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民营企业与欧盟贸易摩擦分析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和中国比较优势的显现,很多国家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把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这就给了中国民营企业一个模仿、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的良好机会。许多民营企业生产出大量与国外产品类似,且质优价廉的产品,并通过各类渠道销往全球各地,部分民营企业更是将生产经营活动延伸到欧洲本土,实现了跨国经营,欧洲市场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重要出口基地。例如,奥康集团作为我国著名的民营鞋业公司,其欧洲市场的出口量已占到集团出口总量的60%有余。但是,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原有利益格局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中欧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对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中国民营企业与欧盟的贸易摩擦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重要协调机制,WTO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WTO允许成员国使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和保障措施,保护国内产业不受非正当损害。
(一)中欧贸易摩擦
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直把低成本作为主要竞争优势,纺织、服装、鞋类等行业的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迅猛,对欧盟原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许多民营加工企业因享受出口退税等优惠措施,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聚集一定的财富投入深加工,因而其产品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颇为畅销,国际上一些竞争对手不得不降价销售,这样就造成了亏本,于是当地行业协会便通过WTO机制对中国出口企业提出了反倾销调查。因此在中欧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的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反倾销诉讼案最多的国家,中国与欧盟国家的贸易摩擦和冲突更是呈现出大幅增长的势头,这在欧盟东扩之后表现得尤其突出(见表3-6)。
表3-6 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占其对外反倾销案件总数的比例
续表
数据来源:WTO官方网站及欧盟历年反倾销报告;这里的“对华”仅包括中国大陆,即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本书其他地方的“对华”所指同样如此,其中2011年的数据为1—8月的数据。
自199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数量激增,对我国出口产品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增加。2006年,我国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为21亿美元;2007年激增至46亿美元,增加了一倍多;2008年继续增至62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中国出口产品全年共遭受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127亿美元;2010—2011年,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有所下降,分别为66起和69起,涉案金额分别为71. 4亿美元和69亿美元;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72起贸易救济调查,且仅前三季度的涉案金额就达到243亿美元,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不容乐观。(1)
从欧盟反倾销措施在1996—2011年这16年间的使用情况看(见表3-6),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数在欧盟对外反倾销案件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07年甚至达到66. 7%,可见其反倾销措施的使用在中国出口产品上是较有针对性的,欧盟已经把中国看成其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与此同时,中国所面临的反倾销案件也以欧盟居多,在中国受理的反倾销案件中,占案件总量比例超过10%的国家和地区有三个,分别是印度、欧盟和美国,而来自欧盟的案件比例占13%,仅次于印度的18%。在2006年这一年中,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数为35起,已经超过了印度的31起。据欧盟2008年反倾销报告中所称,欧盟对中国大陆发起的6起反倾销调查中,涉及了冷轧不锈钢板、钢绞线、各种蜡烛及类似品、钢丝筋条、无缝钢铁管及空心异型材、铝箔等产品。2009年,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共有20个国家(地区)对华启动118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10起;其中,反倾销75起,反补贴13起,涉华保障措施23起,特别保障措施7起。在16个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地区)中,欧盟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占同期欧盟反倾销调查总数的比重高达33. 3%。而在2010年,这一比重则超过了50%,达到53. 3%。
欧盟针对中国民营企业出口产品采取的反倾销举措,主要是出于三个原因:一是国内民营企业只把客户需求作为产品质量标准,只顾满足客户需要,缺乏主动了解相关产品进口国法规、标准的意识;二是部分国外进口商不足以完全信赖,它们不了解本国法规、标准和当地市场最新动态,没有向我国民营企业提出符合本国规定的需求;三是市场价格竞争原因,使国外进口商和我国民营出口企业在材料选用上,一开始便达成了廉价但低质的共识。
(二)中欧贸易摩擦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
欧盟对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产品实施反倾销等措施,会导致产品与要素价格扭曲,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造成负面影响,即欧盟相关产品的价格会升高,资源会从其他产业流向该类产业。同时,欧盟内部产品价格上升会使生产者得益,消费者的福利将因此受到损失,进而使欧盟的总体福利下降。具体而言,中欧贸易摩擦将给中国民营企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贸易摩擦使相关产品出口减少,其生产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导致一部分资源在产业之间发生转移;第二,部分产品出口的减少会引起相关行业、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萎缩,而摩擦的焦点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行业,因此,失业问题会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加而更严重;第三,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快某些产业的转型升级。出口受阻会促使民营企业将部分资源从技术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转移到技术相对先进的现代产业,加快落后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贸易摩擦带来的短期资源配置扭曲可能换来长期更有利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与欧盟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欧盟整体经济增长减缓,GDP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却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对欧盟出口增长迅速。这使得欧盟对我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欧盟一些国家惧怕中国经济崛起之后会挤占欧盟市场,对本区域内部的企业造成威胁。为了保护其内部竞争力较低的产业,但又碍于WTO关于关税方面的条款,欧盟对中国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反倾销手段。反倾销措施在国际贸易当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为一种合法的贸易保护工具,运用反倾销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削弱从国外进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使本国产品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不可避免地存在保护本国相对竞争力较弱的产业这个最基本的原因。概括起来,中国民营企业在中欧贸易中摩擦不断增加的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产品结构单一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以纺织品、鞋类、五金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外已经很成熟,只是由于其劳动力成本较高,所以难以和我国抗衡,如果大量进口必将导致本国或本地区工厂关闭、工人失业。这些产品对某一国家出口量的急剧增加,势必对该国当地市场和就业产生冲击,隐藏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容易引起贸易争端。很多民营企业仍采用原始家族式的一元化产权结构,这便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规模扩张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二)竞争策略单一
民营企业大多从低成本扩张起步,依靠低廉的资源和要素价格来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也缺乏自有品牌。民营企业的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出口企业采用成本优势战略,这在初期可能会有着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原有的竞争策略开始显得单一,需要有新的发展战略来支撑企业的发展,保证企业出口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现在的很多民营企业仅有的一些品牌也大多是代工和贴牌生产,这种曾经的优势已逐步成为参与同行竞争的劣势,不仅直接导致了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削弱,而且最终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
(三)生产规模小、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
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分散,集团化程度低,产业集群化规模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例如,2006年,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有343万家,注册资本金3.68万亿元,从业人员4700多万,平均每家仅13个从业人员,平均资本金仅百万元。截至2012年9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1059. 8万户,注册资本达到29. 8万亿元,企业平均资本金虽较之前有大幅度的上升,但规模仍然较小。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托的是经营方式灵活、劳动力廉价等优势,其生产装备、生产方式、产品技术含量都还处于较低水平,科研开发能力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此外,民营企业主要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在企业进行原始积累的初始阶段。有的企业为追求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生产经营中存在着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四)应对方式不积极
目前,大型企业因为出口量大,经济实力强,也更善于与政府机构进行沟通,政府在要求大企业应诉上也可以发挥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型企业应诉率比较高,且胜诉率也比较高。但是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其为难之处以及要顾虑的地方很多,一方面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另一方面缺少对有关反倾销信息的了解。因此,小企业在面临反倾销起诉的时候,往往是既不知所措又求助无门,存在侥幸心理,当然也有搭便车的心理因素,对政府援助有过分的依赖思想。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欧盟提出的反倾销不予应诉,因为相对于涉案产品的贸易金额来讲,高额的应诉成本让企业觉得不合算。此外,它们也对应诉的整个程序和法律规定心里没数,对国际市场环境缺乏了解。我们认为,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出口企业应该更多地学会用市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多地依赖政府,特别是在企业管理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方面。
三、民营企业应对欧盟贸易摩擦的措施和建议
欧盟反倾销在相当长的时间都将是我国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解决如何跳出过度依赖低级产品出口结构的惯性思维问题已是势在必行。这种战略调整,不但有助于避免民营企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同时也将使更多的企业学会如何适应和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己,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民营企业首先应加强自律,避免短视行为,确定质量取胜的品牌策略,防止相互削价竞争,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在出口产品进入某一国市场时,要事先熟悉和分析该国的有关法律,有针对性地改变业务操作手法和会计技术,从而降低触犯进口国法律的风险。此外,要对可能会产生诉讼的引诱倾销行为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及时采取措施,争取使对方无法提出反倾销和制裁申诉。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摩擦这一形势,民营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一)在生产环节上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
民营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要求,从以牺牲环境质量、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注重效益的质量扩张转变,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情况下,民营企业更应注重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和规范会计资料库,因为这有利于在反倾销调查中及时向外方提供“正常价值”的资料,有利于在反倾销调查中保持主动性。否则,民营企业即便能够在应诉中证明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也可能会因混乱的财务会计制度无法提供调查机关要求披露的相关资料,从而招致败诉。
(二)在出口环节,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
民营企业应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策略,积极、果断地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联合国内乃至国际大公司,走国际化竞争与合作道路。在产品营销策略上,要认识到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是建立在非价格竞争优劣上的,要更加注重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改善售后服务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才是从根本上避免贸易摩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三)善于运用贸易救济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民营企业要积极应诉。欧盟打火机案、欧盟彩电案、加拿大挡风玻璃案和欧盟节能灯案等四大成功应诉案例,就是民营企业积极应诉最终有效维护了自身利益的最好例证。应诉就有机会争取有利结果,不应诉则只能遭受损失,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其次,企业要充分了解进口调查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以争取获得较好的反倾销应诉结果。最后,企业在应诉时要重视团结作战,形成同盟,因为这不仅有利于信息收集与传递,还有利于解决困扰民营企业的应诉资金短缺等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更加关注民营企业,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使企业真正从该预警机制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和帮助,提高民营企业应对各类贸易摩擦的能力和积极性。建立和完善重要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出口国家和地区监测系统,一旦发现有竞价销售、扰乱出口秩序的情况,要及时做出反应和预警提示。
行业协会要真正承担起收集竞争情报、协调竞争秩序、沟通组织资源等职能,以此降低民营企业的应诉风险,提高民营企业的应诉速度和效率。并且,配合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对重点出口产品、敏感产品设置动态跟踪评估体系。此外,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本身丰富的人才资源,组织法律界和贸易界对相关的反倾销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贸易摩擦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分析支持。
参考文献
[1]Aitken and Outewicz.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EEC Trade with the Association of African Coun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s,1976:425-458.
[2]Ben J. Heijdra,Christian Keuschnigg and Wihelm Kohler. Eastern Enlargement of the EU:Jobs,Investment and Wel f are in Present Member Countries. 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718,2002.
[3]Claudia M. Buch and Daniel Piazolo.Capital and Trade Flows in Europe and the Impact of Enlargement. Kiel working paper No. 1001,2000.
[4]Hiro Lee and Dominique van der Mensbrugghe. Deep Integr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Nonmembers:EU Enlargement and East Asia. Kobe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 184,2006.
[5]Hiro Lee and Dominique van der Mensbrugghe. EU Enlargement and Its Impacts on East Asia. Journal o f Asian Economics,2004:843-860.
[6]Jarko Fidrmuc. Trade Diversion in the“Left-Outs”in Eastward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The Case of Slovakia.Europe-Asia Studies,1999:633-645.
[7]Jeffrey H. Bergstrand. 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67:474-481.
[8]Richard Baldwin and Daria Taglioni.Gravity for Dummies and Dum-mies for Gravity Equ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No.12516,2006.
[9]Rolf J. Langhammer and Rainer Schweickert. EU Integr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sian Economies:What We Know and What Not. Kiel working paper,No.1264,2006.
[10]Simon Evenett and William Hutchinson. 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Evidence.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49:489-490.
[11]Simon Evenett and Wolfgang Keller. On Theories Explaining the Success of Gravity Equation. Journal o f Political Economy,2002,110:281-316.
[12]Tamim Bayoumi and Barry Eichengreen. Is Regionalism Simply a Diversion?Evidence f 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EC and EFT A.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995.
[13]陈晓健.我国中小企业在欧盟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策略分析[D].天津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14]陈欣.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
[16]郭关玉.国际合作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欧盟合作:动因和条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7]胡振华,胡东滨.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果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4).
[18]姜玮.浙江对欧出口受欧盟东扩影响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9]姜艳霞.欧盟东扩对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李向阳.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2002(5).
[21]李雅源.浙江企业应对国际反倾销行为模式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2]李玉举.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兼论中国的战略选择和安排[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23]盛斌,等.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24]施敏颖.欧盟东扩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世界经济,2003(7).
[25]孙小中,马涛.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26]孙秀娟.民营企业应对反倾销之路[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5).
[27]孙永福.中国—欧盟: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发展[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28]唐宇.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现状与根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9).
[29]田东文,王方明.基于引力模型的双边贸易流量计量研究——对包含中国数据样本的适用性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
[30]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1]王大任.欧盟东扩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2]张彬,等.美国在N AFT A中的贸易创造与贸易:1994—2003[J].世界经济,2005(8).
[33]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4]赵伟,赵婷.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分析[J].浙江经济,2006(22).
[35]中国财经报道.出口大户生存调查[EB/OL].2009-10-20.
[36]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2008—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注释】
(1)本段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历年《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