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基础货币供求

经济基础货币供求

时间:2023-11-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学用GDP指标来反映市场经济整体运行的质量,用实际GDP指标的变动来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波动幅度。而且当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时国民收入在减少,经济运行质量在下降。因此,萨缪尔森指出,促进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GDP的稳定增长是宏观经济学追求的三大目标。因此,自由主义学派坚决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彻底回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萨缪尔森指出,新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念承袭了亚当·斯密古典主义的传统。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循环

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开篇,本章的主要内容有: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政府的经济职能;探讨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度量指标和核算方法;通过对国民收入循环的分析概括出国民收入总公式,作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工具。

在宏观经济学中,政府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理论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市场经济系统或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波动原因的探讨和分析为政府的行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帮助政府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尽到其责任。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现象的原因和原理,更好地预测经济运行的趋势,安排好自己投资和消费的决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系,从两个角度考察市场经济体系,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体上考察和说明市场经济系统的运行质量、波动原因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以促进市场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

宏观经济学是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背景下创立的。30年代世界范围的大危机使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质量受到严重损害,国民财富受到严重损失。所以,凯恩斯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探讨经济波动(危机)的原因和可能的反危机对策。经济学用GDP指标来反映市场经济整体运行的质量,用实际GDP指标的变动来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波动幅度。这样,将一个国家或地区10年、50年或100年的实际GDP指标的统计数据标在坐标曲线图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该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的波动及幅度,如图8-1所示。

图8-1 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从图8-1中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运行呈现周期性起伏波动的特征。依据经验可以知道,在经济运行的谷底,会出现市场价格低迷(通货紧缩)、生产过剩、工人失业和设备闲置等经济现象。而且当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时国民收入在减少,经济运行质量在下降。在经济运行的峰顶,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当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时,货币收入会迅速贬值,它意味着实际收入在迅速减少。因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这两种情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或失业)都意味着经济运行质量不佳,国民收入在损失和减少。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市场经济运行的起伏波动?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和失业?或者说如何消除市场经济运行的起伏波动,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就是宏观经济学首先要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萨缪尔森指出,促进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GDP的稳定增长是宏观经济学追求的三大目标。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现状

宏观经济学自1936年由凯恩斯创立,到20世纪80年代已基本形成了凯恩斯主义比较完整的宏观经济学体系。20世纪80年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对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凯恩斯主义由于无法解释“滞胀”现象的原因和找到解决“滞胀”现象的对策而陷入困境。同时各种自由主义学派兴起,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彻底回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长达30年的论战和混乱状态。用萨缪尔森的话说,宏观经济学除了在GDP的概念上没有分歧以外,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学问题都存在分歧和争论,宏观经济学至今仍处在混乱状态。

尽管西方经济学界学派林立,一片混战,但是根据各派分歧的根本点,可以把它们基本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有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罗伯特·索洛、弗兰科·莫迪、阿瑟·奥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另一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众多,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有:货币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供给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拉弗;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卢卡斯;弗莱堡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瓦尔特·欧肯;以及新自由主义的精神领袖哈耶克、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

两大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认为,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很好的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凡是市场能做好的事情都应该由市场来做。但是,市场经济制度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比如“胜者全得”的竞争原则导致市场垄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成员严重的利益冲突;外部性的污染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损害等;特别是经济周期波动和危机使国民财富遭到重大损失。由于市场经济体系本身无法克服这些缺陷,所以必须由政府承担起责任,运用相应的微观和宏观经济政策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消除或缓解经济周期波动,促进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因此,凯恩斯主义也被称为国家干预主义。

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完善和谐的系统,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供求会自动平衡。市场系统的供求机制会自发调节和解决一切经济问题,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运行。政府的干预越少,市场经济的运转就越有效率。因此,自由主义学派坚决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彻底回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萨缪尔森指出,新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念承袭了亚当·斯密古典主义的传统。

面对宏观经济学的混乱状态,要学好宏观经济学必须注意两个原则:

1.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依据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可知,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产生和决定不同阶段的经济理论和思想,它是对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另外,不同阶段的经济理论又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层次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中级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现在的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经济全球化阶段)三个阶段,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和现代凯恩斯主义在国际经济领域的扩展和发展,也即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三个阶段。因此,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本质上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它不代表当代经济学发展的主流。凯恩斯主义遇到困难并不意味着历史会倒退,而是表明随着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宏观调节政策仅限于一国范围之内已经不够了,需要向国际范围扩展。理解了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历史的联系,有助于我们系统理解经济理论发展内在的逻辑联系,不被学界混乱的表象所迷惑,造成逻辑和思路的混乱。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关于国家干预的经济学,自由主义既然反对国家干预,实际上它就没有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只属于凯恩斯主义。所以不要被西方经济学界的论战所干扰,首先应该系统了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2.注意理论的细节和研究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学的混乱状态表明宏观经济学处在一个突破和创新的时期,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经济理论的细节和研究方法。因为只有注意细节才能发现理论体系逻辑上的漏洞和缺陷,取得理论创新的学习成果。

三、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300年间,在凯恩斯以前的时代,政府是不干涉经济生活的。政府只承担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的责任,即只承担“守夜人”的职责。自凯恩斯主义开始,政府开始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缺陷并承担起了反危机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责任。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开了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先河。经过70多年的探索和混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和社会日益明确了政府应承担的主要经济责任和职能。一般来讲,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的社会职能

(1)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的职能,也即“守夜人”的职能。在亚当·斯密时代及很长的一个时期,人们认为政府只要尽到“守夜人”的责任,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责任,其他事不需要政府去做,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这就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对政府职能的看法。

(2)维护社会公正,是指保障社会公民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西方社会认为,人人生来平等,只有保障每个公民平等的社会权利,社会才是公正的。开始人们认为这个责任就该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应该建立起维护社会公正的法律秩序,后来人们认识到,这个责任应该由政府和公民共同承担,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恶劣的政府是应该由恶劣的臣民来负责的。当然政府还是应该负主要责任,在社会成员中,政府毕竟是强者。政府应和公众一道建立起一个独立于社会和政府的法律机构,来维护社会的公正。

2.政府的经济职能

提高经济效率和增进经济平等或公平是在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系统的缺陷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重要的公共经济部门后,认为政府应承担的两项经济职能。在宏观层面上,尽管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反经济波动,但效率和公平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上仍然是政府关注的目标。

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指政府应承担起对付经济危机的责任,采取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手段消除或缓解市场经济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以提高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市场经济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不仅可以避免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损失,还可以促进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西方学者认为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追求的三大目标。可见政府这一职能的重要意义。

提高国民经济的生存质量是指政府在公共资本的积累(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国民教育、公共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应承担起责任,这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生存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近两个世纪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大气变暖、物种灭绝、生态恶化,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认为政府应在这方面承担起责任,以保障国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经济政策是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政府提出的一个新的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和协调中,政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竞争角色,成为一国经济的代表。在国际竞争的世界市场中,政府应该依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以提高本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并制定相应的国际竞争战略和政策,争取本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也要承担起对国际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帮助政府承担起经济职能的责任是宏观经济学的任务。因此,可以把宏观经济学追求的目标概括如下:

(1)保持价格稳定。探讨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机制,为政府消除通货膨胀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实现充分就业。探讨造成生产过剩危机和失业的原因,为政府的反危机政策提供依据。

(3)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探讨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机制,促进实际GDP保持与潜在GDP的同步增长。

(4)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国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国民经济的生存质量。

(5)有利有节地参与国际竞争并承担国际社会的责任。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总量指标

我们已经知道市场经济系统是个自主循环和运行的经济系统。那么如何判断市场经济运行的质量呢?我们需要一套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指标体系,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通过体温、血压、脉搏几项指标就能基本判断病人身体的基本质量状况一样,通过这套指标体系可以基本判断市场经济系统运行的质量、异常情况等。本节我们就来讨论这套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学将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定义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经济社会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在一国之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劳务和资本品)的价值总和。GDP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质量的一个基本度量指标。

GDP是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核心的总量指标,其他指标都是由GDP派生出来的。搞不清楚GDP指标的含义,整个宏观经济学都会理不清楚,所以理解GDP指标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什么是最终产品?为什么将GDP定义为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有什么意义?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以皮鞋的生产为例。一双皮鞋从生产到消费者手里要经过养牛场生产出牛皮,皮革厂把牛皮加工处理成制鞋的鞋料,制鞋厂生产出皮鞋,售鞋商销售给消费者等诸多环节。假定养牛场以30美元的价格将牛皮卖给皮革厂(牛皮是初级产品,其全部成本都是新生产价值,假定一双皮鞋的牛皮成本为30美元,这30美元也是养牛厂的新增价值);皮革厂将牛皮加工成鞋料,以50美元价格卖给制鞋厂,皮革厂扣除30美元牛皮的价值,新生产价值,即增值为20美元;制鞋厂制成皮鞋以80美元价格卖给售鞋商,制鞋厂扣除50美元鞋料的价值,增值30美元;售鞋商以90美元价格卖给消费者,售鞋商扣除80美元皮鞋的进货价值,增值10美元。皮鞋到消费者手里被消费掉,所以是最终产品。而牛皮、鞋料等则是中间产品。那么,皮革厂、制鞋厂、售鞋商为什么会有价值增值呢?因为他们在把牛皮加工制造成皮鞋和销售给消费者的活动中,像养牛场一样,也要消耗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就是说,他们也要雇用劳动、使用机器设备、租用场地,他们支付的工资、利息、租金等,构成他们的生产成本和新生产价值。

为什么将GDP定义为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我们把生产皮鞋的各中间环节的产品价值相加与生产皮鞋的各中间环节的价值增值部分相加做一个比较:

30$+50$+80$+90$=250$

30$+20$+30$+10$=90$

把生产皮鞋的各中间环节的价值增值部分相加正好等于一件最终产品的市场卖价。可见,把GDP定义为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是因为GDP这个指标要反映一个经济社会一定时期所有企业(不论是生产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的企业)新生产价值的总和,即价值增值部分的总和。这个价值增值部分的总和就是一个经济社会的总产出。因此,GDP的增长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国家一年的GDP是多少是指这个国家所有企业的新生产价值或总产出是多少,是指这个国家一年新生产的总价值是多少。GDP或总产出不是指一国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的总和,而是指一国所有企业在生产中新增价值或新生产价值的总和。

此外,全面理解GDP的概念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说明: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即市场成交值概念

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通过合法的市场交易价格计入国民收入账户的。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活动无法计入GDP。

2.GDP计量的是最终产品价值

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以避免重复计算。可见,市场交易的价值总额,并不就是GDP总值,例如,如果把制鞋的各中间环节的产品价值相加,市场交易总额为:30+ 50+80+90=250(美元)。计入GDP的只是90美元最终产品价值。

3.GDP是计划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例如,某企业年产300万美元的产品,只卖掉200万美元产品,所剩100万美元的产品则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计入GDP。相应地,虽然生产300万美元产品,却卖掉350万美元产品,计入GDP的仍是300万美元产品,只是库存减少50万美元产品。这个细节只是为了GDP核算方法的需要和方便,而不影响GDP是市场成交值的概念。

二、GDP和GNP的差异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本国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包括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劳务和资本品)的价值总和。

GNP与GDP的差别在于,GNP包含着本国公民和资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GDP包含着外国公民和资本从本国获得的收入。或者说,GNP是一个国民概念,它指一国国民在世界范围内生产的国民收入;GDP是一个国土概念,它指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所有企业(无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生产的国民收入。例如,一家在中国生产的美国公司所获得的利润构成中国GDP的一部分,因为这些价值是在中国生产的;这些利润却是美国GNP的一部分,因为这是美国人的资本的收入。同样,一家在美国开业的中国公司的收入构成中国GNP的一部分,但却是美国GDP的一部分。

某国的GNP和GDP的差额与外国人所获得的净收入是相一致的。当某国的GNP大于GDP时,表明本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反之亦然。某国的GDP减去国外要素净支付(本国公民和资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减去外国公民和资本从本国获得的收入)即为某国的GNP。

在1991年以前,美国都是使用GNP指标,用GDP指标取代GNP,根据多恩布什和费希尔的说明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直到1991年11月以前,美国都是以GNP作为对经济中产出的基本衡量指标,转而使用GDP是出于如下三个理由:一是大多数其他国家都使用GDP,这使得国际间比较变得容易些;二是由于国外净收入的数据不足,GDP则较易衡量;三是相对于GNP而言,GDP是对经济中就业潜力的一个较好的衡量指标。对美国来说,GDP和GNP之间的差异非常小,在分析美国经济时用GDP就没有什么差别,而对其他一些经济来说,这个差别是相当大的。例如,加纳1990年的GDP是GNP的103.7%;瑞士1990年的GDP是GNP的95%。”[1]

三、GDP的增长率、名义GDP和实际GDP

GDP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基本度量指标,它是通过GDP的增长率来反映经济运行质量的。当一国一年的GDP是增长的,那就表示该国一年新生产的价值或财富在增加,经济运行的质量基本上是好的。当一国一年的GDP增长率在下降或者是负值,那就表示该国一年新生产的价值或财富在减少,经济运行质量在下降。

由于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即市场成交值概念,当观察GDP的增长或变动时就会发现,GDP的变动是由于两个因素的变动:一是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量的变动;二是产品价格的变动。可以设想,某国两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量相同,但第二年的价格上涨了一倍,那么该国第二年的GDP就是第一年的两倍。可见,考察GDP的增长,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是有实际意义的。为此要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

1.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定义

名义GDP是指在核算期内以该期价格计算的(或以现值货币计算的)最终产品价值。一般来讲,各国公布的当年GDP都是名义GDP。

实际GDP是指以不变价格或基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价值。将名义GDP折算成实际GDP要使用一般价格指数这个工具,所以一般价格指数也称GDP折算指数或GDP紧缩指数(GDP deflator)。例如,假定以1990年的价格为基年价格或不变价格,那么1990年一般价格指数为100%或1,如果1983年一般价格水平比1990年低15%,那么1983年一般价格指数为85%或0.85;如果1998年一般价格水平比1990年上涨了50%,那么1998年一般价格指数为150%或1.5;这样,把各年的名义GDP除以各年的一般价格指数,就得到各年的实际GDP。用公式表示:

2.衡量GDP增长率的三种方法

衡量GDP的增长率,可以衡量名义GDP的增长率、实际GDP的增长率,以及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它们分别有不同的经济意义。

如果要计算1998年GDP比1997年增长了多少,简单的公式为:

其结果为一个百分比,它表示1998年GDP比1997年增长或下降了百分之几。

多恩布什和费希尔测算了美国1980~1992年GDP的增长率,结果见表8-1。

表8-1 衡量GDP增长率的三种方法

注:1.名义GDP和实际GDP两栏的单位为10亿美元,人均实际GDP单位为美元。
2.实际GDP和人均实际GDP以1987年为基年价格计算。

名义GDP增长率的经济意义在于它可以反映一定时期价格水平变动对GDP的影响。从表8-1中看到,1980~1992年名义GDP的年均增长率比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平均高4.6%,这个差额来自价格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百分比。该例子说明,那一时期,美国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6%。通货膨胀率也意味着货币财富的贬值率,通货膨胀率过高,意味着货币财富贬值迅速,经济运行质量下降。

实际GDP增长率的经济意义在于它反映一个社会实际产出的增长。经济的增长率是指实际GDP的增长率,它排除了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能反映一个国家实际物质财富增长和变动的水平。

人均实际GDP指标的意义在于反映社会国民福利水平的变动。例如,如果一国某年实际GDP增长了2%,但人口却增长了4%,那么即使该国GDP在增长,而该国的国民生活水平却在下降。人均实际GDP指标用实际GDP总额除以人口数量获得。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低于实际GDP增长率,意味着社会存在失业、人口增长较快或人均生产率下降等。可见,仅用GDP增长水平判断经济运行质量还是不够全面的,还需要综合考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两个指标。

四、价格指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或平均)价格水平上升的百分比。与通货膨胀率的概念相对应,通货紧缩率则是指一般(或平均)价格水平下降的百分比。一般价格水平是指成千上万种物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水平。经济学用价格指数这个工具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萨缪尔森给价格指数下的定义是:价格指数是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

常用的价格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CPI),它是对有代表性的数百种消费品的价格经过加权平均后的价格指标;生产价格指数(PPI),它是对生产和批发环节的有代表性的几百种原料、半成品等价格经过加权平均后的价格指标;GDP紧缩指数是GDP所有组成部分的消费品、资本品、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指标。

最常用的反映通货膨胀率的指标是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面以CPI为例来说明如何计算CPI指标及如何用CPI衡量通货膨胀率。

CPI测度的消费品有数百种。例如,美国的CPI指标测度的是普通城市居民最常用的476种消费品的平均价格。为分析简便,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三种消费品,食物、住房、衣服,又假定消费者在食物上的花费占其全部支出的20%,住房上占50%,衣服上占30%。这个百分比就是加权平均的权数。

以1998年为基年,基年的每种商品的价格指数都为100%,简写为100,这样1998年的CPI=(0.2×100)+(0.5×100)+(0.3×100)= 100;假定,1999年食品价格上涨2%,其指数升至102;住房价格上升6%,其指数升至106;衣服价格上涨10%,其指数升至110。我们来计算1999年的CPI:

1999年CPI=(0.2×102)+(0.5×106)+(0.3×110)= 106.4

1999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可见,用CPI表示的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为:

当年的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意味着货币财富的贬值率。通货膨胀率过高,意味着货币财富贬值迅速,经济运行质量下降。通货紧缩则意味着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低迷。经济运行质量也不佳。

五、失业率和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GDP

一国的劳动资源或劳动力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西方国家在计算失业率时,首先将一国的成年人口分为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其次又将劳动力人口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就业和失业的定义为:有工作的人是就业人口。没有工作而在寻找工作的人是失业人口。没有工作但不找工作的人不属于劳动力,也不属于失业人口。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就是说,失业率不是指失业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率,而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率。

当经济社会存在较高的失业率和设备闲置,实际GDP的增长就没有达到它的潜在水平。它意味着经济运行质量不佳,社会存在资源浪费。社会本来可以生产出来的财富,却没有生产出来,这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讲是不经济和低效率的。

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GDP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如劳动、资本、土地被充分利用所能生产的GDP。这是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和目标。一个高质量、高效率运行的经济社会,应该是价格稳定(没有通货膨胀或低通胀率)、充分就业(资源充分利用,没有失业或最低失业率)和GDP的增长达到它的潜在水平,这就是宏观经济学的三大目标。

六、几个相关的国民收入总量指标

理解了GDP的概念以及GDP和GNP差异,现在用1991年美国《当今商业综览》的资料来说明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PDI各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表8-2中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是指本国公民和资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减去外国公民和资本从本国获得的收入,所以称为净收入。这个净收入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表8-2 1991年GDP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社会在生产新增价值的过程中要损耗资本的价值,从GDP中减去资本损耗价值,意味着从社会新生产的价值中用一部分补偿损耗掉的资本价值。剩下来的称为国民生产净值NNP,它表示一个经济社会一定时期净增加的价值。

从NNP中减去间接税(政府收入),就得到国民收入NI,它是指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获得的工资、利息、租金的总和。

从NI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和个人的社会各种保险、保障缴款;加上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各种福利、退休金等转移支付,就构成居民个人收入总额PI。

从PI中减去个人所得税(政府的收入)和非税支付,就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PDI。它是社会公民可支配的收入或货币购买力的总额。

以上指标统称为国民收入总量指标。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

既然GDP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新生产价值的总和,那么从逻辑上核算GDP就把最终产品的价值加总求和就可以了,但在实际操作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件产品是否是最终产品,不取决于产品本身的性质,而取决于产品的最终用途。例如,一吨煤如果居民购买用于取暖做饭的燃料消费,它就是最终产品,如果工厂购买用于动力燃料,它就是中间产品;一件上衣,如果居民买来穿,它是最终产品,如果企业买去当工作服发,它就是中间产品;一个面包,如果居民买来吃,它就是最终产品,如果企业购买用于员工的免费午餐,它就是中间产品;甚至原料、半成品这些不能消费的物品,如果用于出口,卖到国外,它就是最终产品。再比如在饭店吃的一顿大餐,它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关键在于看谁埋单,如果是消费者自己埋单,它就是最终产品;如果是哪一个公司的老总埋单,并回公司作为招待费报销了,这顿大餐就成了中间产品。因为,它作为招待费进入公司的经营成本。可见,就产品本身来看,面对市场上成千上万种产品,无法区分哪些是最终产品,哪些是中间产品,直接核算最终产品价值是无法操作的。经济学必须考虑寻找间接核算的办法。

一、用支出法间接核算GDP

支出法也称产品流动法。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用将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求和的办法来间接核算GDP。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因为GDP是市场价值概念,即市场成交值概念,在最终产品供求双方的成交额中,产出价值总额也就等于需求支出货币的价值总额。

供给方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需求购买方支出货币的价值

因此,无法直接测度最终产品或产出总额,但可以测度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额来间接核算GDP。但最终产品的购买者不等于最终产品的创造者,最终产品是企业生产出来的。

哪些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呢?

1.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用C表示)

包括居民个人在耐用消费品(电视、汽车等)和非耐用消费品(食物、衣着等)及劳务(医疗、理发等)消费上的支出总额。购买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该项之内,而算作投资。该项核算表明,居民个人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一律视为最终产品。

2.国内私人投资支出总额(用I表示)

投资支出是指私人和企业对资本品的购买支出总额,包括住宅、厂房、设备、机器、存货等。资本品被看作最终产品,是因为它与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区别在于,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生产中一次被消耗掉,而资本品则是部分地被消耗,即折旧。由于这一特点,当年的投资支出总额即总投资又被分为重置投资(补偿当年消耗的资本部分)和净投资两部分。例如,某国当年的投资支出总额为1000亿货币单位,其中补偿旧资本损耗(折旧)300亿货币单位,称为重置投资,剩余700亿货币单位则为社会当年净增加的投资,称为净投资。所以总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

存货指企业当年生产出来没有销售掉的产品,用支出法核算GDP把它视作企业自己买下的库存,列在投资支出中核算。

3.政府购买支出和投资总额(用G表示)

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的物品(办公物品、设备等)、劳务(政府各级官员、公务员、警察等的工资、津贴支出)和公共资本投资(市政、道路等的建设投资)的支出总额。

政府购买支出一项比较复杂,分歧和问题也较多,需要详细讨论。

首先,政府购买支出来自政府的税收,因此,政府购买支出与经济社会不是交换关系,而是无偿征收关系。就是说,政府的购买行为只不过是把征收的货币税改换成征收物品和劳务税而已。因此把政府购买支出总额计入GDP就以为政府各级公务员、军队、警察的劳务也创造GDP,这是误解。他们不创造GDP,他们是纳税人供养的政府职能人员。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支出是纯粹的消费支出。因此,政府购买的任何物品都被视为最终产品。但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并不等于最终产品的创造者。

其次,西方学者认为政府公务人员、警察等的劳务也创造GDP的理由之一是,私人业主雇用的保安人员的劳务创造GDP,这和私人业主向政府纳税、委托政府雇用警察、军队为私人业主提供保安和安全服务的道理是一样的。这种观点忽视了商务劳务和政府劳务的一个重要区别。价值是商品的属性,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从事商品生产和具有商业性质的劳务活动才创造价值和GDP。政府公务人员的劳务是执行政府管理职能,它不是商务劳务,所以它不创造价值和GDP。克林顿政府上台,立即大规模裁减政府机构人员,此举是消灭美国历届政府积累的天文数字的财政赤字和保持美国低通胀率、持续90个月强劲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认为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拉动GDP增长,对GDP有贡献。有贡献不等于创造GDP,而且对这个观点要做具体分析。政府支出中要区分消费性支出(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和生产性支出(公共资本、基础设施的投资),消费性支出实质上是将货币税改征为实物税,并给经济社会留下一个多余的货币额,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一个纯粹的扣除,还会导致通货膨胀;生产性支出则会纳入经济社会的生产循环,促进GDP的增长。

最后,政府支出的另外两项需要特别说明。一项是政府的转移支付支出,即发放的救济金、补助、福利金等。这部分支出不在政府支出项目下计入GDP,是因为救济、福利金是发给无收入或低收入居民个人的,这部分政府支出会直接转化为无收入或低收入居民的个人消费支出。因此,它在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中已计入GDP了,这里就不再重复计算了。另一项是政府购买劳务的支出,即政府支付给各级官员、公务员、警察、军人的工资、津贴支出。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部分支出不应该作为政府购买支出计入GDP,因为,这部分支出作为公务员、警察等的工资收入立即转化为他们的个人消费支出,这已在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中计入GDP了,再计入就是重复计算。从支出法的角度看,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

4.净出口

净出口是指进口和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额,M表示进口额,则(XM)就是净出口。因为出口表示本国产品卖到国外,其收入被视为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计入购买本国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以上四个项目表明,个人购买的消费品和劳务,私人投资生产资本品过程中购买的各种原材料,政府购买的消费品和原材料(公共资本品的投资),以及卖到国外去的产品、半成品、原材料等,一律视为最终产品。

把以上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可表示为:

GDP=C+ I+G+(X-M)

二、用收入法间接核算GDP

收入法也称成本法。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将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的收入加总求和的办法间接核算GDP。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因为GDP表示的是一个经济社会的产出,即新生产价值。仍以前面皮鞋生产企业为例,企业会有产出是因为它投入了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一方面创造出新增价值产品,另外,这些新增价值产品的价值又以货币形式转化为各要素的收入,因此,收入=产出。

为了理解收入=产出的关系,以某企业的收入产出报表为例来说明。

从表8-3中看到,企业产出(增值产品)的价值正好和企业各要素收入相等。一个企业是这样,全社会也是这样。所以,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将社会纳税前的工资总额、利息总额、地租总额及企业未分配利润等加总求和来核算GDP。

表8-3 某皮革厂的产出收入报表

GDP=工资总额+利息总额+地租总额+利润总额

用收入法核算GDP,还有些细节需要说明。

1.工资

包括工资收入者所得工资、其他补助及福利项目的收入,还包括个人必须缴纳的所得税等直接税。

2.利息

包括个人和公司存款的利息收入。政府公债利息不包括在该项目内,它被视为政府转移支付。

3.租金

包括土地、房产等出租人所得的租金收入及专利权、版权等收入。

4.利润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未分配利润是留存于企业用于再投资的部分,被称为公司净储蓄。与此类似的一个项目是折旧,折旧是公司从利润中提留的资本损耗部分,用于更新资本的重置投资部分,在更新前被存留于企业,也是企业收入的一部分,只是用收入法核算GDP,把折旧部分作为一个单项列出。

5.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该项包括个人经营的小业主、农户、医生、律师等业主的收入。因为小业主经营,其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不好区分,统称为小业主收入。

6.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是指企业支付的退休金等;企业间接税是指企业缴纳的营业税、产品税等,它构成政府收入。用收入法核算,这些项目也都算作企业纳税前收入的一部分计入GDP。

这样,从核算细节的项目上,用收入法核算GDP,有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包括小业主收入)+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折旧。由于支出法和收入法都是间接核算方法,所以用两种方法核算的结果往往不一致,还要加上统计误差,如表8-4所示。

表8-4 1996年美国GDP

资料来源: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在收入法核算的GDP各项中,企业间接税及个人和企业收入中缴纳的所得税等直接税部分构成政府的税收收入(用T代表),剩余的收入从最终用途看,一部分是用于消费(再加上政府转移支付的部分),仍用C代表,剩余的部分则用于储蓄(用S代表)。因此,用收入法核算GDP可表示为以下公式:

GDP=C+S+T

三、GDP的总公式

通过用两种方法核算GDP,可以得出GDP的总公式:

C+ I+G+X≈GDP≈C+S+T+M

公式的左边是用支出法核算的GDP各项。总支出也就是总需求,因此公式左边也可看作总需求各项。公式的右边是用收入法核算的GDP各项。另外把(XM)中的M移到右边成为正值,总公式的等号也相应变为约等号。由于收入等于产出,总产出也即总供给,因此,右边各项也可看做总供给的各项。可见,由于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在国民收入总公式上,也即GDP的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总量平衡关系。

最后,对于总公式还要说明一点,如果把政府转移支付(用R表示)考虑进总公式,那么总公式可表示如下(注意根据在支出法中对转移支付的说明,消费C项中已包含了R部分):

(C+R)+ I+(G-R)+X≈GDP≈(C+R)+S+(T-R)+M

这样,等式两边正负R相抵,总公式还是可以表示为:

C+ I+G+X≈GDP≈C+S+T+M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循环

通过说明GDP的核算,已理解了GDP这个总量指标从各个角度所体现的总量关系。本节再从总量循环的角度(即物品的循环和货币的循环)考察GDP的运动,会有新的发现。

一、两部门循环模型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先不考虑政府部门的收支活动(T、G),不考虑进出口贸易(X、M),那么GDP的循环运动就在两个部门(企业部门、公众部门)间进行,相应GDP公式就简化为:

C+ I=GDP=C+S

当说一个经济社会一年产出1000亿GDP时,一方面意味着该社会的企业部门产出价值1000亿的实物产品和劳务(最终产品);另一方面,由于产出=收入,它意味着该社会的公众部门(各生产要素的供给者)获得1000亿的货币收入。所以,图8-2连接企业部门、公众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循环模型中,内圈的线条箭头代表物品的循环,外圈的线条箭头代表货币的循环。

图8-2 两部门收入循环模型

在循环的上部,公众部门通过要素市场向企业部门提供价值1000亿的劳动、资本、土地等各要素的供给,企业部门支付1000亿货币的工资、利息、地租支出购买这些要素。通过市场交换,价值1000亿的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实物进入企业部门从事生产。价值1000亿的货币以工资、利息、地租的形式进入公众部门构成公众部门1000亿的货币收入。在循环的下部,企业部门生产的价值1000亿的最终产品提供给产品市场;公众部门则用1000亿货币收入购买价值1000亿的产品和劳务。产品全部卖掉,1000亿货币作为企业部门的销售收入又回到企业部门,价值1000亿的实物产品进入公众部门消费。GDP能够正常地循环。

现在分析储蓄和投资。由于分析是抽象分析,所以假定银行获得的储蓄都来自公众部门,企业的投资都来自银行贷款。

假定公众部门将货币收入中的200亿货币不用于消费,而是储蓄到银行,那么这200亿货币就流出了GDP的循环,所以,储蓄称为国民收入循环的“漏出”。如果这200亿货币停留在银行,没有贷出去,那么国民收入循环流中就少了200亿货币,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显然,这意味着产品市场上有200亿的实物产品卖不出去。因为产品市场上有价值1000亿的实物产品,而公众部门只支出了800亿货币购买800亿价值的产品消费,其结果就意味着有200亿价值的产品过剩。一部分企业会由于收不回流动资金而停业,工人则会失业,GDP就不能正常循环,只能均衡在800亿的水平上。在低水平的均衡上,社会存在失业和设备闲置。存在失业GDP怎么还是均衡的呢?因为GDP是市场价值概念,200亿货币留在银行,200亿实物产品不能成交,出现过剩,GDP的成交值只有800亿,这800亿的GDP因为是成交值,所以是均衡的,只是均衡的水平较低。

如果银行将这200亿货币贷给企业投资,这200亿货币就又流回到国民收入循环。所以投资被称为GDP循环的“注入”。这200亿货币流入循环系统,那么国民收入循环中的实物产品和货币在价值量上又平衡了,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国民收入又能正常循环,并均衡在1000亿的水平上。失业和过剩就会消失。

如果银行吸收了200亿的储蓄,但贷给企业投资的金额为100亿,另100亿贷不出去,积压在了银行。就是说,投资(100亿)<储蓄(200亿),结果和200亿储蓄停留在银行对国民收入循环的影响一样。国民收入循环中实物产品价值有1000亿,而购买这些实物产品的货币收入只有900亿。其结果是价值100亿的实物产品过剩,卖不出去。生产这100亿实物产品的企业流动资金收不回来,被迫停业,工人失业。GDP只能均衡在900亿的低水平上。

如果银行贷给企业投资的货币金额不仅是储蓄吸收的200亿,而是400亿(银行的贷款资金不仅来自储蓄,还有自有资金),即投资(400亿)>储蓄(200亿)。国民收入循环中的实物产品价值只有1000亿,货币收入或货币购买力现在是多少?公众部门储蓄的200亿,银行通过贷款投资渠道又注入了国民收入循环,而且还多注入了200亿。这样,国民收入循环中的货币收入或货币购买力是1200亿。1200亿的货币购买力购买价值1000亿的实物产品,其结果是实物产品的价格平均上涨20%,或一般价格指数上涨20%,经济社会会出现20%的通货膨胀。名义GDP会在1200亿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实际GDP只有1000亿,名义GDP超过实际GDP 200亿是因为社会出现了20%的通货膨胀率。

因此,从两部门循环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两部门收入循环的条件下,当投资小于储蓄时,I<S,国民收入循环会出现生产过剩和失业;当投资大于储蓄时,I>S,国民收入循环会出现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因此,GDP正常循环的条件之一是投资=储蓄,即I=S。

以上西方经济学的两部门循环模型分析只是考虑了实物产品和货币收入在价值总量上的平衡。它的缺陷是没有考虑产品结构的平衡。例如,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生产的资本品过多,消费品过少,那么即使实物产品和货币在价值总量上是平衡的,也会出现资本品的局部过剩和消费品的局部不足,一方面一些生产资本品的企业会由于生产过剩而停产或失业;另一方面,消费品市场会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升。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讨论的就是在盲目生产条件下,由于固定资本更新周期不同引起资本更新比例变动所导致的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比例失衡,两大部类交换困难,从而出现生产过剩危机和经济波动。当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严格以销定产、按销售合同确定生产计划会减少盲目性和缓解这种情况。但从总量循环上看,宏观经济波动经常使合同难以执行,因此,产品结构平衡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三部门循环模型

在两部门循环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收、支活动就成为三部门循环模型。它对应的GDP公式为:

C+ I+G=GDP=C+S+T

图8-3 三部门收入循环模型

政府的收支活动对GDP循环有什么影响?一方面,政府向企业和公众征税,构成政府的收入,这就把一部分货币从国民收入循环中抽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消费和投资支出又将这部分货币注入国民收入循环。因此,政府收支活动与储蓄、投资活动对GDP循环的影响是一样的道理。假定,政府征收了200亿的货币税收,但只支出了100亿,就是说政府把100亿货币留在手中(财政盈余),那么GDP循环中货币就少了100亿,就有100亿价值的实物产品卖不出去,出现产品过剩和失业;如果政府征收了200亿税收,却支出了300亿(财政赤字),那么GDP循环中实物产品的价值量就小于货币价值量,循环中货币过多,1100亿货币购买价值1000亿的实物产品,其结果是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升10%。如果政府征税200亿,又支出200亿,那么国民收入循环中货币价值量与实物产品价值量相等,GDP循环就正常运行,失业和通货膨胀都不会出现。

可见,三部门循环分析可以得出国民收入正常循环的第二个条件:政府收支平衡,即G=T。

三、四部门循环模型

在三部门循环的基础上,再加上国际贸易活动(进出口)(称为国际部门),就成为GDP的四部门循环模型。其对应的GDP公式为:

C+ I+G+X≈GDP≈C+S+T+M

由于只是抽象地分析国民收入物品和货币的循环,所以把国际贸易加入这个循环要有两个假定:第一,不考虑国际间汇率的差别,即假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是相同的货币,汇率为1∶1。第二,不考虑政府的关税活动,即假定国际贸易是没有限制的自由贸易。

现在分析进出口对GDP循环的影响。假定该经济社会将生产的价值1000亿产品中的200亿实物产品出口到国外,收回200亿的货币收入,没有进口。那么国内GDP循环中,只剩价值800亿的实物产品,而货币却有1200亿。结果会出现50%的通货膨胀率。

假定该经济社会将1000亿货币收入中的200亿货币从国外进口价值200亿的实物产品,没有出口,那么,200亿货币流到国外,200亿实物产品进入国内循环。GDP循环中,货币数量只剩800亿,而实物产品价值却有1200亿,其结果是30%的实物产品过剩,卖不出去。

如果在上面第一种极端情况下,将出口收回的200亿货币收入再从国外进口价值200亿的实物产品,即出口=进口,那么国内GDP的循环中实物产品的价值量=货币价值量,循环正常进行,没有通胀和过剩。从四部门循环分析中,可以理解为什么各国都严厉打击走私活动。走私是货币通过“黑道”流到国外,实物产品也通过“黑道”流入国内市场。由于走的是“黑道”,政府无法知道其交易的数量是多少。例如,假定走私的规模是100亿,就意味着有100亿货币流到国外,100亿实物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这样在国民收入循环中,货币只有900亿,实物产品则有1100亿,其结果是200亿的实物产品过剩。因此,走私活动会严重损害国民收入总量平衡。

因此,以四部门循环分析又得出GDP正常循环的第三个条件:进出口贸易平衡,即X=M。

四、国民收入总公式的意义

在国民收入总公式中,不考虑等式两边的C项,等式两边就各剩下三项。从国民收入循环分析中得出上述三个等式是GDP正常循环的条件。所谓正常循环的条件,也就是GDP均衡的条件,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条件。但是这三个条件是从GDP定义本身,从理论分析上概括出来的。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这三个条件又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出现失衡的三个环节。例如,当经济运行低迷,投资机会不多的情况下,银行吸收的储蓄并不一定能全部贷出去转化为投资,投资和储蓄并不一定相等,I<S,总需求小于总供给,GDP也只能均衡在较低的水平,社会存在失业和设备闲置。再如,经常从政府年度报告中听到当年财政出现赤字或盈余,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或顺差等。可见,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政府收支不一定平衡对外贸易也不一定平衡。那么,国民收入总公式的分析又有什么意义呢?

1.国民收入总公式分析的第一个意义是从理论上概括出了GDP稳定增长的三个条件

从理论上说,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只要实现I=S、G= T、X=M这三个条件的平衡,经济社会就能实现价格稳定(没有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没有失业)的GDP的稳定增长,也就是实现GDP的增长达到潜在的充分就业的GDP的增长水平。

2.国民收入总公式分析的第二个意义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GDP增长中的失衡状态做了初步的诊断

从GDP循环分析中,可以理解当I<S或I>S时,当X<M或X>M时会对GDP的总量平衡关系,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产生什么影响。例如,当I<S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社会会出现生产过剩和失业。这样,当经济运行出现失业,通货膨胀或实际GDP水平下降,就会初步判断可能会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说经济运行在哪个环节上“生病”了。

3.国民收入总公式分析的第三个意义是为政府这位“医生”监护国民经济健康成长和稳定运行提供了思路和手段

在GDP总公式中,政府收入和支出,即T和G两项是政府可以自主运作的,而其余各项C、I、S、X、M则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和运作的。这样当市场经济系统的运行出现失衡或波动时,即经济运行出现失业、通货膨胀和GDP下降等不健康状态时,政府可以通过收入和支出政策来调节和平衡失衡的总量关系,促进市场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例如,当I<S时,经济会出现失业和GDP均衡水平下降,那么政府可以采取扩大公共投资即增加政府支出的手段,使G>T,来平衡总量关系。再如,当X>M时,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政府支出的办法,使G<T,或者利用关税政策调节进出口数量、品种来平衡总量关系等。

以上三点就是GDP总公式分析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GDP是一个经济社会一年新生产价值的总和,它是对经济运行质量的一个基本度量指标。通过对GDP核算和循环的分析概括出了GDP的总公式,并对总公式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进行了说明,从而为以后各章讨论总量关系的细节和政府的政策作用提供了思路和铺垫。

本章总结和提要

经济学家用GDP、通胀率、失业率等指标衡量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变化。特别是实际GDP指标,它不仅反映经济社会实际财富的变动,由于它是个市场成交值概念,这个指标本身又体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总量平衡关系。经济学家用GDP指标的两种间接核算方法概括出国民收入总公式,通过对国民收入循环的分析,说明了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的条件,以及总量失衡的初步原因和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

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对我们的经济生活有什么意义?

2.你如何评价现代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根本分歧?

3.经济学用哪些指标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这些指标有什么意义?

4.仔细分析和说明GDP、名义GDP和实际GDP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GDP的区别和联系。

5.用支出法间接核算GDP的原因和思路是什么?

6.经济学是怎样概括出国民收入总公式的?

7.走私对国民经济总量关系有什么危害?

8.说明国民收入总公式分析的意义。

【注释】

[1]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