶产前污染和成茶污染的主要来源。化学污染包括农药、化肥、化学激素、化学叶面肥等。用于防治茶树病虫、草害的化学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等,这些农药都不同程度地污染鲜叶,并残留在成茶产品中。目前,国内外已禁止使用数十种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品种,特别是一些毒性高,降解慢的有机氯、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被逐渐禁用。化学激素在茶叶上普遍使用,不少化学激素对人畜有害,对茶叶污染严重。化学叶面肥中往往含有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毒化合物。在病虫害严重发生时,茶农基本上每一周至两周需要喷药一次,显然鲜叶上就会有或多或少的农药残留。另外,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时隔20多年,仍可污染茶叶,并能从土壤和茶叶中检出。

产中和产后污染,包括加工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以及储运、销售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制茶设备、包装材料、储运条件等等,均可能不同程度地污染茶叶,但是,这种污染容易被克服。除化学物质对茶叶的污染外,有害微生物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在制茶过程中,大量微生物混入成茶,同样需要加工、包装、储运的无害化操作。

第二节 茶园病虫草害的主要类别、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茶树是多年生的经济作物,茶树种植历史悠久,茶园分布范围较广,东起台湾,南至海南,西自西藏自治区米林,北至山东荣成,生长环境多属于亚热带、暖温带和热带气候。茶园生态条件及所处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茶园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茶园各种有害生物的滋生和繁衍。据不完全统计,茶树害虫有430余种,茶树病害100余种,茶园杂草30余种。

一、茶树害虫的主要类别、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茶树害虫种类繁多,为害方式也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通常我们以害虫的取食方式和为害茶树的部位,可将茶树害虫分为四大类:吸汁害虫、食叶害虫、钻蛀害虫和地下害虫。

(一)吸汁害虫

吸汁害虫一般具有刺吸式口器,以口针吸取茶树汁液,致使芽叶萎缩,生长停止,叶片脱落,其中以叶蝉类、螨类、粉虱类、蚧类、蓟马类为害较重。

1.叶蝉类

小绿叶蝉俗称浮沉子,是在全国茶区发生普遍而且严重的一种害虫,其种类很多。浙江等茶区以小绿叶蝉为主,四川、安徽、广东、湖南、广西等茶区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

叶蝉类的为害状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新梢汁液,导致被害嫩叶失绿,叶脉变红、叶质粗老、质地变脆,芽叶萎缩并枯焦,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发生代数多,对夏秋茶构成严重威胁。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花生、烟草、棉花、桑、猪屎豆等植物。

叶蝉类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成虫分为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小绿叶蝉体长3.3~3.7毫米,淡绿至黄绿色。头部有一个“山”形白纹,复眼灰褐色。前胸背板近缘常有3个淡白色斑点,小盾片上有3条白色纹,中央有一白色纹和一横刻痕;前翅绿色半透明,后翅无色透明,有珍珠光泽。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体长3.5~4.0毫米,黄色至黄绿色。头顶中部有一对绿色小斑点,头及前胸背板无淡白色斑点,仅小盾片中央及端部有淡白色斑点。前翅透明,前缘基部绿色,翅面微黄,端部稍呈烟褐色。②若虫:初期为乳白色,逐渐变黄绿至绿色,3龄时显露翅芽,5龄时翅芽长度达第五腹节。③卵:香蕉形,长度约0.8毫米,初为乳白色,逐渐转为淡绿色,孵化前前端出现1对红色眼点。(见彩图13)

叶蝉类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9~17代,以成虫在茶树、杂草及其他植物上越冬,但在广东和云南茶区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在每年早春气温回升转暖时成虫开始取食,补充营养,茶树发芽后成虫开始产卵,产卵期长,世代重叠发生,直至秋末冬初茶树新稍停止生长为止。常年有1~2个虫口高峰期,通常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趋嫩性,多栖息在芽叶背面,以第二、三叶虫口居多,产卵于第一至第三嫩茎皮层下、叶柄及主脉中;喜横向爬行,怕光、怕雨湿,雨天、阳光强烈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容易发生;在高温干旱或阴雨连绵气候条件下不易于繁殖。

2.螨类

螨类不是昆虫,而是属于蛛形纲、蜱螨目、体形很小的一类有害生物。主要种类有茶橙瘿螨、茶跗线螨、茶短须螨和咖啡小爪螨等几种,其中尤以茶橙瘿螨发生最为严重,其次是茶跗线螨。螨类由于体形小、数量大、代数多、繁殖快,所以,比较难控制。

茶橙瘿螨的为害状 成螨、幼螨和若螨吸取茶树嫩叶和成叶的汁液,使叶片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芽叶萎缩、芽梢停止生长,发生严重时枝叶干枯,茶园呈现一遍铜红色,引起茶树大量落叶。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檀树、漆树及多种杂草。

茶橙瘿螨的形态特征 ①成螨:体形小,肉眼看不清,长约0.14毫米,宽约0.06毫米,体前端稍宽,向后渐细呈胡萝卜形,橘红色,前体段有2对足,后体段有许多环纹,体上具有刚毛,末端一对较长。②幼、若螨:体长约0.08~0.1毫米。乳白色至淡橘黄色,足2对,后体段环纹不明显。③卵:为球形,直径为0.04毫米,无色透明,水珠状。(见彩图14)

茶橙瘿螨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0~25代,以各种虫态在叶背越冬,但在南方茶区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在每年早春气温回升转暖时成虫开始活动取食,发生期各种虫态混杂,世代重叠发生,直至秋末冬初茶树新稍停止生长为止。常年有1~2个虫口高峰期,通常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8~10月。具有趋嫩性,以第二、三叶虫口居多,也可为害成叶。幼螨和若螨多栖息在芽叶背面,成螨在叶正面也可在叶背面栖息。产卵多在叶脉两侧或凹陷处。时晴时雨,留养和幼龄茶园发生较重;暴雨后虫口急剧下降,高温干旱不利于发生。

茶跗线螨的为害状 又名茶黄螨,分布在多数茶区,其中以四川茶区发生较重。主要为害幼嫩芽叶,使叶片色泽变黄,叶质硬化变厚,叶背出现铁锈色,叶尖扭曲畸形,新梢僵化,芽叶萎缩、生长缓慢,甚至停止。除茶树外,还为害柑橘、黄麻、橡胶、番茄、马铃薯等多种作物及杂草。

茶跗线螨的形态特征 ①成螨:雌成螨呈椭圆形,体形小,长0.2~0.25毫米,宽0.1~0.15毫米,淡黄或淡黄绿色。体背中央有乳白色条斑,第四对足纤细;雄成螨呈菱形,长0.16~0.18毫米,体形扁平,第四对足粗长。②幼、若螨:幼螨近圆形,乳白色,足3对;若螨近椭圆形,乳白色,后体段背部有白色云状斑。③卵:为椭圆形,长为0.1~0.11毫米,宽0.07~0.08毫米,乳白色,半透明,表面有许多白色圆点整齐排列成网状花纹。

茶跗线螨的发生规律 四川一年发生20~30代,世代重叠,以雄成螨在茶芽鳞片、叶柄、缝穴、杂草及蚧类的蚧壳下越冬。在每年早春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开始活动取食。四川茶区在7月中旬为发生盛期,浙江在9~10月为发生高峰期。具有趋嫩性,以第一至三叶虫口居多。以两性生殖为主,雄成螨常背负雌若螨,待雌若螨蜕皮变成雌成螨后即行交尾,产卵于芽尖或嫩叶背面;也能营孤雌生殖。留养茶园和幼龄茶园发生较重;干旱有利于发生;降雨时间长、雨量多,则对其发生不利。

茶短须螨的为害状 又名茶红蜘蛛,分布在多数茶区。主要为害老叶和成叶,也可为害嫩叶。使叶片失去光泽,主脉和叶柄变褐色,叶背常出现紫褐色突起斑,后期叶柄霉烂引起落叶。严重时引起成片落叶,甚至形成光杆。除茶树外,还为害桃、柿、沙梨、山楂、檀树、杜鹃等多种观赏植物及杂草。

茶短须螨的形态特征 ①成螨:雌成螨呈长卵形,长0.27~0.31毫米,宽0.13~0.16毫米,红、暗红、橙色,体形扁平。体背有不规则黑色斑块,有四对足,近第二对足的基部有半球形红色眼点1对。雄成螨体形略小于雌螨,末端尖呈契形。②幼、若螨:幼螨近圆形,长0.11~0.18毫米,宽0.08~0.1毫米,橙红色,足3对,体末端3对毛发达,2对呈匙形,中间1对呈刚毛状;若螨体背有黑色斑块,橙红色,足4对,体末端3对均呈匙形状。第一代若螨近卵形,长0.17~0.22毫米,宽0.10~0.12毫米,第二代若螨形似成螨,只是腹末较成螨钝。③卵:为椭圆形,长为0.08~0.11毫米,宽0.06~0.08毫米,表面光滑,鲜红色,孵化前变淡,卵壳白色,半透明。

茶短须螨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6~7代,以雌成螨群集于近地面的根部越冬,少数在茶树上叶背或落叶中越冬;但在海南茶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在每年4月份,越冬雌成螨开始向茶树叶片上迁移,开始多栖息于茶树中、下部的叶背面及正面,以后逐渐向上迁移。雄成螨很少出现。在平均气温28~30℃时,各种虫态及世代历期为:卵期6天;幼螨期3天;若螨期8天;孕卵期2天;完成一代为19天。雌成螨寿命长,一般35~45天,长者可达70天,越冬成螨则可达6个月以上,而且产卵期长,因此发生期虫态混杂,世代重叠。高温干旱有利于发生;低温多雨则对其发生不利;茶园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及其他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也重。

咖啡小爪螨的为害状 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江西、台湾等茶区。主要为害嫩叶和成叶。使叶片变红、暗红,失去光泽,叶面有白色尘状物及细微的蜘蛛丝,后期质变硬,干枯易脱落,严重时引起成片落叶,甚至形成光杆。除茶树外,还为害咖啡、合欢、山茶、柑橘、橡胶等植物。

咖啡小爪螨的形态特征 ①成螨:雌成螨呈椭圆形,长0.4~0.5毫米,宽0.15~0.23毫米,暗红色,体背有4列纵形细毛,体末端呈阔圆形,有四对足。雄成螨体形较小,末端稍尖。②幼、若螨:幼螨近圆形,长约0.2毫米,宽约0.1毫米,鲜红转暗红色,足3对;若螨外形与成螨相似,长0.2~0.26毫米,宽0.13~0.15毫米,暗红色,足4对。③卵:为近圆形,直径为0.11毫米,红色,上方有一根白色细毛。

咖啡小爪螨的发生规律 在福建一年发生15代左右,全年虫态混杂,世代重叠,在冬季无明显休眠现象。各虫态和世代历期因季节不同而异,在7月份完成一代约12天,在10月份完成一代平均为18天。雌成螨寿命为10~30天。雌成螨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营孤雌繁殖,但未受精卵孵化后为雄虫。卵散产于叶面,多在主脉附近及凹陷处。日产卵1~6次,每次1粒,每雌螨平均产卵40粒,多的可达百余粒。幼螨经2~3次蜕皮变成成螨,该螨喜阳光,多分布在茶丛上部,活动性强,并能吐丝下垂。夏季高温炎热对其发生不利,秋后气温下降,天气干旱气温回升。全年以秋后至春节前为害最重。

3.粉虱类

粉虱类的主要种类是黑刺粉虱,在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以幼虫刺吸叶片汁液,分泌物诱致煤病。被害叶片正面覆盖一层污煤状霉层,叶背有黑色椭圆形虫体,虫体周围有一圈白色蜡圈。发生严重时芽梢停止萌发,使树势衰退,引起大量落叶,使茶叶严重减产。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柑橘、山茶、油茶、白杨、梨、柿等植物。

黑刺粉虱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1~1.3毫米,橙黄色。体表覆盖有薄粉状蜡粉。复眼红色,前翅紫褐色,周围有7个斑点,后翅淡紫色,无斑纹。②幼虫:初孵期体长为0.25毫米,长椭圆形,扁平光滑,有足,体呈乳黄色,然后逐渐变成黑色,体背出现2条白色蜡线,周缘出现白色细蜡圈,后期背侧面生出刺突。1龄体背侧面有6对刺,2龄10对刺,3龄14对刺。成长后幼虫体长约0.7毫米。③卵:为香蕉形,长度0.21~0.26毫米,基部有一短柄与背相连,初为乳白色,逐渐转为黄褐色,孵化前呈紫褐色。④蛹:椭圆形,长约1毫米,蛹壳为黑色,有光泽,周缘白色蜡圈明显,壳边锯齿形,体背隆起,通常附有2个幼虫蜕皮壳。背脊两侧有19对黑刺,周缘有刺,雌蛹11对,雄蛹10对。(见彩图15)

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在每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发生。第一至第四代幼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虫飞翔力强,白天活动,晨昏则停息在芽梢叶背。卵多产于成叶、老叶或嫩叶背面,每雌产卵20粒。黑刺粉虱喜荫蔽的生态环境,在茶丛中下部的虫口分布较多,上部较少。

4.蚧类

蚧类是一个包括很多种类的大类群,主要的种类有:盾蚧科的长白蚧、椰圆蚧、蛇眼蚧,蜡蚧科的角蜡蚧、红蜡蚧、日本龟蜡蚧等。蚧类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叶片稀少,严重时茶树成片枯死。蚧类的体表会形成一层盾蚧、蜡壳或蜡丝,虫体就匿藏在下面。这种盾壳和蜡壳对虫体起着保护作用。在喷药时农药就不会直接接触虫体,因而很难奏效。这里主要介绍角蜡蚧、椰圆蚧、长白蚧和日本龟蜡蚧

角蜡蚧的为害状:又名白蜡蚧。全国茶区均有分布。其中以西南茶区发生较重。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并可诱致煤病发生,影响茶树光合作用,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叶片稀少,严重时茶树成片枯死。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橘、苹果、梨、桃等多种树木。

角蜡蚧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雌成虫蜡壳厚,灰白色,稍带粉红色,直径5~9毫米,背面中央呈角状突起。周围有8个小角状突起。以后角状突起消失,蜡壳呈半球形,淡黄色。雌成虫为红褐至紫褐色,体长4~5毫米。雄成虫为赤褐色,体长1毫米,有1对半透明的翅。②幼虫:初孵期体长为0.3~0.5毫米,长椭圆形,足发达,体呈红褐色,腹末有2根尾毛,蜡壳呈放射状突起。雌若虫蜡壳近圆形,2龄若虫蜡壳中央有角状突起,3龄时略向前倾;雄成虫蜡壳呈长椭圆形,周围有15个呈星芒状的蜡突。③卵:为椭圆形,肉红至红褐色(见彩图16~17)。

角蜡蚧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四川于每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5~7月若虫大量出现。浙江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上旬至7月孵化。每个雌虫产卵1771~5603粒,卵期平均30天,雄虫多分布在叶面主脉两侧,雌虫多分布在枝干上,以茶丛中下部居多。大雨或暴雨对初孵的若虫不利,可以大量减少虫口基数。

椰圆蚧的为害状 又名琉璃盾蚧、茶圆蚧。全国大部分茶区有分布。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被害叶正面呈黄绿色斑点,叶背有许多黄色蚧壳和虫体,严重时使树势衰弱,新梢停止生长,叶片大量脱落,甚至新梢枯死。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橘、香蕉、杧果等多种树木。

椰圆蚧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雌成虫呈卵形,扁平,前端圆,后端稍尖,鲜黄色,直径1.2~1.5毫米;其蜡壳圆形,薄而扁平,直径约1.7毫米,半透明,中央有2个黄色壳点。雄成虫呈橙黄色,复眼黑褐色,有1对半透明的翅,腹末有针榨交尾器;其蜡壳椭圆形,长径约0.7毫米,黄色,中央只有1个黄色壳点。②幼虫:初孵时淡黄绿色,后转黄色至褐色,椭圆形,扁平。③卵:为椭圆形,黄绿色,长约0.2毫米。

椰圆蚧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3代,以受精雌虫在树上越冬。2代区(贵州)各代若虫发生盛期分别为5月上旬和8月上旬。3代区各代若虫发生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雌成虫经交尾后陆续产卵,每个雌虫产卵数为:越冬代80~100粒,第一代70余粒,第二代60~80粒。初孵若虫多爬至茶树中下部叶片背面,然后固定为害,少数为害枝干。杂草丛生、通风不良、潮湿的茶园发生较多。

长白蚧的为害状 又名梨长白蚧、茶虱子。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江南茶区发生较重。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在叶缘锯齿间、叶主脉两侧以及枝条上布满白色至灰白色介壳。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对夹叶增多,严重时大量落叶,枝梢枯萎,甚至全株死亡。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山楂、柑橘、苹果、柿、李等多种树木。

长白蚧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雌成虫介壳呈纺锤形,前端有长椭圆形壳点,为若虫蜕皮壳。介壳下有一暗褐色的盾壳。成虫雌雄异态,雌成虫无翅,犁形,体长0.6~1.4毫米;雄成虫体长0.48~0.66毫米,淡紫色,有1对白色半透明翅。②幼、若虫:雌虫共3龄,雄成虫共2龄。初孵时淡紫色,眼暗紫色,触角、口针和足均发达,腹末有2根尾毛。1龄末期体背覆盖一层白色介壳。2龄若虫触角和足均消失,除白色介壳外,前端有一淡褐色的蜕皮,3龄若虫呈淡黄色,梨形。③卵:为椭圆形,淡紫色,长0.2~0.27毫米,宽0.09~0.14毫米。④蛹:淡紫色至紫色,体细长0.66~0.85毫米,触角、足及翅芽明显,腹末有一针状交尾器。

长白蚧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若虫和蛹在茶树枝干上越冬。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雄成虫羽化。各代若虫发生盛期为因不同茶区各异:在湖南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浙江则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各虫态的历期为:卵期11~20天;幼、若虫期23~32天(越冬代可达6个月);雄成虫寿命为0.5~1天。完成一代历期雌雄虫各不相同:雌虫70天至8个月;雄虫则只有51~58天。雌成虫经交尾后陆续产卵,卵产于介壳内,每个雌虫产卵数为10~40粒。台刈茶园以及幼龄茶园发生较重。还有荫蔽、偏施氮肥的茶园发生较多。

日本龟蜡蚧的为害状 又名龟甲蜡蚧,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分布。蚧类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茶树汁液,并诱致煤病,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叶片稀少,严重时茶树成片枯死。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山茶、柑橘、苹果、柿、桑等多种树木。

日本龟蜡蚧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雌成虫呈椭圆形,暗紫褐色,体长2.5~3.3毫米,触角6节,其中第三节最长,几乎为其余各节之和;其蜡壳呈椭圆形,白至灰白色,长4~6毫米,背面突起有龟甲状凹纹,中央隆起,边缘蜡层厚而弯曲,由8小块组成,每小块间有白色小点。雄成虫呈棕褐色,体长1.0~1.3毫米;其蜡壳呈椭圆形,长约3毫米。②幼、若虫:初孵时淡红褐色,眼深红色,触角及足淡灰白色,椭圆形,扁平。③卵:长椭圆形,淡橙黄色至紫红色,长约0.27毫米。④蛹:椭圆形,紫褐色,长0.9~1.2毫米。

日本龟蜡蚧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四川于每年5月开始产卵,6月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若虫发生高峰期。卵产于介壳内虫体下,一般每个雌虫产卵1000~2000粒。初孵若虫仍留在母壳内,数天后才从壳中爬出,经1~2天活动后固定于新梢叶面为害,并分泌蜡质,逐渐形成蜡壳。雌雄若虫均分布在沿叶脉附近,8月份雌虫陆续转移到枝干上为害,而雄若虫仍留在叶面化蛹、羽化。一般气温在24℃,相对湿度为80%时有利于孵化;高温干旱则不利于卵孵化,并导致大量死亡。

5.蓟马类

蓟马类主要的种类是茶黄蓟马。茶黄蓟马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浙江、福建、海南等茶区。以成虫和若虫吸取嫩叶、茎的汁液,在茶叶背部出现两条至多条红褐色纵纹,叶正面突起,严重时叶片卷曲、僵硬,新梢萎缩。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山茶、苹果、葡萄、杧果、花生、相思树等多种植物。

茶黄蓟马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约0.9毫米,橙黄色。触角8节,复眼稍突出,单眼鲜红色,呈三角形排列。前翅淡黄色,透明细长,周围密生细刺毛。腹部第2~7节背面各有一暗褐色斑纹。②若虫:初孵时为乳白色,后转为黄色。③卵:为肾脏形,淡黄色。

茶黄蓟马的发生规律 在广东一年发生10~11代,无明显越冬现象。以9~10月发生较多。成虫活泼,日夜活动,卵多单粒散产于叶背叶脉或叶肉中。1~2龄若虫和成虫为害,3~4龄若虫不取食。一般在荫蔽茶园、幼龄茶园以及留养茶园发生较重。

6.蚜虫

蚜虫又名茶二叉蚜,俗名为腻虫、蜜虫、油虫;是茶园中普遍发生的一种虫害,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新梢汁液为害,为害后使新梢萎缩卷曲。此外,由于新梢上聚集有大量黑褐色茶蚜,所排泄的蜜露会污染茶梢,使成茶品质下降,并会诱致煤病发生。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咖啡、可可、杧果、榕树等多种植物。

蚜虫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分有翅蚜和无翅蚜两种,有翅蚜成虫体长约1.6毫米,黑褐色,翅透明有光泽,前翅中脉分二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无翅蚜棕褐色至黑褐色,体长约2毫米,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②若虫:有翅蚜若虫棕褐色,翅蚜乳白色;无翅蚜若虫淡黄至浅棕色。1龄若虫有触角4节,2龄若虫有触角5节,3龄若虫有触角6节。③卵:为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长约0.6毫米,宽约0.2毫米。(见彩图18)

蚜虫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0多代,以卵在叶背越冬。南方多以无翅蚜越冬,或无明显越冬现象。每年2月下旬开始孵化,3月上旬盛孵,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发生高峰期,夏季虫口稀少,10~11月再度回升。前期均为孤雌生殖(胎生),只有最后一代为营有性生殖(卵生)。成、若虫多聚集在新梢嫩叶背面为害,并产卵于叶背,通常是十余粒至数十粒产在一起。一般在台刈复壮茶园、幼龄茶园以及留养茶园发生较重。

(二)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具有咀嚼式口器,嚼食芽叶,直接构成减产。其中以尺蠖类、毒蛾类、卷叶蛾类、刺蛾类、蓑蛾类和象甲类为害较重。

1.尺蠖类

尺蠖类是茶园中发生很普遍的一类食叶害虫。它的幼虫只有两对腹足,在爬行的时候提背拱起是此类幼虫的识别特征。主要种类是茶尺蠖和油桐尺蠖。

茶尺蠖的为害状 又名茶尺蛾,俗称拱拱虫。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茶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安徽、江苏、浙江等茶区发生较重。幼虫咬食叶片,各龄期的为害状不相同:1龄时,集中为害,咬食嫩叶上表皮和叶肉,呈褐色小凹斑;2龄咬食叶缘形成缺刻;3龄咬食后留下主脉;4龄后连叶柄甚至枝皮一起食尽;严重时,可使茶树枝干光秃,形如火烧,树势衰弱,造成夏秋茶减产。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大豆、芝麻、豇豆、向日葵等。

茶尺蠖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翅灰白色,均密被鳞片。秋季发生的虫体较大,灰褐色。前翅内横线、外横线、外线、亚外缘线黑褐色,波纹状,外缘有7个小黑斑。后翅外缘有5个小黑斑。②幼虫:体长26~30毫米,1龄幼虫体黑色,胸腹各节有环列白色小点和纵行白线;2龄幼虫体呈深褐色,体上白色小点和白线不明显,第一腹节背面有2个不明显的黑点,第二腹节背面有2个深褐色斑;3龄幼虫体呈茶褐色,第一腹节背面的黑点明显,第二腹节背面有“八”字形黑纹;4~5龄幼虫体呈淡茶褐色或灰褐色,第二至第四腹节有灰黑色菱形斑纹,第八腹节黑纹明显。③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初产时鲜绿色,后渐变黄绿至灰褐色。经常数十粒、数百粒成堆。④蛹:长椭圆形,长10~14毫米。(见彩图19)

茶尺蠖的发生规律 一般一年发生6代,以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越冬深度1.5~3厘米。每年2月下旬开始羽化,3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第一至第六代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以第四代发生较重。成虫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性。卵成堆产于茶树枝杈间、枝干缝隙处和枯枝落叶上,每雌产卵平均100~300粒。初孵幼虫活泼,善于吐丝,具有趋光性和趋嫩性,多聚集在茶丛面上的嫩芽叶上取食,形成“发虫中心”。3龄以后怕光,白天多栖息在茶树中下部,夜间活动为害,一旦受惊立即吐丝下垂。4龄后进入暴食阶段。

油桐尺蠖的为害状 又名大尺蠖。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南方茶区发生较重。幼虫咬食叶片,暴食时可将叶片、嫩茎吃光,使成片茶园形成光杆。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桐、杨梅、山黑桃、梨等植物。

油桐尺蠖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雌成虫体长24~25毫米,翅展67~76毫米,体翅灰白色,密布黑色小点;触角呈丝状;前翅基线、中横线及亚外缘线为黄褐色波纹状。雄成虫较小,体长19~23毫米,翅展50~61毫米;触角呈羽毛状;前、后翅基线和亚外缘线为黑色波纹状。②幼虫:体长56~65毫米,最长可达76毫米。深褐色、灰绿色、青绿色,头部密布棕色颗粒状小点,头顶中央凹陷,两侧呈角状突起,前胸背面有2个突起。③卵:椭圆形,蓝绿色,卵堆上覆盖有黄色茸毛。④蛹:深棕色,头顶有1对黑褐色突起。

油桐尺蠖的发生规律 一般一年发生2~3代,华南茶区3~4代,以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越冬深度1.5~3厘米。每年4月开始羽化,第一至第三代幼虫分别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虫夜间羽化,雄成虫趋光性较强。卵成堆产于茶园附近树干裂缝处,每雌产卵平均2450粒。初孵幼虫活泼,善于吐丝,怕光性,多在傍晚、清晨取食。1~2龄幼虫咬食叶缘、叶尖表皮,呈黄褐色膜斑;3龄后,将叶片咬成缺刻;4龄后食量大增,能将整叶食尽;6~7龄后,爬到根际3~5厘米深处化蛹。

2.毒蛾类

幼虫的特征是提表多毒毛,触及皮肤,红肿痒痛。主要种类是茶毛虫、茶黑毒蛾。

茶毛虫的为害状 又名茶黄毒蛾、毒毛虫。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3龄前幼虫常数十头至数百头群集在叶背取食,使被害叶形成黄绿色、半透明薄膜状斑,然后形成枯焦斑。3龄后分群,许多幼虫排列整齐,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咬食叶片,形成缺刻。严重时,连新梢、枝皮及花果均可食尽。而且虫体有毒毛,触及人体皮肤会红肿痛痒,影响采茶等茶园农事活动。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柑橘、油桐、梨等植物。

茶毛虫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6~13毫米,翅展20~35毫米,雌成虫体、翅黄褐色;雄成虫体小,体、翅黑褐色。前翅中央均有两条淡色波纹,翅尖有2个黑点。②幼虫:1~2龄淡黄色,成长后体长约20毫米,转黄褐色,从前胸到腹部第九节各节背侧面有8个黄色或黑色绒球状毛瘤,毛瘤上面生有黄色毒毛。③卵:为圆形,淡黄色,卵在堆成椭圆形的乱块上,上覆盖有黄色茸毛。④蛹:黄褐色,长7~10毫米,密生黄色短毛,末端有一束钩状尾刺,茧呈土黄色,长12~14毫米,丝质薄而软。

茶毛虫的发生规律 茶毛虫多化性,一年发生的代数因不同茶区有异:四川、贵州、安徽、江苏、陕西等茶区发生2代,浙江、江西茶区发生2~3代,湖南茶区发生3代,广东、广西、福建南部茶区发生4代。2代区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6月和8~9月;3代区幼虫发生期为3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至10月。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近主脉处越冬,但在福建南部常有蛹在土中或幼虫在茶树上越冬。各代发生整齐,无世代重叠现象。幼虫群集性强,具有假死性,受惊吓立即吐丝下垂,晨昏及阴天,虫群多在茶丛上部取食,中午则躲藏在茶丛下部,老熟后迁至根际落叶下结茧化蛹。天敌有茶毛虫卵蜂、茶毛虫多角体病毒等。

茶黑毒蛾的为害状 又名茶茸毒蛾。主要分布在浙江、贵州、安徽、台湾等茶区。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大发生时,连新梢一起吃光。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等植物。

茶黑毒蛾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雌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2~40毫米;雄成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27~30毫米。体翅暗褐至黑褐色。前翅近顶角处有3条黑色短小斜纹,翅中央均有1根银灰色波纹横带,其外侧有2个近圆形斑块。后翅色稍淡无斑纹。腹部背面纵列有3~4束黑色毛丛。②幼虫:成长后体长26~36毫米,黑褐色,各体节多黑、白细毛,腹部1~4节背面各有1对棕褐色毛束耸立,第八节有1对黑褐色毛束。③卵:为球形,灰白色,顶部凹陷。④蛹:黑褐色,长约14毫米,背部有许多棕色毛,茧丝质地松软,呈棕褐色。(见彩图20)

茶黑毒蛾的发生规律 安徽、浙江等茶区一年发生4代,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孵化。4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3月下旬至5月中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一般在第二、第四代,即6月和9月为害最重。以卵或卵块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发生整齐,无世代重叠现象。幼虫群集性强,具有假死性,受惊吓立即吐丝下垂或蜷缩坠落。幼虫孵化后群集于茶丛中下部,在叶背取食叶肉和下表皮,形成透明斑,2龄后开始分散,迁移至蓬面嫩叶背面为害。老熟后迁至根际落叶或土隙间结茧化蛹。天敌有赤眼蜂等。

3.卷叶蛾类

卷叶蛾类的幼虫藏匿于卷叶或虫苞中。主要种类有茶小卷叶蛾、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是我国华东几个产茶省的重要虫害,茶卷叶蛾的发生地区一般较茶小卷叶蛾偏南。

茶卷叶蛾的为害状 又名茶淡黄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幼虫卷叶啃食为害。幼虫吐丝将茶树芽叶卷缀成虫苞,匿居其中啃食叶肉,最后只留下一层表皮,形成半透明膜斑。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橘、龙眼、油桐、荔枝、梨等植物。

茶卷叶蛾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23~30毫米。体、前翅呈淡棕色。前翅近长方形,翅面多有深褐色细波纹。雄蛾前缘基部有一深褐色半椭圆形加厚部分,明显向上翻卷。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8~26毫米,头呈褐色,体呈黄绿色至淡灰绿色,具有白色短毛,前胸硬皮板呈半月形,深褐色。③卵:为椭圆形,扁平,淡黄色,经常是白余粒卵聚集成鱼鳞状排列的卵块。④蛹:长11~13毫米,腹部末端有8根钩状小刺。

茶卷叶蛾的发生规律 卷叶蛾多化性,在安徽、浙江等茶区一年发生4代,湖南茶区发生4~5代,福建、台湾茶区发生6代。每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并产卵。4代区幼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上旬。以老熟幼虫在虫苞中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具有趋嫩性。卵多产于正面,每雌平均产卵330粒。初孵幼虫活泼,吐丝或爬行分散,缀结叶尖,潜藏其中取食,多在芽尖和芽下第一叶取食为害。成长后吐丝缀结数个叶片成虫苞,并在其中为害。食完一苞再转结新苞。老熟后在苞中吐丝结一白色薄茧,化蛹其中。

茶小卷叶蛾的为害状 又名小黄卷叶蛾、棉褐带卷叶蛾。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幼虫卷叶啃食为害。幼虫吐丝将茶树芽叶卷缀成虫苞,匿居其中啃食叶肉,最后只留下一层表皮,形成半透明膜斑。严重时,茶蓬一片红褐焦枯。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橘、棉花、苹果、梨等植物。

茶小卷叶蛾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5~22毫米,淡黄褐色。前翅近长方形,散生褐色细纹,翅基、翅中部及翅尖有3条深褐色斜行带纹;中部一条长而明显。雄蛾翅基褐带宽而明显。后翅灰黄,外缘稍褐。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0~20毫米,头呈黄褐色,体呈绿色,前胸盾板色淡。③卵:为椭圆形,扁平,淡黄色,长5~6毫米,经常是白余粒卵聚集成鱼鳞状排列的卵块,并覆盖有透明胶质。④蛹:雌体长约10毫米,雄体略小,绿转褐色。腹部2~7节背面各有2列钩刺突,且以前缘一列较为明显。

茶小卷叶蛾的发生规律 茶小卷叶蛾多化性,在华东茶区一年发生4~5代,华南茶区发生6~7代,台湾茶区发生8~9代。每年4月开始化蛹。5代区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第二年4月。以老熟幼虫在虫苞中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具有趋嫩性。卵多产于老叶背面。初孵幼虫活泼,吐丝或爬行分散,缀结叶尖,潜藏其中取食,多在芽尖和芽下第一叶取食为害。3龄后吐丝缀结数个叶片成虫苞,并在其中为害,同时逐渐向下移,食完一苞再转结新苞。受惊吓时善于弹跳逃脱。幼虫共5龄,老熟后在苞内化蛹。天敌有赤眼蜂、卷蛾小茧蜂、白僵菌和颗粒体病毒等。

4.刺蛾类

刺蛾类的幼虫具有刺毛,触及人体皮肤,引起红肿痛痒,影响采茶和田间管理。主要种类有扁刺蛾、黄刺蛾。

扁刺蛾的为害状 又名毛辣子、痒辣子。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低龄幼虫咬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黄绿色半透明斑块。成长后的幼虫咬食叶片后形成平直缺刻。幼虫体有刺毛并能分泌毒汁,触及人体皮肤后会引起红肿痛痒。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橘、苹果、梨等植物。

扁刺蛾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10~18毫米,翅展26~35毫米,体、翅灰褐色,前翅有一暗褐色斜纹,雄蛾前翅中央有一个黑点。②幼虫:成长后体长21~26毫米,椭圆形,扁平,背面隆起,鲜绿色,各体节有4个绿色刺突,背、侧面各2个,体背两侧各有1列小红点。③卵:为长椭圆形,扁平,淡黄绿色,长约1.1毫米。④蛹:长10~15毫米,椭圆形,黄褐色。茧呈椭圆形,黑褐色,质地坚硬。

扁刺蛾的发生规律 一般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每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7月下旬至第二年4月。成虫飞翔力和趋光性较强。卵多散产于叶正面,每雌平均产卵10~200粒。幼虫多先在茶丛下部为害,然后逐渐转移到上部为害,白天对栖息并取食叶背,夜晚和清晨则爬到叶面取食。老熟后爬到根际表土中结茧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6厘米内,但是在松软的土壤中可以深达15厘米以上。天敌有核型多角体病毒、寄生蝇等寄生。

黄刺蛾的为害状 又名红背刺蛾。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低龄幼虫咬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黄色枯斑。成长到4龄后的幼虫咬食叶片后形成孔洞或缺口,甚至只留下主脉。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柑橘、李、桃、梧桐、苹果、桑、梨等植物。

黄刺蛾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10~17毫米,翅展20~37毫米,体、翅黄色,前翅自翅尖向后缘有2条横纹,前一条横纹后面呈淡褐色,在黄色区和褐色区各有一褐色斑点。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9~25毫米,呈近长方形,背面有一紫色大斑,两端宽大,中间细长,呈哑铃状,各节均有2对刺突,胸部和尾部有4对刺突粗大,体背中部有5对刺突很小。③卵:为椭圆形,扁平,淡黄色,长约1.45毫米。④蛹:长13~15毫米,椭圆形,淡黄褐色。茧形似麻雀蛋,呈灰白色,质地坚硬。

黄刺蛾的发生规律 一般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于9月上中旬在茶树枝干上结茧越冬。每年5~6月开始化蛹。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7月和8~9月。成虫趋光性较弱。卵多散产或成堆于叶背面。幼虫群集性强,孵化后常数头至数十头聚集于叶背为害。老熟后爬到枝干结茧化蛹。

5.蓑蛾类

蓑蛾类又名避债虫、避债蛾、布袋虫。它的雌虫终身藏匿在护囊中,雌雄异态,雄成虫有翅,雌成虫呈蛆状。主要种类有茶蓑蛾、大蓑蛾、褐蓑蛾,可根据护囊大小、组成和质地进行区别。蓑蛾类幼虫咬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

茶蓑蛾的为害状 又名红避债虫和袋袋虫。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幼虫咬食叶片,形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连嫩梢、枝皮和幼果全部食尽。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柑橘、李、桃、油茶、桑、梨等植物。

茶蓑蛾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雄虫体长11~15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深褐色,胸、腹部密被鳞毛,前翅近外缘处有2个近长方形的透明斑。雌虫体长12~16毫米,蛆状,无翅,无足,黄褐色,腹部肥大,后胸和腹部第七节簇生一环黄白色茸毛。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6~26毫米,头黄褐色,具有黑褐色斑纹并列。胸部背面有褐色纵纹2条,每节纵纹两侧各有褐色斑1个。③卵:为椭圆形,乳黄白色,长约0.8毫米,宽约0.6毫米。④蛹:雄蛹为被蛹,长11~13毫米,咖啡色,翅芽达第三腹节后缘。雌蛹呈蛆状,长14~18毫米,咖啡色,头小。⑤护囊:纺锤形,长25~30毫米,质地紧密,囊外缀结纵行排列整齐的小枝梗。(见彩图21~彩图22)

茶蓑蛾的发生规律 不同茶区发生的代数不相同,贵州茶区发生1代,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湖南茶区发生1~2代,江西茶区发生2代,台湾茶区发生2~3代。以幼虫在护囊中越冬。每年3月开始活动,5月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为:1代区在7月中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2代区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和8月中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雄成虫羽化后从护囊中飞出,具有趋光性。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护囊中,将头部伸出囊外,交尾后产卵于囊内蛹壳中,卵期10~15天,一般产卵500粒。幼虫孵化后爬出护囊,随风飘移到枝干上,吐丝缀结嫩叶成囊。1~2龄幼虫只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半透明黄色膜斑;3龄咬食叶片形成孔洞;4龄后食量大增。耐饥力特别强,能够耐8~10天饥饿。老熟后在囊内将虫体倒转然后化蛹。天敌有蓑蛾瘤姬蜂。

大蓑蛾的为害状 又名大袋蛾和大背袋蛾。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幼虫咬食叶片和枝干为害。低龄幼虫主要取食下表皮和叶肉,叶面呈现薄膜状半透明斑块;3龄后咬食叶片形成孔洞。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柑橘、葡萄、枇杷、法国梧桐、枫树、梨等植物。

大蓑蛾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雌雄二型。雌成虫呈蛆状,无翅,淡黄色,虫体长约25毫米;雄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26~33毫米,前翅近外缘处有4~5个透明斑。②幼虫:成长后体长约35毫米,黄褐色,胸部硬皮板上有褐色纵带,其中背面2条宽而明显。③卵:为椭圆形,淡黄色,长0.9~1.0毫米。④蛹:雄蛹为被蛹,长11~13毫米,暗褐色。雌蛹为围蛹,蛆状,长14~18毫米,赤褐色,头小。⑤护囊:长40~60毫米,质地坚实,囊外附有较大碎叶片,有时亦附有少数排列零星的枝梗。

大蓑蛾的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上的护囊中越冬。每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5月中下旬为发生盛期。雄成虫羽化后从护囊中飞出,蛹壳多遗留在护囊排泄孔外,具有趋光性。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护囊中,将头部伸出囊外,交尾后产卵于囊内蛹壳中,一般产卵2600粒。幼虫孵化后先在囊内取食卵壳,然后从母囊的排泄孔爬出护囊,吐丝悬垂随风飘移到枝干上,寻到嫩叶后先吐丝缀结嫩叶成囊,然后取食。天敌有姬蜂、寄生蝇、蜘蛛等。

褐蓑蛾的为害状:又名茶褐背袋虫。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幼虫咬食叶片和枝干为害。其为害状与茶蓑蛾相似。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刺槐等植物。

褐蓑蛾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雌成虫呈蛆状,乳黄色,虫体长约15毫米;雄成虫体长约15毫米,翅展约24毫米,体、翅褐色,前翅和腹部具有金属光泽,腹基部密暗色茸毛。②幼虫:成长后体长18~25毫米,体、头褐色,头上有淡色横斑,胸部背板淡黄色,两侧各有褐斑两列。③卵:为椭圆形,乳黄色。④蛹:雄蛹为紫黑色,尾端钩状;雌蛹体黄色,两端赤褐色,尾端有3枚刺。⑤护囊:长25~40毫米,质地松软,囊外缀结许多碎叶。

褐蓑蛾的发生规律 一般一年发生1代。以低龄幼虫在茶树上的护囊中越冬。每年3月继续取食为害,6月开始化蛹,7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7月下旬幼虫开始发生。具有趋光性。雌成虫交尾后产卵于囊内,一般产卵300~900粒。幼虫孵化后先在囊内取食卵壳,然后从母囊的排泄孔爬出护囊,吐丝悬垂随风飘移到枝干上,寻到嫩叶后先吐丝缀结嫩叶成囊,然后取食。天敌有姬蜂、寄生蝇、蜘蛛等。

6.象甲类

以成虫咬食茶树叶片,幼虫可在土中加害茶树根系。主要种类有茶丽纹象甲、绿鳞象甲。茶丽纹象甲主要分布在华东茶区,绿鳞象甲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茶区。

茶丽纹象甲的为害状 又名茶叶象甲。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成虫咬食茶树嫩叶和成叶,形成半环状缺刻。对夏茶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大。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橘、山茶、洋槐、梨等植物。

茶丽纹象甲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成虫呈黑色,体长约7毫米,体背有黄绿色鳞片集成的斑点和条纹,稍具金属光泽,鞘翅近中部至两侧有较宽的黑色横带,触角漆状。②幼虫:体长5~6毫米,乳白色,无足,体肥多横皱纹。③卵:为椭圆形,黄白色。④蛹:长椭圆形,黄白色,长约6毫米,离蛹。

茶丽纹象甲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茶冠或表土中越冬。每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出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并相继大量产卵。各虫态的历期为:卵期7~15天;幼虫期270~300天;蛹期9~14天;成虫期50~70天。成虫羽化后在土中潜伏2~3天后,上树活动或取食。成虫善于爬行,飞翔力弱,具有假死性,稍受惊动即坠地假死,片刻再爬上茶树。早上露水干后开始活动,午后至黄昏最为活跃,中午前后多潜伏在叶背或茶丛内荫蔽处。一生交尾多次,陆续入土产卵,卵散产于表土内或落叶下。留养茶园和幼龄茶园发生较重。

绿鳞象甲的为害状 又名绿绒象甲、大绿象甲、绿象虫。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南部茶区,以广东和海南发生较重。以成虫咬食茶树嫩叶和成叶,形成不规则缺刻。为害新植茶树的叶片,致使植株死亡。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橘、山茶、橡胶、咖啡、苹果、大豆、花生、梨等植物。

绿鳞象甲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成虫全体黑色,体长15~18毫米,密被墨绿、淡棕、古铜、灰、绿等闪闪有光的鳞毛,有时杂有橙色粉末。前胸中央有纵沟,翅鞘上有10行点刻。雌虫腹部较大,雄虫腹部较小。②幼虫:初孵时呈乳白色,成长后为黄白色,长15~17毫米。体肥多皱,无足。③卵:为椭圆形,体约1毫米,黄白色,孵化前呈黑褐色。④蛹:被蛹,黄白色,长约14毫米。

绿鳞象甲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在广东英德,以老熟幼虫或成虫土中越冬。每年4月开始出土,5月上中旬为盛发期,直到年终均可见成虫活动。成虫白天活动取食,早晚隐藏在茶丛表土、落叶或杂草中。成虫飞翔力弱,具有假死性。成虫可多次交尾,卵散产于表土中。一般幼龄茶园、靠近山边、杂草丛生的茶园发生较重,茶园边缘常比中间重,还有新植茶园中生荒地比熟地发生重。

(三)钻蛀害虫

钻蛀害虫是指那些在茶树茎秆、种子和根部蛀食为害的害虫种类。这类害虫多在衰老茶园中发生较多。主要的种类有:茶梢蛾、茶枝镰蛾、天牛类、茶枝小颍虫、茶枝木掘蛾和茶籽象甲等。这里主要介绍茶梢蛾、天牛类、和茶籽象甲。

1.茶梢蛾

茶梢蛾又名茶蛾。是西南茶区的重要害虫之一。

茶梢蛾的为害状 初孵幼虫从叶背潜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黄褐色圆斑;被害芽梢上常有孔洞,下方叶片上常有黄色粉状物,芽梢易断,使新芽萌发迟缓,茶芽减少除茶树外,还可为害油茶和山茶。

茶梢蛾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5~7毫米,体、翅均为深灰色,带金属光泽。触角丝状,基部膨大,略较前翅长。前翅细长,后翅尖叶形。前翅近中部有2个黑色圆斑。②幼虫:成长时长6~10毫米,头部深咖啡色,胸腹部黄白色,体表稀覆短毛。腹足不发达。气门褐色,圆形。③卵:为椭圆形,初产时灰色稍带红色,孵化前变黄褐色。④蛹:细长筒形,黄褐色,长约5毫米,将羽化前触角及翅芽呈黑色。触角长达腹部第八节,第十节腹面着生1对棒状突起。

茶梢蛾的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福建及云南糯山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芽梢或叶片内越冬。每年3~4月开始在枝梢为害,1代区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幼虫开始为害叶片,10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上旬陆续迁移到芽梢为害。2代区幼虫发生期分别为7月下旬至10月下旬和1月下旬。第二代幼虫蛀入芽梢为害,以2~4月为害最重。成虫夜间活动取食,产卵于茶丛中下部枝梢的第二叶以下的叶柄及腋芽间,或腋芽与枝干间,每处产卵2~5粒。初孵幼虫从叶背潜食叶肉,3龄后一条虫可以为害1~3个嫩梢,蛀孔下方的叶片上有虫粪。

2.茶天牛

茶天牛又名楝树天牛、蛀心虫。全国茶区均有分布。

茶天牛的为危状 以幼虫蛀食茶树枝干和根部,被害茶树在离地面约3厘米处的根颈部会有一细小排泄孔,对应地面通常堆积有木屑状排泄物。致使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枯黄,芽叶细小瘦弱。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楝树、松等。

茶天牛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30~38米,体为暗褐色,密被淡黄色短毛,翅鞘被金黄褐色丝绒状短毛。雌虫触角略与体等长,雄虫触角则比体长一倍。翅鞘盖没腹部。②幼虫:成长后长37~52毫米,头宽4.5~5.0毫米,体粗壮,头淡黄色,胸腹部黄白色,前胸宽大,有4个黄褐色斑块,中、后胸及腹部第一至第七节有肉瘤状突起。气门褐色,明显。③卵:为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乳白色。④蛹:长25~38毫米,初为乳黄色,以后逐渐变为淡赭色。

茶天牛的发生规律 一般两年发生1代。以当年幼虫或第二年成虫在被害枝干或根部蛀害的窟窿中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下旬产卵。6月上旬幼虫始见。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虫羽化后仍留在蛹室越冬,直到第三年4月才爬出虫道,产卵于近地表的枝干树皮上。幼虫孵化后,先咬食枝干皮层,后蛀入木质部。主要为害近地面茎干和根部,虫道深达33厘米以上,虫道大而弯曲,老熟后多在根颈部化蛹。管理粗放、根颈外露的老茶树发生较重。

3.茶籽象甲

茶籽象甲又名茶子象甲、油茶象甲、螺纹象、山茶象。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南部茶区,以广东和海南发生较重。

茶籽象甲的为害状 成虫以管状口器咬食未成熟的茶果,还能取食嫩梢,在嫩梢中部将表皮咬食成孔洞,取食孔洞上下方的木质部和髓部,使被害嫩梢凋萎。幼虫仅取食茶果,导致茶籽减产。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刺锥梨等植物。

茶籽象甲的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7~11毫米,成虫全体黑色,除头部管状外,背面被白色和黑褐色鳞片,腹面白色鳞毛亦甚密,构成具有规则的斑纹。翅鞘上有黑色、褐色和白色鳞毛,每个翅鞘上有10条纵沟,沟内有粗大点刻。②幼虫:成长幼虫长10~12毫米。体肥多皱,背拱腹凹略成“C”形弯曲,无足。乳白色,成长后为黄白色,老熟出果时近黄色。③卵: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宽约0.3毫米,黄白色。④蛹:长椭圆形,黄白色,长7~11毫米,体表有细刺毛,腹末有短刺1对。

茶籽象甲的发生规律 一般两年发生1代(云南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初羽化的成虫在土中越冬。幼虫在土中生活12个月,第二年8~11月化蛹,以后陆续羽化为成虫,并仍留在土中越冬,直到第三年4~5月才出土。每雌产卵50~180粒,产卵期长达50天左右。卵产于茶果中,成虫陆续死亡。幼虫孵化后在茶果中取食果仁,8~11月离果入土越冬。成虫多在傍晚活动,成虫每天蛀果2~4个,怕强光,喜荫蔽,具有假死性。

二、茶树病害的主要类别、症状及发生规律

茶树病害根据其为害部位可分为叶部病害、茎部病害和根部病害三大类。

(一)叶部病害

茶树叶部病害包括为害芽梢、成叶和老叶的病害。主要种类有茶饼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和茶轮斑病。

1.茶饼病

茶饼病又名疱状叶枯病、叶肿病。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西南和海南茶区发生较重。

茶饼病的为害状 主要为害嫩叶、嫩茎,以致叶柄、花蕾、果实上偶尔发病。正常的茶饼病,正面下陷,背面突起,当然,也有相反的可能。病斑的正面平滑发亮,而反面凸起的部分先暗后呈灰色,上有灰色粉末状,粉末增厚后变成纯白色。不仅影响产量,而且用病芽叶制茶易碎,茶叶味苦,致使茶叶品质明显下降。(见彩图23)

茶饼病的发生规律 茶饼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在病叶的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次年春季或秋季,当平均气温15~20℃时,相对湿度80%以上时,菌丝体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散落在新梢和嫩叶上,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2小时后开始萌发,侵入组织,3~18天后,形成新的病斑,其上出现白色粉末的子实层,担孢子成熟后,继续飞散,不断侵染,导致病害流行。一个成熟的病斑,在24小时内可释放一二百万个孢子,孢子形成结束,寄主组织也相应地死亡。担孢子怕光照及高温,当气温高于31℃,并连续4小时光照,病害的发生即受到抑制。发病时间各地因气候不同而异,西南茶区在2~4月开始发病,7~11月为发病盛期;华东和中南茶区在3~5月和9~10月;海南茶区在9月中旬至次年2月。一般高山、谷地及过度荫蔽的茶园,由于日照少、雨露多、湿度大,发病较重;还有杂草丛生、偏施氮肥以及采摘、修剪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发病多。

2.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的为害状 茶白星病又名点星病。主要为害嫩叶和幼茎,初期呈现红褐色针头状小点,边缘有淡红色、半透明晕圈,半透明晕圈始终为圆形,并逐渐变为淡黄色,直径1~2毫米。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一张病叶上的病斑数为几个至几百个,有时病斑相互融合形成不规则形大斑。叶脉发病可使叶片扭曲畸形。病梢上叶片变小,节间短,百芽重降低,对夹叶增多。病叶制成的茶叶苦味异常,茶汤入口,喉根苦似黄连,且苦味不易消失,严重影响成茶品质。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等植物。

图31 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的发生规律 茶白星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茎中越冬。次年春茶初展,当相对湿度80%以上时,产生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或雨溅传播病害,侵染新梢和嫩叶,1~3天后,形成新的病斑,重复侵染,扩大蔓延,导致病害流行。本病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一般在气温16~24℃,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较重;气温高于25℃则不利于发病。全年发病期在春秋两季,发病盛期在5月份。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的茶园才有发生,并且海拔越高发病越多;还有,缺肥、偏施氮肥以及采摘过度等而使茶树衰弱的茶园发病较重。

3.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的为害状 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以西南地区和海南茶区发生较重。一般发生在当年生的成叶上,老叶和嫩叶上偶尔发生。一般从茶叶边缘或尖端开始发生,初期为浅绿色斑,边缘侵染性逐渐扩大,呈青褐色不规则斑,仅边缘半透明,且半透明的范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颜色由红褐色至黄褐色变为灰白色。病斑常以中脉为界,后期在病斑正面以及反面散生许多细小而明显的黑点。秋季发病严重的茶园,次年春茶产量明显下降。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和茶梅等植物。(见彩图24)

茶炭疽病的发生规律 茶炭疽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的,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5~6月间的雨天有利形成孢子,并借雨水传播,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叶片,8~14天后形成小病斑,15~30天发展成大病斑。在高湿度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不断重复侵染。全年以梅雨期和秋雨期发生最重。一般缺少钾肥、偏施氮肥,幼龄茶园以及台刈复壮茶园发病较重。

4.茶轮斑病

茶轮斑病又名茶梢枯死病。全国主要茶区均有分布。

茶轮斑病的为害状 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嫩叶和新梢上偶尔发生。先从叶缘或叶尖产生黄绿色小斑点,最后扩大为褐色与灰色相间的半圆形、不规则形或圆形的大型病斑,病斑有明显的同心圆状轮纹,边缘有一褐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出现浓黑色墨汁状小粒点(病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盘),沿轮纹作环状排列,这是茶轮斑病的区别特征。发生在嫩叶上的病斑无轮纹,病斑常相互连合,甚至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嫩梢发病变黑枯死,并向下发展,引起枝枯。(见彩图25)

茶轮斑病的发生规律 茶轮斑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的,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梢内越冬。茶轮斑病是高温季节病害,病菌在28℃左右生长最为适宜,形成分生孢子,从茶树叶片的伤口处侵入,7~14天后产生新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形成子实体,孢子成熟后,随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扩大蔓延。高温(25~28℃)、高湿(相对湿度85%~87%)有利于发病,因此,夏秋季发病较重。机械采茶、机剪和虫害严重的茶园发病较重。

5.茶云纹叶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或土表落叶中越冬。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枝条和果实。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和茶梅等植物。(见彩图26)

(二)茎部病害

茶树茎部病害种类很多,通常在老茶园中发生,主要种类有茶枝梢黑点病、茶膏药病、茶红锈藻病、地衣和苔藓类。

1.茶枝梢黑点病

茶枝梢黑点病的为害状 全国主要茶区均有分布。此病是半木质化新梢部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茶树当年生半木质化新梢。初期呈现不规则形灰色斑块,逐渐向上、下扩展,可长达10~20厘米,后期病斑表面散生圆形或椭圆形、稍突起且有光泽的黑色小点,病斑转成为灰白色。

茶枝梢黑点病的发生规律 茶枝梢黑点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的。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梢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或雨溅传播,侵染新梢。该病害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当气温在20~25℃,相对湿度80%以上的春夏之交时,最有利于侵染。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发病盛期。高温、干旱不利于该病的发生。一般发生在台刈复壮茶园和条栽壮龄茶园。

2.茶膏药病

茶膏药病是老茶园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在全国主要茶区均有分布。

茶膏药病的为害状 主要发生在茶树枝条和根茎部。在枝干上形成厚均膜,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如膏药般贴附在枝条上。均膜在后期变成紫褐色,表面龟裂,易脱落。分灰色膏药病和褐色膏药病两种。灰色膏药病:病部初生白色棉毛状物,后转呈暗灰色,中央暗褐色,表面光滑,中央稍厚,边缘薄,潮湿条件下,上面覆盖一层白粉。褐色膏药病:病部的厚膜呈栗褐色,表面丝绒状,手摸有粗糙感,边缘有一圈很窄的灰白色带。除茶树外,还为害苹果、犁、柑橘等多种果木植物。

茶膏药病的发生规律 茶膏药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的。其发生与蚧类有密切关系,它以蚧类的分泌物为养料,蚧类借菌膜的覆盖得到保护。以菌丝体在并枝干上越冬。次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菌丝继续生长形成子实层。担孢子借助气流或随介壳虫传播,孢子萌发后以介壳虫分泌物为营养形成新的菌膜,不侵入寄主主体内,对寄主直接影响不大。但是,当病害发生严重时,均膜包围着树干外部,致使茶树正常生理活动受阻,树势渐趋衰弱。一般在蚧类发生严重的茶园,以及土壤黏重、排水不良、荫蔽潮湿的老茶园发生较多。

3.茶红锈藻病

茶红锈藻病是病原藻类植物寄生所致。全国主要茶区均有分布,在华南茶区大叶种茶树发生较重。

茶红锈藻病的为害状 主要发生在1~3年生的枝条上,病斑呈圆形至椭圆形,紫黑色,表面常有纵长裂缝,引起枯梢,连年发生则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死亡。也可为害老叶和茶果,并能分泌毒素。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毛豆、柑橘、杧果和相思树等植物。

茶红锈藻病的发生规律 茶红锈藻病是由一种绿藻引起,以营养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发育形成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放出游动孢子,成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助气流或雨滴飞溅传播到寄主适宜的部位,萌发长出芽管侵入茎叶组织,菌丝不断蔓延扩展深入,消耗寄主养分。全年有两个高峰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病害流行。土壤瘠薄、缺肥,保水性差,易干旱、水涝等原因,致使茶树树势衰弱的茶园以及过度荫蔽的茶园发生较多。

4.地衣和苔藓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苔藓是一种植物,有绿色的假茎和假叶。全国茶区均有分布。

地衣和苔藓的为害状 地衣是一种青灰色叶状体,根据其外形可分为叶状地衣、壳状地衣和枝状地衣三种。叶状地衣:扁平,形如叶片,平铺在枝干表面,有时边缘反卷;壳状地衣:形状不一的深褐色假根状体,紧贴于树皮上,不易剥离,常见的有文字地衣,呈皮壳状;枝状地衣:其叶状体直立或下垂如丝,呈树枝状分枝。地衣和苔藓附生在枝干上,使茶树树势更趋衰老,产量下降,并为害虫提供越冬和藏匿的场所。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桂圆、柑橘、杧果和荔枝等植物。

地衣和苔藓的发生规律 苔藓是由一种绿藻引起,以营养体在病组织中越冬。地衣以叶状体碎片进行营养繁殖,也可以真菌的孢子和菌丝体,或藻类形成芽孢子进行繁殖。地衣和苔藓在次年早春温度上升到10℃左右开始生长,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潮湿而温暖的5~6月间生长最旺盛,高温炎热的盛夏期,生长缓慢,秋季继续发展,冬季停止生长。地衣在山地茶园发生较多,苔藓则多发生在阴湿茶园,老茶树,树皮粗糙,树势衰老,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或土壤黏重的茶园,易于发生。在降雨频繁、雨量充沛的季节,病害流行。

(三)根部病害

茶树根部病害在我国西南茶区发生较少,在华南茶区发生较重。这里就不作介绍。

三、茶园杂草的主要类别

茶园中的杂草类别在我国各产茶省区不尽相同,但主要的种类是以禾本科和菊科两类杂草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石竹科、十字花科、蓼科、莎草科、玄参科、马齿苋科的杂草类别。

第三节 无公害茶园适用的农药种类

茶园适用的农药品种繁多,这里为了阐述方便,分为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两大类。

一、化学农药的种类、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化学农药的种类繁多,这里只介绍可以在无公害茶园允许使用或者限制性使用的常用化学农药,并根据其防治病虫草害的类别分为五类: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如果是出口茶基地茶园,要根据所出口的国家或地区规定的农药残留标准,有目的地选择性使用化学农药,否则,容易导致农残超标。所有化学合成的农药不能在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中使用。

(一)杀虫剂

杀虫剂是茶园中应用最多的一类农药。按其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①胃毒剂。即药剂须经害虫取食后,由口腔进入虫体,在消化道被吸收后,引起害虫中毒而死,具有这种作用的称为胃毒作用。一般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须用胃毒剂。②触杀剂。即药剂与虫体接触后,经虫体壁渗入体内,引起害虫中毒而死,具有这种作用的称为触杀作用。一般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须用触杀剂。③内吸剂。即药剂施用后,能被植物的根、茎、叶、种子吸收并传导到其他部位,当害虫咬食植物或吸食植物液汁时,引起中毒而死。具有这种作用的称为内吸剂。④熏蒸剂。即药剂在常温下挥发成气体,经害虫的气孔进入其体内,引起中毒而死。这种作用称为熏蒸剂。熏蒸剂对茶树上的钻蛀性害虫及结虫苞、虫囊的隐蔽性害虫,具有较好的效果。

杀虫剂按其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可以分为: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硝基亚甲基类、吡啶类杀虫剂等。见表48。

表48 茶园适用杀虫剂的品种、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杀螨剂

杀螨剂是防治茶园中害螨的专用农药。由于螨类在茶树上具有发生代数多、繁殖快、同一时间会同时出现成螨、幼螨、若螨和卵等不同发育阶段,而且螨类在接触杀螨剂后通常容易产生抗性。一般杀螨剂虽能杀死部分成螨、幼螨、若螨,但通常不能杀死螨卵,因此,防后效果不很理想。理想的杀螨剂是既能杀死成螨、幼螨、若螨,而且还能杀死螨卵。

杀螨剂多属于低毒化合物,对人、畜比较安全。杀螨剂在生产实践中易产生抗药性问题,因植食性螨类通常发生代数多,对杀螨剂产生抗性快,但是不同类别的杀螨剂间不会出现交互抗性。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可以用不同类别的杀螨剂轮换使用,以避免或延迟抗药性的发生。

杀螨剂按其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机氮杂环类、有机硫类、拟除虫菊酯类、杂环类等。见表49。

表49 茶园适用杀螨剂的品种、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三)杀菌剂

杀菌剂是用来防治茶树病害的农药。凡对茶树的病原微生物能起毒杀作用或抑制作用的药剂,都属于杀菌剂。总体说来,茶叶生产中杀菌剂的应用远不及杀虫剂普遍,因为茶树上病害的发生不如茶树害虫的发生普遍而严重。

杀菌剂按其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三类:①保护剂。当病原物还没有接触茶树,或虽已接触但还未侵入茶树组织之前,用药剂处理茶树以保护茶树免受病害,这种作用称为保护作用。常用的保护剂为波尔多液。②治疗剂。病原物已经侵入茶树体内,但尚未出现症状或初出现症状,此时用药剂来处理茶树,可以杀死或抑制病原物,使茶树不再发病,这种作用成为治疗作用。常用的治疗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③内吸剂。药剂可通过茶树的茎、叶、根系吸收而进入茶树体内,并能在茶树体内输导传送到茶树的其他部位,而起到杀菌、防病和治疗作用。常见的内吸剂如三乙磷酸铝、甲基托布津。见表50。

表50 茶园适用杀菌剂的品种、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续表

(四)杀线虫剂

杀线虫剂是用来防治土壤中寄生在茶树上的寄生先线虫的药剂。这类药大多有熏蒸作用,杀虫和杀菌作用。见表51。

表51 茶园适用杀线虫剂的品种、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五)除草剂

除草剂是用来防治茶园杂草的药剂。茶园除草剂按其杀草的性质可分为:①灭生性除草剂。此除草剂是一类非选择性除草剂,它对各种植物没有选择性,所有植物接触到这类除草剂都会伤害致死。这类除草剂适宜用于休闲地、茶园边等处杀灭杂草。②选择性除草剂。这是一类具有较强选择性的除草剂,可以毒杀某种或某一类杂草,而对作物是安全的。如西马津。见表52。

表52 茶园适用除草剂的品种、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二、生物农药的种类、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生物农药的种类较多,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植物源、动物源、矿物源和微生物源四类。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相比要慢一些和差一些,但是具有可降解、无残留或残留极低,对人畜、环境及天敌安全等优点,所以在无公害茶园,特别是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AA级茶园中需要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可以按标准使用生物农药。

(一)植物源生物农药

植物源生物农药是直接利用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某些部位杀虫,如鱼藤的根、除虫菊的花;或降植物中的杀虫物质提取出来加工成制剂,如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等。见表53。

表53 茶园适用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品种、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二)动物源

包括性信息素、互利素,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动物,如赤眼蜂、瓢虫、捕食螨、各类天敌蜘蛛及昆虫病原线虫等,在茶叶生产实际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三)矿物源生物农药

包括石硫合剂、硫悬浮乳剂、可湿性硫等,见表54。

表54 茶园适用矿物源生物农药的品种、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四)微生物源农药

(1)农用抗生素:多抗霉素、浏阳霉素、华光霉素、春雷霉素。

(2)活体微生物农药: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绿僵菌。见表55。

表55 茶园适用微生物源农药的品种、作用方式及防治对象

续表

第四节 茶园病虫草害无公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茶园植物多样性,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

茶园生态环境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是实现茶园生态调控的重要基础。参照前面所述的茶园植物多样性配置的原则,增加茶园植物多样性,进而增加茶园昆虫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功能完善的茶园生态系统。最终加强茶园自然调控的能力,使益害生物维持在一个低数平衡的状态。这也是我们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

二、加强茶园栽培管理措施,发挥农业防治的基础作用

以茶园田间栽培管理为基础的农业防治是以改变茶园生态系统中的益害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为主要目标,是茶园病虫草害无公害治理中的一项温和的调节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虫茶树品种、合理耕作、施肥、采摘、修剪和冬季管理。

(一)选用抗性茶树品种

发展新植茶园或老茶园改植换种时,要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有较高抗性的无性系品种,在满足适制茶类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和搭配不同的无性系品种,增加茶树品种的多样性,增强茶园生态调控的能力。避免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造成的某一种病虫害的大量发生,例如日本大面积种植、推广素北品种造成的炭疽病的大发生。

(二)合理耕作

有些茶树害虫的某一个虫态或几个虫态生活在土壤中或在土壤中越冬,如多数尺蠖(茶尺蠖、油桐尺蠖)在茶丛根基浅土中化蛹和越冬,还有一些刺蛾类(茶刺蛾、扁刺蛾和褐刺蛾)在根基枯枝落叶和土壤缝间结茧化蛹和越冬,茶丽纹象甲的卵、幼虫和蛹均生活在土中。云纹叶枯病的病叶落在土表可作为第二年初侵染的来源等等。通过中耕除草和冬耕施肥,可将这些病虫翻入土壤深处或将土中的虫蛹、卵翻出土表,恶化其生存环境,阻止其羽化出土或使其腐烂死亡,或晒死、冻死,同时还有机械杀伤作用,减少来年病虫基数。因此,合理耕作是农业防治病虫害发生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合理采摘

分批及时采摘可摘除或带走大量病虫,对以幼嫩芽叶为食的叶蝉类、蓟马类、螨类、茶饼病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四)合理修剪

轻修剪对蓑蛾、卷叶蛾,钻蛀性害虫、茶树茎病,同时对叶蝉类、蓟马类、螨类、茶饼病等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疏枝清园将茶蓬下部密而细的弱的茶枝和病虫枝剪去,茶行间进行边缘修剪,使茶园行间通风透光,从而改变茶园小气候,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五)合理施肥

茶树在缺肥的情况下,生长势不旺盛,抵抗能力降低,就容易感染茶云纹叶枯病、茶白星病等病害。但是偏施氮肥又使茶芽中酸性氨基酸组分的数量增加,而碱性氨基酸组分的数量减少,这样有利于刺吸式口器或者趋嫩性害虫的发生。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减轻茶炭疽病、白星病以及螨类的发生。所以应该提倡在茶园中使用饼肥、农家肥、沼气液等有机肥,在施用前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既无污染,又能促进茶树健康成长。

三、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天敌等有益生物是茶园生态系统中除茶树、有害生物外的又一个营养级。它具有专一、同步性强和不污染环境的特点,也是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一种有力手段。茶树作为一种饮用植物,提倡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生物防治包括有益微生物、病毒、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

(一)有益微生物的应用

在茶树病虫防治上获得成功的有苏云金杆菌(BT)等昆虫病原细菌;白僵菌、韦伯虫座孢菌、粉虱拟青霉、蚜霉、座壳孢菌等20多种昆虫病原真菌。目前已有粉虱真菌制剂在茶叶生产中推广。昆虫病原真菌需要在高湿环境条件下侵染害虫并繁殖扩展,因此,需要将环境条件控制在温和、高湿或者雨后施用效果才好。

(二)病毒的应用

在茶树害虫的防治上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目前,我国已经从40多种茶树害虫上分离得到81种昆虫病毒,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45种,颗粒病毒24种,质型多角体病毒9种,非包涵体类病毒3种。茶尺蠖NPV病毒、茶毛虫NPV病毒在我国已经达到生产应用的规模,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病毒怕紫外线照射,还有害虫在感染病毒后的致死期较长,一般约10天。因此,以在1、2、5代1~2龄幼虫期,虫口密度较低(低于防治指标)时并避免高温的夏季使用为宜。

(三)捕食性天敌的应用

捕食性天敌包括鸟类、蜘蛛、草蛉、瓢虫、捕食性螨类等。一般是杂食性的,对寄主害虫的选择范围广,种群相对稳定,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比寄生性天敌大,其中蜘蛛种群占80%~90%,具有数量大、繁殖力强、种类多等特点,对茶园害虫种群的控制比较明显。据报道,在一定的猎物范围内,每个蜘蛛可捕食害虫6~10头,对假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可以达到60%以上。另外,捕食性螨类对害螨的控制作用也很明显。

(四)寄生性天敌的应用

寄生性昆虫天敌主要指的是寄生蜂、寄生蝇等,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比较明显,一方面可以使那些潜在性害虫长期受到控制而不造成危害,如茶白青蛾幼虫期经常受到青蛾瘦姬蜂的寄生,长期处于一种低数平衡的状态,表现为零星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关键性害虫控制在发生为害造成经济损失之前,如茶尺蠖绒茧蜂对茶尺蠖种群的寄生率可以达到70%,使3幼虫在3龄前死亡。但是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在茶叶生产上还不普遍,主要是以保护天敌为主。

常用的保护措施有:在进行茶园修剪、耕作等管理措施时,要给天敌一个缓冲带,减少对天敌的损伤。先将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枝条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到茶园后,再将枝条集中进行处理。人工采除的害虫卵块、虫苞、护囊上都有很多天敌寄生,宜堆放在茶园附近或者放入寄生蜂保护期内,待寄生蜂、寄生蝇类等天敌羽化飞回到茶园后,再集中处理。也可人为释放到天敌少、寄主害虫多的茶园去,使其繁衍扩展。

四、利用害虫的各种趋性,充分应用物理机械防治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诱杀法和人工捕杀法

(一)诱杀法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趋色性或害虫种群自身间的化学信息传递进行引诱,并杀死害虫的方法。可分为:灯光诱杀,糖醋诱杀,性信息素诱杀三种方法。

1.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最传统的方法是在茶园中装置黑光灯,在灯光下放置一个较大的水盆,每天晚上开灯,可以引诱毒蛾、尺蠖、刺蛾、卷叶蛾、天牛等成虫飞来,掉入水中淹死。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商品化的频振式杀虫灯,使用方便,减少了自制杀虫灯的麻烦和诱杀水盆换水的烦琐,只需要在灯的下方放置一个容器即可。

2.糖醋诱杀

利用害虫趋化性的特点诱杀害虫。方法是将糖醋放在一起制成糊状糖液,然后涂在盆钵内放在茶园中,引诱具有趋化性的地老虎、卷叶蛾等成虫飞来取食,害虫接触到糖醋液后被粘连而死。

3.黏虫色板

利用害虫对某种颜色如黄色的趋色性来诱杀害虫。通常是在茶园中安置黏性黄板,引诱具有趋色性的小绿叶蝉、蚜虫、蓟马类害虫的成虫飞来被粘附到黄板上而死亡。

4.性信息素诱杀

利用害虫种群自身的性信息素诱杀害虫。可以从田间捕捉幼虫,饲养到花蛹将雌雄分开。将雌虫放在容器内,然后安置在茶园内,下面放置一个盛水的小盆,夜间雌虫释放所产生的性信息素引诱雄虫飞来掉入水中淹死。

图32 绿色防控技术:黄板、绿板、频振灯等。

五、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实现无公害生产

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尚不能用其他防治方法完全代替。但是,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会出现环境污染、茶叶农药残留高、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天敌严重被破坏而引起害虫更加猖獗等弊病。

(一)合理选用农药品种

茶园用药要严格参照附表中的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附表A中的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和附表C无公害茶园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执行。在选用茶园适用农药时,如果有几种农药可以选用,最好选用对天敌、人畜、鱼类等较安全的农药品种。

表56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续表

表57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续表

a表示暂时执行的标准。

表58 无公害茶园禁(停)止使用的农药品种

续表

(二)适时施用农药

选择适宜时间施用农药,是安全、经济、有效防治茶园病虫害的重要环节。要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农药性能和环境条件来确定防治的最佳时间。

1.在防治对象对药剂最敏感时期施药

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不同的防治适期,同一防治对象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或生理状态,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害虫的不同虫态中,幼虫和成虫的耐药力弱,而卵、蛹的耐药力强。在同一虫态中,其耐药力也会随龄期、体重、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差可达到几十至几百倍。因此,害虫的低龄期是施药的有利时期。病菌的孢子萌发后,幼嫩的菌管耐药力很低,应抓住病菌尚未侵入茶树组织之前施药,效果最好。杂草种子在萌发前对触杀性除草剂有很强的耐药力,但是,一旦萌动、发芽后耐药力就会大大降低,很容易被杀死。具体适期参见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2.按照防治指标施用农药

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种群数量、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达到造成经济损失,而必须采用防止措施时的临界值,又称为防治标准、防治阈值、经济阈值。也就是说,在病虫发生数量少时,对茶树不构成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即病虫种群密度低于防治指标时,是不需要进行防治的。只有当病虫发生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即达到防治指标,对茶树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时,才有必要进行防治。茶园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参见表56中的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3.在天敌隐蔽期施用农药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天敌,茶园施用农药应尽量防止杀伤天敌,在天敌活动期或天敌种群密度大时,应避免施用农药,宜在天敌隐蔽期如蛹期施药。

(三)安全使用农药

1.准确使用剂量

使用剂量是推荐用以防治病虫草对象的有效剂量。用药量过高,会增加环境污染,同时造成浪费;用药量太低又会影响防治效果。在茶叶生产中,应严格按照各种农药的规定用量或稀释倍数,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的稀释倍数参见表57中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2.安全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又称为等待期。农药喷施在茶树上以后必须间隔或等待多少天后方可进行鲜叶采摘。这是降低农药残留的一项关键措施。因为喷施在茶树芽叶上的农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降解。时间越长,降解就越多、越彻底,茶叶中残留的农药就会越少。在生产实际中,切忌缩短安全间隔期。茶园常用农药品种的安全间隔期详见表57中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3.最多使用次数

最多使用次数是指该农药在一个茶季中最多使用的次数。因为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一方面容易造成该农药的积累,使茶叶中残留量增大,另一方面会诱发害虫和病菌产生抗性,使防治效果降低。在茶叶生产中,通常每种农药每一个茶季最多使用次数为1次。必要时可以轮换使用其他农药品种。

(四)合理的施药方法

施药方法是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措施。施用农药的直接靶标是害虫、病原菌、杂草等防治对象,其间接靶标是这些有害生物的栖息场所如茶园内的茶树、杂草及其他植物、土壤等。良好的施药技术要求施药时命中茶园内的茶树、杂草及其他植物茶树的,雾滴大小适中,农药在茶树等靶体上均匀分布,农药在靶体上的沉积量和回收率越高越好,而流失在土壤和大气中的药量则越少越好。

喷药量的多少与药液的雾化细度有关,不同喷雾方法形成的雾滴大小也不相同。按喷药液量的多少,可分为高容量喷雾、中容量喷雾、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高容量喷雾、中容量喷雾,80年代以后喷雾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就逐渐代替了高容量喷雾、中容量喷雾。用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的施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高容量喷雾、中容量喷雾与定向喷雾法

此方法是传统的农药喷雾法,又称为常量喷雾。每667平方米施液量在40升以上(大田作物)或65升以上(树木或灌木林)为高容量喷雾,这种喷雾法喷出的雾滴很粗大,所以又称为粗喷雾法。每667平方米施液量在13.3~40升以上(大田作物)或33.3~65升以上(树木或灌木林)为中容量喷雾。这两种喷雾方法的特点是喷液量大,雾滴粗大而不均匀,可把作物表面大部分打湿,但很大部分摇液流失在土面上。农药在生物靶体如茶树上的沉积量低,导致农药的用量增加和施药的次数增多,所以工效低,既费工也耗水,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大。随着高效、超高效、低残留农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农药喷雾法必将逐渐被经济、高效的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所取代。

定向喷雾法是指将喷头直接对准茶树等靶体喷雾的喷洒方式。喷出的雾流朝着预定的方向运动,雾滴能较准确地落在目标靶体茶树上,较少散落或飘移到空气中或其他非靶体上。目前生产中使用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的常量喷雾法即属于定向喷雾法。

2.低容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与飘移喷雾法

低容量喷雾法指的是每667平方米茶园中施液量在13.3~33.3升;很低容量喷雾指的是每667平方米茶园中施液量在3.3~13.3升;超低容量喷雾指的是每667平方米茶园中施液量在3.3升以下。一般茶园提倡使用低容量喷雾法和很低容量喷雾,在高山或缺水茶园提倡使用超低容量喷雾。

利用风力使雾滴飘移沉积在目标物体上的喷洒方式即为飘移喷雾法。飘移距离与风速成正比,风速大飘移远,风速小飘移近;而与雾滴大小成反比,雾滴越小,飘移越远,较大雾滴则沉积在附近。低容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就属于飘移喷雾法。

六、合理应用各种技术措施,实现综合防治

(一)综合防治的概念

综合防治一词是美国学者Barth最先于1958年提出的,他主张应把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综合起来使用,即当时的IPC系统。1961年,Geer和Clarr把综合一词改为病虫害管理,即IPM系统。对病虫管理系统的解释,各国专家大同小异,比如美国史密斯认为,病虫害管理是以互不矛盾的方式协调使用各种措施,把害虫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临界线以内,并维持这个低水平的害虫种群密度。日本一些学者认为,害虫管理就是协调各种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排除农药对生态环境可能引起的破坏,苏联学者K·B罗沃克洛夫等认为:“综合防治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自然本身,即如何调节自然界的天敌资源。”我国学者邹钟麟教授提出综合防治是“深入了解害虫生态系统内有关因素的特性,动态和相互联系的全貌,从整体考虑,采用有效技术,或在系统内加强某一因素等,结合必要的化学防治,使害虫种群密度在生态系统内长期被压低在经济临界线以下。”综合上述,可以认为,病虫害治理就是要“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协调采用各种有效技术措施,使农业生态系统向着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方向发展,把有害生物长期控制在经济临界线以内。”换句话讲,综合治理必须优先考虑自然控制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当控制失败时,再引入人为控制因子,调节生态平衡的移动方向,从而使害虫种群密度始终保持较低的,对农作物无经济损失的程度。

也许有人认为综合防治说来容易,做来难办。正是如此,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不少人把综合防治看成是各种措施的机械凑合。有人认为一种药杀多种虫,或几种药混用控制一种或多种虫就是综合防治。因此也有人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等等,有人干脆把综合防治说成是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病虫防治的方法。他们忽略或否定了综合治理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学问题,而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杀灭病虫害的问题。实践证明,消灭植物病虫害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任何植物都有一定的抗性,在此范围内,“害虫”不会造成损失。这就是所谓经济允许水平,这样的“害虫”是没有必要去消灭它的。

因此,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应考虑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生态效益,三是社会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要使防治费用低于可能造成的损失,即是说要用最少的代价换回最大的利润,这样的防治才是有效的,否则将得不偿失。当然,这种情况不包括某些特殊情况,比如保护引进品种,繁育良种等,有时取得的效益暂时很低,但却付出了庞大的代价。所谓生态效益是指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结构,或者影响极微。病虫害管理体系中的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对害虫的天敌生物的影响。如果防治病虫害的某种措施虽然暂时控制了病虫的猖獗,但却长久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降低了或者甚至刺激了次级害虫的发生,或者引起主要害虫再度猖獗。这样的措施从长远来看,应该说是无效的或基本无效的。社会效益是指防治措施对社会,对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农药残留、水质污染、土壤污染、产品污染等。

(二)制定综合治理方案的原则

如何协调各主要技术措施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关键问题。这里重点讨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的联系和协调。

上述几大技术措施之任何一种都可引起茶园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有益的,例如释放大量天敌昆虫可以改变益害比,从而控制目标昆虫的猖獗;也可能是有害的,例如,滥用农药杀死了主要害虫的天敌和竞争性昆虫,造成次级害虫上升,主要害虫再度猖獗,茶园污染,农残上升等。当然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但是,农药对生态环境中昆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认为,几大措施协调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科学用药的问题。为了控制农药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尽可能按如下原则处理:

(1)可不治的害虫,可以不治,特别不能用化学农药普治。

(2)药剂选择上,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生物制剂。如防治茶毛虫,可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如果多种鳞翅目害虫同时发生,可选用苏菌7216、白僵菌等生物制剂,为了提高防治效率,可在生物制剂中加入微量农药(如敌百虫)作增效剂。

(3)对于害虫单一、种群密度特别高的茶园,可用选择性农药,有的放矢降低虫口密度后,再采用有效措施保护天敌,或助迁天敌,或释放天敌,把害虫较长时间控制在低密度水平。例如,过去施药多的化防茶园,其优势害虫种群是半跗线螨,天敌昆虫一般不能起到控制作用,此时,可先用内吸性杀虫剂、杀螨剂,配以适当的施用技术控制二者的猖獗,然后再引入或释放德氏屯绥螨,瓢虫等天敌昆虫。

(4)对迁飞快,体小隐蔽的害虫,重点指小绿叶蝉。可改常规喷雾为低流量喷雾,改透喷为冠雾。改单机“赶虫”为多机围歼的方法,控制小绿叶蝉在暴发之前。

(5)对于核心分布、传播距离近的害虫,如蚧类、螨类,重在挑治,消灭中心虫源。这样既能推迟害虫发生期,又能控制害虫恶性增殖、扩散,更重要的是挑治可以使农药对天敌昆虫的杀伤和对环境、茶叶的污染降到最小限度。

(6)机械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有的害虫,如角蜡蚧保护机制完备,施药时间(9~10月)正是茶园中天敌昆虫繁殖盛期,而对角蜡蚧的防治又必须全丛透喷,且需2~3次,这对天敌昆虫伤害严重,对此利用角蜡蚧介壳大、固定、易于发现等特点,在7~8月采取人工刮除的方法,效果很好。对于蓑蛾类,也采取人工摘除的方法,效果更佳。

(7)改变药剂剂型。茶园药剂过去多以油乳剂、水剂、粉剂进行叶丛施药,对茶叶污染相当严重,且有害于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本试验采用变粉、乳剂喷雾为颗粒剂根施的方法,比较成功地控制了螨类和小绿叶蝉的为害。例如,在根部施用杀虫双颗粒剂等,在防治小绿叶蝉、蚧类、螨类上均有显著效果,茶叶农残也不会上升,对天敌基本无害。因此,试验初步证明,改变施药技术,药剂种类和剂型,在茶园害虫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之,综合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害虫增长,保护或促进有益生物的繁衍,调节益害关系,使益害昆虫和种群结构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即低数平衡。在这些技术措施的协调中,特别应注意化防与生防的协调,栽培管理与植保技术的协调。简单地讲就是要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农业技术上的合理布局、合理管理、合理采摘等都有助于植保技术措施的落实生效。偏激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做法都不利于茶园生态系统中害虫的管理。值得提出的是,茶园密植免耕在茶园害虫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茶园坡度大,土质薄的坡地,密植免耕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从而有利于保湿、保持水土、防止营养流失,有利于昆虫群落结构的稳定发展。为了避免由于免耕而带来的杂草丛生,可采用茶园辅草的方法,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能增加土温,控制杂草生长,而且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七、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

(一)基地选择与规划

1.基地选择

开发有机茶的目的是通过有机农业生产方法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为社会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健康的茶叶。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茶区生产中存在着明显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因此,对有机茶基地的选择,要十分重视生产园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

有机茶生产基地选择要综合考虑以下问题:

(1)基地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干道,基地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

(2)茶园土壤背景及理化性状较好,没有严重的化学肥料、农药、重金属污染的历史。

(3)生产基地的空气清新,生物植被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

(4)生产基地的生产者、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术基础,规模较大的基地周围还要有充足的劳力资源和清洁的水资源。

2.基地规划

对选择好的基地或决定有机转换的基地,在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条件,根据有机农业的原则与有机茶生产标准要求,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规划,制订出具体的发展方案。

规划的内容:对新建茶场,结合基地的地形地貌和有关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茶场(厂)部、种茶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化区、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用地等;对于老茶场(厂),应制订出改造老茶园、老厂房、设备等的技术要求及其实施方案与进度计划等。在具体的各个环节问题上,要按有机农业的原理和有机茶生产标准技术要求,制订出比较详细的有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管理的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有机生产中的问题的方案,逐步建立起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模式,在技术和管理上为有机茶的开发打好基础。

(二)基地生态建设

当前茶叶生产面临的生态问题十分严峻。首先,茶园生态系统组分越来越单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丘陵低山地区,集中连片的几百亩到数千亩茶园,无防护林和树木遮阴,长期受到暴晒、寒风侵袭,茶树能量消耗大于积累,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严重,造成茶园低产、低质、低效益;第二,生物种类结构与食物链简单,茶园害虫日益猖獗。专业化茶园生态变化,物种结构简单,滥用农药,有益生物种群日益减少,有害病虫日益猖獗;第三,石化能大量输入,茶树抗性与茶叶品质下降。茶叶生产中大量投入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石化能,光顾眼前利益,严重污染了茶园及周边的土壤、水质、空气等生态环境,增加了茶叶农药残留量,降低了茶树抗性与茶叶品质;第四,茶叶生产受大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当今大气污染遍及全球,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煤粉尘、汽车尾气等不断增多,近年的大面积沙尘暴、“酸雨”“泥雨”的出现,以及空气中放射性物质增多,水质、土壤的污染,都直接使茶叶生产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建立基地,开发有机茶,就是要采用有机农业的生产方法,逐步改变上述茶叶生产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通过人为的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等有机生产方式,保护和改善茶叶生产的生态环境。

(1)植树造林,改善茶园小气候。在发展新茶园和改造低产茶园时,应因地制宜地、有目的地保留部分林木植被,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在低海拔、低纬度的茶园中,可适度种植遮阴树(每亩种6~10株豆科类树木)。在主要道路、沟渠边和房屋周边等地段应多种植适宜的树木,实行林、灌、草结合。尽量保护好基地中的生物栖息地,既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又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自然资源,增加基地的生物多样性,美化茶场(厂)的环境,可获得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2)采用农业技术措施,促进茶树生长。丘陵山区茶园水土流失现象多较严重。对这种坡地茶园,应修筑水平梯田,降低坡度,实行等高种植和合理密植,同时推广茶园铺草,地表覆盖有机物,利用山草、残茬或刈割绿肥等铺在茶园行间,试行减耕与免耕,减弱地面土壤侵蚀,增加水分渗透,稳定土壤温度与湿度,增加土壤肥力与生物活性,促进茶树生育旺盛。

(3)在茶叶生产技术管理过程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物质,杜绝与清除污染源,保护基地的生态环境。

(4)有条件的生产基地茶场,应发展有机畜牧业和养殖业。利用禽畜粪和塘泥还田,或在茶园中直接养羊、养鸡等,协调生态,达到茶、林、牧生态效应的良性循环,促进有机茶生产发等。

(5)设置边界与缓冲区。在有机茶基地茶园与常规农业园地交界处,应有足够宽度的缓冲区或隔离带(宽度大于100米),以自然山地、河流、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树林或作物隔离。隔离带上若种植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

(三)基地技术管理问题

有机茶基地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必须以国际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为依据,按照我国“有机茶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有机茶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①生态环境与园地建设;②茶树品种与苗木要求;③茶树栽培技术(包括土壤培肥、病虫草害防治、修剪与采摘等);④鲜叶加工;⑤产品包装、贮运和销售;⑥样品检测与颁证等。由于我国有机茶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新建立的有机茶基地的基础还十分脆弱,多数茶园是从全荒芜或半荒芜状态垦复过来的,土壤肥力差,树势衰弱,投入不足,生产力很低。因此,必须按有机农业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求,加大投入和培肥,加强有机茶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主要是加强对基地茶园土壤培肥和病虫草害控制方面的技术管理。

1.有机茶园的土壤培肥

有机农业原理认为健康的土壤是作物、牲畜和人类健康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正确地加强土壤培肥管理,挖掘土壤本身潜在的肥力。基地的有机肥料尽量利用本地的资源就地生产、就地使用,但必须经无害化处理,达到茶场内部养分的良性循环。例如,在茶园周边种植豆科绿肥培肥土壤,茶树修剪的枝叶回园,园边的积肥坑(池)堆制作物秸秆、厩栏肥、杂草、畜粪等各种有机肥,各种饼肥和有机茶专用有机肥,以及养殖场的禽畜粪肥等,有条件的基地可在茶园培植与放养蚯蚓,以疏松与培肥土壤。土壤培肥是一种综合的技术行为,应对基地茶园土壤营养状况进行测试,尤其是在出现生理性病症时,要针对性地施用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允许使用的有关肥料,决不要长期单一施一种有机肥,以充分满足茶树生长的养分需要。因此,有机茶园施肥必须综合考虑肥料、茶树、土壤等因素。例如,要根据有机肥特性、土壤的性质、茶树生长的规律等情况进行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树立有机茶园“平衡施肥”的观念,保持基地茶园土壤肥力经久不衰。

2.有机茶园施肥方法

(1)施肥准则

①禁止施用各种化学合成的肥料。禁止施用城乡垃圾、工矿废水、污泥、医院粪便及受农药、化学品、重金属、毒气、病原体污染的各种有机、无机废弃物。

②严禁使用未经腐熟的新鲜人粪尿、家禽粪便,如要施用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以杀灭各种寄生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使之符合AA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规定的卫生标准。

③有机肥原则上就地取材,就地处理,就地施用。外来农家有机肥经过检测确认符合要求才可使用。一些商品化有机肥、有机复混肥、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叶面肥、微生物制剂肥料等,必须明确已经得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颁证或认可方可使用。

④施用天然矿物肥料时,必须查明主、副成分及含量,原产地贮运、包装等有关情况,确认属无污染、纯天然的物质后方可施用。

⑤大力提倡间作各种豆科绿肥、施用草肥及修剪枝叶回园技术。

⑥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建立茶园施肥档案制,如发现是因施肥而使土壤某些指标超标或污染的,必须立即停止施肥,并向有关有机茶认证机构报告。

(2)肥料选择

根据有机施肥准则,有机茶园对肥料有严格的要求,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现介绍有机茶园禁止施用、允许施用和限制施用的肥料品种。

①禁止施用的肥料

化学氮肥:指化学合成的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铵、氨水等。

化学磷肥:指化学加工的过磷酸钙、钙镁磷钾肥等。

化学钾肥:指化学加工的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钾等。

化学复合肥:指化学合成的磷铵、磷酸二氢钾、进口复合肥、复混肥等。

叶面肥:含有化学表面附着剂、渗透剂及合成化学物质的多功能叶面营养液,稀土元素肥料等。

城市垃圾:含有较高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不宜施用。

工厂、城市废水:含有较高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不宜施用。

②允许施用的肥料

堆(沤)肥:指农家有机肥经过微生物作用,在49~60℃高温处理数周,肥料中不允许含有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

畜禽粪便:经过堆腐和无害化处理。

海肥:经过堆腐充分腐解。

各种饼肥:茶子饼、桐子饼等要经过堆腐,其他饼肥可直接施用。泥炭(草炭):高位或低位,未受污染。

腐殖酸盐:指天然矿物,如褐煤、风化煤等,要粉碎通过100目才可使用。

动物残体或制品:如血粉、鱼粉、骨粉、蹄、角粉、皮、毛粉等,蚕蛹(堆腐后)、蚕沙。

绿肥:春播夏季绿肥、秋播冬季绿肥、坎边多年生绿肥,以豆科绿肥为最好。

草肥:山草、水草、园草等,要经过暴晒、堆、沤后才可施用。

天然矿物和矿产品:指磷矿粉、黑云母粉、长石粉、白云石粉、蛭石粉、钾盐矿、硝矿、无水磷钾矾、沸石、膨润土等。

氨基酸叶面肥:指以动、植物为原料,采用生物工程制造的氨基酸产物肥料。

菌肥:指EM、钾细菌、磷细菌、固氮菌、根瘤菌等肥料。

有机茶专用肥:指经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批准,持有生产许可证,专门为有机茶生产而制造的专用性肥料。

③限制施用的肥料

硫肥:指天然硫黄,只有在缺硫的土壤中才可谨慎施用。

微量元素、叶面肥:指硫酸铜、硫酸锌、铝酸钠(铵)、硼砂等,必须在缺素的条件下才可施用,喷洒浓度<0.01%。

(3)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

在有机肥料中,人畜禽粪便常常带有较多的病毒、寄生虫卵及恶臭味等,杂草等常常带有各种病虫害传染体及种子等,海肥等常常带有较高的对茶树生长有害的物质(如氧离子)等,所以施入有机茶园的有机肥一般都要经过处理,变有害为无害。目前,肥料无害化处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种,物理法如暴晒、高温处理等,养分损失大,工本高;化学方法如用化学物质除害,在有机食品生产中不能采用;生物方法如接菌后的堆腐和沤制,在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是唯一可采用的方法。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的堆、沤方法很多,现介绍如下。

①EM堆腐法。EM只是一种好氧和嫌氧有效微生物群,主要由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组成,在农业和环保上有广泛的用途。它具有除臭、杀虫、杀菌、净化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用它处理人畜禽粪便作堆肥,可以起到人畜禽粪便等无害化作用。

②自制发酵催熟堆腐法。如果当地原液买不到,可以自制发酵催熟粉代用。自制发酵堆肥催熟配方及堆肥制法如下。

第一,准备好以下原料。

米糠:稻米糠、小米糠等各种米糠均可。

油柏:榨油后的油料残渣。菜籽油柏、花生油柏、蓖麻子油柏均可使用。

豆柏:制作豆腐等豆制品后的残渣。无论原料是什么豆类,或制作什么豆制品产生的残渣均可。

糖类:各种糖类或含糖物质均可。

泥类或黑炭粉或沸石粉。

酵母粉。

第二,按以下配方配好发酵催熟剂并进行发酵(见表59)。

表59 发酵催熟剂成分

具体操作:按上述配方量,先将糖类添加于水中,搅拌溶解后,加入米糠、油柏和豆柏,经充分搅拌混合后堆放,于60℃以上的温度保持30~50天进行发酵。然后用草炭粉或沸石粉按1∶1的比例进行掺和稀释,仔细搅拌均匀,制成堆肥催熟粉。

第三,堆肥。先将粪便风干,使水分达30%~40%。干粪便与稻草(切碎)等膨松物按100∶10比例混合,每100千克混合肥中加入1千克催熟粉,充分搅拌使之均匀,然后堆积成1.5~2米高,堆放于堆肥舍,进行发酵腐熟。在此期间根据堆积肥料因腐熟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即可判定堆肥化的进程。

当气温为15℃时,堆积后第3日堆积肥料表面以下30厘米处的温度可达70℃;堆积10日后进行翻混。翻混后(当时)的温度为30℃,水分含量达30%左右,之后不再翻混,等待后熟。后熟一般为3~5天,最多10天即得。后熟完成,堆肥化过程即告结束。

这种高温堆腐也可把原粪便中的虫卵杂草种子等杀死,大肠杆菌也可大为减少,达到无害化的目的,但效果要比EM堆腐法差。

③工厂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如果有大型饲养畜牧和家禽场,因粪便较多,可采用工厂化无害化处理。先把粪便统一集中,然后进行脱水,使水分含量达到20%~30%。然后把脱过水的粪便输送到一个专门蒸气消毒房内,蒸气消毒房的温度不能太高,一般在80~100℃,太高易使养分分解损失。肥料在消毒房内不断运转,经20~30分钟消毒,杀死全部的虫卵、杂草种子及有害的病菌等。消毒房内装有脱臭塔,臭气通过塔内排出。然后将脱臭和消毒的粪便配上必要的天然矿物,如磷矿粉、白云石、云母粉等进行造粒,再烘干,即成有机茶肥料。其工艺流程如下:畜禽舍→粪便堆腐房→脱水→消毒→除臭→配方搅拌→造粒→烘干→过筛→包装→入库。

④有机肥施用技术。堆腐过的有机肥在有机茶园内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但主要作基肥用,这是因为茶树具有明显的连续吸收及对养分贮存和再利用特性。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茶树地上部分在10月至第二年3月停止生长期内所吸收的养分约占全年吸收总量的30%,这些贮存养分是春茶萌发和生长的物质基础,对春茶早发、优质品质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有机茶园施肥必须重视基肥的施用,要施足基肥。不施基肥而用春肥补足的办法,对春茶名优茶生产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一般基肥用量不得少于全年用量的60%,不能让茶树“饿肚子”过冬。

有机茶园基肥不仅数量要多,还必须做到“早、深、好”。所谓“早”,就是基肥施用时期适当要早。早施基肥,可提高茶树对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对养分的吸收与积累,有利于茶树抗寒越冬和春茶新梢的形成和萌发,有利于名优茶产量、质量的提高。长江中下游广大茶区要力争在10月上旬施完。所谓“深”就是要适当深施。要根据茶树根系向肥性特点,把茶根引向深层,提高茶树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确保安全越冬。茶园施基肥深度要超过20厘米。所谓“好”,是指基肥质量要好,既能改良土壤,又能缓慢地提供茶树营养物质。所以用做有机茶基肥的有机肥应多掺些含氮高的肥料,如鱼粉、血粉、蚕蛹、豆子饼、菜籽饼等。此外春肥要早施,促进春茶早发早采。

春茶品质好,产量比较高,是名优茶生产的黄金季节。春茶早发、快长、多产的物质基础是基肥。但仅靠基肥难以维持春茶迅猛生长时对养分的集中需要,需要及早施追肥补充。据同位素试验结果分析,杭州3月下旬施春肥,回收率只有12.6%,但夏茶的回收率却达24.3%,表明晚施春肥(3月下旬),对夏茶效果几乎比春茶高1倍。作为有机茶园,不能施化肥,只能施有机肥,要早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以2月上中旬为宜。当然所谓早施也要因地制宜,早芽种要早施,迟芽种要晚施;速效肥要晚施,缓效肥要早施;阳坡和岗地茶园要先施,阴坡和沟、谷地茶园要后施等。

用做春肥的有机肥,必须是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效性较高的堆沤肥,或沼气池中的废液等。施肥深度也可浅一些,一般10~15厘米即可。

3.有机茶园的病虫草害防治

有机农业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倡导应用综合的生态学方法来控制作物病虫草害,对病虫草种害的控制要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原理,以抑制它们的暴发,将其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因此,有机茶基地茶园应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一些植物性农药和有机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矿物质。

(1)农业防治。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可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适时锄草与耕作,可减少那些与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为害,同时可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适当间作,适度种植遮阴树,增加茶园生态的系统生物多样性,分散害虫集中为害,减轻病虫为害;合理施肥、灌水、培肥土壤,改善茶树营养条件,提高茶树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及补偿能力。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包括动物源、植物源和微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杀虫剂、杀菌剂、增效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3)物理防治。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病虫害。包括人工捕杀和灯光诱杀;性激素诱杀,破坏害虫的正常生理活动;改变病虫适于生存的环境条件,降低害虫虫口密度。

(4)使用天然化合物防治。天然化合物只有在上述措施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主要包括昆虫提取液、植物提取液、海洋动植物残体、天然皂类和天然矿物质等。秋茶结束后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但不得在茶叶采收季节使用。波尔多液使用后,茶叶的铜含量不得超过30毫克/千克。

有机农业充分考虑杂草的两重性。某些杂草对茶树产生多方危害,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如茅草、小竹等宿根性杂草,必须彻底清除;有些杂草在维持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控制害虫,提供牲畜营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类杂草既要控制又要保护。茶园杂草控制要以能达到与茶树间协调平衡为度,不必采取全部清除干净的方法。有机生产防治有害杂草的主要手段有:①茶树种植前,对园地有害杂草根、茎要彻底清除;②在杂草结籽前及时铲除、堆肥腐熟,防止种子传播;③土壤覆盖各种有机物、遮阳网等,抑制萌发;④适时进行机械与人工除草;⑤利用生物防治来控制杂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