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什么是财政学
一、财政学是经济学一个特殊分支
财政学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一个重要分支,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经济学为经济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方法,而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着重从某一侧面来加深对经济的认识。
正是由于财政学和经济学这一关系,因此要很好地了解什么是财政学,必须很好地理解经济学,只有搞清楚什么是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弄清财政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具体关系,才能搞清楚什么是财政学。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已大大丰富。总的来看,经济学是这样一门学问:它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好地达到配置效率与分配公平两大经济目标。或者,更通俗一点地说,经济学就是一门权衡之学,它考察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得多少、失多少,以及如何尽可能地多得少失。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成本—收益”计量。这构成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独特视角和分析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将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区别开来。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经济人、经济制度、经济决策、经济目标与经济结果和经济评价五个方面。
(一)经济人
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人参与的活动,经济活动的起因、目标和结果都和人有关。因此,研究经济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握住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有无规律可循。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研究就以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起点。所谓经济人,即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官员追求选票最大化……
经济人这个名词由帕累托最初引进了经济学,此后经济人假设便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马斯洛的挑战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是把人抽象为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化身,否定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其他一些特征,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表现为趋利避害,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需要区分为基本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繁衍后代等;安全需要,即免于天灾人祸、未来有保障;社交需要,即信任、友谊、归属感与爱;尊重需要,即自尊与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5个层次。从而否定了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把经济利益作为人的唯一需要的观点,有些人会帮助他人、积极行善,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和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使经济人假设向现实迈进一大步,从而提高了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利他行为会在少数人和少数场合中出现。由于人们具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利他行为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因此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他主义行为。而这种利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2.来自西蒙的挑战
经济人假设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西蒙的有限理性说。经济人最大化假设是以完全理性为条件的,这种理性假定决策者总是用敏锐的目光,对面前的一切都深思熟虑。他不仅明白自己当前面临的选择范围,而且对未来的选择余地也了如指掌。他知道可能选择的策略所导致的后果,起码也能给未来的可能状态确定一个联合概率分布。他协调了或者说权衡了一切互有冲突的局部价值,并把它们综合到单一的效用函数之中,按照对它们的偏好来排列所有可能状态的优劣顺序。由于具备了完全理性,经济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做出最佳选择。但在有限理性学说看来,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到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中。了解所有备选方案及其实施效果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因此,决策过程中人们寻求的并非最优解,而是满意解。
其实,有限理性说只是修正了最大化的约束条件,而不是最大化行为本身。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中没有考虑交易费用,既然经济人是理性的,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完全的信息,从而能掌握一切又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自然能够寻得最优方案。然而现实世界是存在交易费用的,于是,在斯密看来是最优的选择,在西蒙看来则得不偿失。
有限理性说的贡献在于使经济人置身于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中。从决策过程看,经济人仍然是追求最优解的,只是这个最优解是指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3.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中承袭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即认为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其动机是强烈的,并且光明正大的,他没有损人之心,因而不说谎、不欺骗,并信守诺言。这样,经济人之间的竞争便只需由惯例和伦理来调节,而不由契约和法律来控制。这与完全理性假设是一致的:由于人具有完全理性,能够把握现在和未来,以说谎、欺骗来谋取私利的行为都无从得逞。而威廉姆森则接受了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设,他认为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常常走到机会主义一面,也就是说,经济中的人都自利,不但自利,只要能够利己,就不惜去损别人。他会借助于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其逐利动机强烈而复杂,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有目的、有策略地运用信息,按个人目标对信息加以筛选和扭曲,如说谎、欺骗等,并会违背对未来的承诺。
显然,机会主义倾向假设实际上是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假设的重要补充,使其更加接近现实。相比之下,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没有损人之心,所以主观为自我能达成客观为大家;而威廉姆森的经济人只要能够利己,就不惜损人,只要有可能,他就会表现出机会主义的行为,从而主观为自我未来能达成客观为大家的效果。
4.诺斯的理论
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人类行为比经济学家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许多情况不仅是一种财富最大化行为,而是利他和自我施加的约束,它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做出选择的结果。”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释人的利他行为,为了解释制度的稳定与变迁,需要超越个人主义的“成本—收益”计算原则,把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其他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到预期效用函数,从而建立了更加复杂的、更加接近现实的经济人假设。
诺斯强调意识形态是决定个人观念转化行为的道德和伦理的信仰体系,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强有力的约束,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如果每个人相信私人家庭“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可以在室内无人而不闭户的情况下不用担心房屋里的财物会被盗。如果一个美丽的乡村被认为是“公共品”,个人就不会随便扔抛杂物。
诺斯强调意识形态对经济人的约束作用,可见他是承认有限理性假设的,即经济人只能在特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中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时他也承认机会主义假设,但他认为特定的意识形态对经济人机会主义具有淡化作用,人类的利他行为和克服了“搭便车”的大集团行为就来源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当然,意识形态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特定利益,是带有利益目的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也是为了使收益最大化[3]。
(二)经济制度
人们的社会活动除了像鲁宾逊这样的特殊例子外,一般说来都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通过长时期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遵循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这就是制度。
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有的是以成文形式表现出来,如经常所见的各种法律、规章等等,但也有一些制度则并不一定见诸于文字,而是通过长时期的约定俗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
经济制度旨在处理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协调经济发展,促进效率,实现公平。经济制度事实上是人们在处理经济问题时所借助的工具,人们通过这一工具可以更好地应付纷繁复杂的经济事务。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经济制度称之为“经济制度工具”。
从纵向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可以分为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横向看,又可分为市场制度、政府制度、企业制度、家庭制度等。
经济制度的作用有配置和分配。配置指的是人们如何将资源合理地配置到人们所需的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之上,以使人们取得最大的效用,它描述的是经济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分配则是指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如何在不同的个人之间实行较为合理的分配,做到既促进效率的提高,又保证分配的公平。任何经济制度都有配置与分配的作用,只是不同的经济制度所产生的配置与分配的结果不同罢了。
(三)经济决策
人的经济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但是由个人利益的经济动机所支配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都将根据不同的经济制度做出自己的决策。
众多个人的决策通过一定的集体决策机制的汇总又会形成某些公共决策,当公共决策的范围大到整个国家的时候,这一经济决策就成为国家(政府)的经济决策。
(四)经济目标与经济结果
经济学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全体人民的经济利益为着眼点的,这同样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经济学研究想要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达到的目标是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目标是人们的追求,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实中能够达到的经济结果往往与人们所设想的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五)经济评价
从经济人出发,借助于经济制度,人们将做出各种经济决策,并在实践中实现这些决策,最后产生一个与原先的设想或多或少有些偏差的结果,这就完成了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如何对于现实中已经发生的这样的过程的合意性进行判断即进行经济评价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结果是否合意:如果经济结果是合意的话,其原因是什么;如果经济结果是不合意的话,其原因又是什么,应如何改进以提高经济的合意性。
三、什么是财政学
如上所述,经济制度是用来处理经济问题的,政府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处理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运用政府制度而非其他经济制度来处理经济问题呢?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理应是政府制度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较其他经济制度有比较优势。接着的问题是,到底在哪些情况下需要由政府制度而不是其他经济制度来处理经济问题呢?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财政制度的运行情形究竟如何呢?是否有着不同的可备选方案呢?还有,当某些经济问题需要混合地运用政府制度和其他经济制度去共同处理的时候,它们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分工协作呢?这就是现代财政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图1-1 经济行为、制度和结果
从图1-1可知,财政学研究的主要路径是经济主体行为假定→政府制度→经济目标与结果。但是,财政学研究的不仅仅限于上述路径,因为,为了证明在特定情况下上述路径是必要的,就有必要将在相同情况下走其他路径可能发生的情况与之比较,以证明采用政府制度的必要性。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经济人行为假定、经济决策的产生、经济目标的确定、经济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经济过程的评价上所遵循的完全是与经济学研究相一致的原则。财政学家通过对政府制度运行的具体研究,力图使政府制度更能符合全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财政学家对政府制度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对政府收支的考察来实现的。因为政府的收支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制度运行的客观过程,政府的支出体现了政府制度的作用方向,政府的收入反映了政府制度的运行成本,通过对它们的综合考察,就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把握政府制度运行的性质和效应。
综上所述,财政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政府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好地达到效率与公平两大经济目标的学问。
四、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财政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并相互联系、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财政学的研究必须采用如下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所谓实证分析,就是用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结论。实证分析法运用于财政分析就是要按照财政活动的原貌,勾勒出财政取得收入到安排支出的过程及其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规范分析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所研究的对象目前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应当如何调整。规范分析运用于财政学,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这一前提,并根据平等与效率这两大基本社会准则,来判断目前的财政制度是否与上述前提和准则相一致,并探讨财政制度的改革问题。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财政关系由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因而只有研究了量,才能对质有确切的把握。由于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系统的分配环节,财政分配关系的运行必须服从国民经济运行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必须促进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协调发展,激励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因此,财政学不仅要研究财政分配形式和财政分配规律,还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讨论这些比例和形式对经济发展目标的影响和效应。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由于决定财政分配关系的经济条件和与之相关的政治条件是发展变化的,各种财政关系也必然发展变化,因而财政学研究和揭示的各种财政范畴也应反映历史上不断变化的经济规律,符合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