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稻水象甲的调查方法

稻水象甲的调查方法

时间:2023-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稻水象甲虫体较小,田间难于发现,应用稻水象甲成虫取食水稻和寄主的植物叶片,在叶片上形成沿叶脉方向的长条状白色斑痕的特性,可先确定为害状,继而进一步寻找成虫来确定它的发生。稻水象甲成虫的飞翔肌和卵巢发育随着生活史变化,表现出典型的卵子发生—飞翔共轭现象。

一、查土法

适用于发生区越冬场所越冬成虫的监测,测定越冬代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出和新一代成虫向越冬场所迁入的发生消长规律。在稻水象甲可能越冬区,定期随机采集表层土,用筛孔(5目)大于虫体的粗筛除去落叶、石块等土中杂物,将筛出的土样分别倒入白瓷盘内,置于阳光下,土中成虫多爬到表面易于查找,统计并记录土样中的越冬成虫数。

二、为害状识别法

适用于发生区越冬场所和成虫发生期调查、未生区疫情普查。稻水象甲虫体较小,田间难于发现,应用稻水象甲成虫取食水稻和寄主的植物叶片,在叶片上形成沿叶脉方向的长条状白色斑痕的特性,可先确定为害状,继而进一步寻找成虫来确定它的发生。

在危害水稻的害虫中,稻负泥甲的危害状与稻水象甲最接近,在调查时注意区别。

表4 稻水象甲与稻负泥虫主要危害状区别

三、计数法

适用于田间发生消长规律的调查。在田间选定田块,定期调查每平方米水稻植株上的成虫数量,记录整个生长期成虫数量变化情况,从而掌握成虫在田间的发生消长规律。

四、网扫法

稻水象甲具有在清晨或傍晚在叶面取食,或叶尖上翅待飞的特性,于清晨或傍晚,在稻田沿田埂或在越冬场所寄主植物上使用扫虫网进行网扫,定期调查田间虫口密度的变化,所捕成虫带回室内可进行含卵量和成虫飞翔肌的解剖调查。

五、解剖法

稻水象甲成虫的飞翔肌和卵巢发育随着生活史变化,表现出典型的卵子发生—飞翔共轭现象。通过定期定量解剖不同场所的成虫,观察卵巢发育情况和飞翔肌消长规律,预测各虫态发生期,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解剖镜下左手持小镊子夹住成虫前胸背板,将虫体固定于盛水的培养皿中,右手持镊子去掉鞘翅和后翅,再夹住中胸背板前缘徐徐掀开,观察记载卵巢和飞行肌的发育级别。

1. 卵巢发育分级标准

0 级,发育前期。整个卵巢无色透明,卵巢小管细短挺直且有弹性,后期小管端部膨大浑浊。

Ⅰ级,卵黄沉积前期。卵巢小管基部浑浊或有少量卵黄沉积。

Ⅱ级,卵黄沉积期。卵巢小管基部有一粒成熟卵或成型沉积(卵室可见), 卵黄沉积可达小管长度的1/2 或更多。

Ⅲ级,卵成熟及产卵盛期。卵黄沉积丰满,可达卵巢小管长度的1/2 以上。侧输卵管萼内有一粒或多粒卵。

Ⅳ级,产卵末期。卵室之间有缢缩而呈念珠状,卵巢小管在与侧输卵管交接处下折, 侧输卵管萼内仍有卵粒。

Ⅴ级,产后衰老期。卵巢小管中下部明显变细萎缩并在与侧输卵管交接处下折,其内无沉积或残留少许沉积。侧输卵管萼内有1~2 个畸形卵粒,或无卵粒却呈囊状。

2. 飞行肌发育分级标准

Ⅰ级, 发达(两条宽厚强韧的肌纤维束) ;

Ⅱ级, 不发达(肌纤维束多条、纤细、韧性不足或无韧性) ;

Ⅲ级,无飞行肌(尚未发育或已经消解, 中后胸背板呈透明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