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流派的代表作——《马克思论人》中译本序言[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流派与西方人本主义流派无疑有密切的关系,前者也可以说是后者的一些分支,前者往往是从后者演变而来的,例如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自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自存在主义,但它们同一般的西方人本主义流派比较起来,也有差别。比较明显的差别有三:
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流派不讳言它们同西方哲学流派的血缘关系,但它们还宣称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别强调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主要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它们思想的主要来源。而一般西方人本主义流派则公开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流派继承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历史观,以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和恢复的公式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赞赏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而一般西方人本主义流派大都放弃了这个历史观公式。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流派运用异化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社会制度进行了尖锐的甚至激烈的抨击,对社会主义目标作了人本主义的论证,而一般西方人本主义则是肯定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
弗洛姆于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论人》一书中相当典型地体现了以上几个特点。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从书名可知,这是一本介绍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书,更确切一点说,是介绍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书。为了强调表明本书作者所介绍的确实是马克思的思想,他完整地摘录了马克思《手稿》中的有关言论,一起出版。
本书除了有一个简短的前言以表明作者的指导思想而外,共有八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第二、第三章都比较短,一般地说明了作者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第四、第五、第六章是本书的主要部分,比较长,分别论述了作者所理解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异化、社会主义的观点,即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第七、第八章强调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一贯性。
本书对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介绍是相当系统的,但仔细研究就清楚,本书作者所阐述的实际是作者本人的思想,并不全是马克思的思想。大家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看成人的本质,而本书却认为在马克思那里,不变的或固定的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尽管本书也承认劳动是人的本质,食欲和性欲的表现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书作者认为,“在马克思那里,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异化的历史。他的社会主义概念就是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就是人回归到他自身,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本文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本书)。这种理解同马克思《手稿》中的基本公式是一致的,但马克思所谈的异化是劳动异化,不是任何异化,而本书作者则大大扩大了异化概念的范围。作者认为普遍存在着一种对马克思的误解:“有些人相信,马克思所说的主要是对劳动者的经济剥削”,而本书作者认为“他主要不是关心收入的平等。他所关心的是使人从那种毁灭人的人性、使人变形为物、使人成为物的奴隶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作者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作者撇开经济制度不谈,而泛泛地谈论异化就是人通过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而制造统治自己的主人,“我们自己创造出的物和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我们的主人,这是马克思所未能预见到的;可是没有什么比下述事实更加突出地证明了他的预见:在今天,全人类都成了它自己创造出的核武器的囚犯,成了同样是它自己创造出的政治制度的囚犯”。不错,马克思有不少言论谈到物对人的统治,但问题在哪里呢?难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和工业不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力和强大的表现,反而是人类愚蠢的自掘坟墓的行动吗?当然不是,马克思一生全力以赴加以抨击的是私有制,正是在私有制下,物才统治了人。马克思经常提醒人们,要在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后面,看到人与人的关系。人在实践中犯了错误,往往创造出与自己对抗,甚至统治自己的东西,但工人生产出统治自己的产品,难道是工人犯了错误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只能为资本家生产,他所生产的东西不归他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因而他生产得越多,统治他的力量越大,这就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谈的劳动异化的第一种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然后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分析异化,揭示出劳动活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最后揭示出最根本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即阶级分化和对立。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真正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后秘密——剥削剩余价值之前对它的猜测,他采用了人本主义的语言来表示这种猜测。说到今天的核武器,它诚然成了人所创造的威胁自己的东西,但能说这是科学家的错误吗?难道不是社会制度把核能变成杀人武器的吗?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的扬弃就是私有制的消灭,公有制的建立,而决不是消灭科学技术和工业。正如作者引用过的马克思所说的话:“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紧接着马克思也谈到异化的扬弃是人对本质的占有和人的复归,这只能说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还未能摆脱人本主义的框架。本书作者却极力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化,片面夸大它的人本主义倾向,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从他关于人的概念中推导出来的。“现在已经很清楚,社会主义不是一个把人严密地编组起来,象机器一样自动化的社会,不管在这个社会里收入是否平等,也不管他们是否吃得好和穿得好。”作者引用的保罗·梯利希的一句话很能说明这种社会主义的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在社会的现实中反对毁灭爱的抵抗运动’。”马克思《手稿》中的社会主义是这种“爱的呓语”(马克思批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话)吗?
事实上,马克思《手稿》中的社会主义虽然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但它并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本主义社会主义,因为其中已包含了唯物史观的因素,是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性理论。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把人的本质看成理性、自由、平等、爱情等头脑里面的东西,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人的这类本质决定的,这种历史观仍然是唯心史观。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看成人的劳动,力图以劳动的变化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这种历史观并未摆脱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总公式,但它毕竟是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经济关系、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中去寻找人类历史变化的根源,为后来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当马克思一旦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时,便抛弃了这种人本主义的拐杖,而创立了唯物史观。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便是引导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历史观走向唯物史观、从空想的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道桥梁。本书作者硬是把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社会主义完全等同于人本主义社会主义,否认他的劳动异化理论和抽象人本主义的区别,这是与事实不符的。
本书作者还明确地认为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在《手稿》中的人本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了马克思的一生,“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所表达的关于人的基本的思想和在《资本论》中所表达的老年马克思之间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他说“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之间存在着矛盾是俄国共产党人提出来的,就是说,是不符合事实的。说这两本书之间存在着“根本的转变”是有些过分,但否认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根本的转变则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总有一个从萌芽到诞生的过程,马克思也总有一个从非马克思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过程。何况马克思曾经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或成熟马克思之间总有一次根本性转变,这是无法否认的。当然,这次根本性转变发生在何时,其具体过程如何,是可以研究的。经过多年研究与争论,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过程开始于《德法年鉴》(1843年),而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手稿》写于18 44年,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因而带有过渡性。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
《手稿》虽然已包含了很多马克思主义因素,如上文所述,但还不成熟,这表现在它还没有提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还没有摆脱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总公式,并明确承认自己是人本主义的信奉者;有时说私有制产生劳动异化,有时又说先有劳动异化,然后才有私有制;在世界观上坚持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观点。却又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2]等等。但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不但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而且对人本主义历史观展开了旗帜鲜明的批判,既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批判真正社会主义的人本主义;不再说自己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而明确称之为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承认自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终身没有改变。当然,应当指出,马克思抛弃的是人本主义历史观,而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人道原则或人道主义原则,启蒙思想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中包含人道原则,它是可以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而为马克思主义所汲取的,本书作者显然是把人本主义历史观与人道原则混为一谈了。
最后应该指出,本书作者虽然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评价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态度相差无几,表现了同样的政治偏见。大家知道,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本人的伟大创造,他以毕生精力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提倡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本书作者同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攻击“苏联是保守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体现,中国也通过它所采用的手段否认个人的解放(虽然个人的解放正是社会主义的目标)”,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的极权主义混为一谈”,“像苏联那样作为一个资本家的国家,对马克思来说丝毫也不比私人资本家更受欢迎”。这些说法同现代资产阶级的口吻如出一辙。本书作者也用同样口吻攻击斯大林,把犯过严重错误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统帅斯大林同犯有屠杀几千万欧洲人民的滔天罪行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混为一谈,说什么“在斯大林和希特勒政权的统治下所发生的暴行中,在战争期间的不分青红皂白的血腥大屠杀中,这种非人化的现象历历在目”。这些观点都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决定的,是极其错误的。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但它对我国的影响不能忽视。认真回顾一下十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争论,到处都可看到本书基本观点的影子。它使我们认清了那些观点来自哪里,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注释】
[1]发表于《人文杂志》1991年第5期,《马克思论人》中译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