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稻水象甲的发生动态

稻水象甲的发生动态

时间:2023-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文献报道,在美国发生的稻水象甲分两性生殖型和孤雌生殖型两种类型,每年发生2代。而在我国发生的稻水象甲为孤雌生殖型,年发生世代数因区域不同而有差异。越冬稻水象甲成虫于3月上中旬气温回升后开始出蛰活动,先在田埂上就近取食杂草的幼嫩叶片,丰满飞翔肌,为迁入稻田作准备。人为调运携带有稻水象甲的稻草、稻秧、稻谷作远距离传播,其中水稻秧苗可携带卵、初孵幼虫和成虫三种虫态。

一、发生世代

据文献报道,在美国发生的稻水象甲分两性生殖型和孤雌生殖型两种类型,每年发生2代。墨西哥、日本、朝鲜发生的则为孤雌生殖型。而在我国发生的稻水象甲为孤雌生殖型,年发生世代数因区域不同而有差异。在河北、辽宁、吉林、北京和山东等单季稻区每年发生一代;在浙江温岭等双季稻地区每年发生一代和一个不完全世代;在温州沿海地区和台湾的双季稻区每年发生2代;昆明稻水象甲经调查一年发生一代,且为孤雌生殖型。

二、越冬

稻水象甲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田埂、沟埂、沟渠、坡埂杂草根部及表土中越冬,越冬场所多为湿度适中的向阳地,土壤松软、杂草茂密、有落叶覆盖、具有一定湿度的土壤表层中越冬虫量较大,其中土层深度≤3cm的土层中越冬虫口数最多,3cm<土层深度≤5cm 土层有零星越冬成虫,土层深度>5 cm的土层中基本未调查到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土层坚硬板结、干燥,不利于成虫越冬。昆明地区稻茬中未发现越冬成虫。

三、成虫的迁飞

稻水象甲越冬成虫随着气温回升,于3月上旬开始取食杂草,其飞行肌逐渐发育,当飞行肌发育到Ⅰ级时,成虫飞行肌发达,飞行能力强。通过对成虫进行解剖,观察其飞行肌发育情况,3月下旬部分成虫的飞行肌达到Ⅰ级,4月上旬60%的越冬成虫飞行肌达到Ⅰ级,为成虫迁移的高峰,越冬成虫从越冬场所迁移到秧田、本田为害并产卵;7月下旬新一代成虫飞行肌开始出现Ⅰ级,8月中旬至9月上旬飞行肌达到高峰,说明田间成虫开始陆续从稻田迁移至越冬场所越冬。

图1 稻水象甲成虫飞行肌发育图

稻水象甲迁飞时多在叶尖进行反复多次展开和合拢翅膀的准备活动,该行为会持续长达1~2小时。在昆明地区稻水象甲起飞多见于上午10∶00~12∶00时左右和下午16∶00~17∶00时左右,以下午16∶00~17∶00时起飞居多。

稻水象甲展翅待飞

四、发生规律

越冬稻水象甲成虫于3月上中旬气温回升后开始出蛰活动,先在田埂上就近取食杂草的幼嫩叶片,丰满飞翔肌,为迁入稻田作准备。越冬土壤调查,土表中虫量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达到高峰,当水稻秧田揭膜后,即4月中旬,部分越冬成虫开始飞翔进入秧田为害秧苗,土表虫量减少,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随水稻移栽从秧田及从越冬场所直接迁入大田为害,田间虫量开始上升,5月下旬至6月中旬达到大田成虫发生高峰。

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产卵,卵的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7月中旬,通过对越冬成虫卵巢进行解剖观察,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出现卵巢发育的虫体,4月下旬至5月下旬80%的成虫卵巢发育Ⅲ级,为成虫产卵高峰期,7月中旬产卵基本结束。

6月上中旬幼虫开始为害,发生期为6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幼虫孵出后在叶鞘内取食1~3天从鞘缘破孔而出,堕入水中,穿过泥土表层蛀食稻根,造成空根或断根,后进入根部取食。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

7月上中旬田间始见蛹,发生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下旬。

新一代成虫于7月下旬始见,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田间一代成虫数量达到高峰,8月中下旬后陆续迁入越冬场所越冬,田间虫量减少至,而越冬土壤中虫量于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达到高峰。田间一代成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翌年6月中旬。

图2 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和大田成虫发生消长图

稻水象甲生活史

五、一天中的活动

越冬代成虫迁入稻田后,随着飞行肌的消解,成虫迁移以游水和爬行为主。晴天的上午,成虫多集中在叶尖和植株顶部,据目测观察,90%的成虫多集于叶尖和植株顶部;阴雨天其活动性相对较差。中午气温升高、光照强烈,则转移到植株中下部或伏于水层表面。傍晚,成虫又到叶面活动。

新一代稻水象甲成虫在晴天上午和傍晚多集于水稻或稻田附近杂草叶尖上取食,中午转移到植株中下部。

六、传播途径

稻水象甲成虫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水里游泳,故可借风力、水流自然传播、扩散。人为调运携带有稻水象甲的稻草、稻秧、稻谷作远距离传播,其中水稻秧苗可携带卵、初孵幼虫和成虫三种虫态。成虫还可随其他寄主植物和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