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运行状况

中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运行状况

时间:2023-1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统计,在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机构数量最多,2010年末为2 646家。这说明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在从业人员数量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从业人员数量来看,东部占到了所有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的50.74%,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6.41%和22.86%。

5.2 中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运行状况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超过了银行业的整体水平,这使得它们在整个银行业市场上的份额快速提升,并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仍然处于劣势,其自身的缺陷和先天不足导致它们在后危机时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5.2.1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基本状况

1.法人机构数量持续下降

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共有法人金融机构3 769家,从业人员29.9万人,其中中小法人金融机构3 760家,范围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法人金融机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9)

近三年来,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数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如图5-2-1所示,2008年和2009年,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数分别为5 625家和3 848家,而2010年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数为3 760家,比2009年减少了88家,比2008年减少了1 865家。

img177

图5-2-1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量(2008年~2010年)(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年报》相关各期。)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统计,在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机构数量最多,2010年末为2 646家。尽管比2009年的3 056家下降了13.42%,但其数量仍然远远高于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占全部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数量的70.37%。机构数量位于第二的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该类金融机构的数量从2009年的172家猛增到2010年底的395家,增幅达到129.65%,占全部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数量的10.51%。数量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农村合作银行(223家)和城市商业银行(147家),其次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0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和信托公司(63家)。法人机构数最少的是货币经纪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截止到2010年,货币经纪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法人机构均为4家(见表5-2-1)。

表5-2-1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机构分布及其增长率(2009年~2010年)

img178

*包括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2009年、2010年。

2.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2010年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达到1 242 550人,与2009年的1 148 070人相比增长了8.22%,与2008年的1 062 365人相比增长了16.09%(见图5-2-2)。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2010年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在绝对数量上只有前者的71.08%。但从趋势上来看,近三年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保持稳定上升,其在整体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占比不断增加,该比例从2008年至2009年由39.07%上升至40.36%,2010年该比例再次提高至41.55%(见图5-2-3)。这说明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在从业人员数量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img179

图5-2-2 我国银行业中小与大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2008年~2010年)(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相关各期,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img180

图5-2-3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占比(2008年~2010年)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相关各期,2010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从不同类型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的分布来看,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的数量最多,2010年末达到550 859人,占中小金融机构全部从业人员数量的44.66%。位于第二位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其2010年从业人员数量为237 158人,比前一年增长了41.24%,占中小金融机构全部从业人员数量的19.23%。位于第三位的是城市商业银行,其2010年从业人数为206 604人,比前一年增长了16.22%,占比约为16.75%;其次是农村商业银行(96 721人)、农村合作银行(81 076人)和外资金融机构(36 017人),占比分别达到7.84%、6.57%和2.92%。从业人员数相对较少的三类中小金融机构分别为金融租赁公司、金融公司以及货币经纪公司,截止到2010年底,此三类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分别为1 235人、2 391人和245人(见表5-2-2)。

表5-2-2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分布及其增长率(2009年~2010年)

img181

*包括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2009、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3.地区分布呈现东部多、中西部少的格局

2010年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数、从业人员数和资产规模等方面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呈现东部多、中西部少的特点。如图5-2-4所示,东部地区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达到226 733.6亿元,是中部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规模59 227.39亿元的3.83倍,是西部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规模58 582.93亿元的3.87倍。东部地区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为645 862人,是中部336 155人的1.92倍,是西部290 996人的2.22倍。从营业网点来看,东、中、西部分别为38 401家、26 755家和25 837家,东部是中部和西部的1.44倍和1.49倍。中小金融机构分布的地区差异是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真实体现。

img182

图5-2-4 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人员数量与营业网点注:营业网点不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部数据。(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提供的数据计算。)

图5-2-5则从一个不同角度反映了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地区分布不均的现状。这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资产规模来看,东部占比为65.81%,中部和西部占比分别为17.19%和17%。从从业人员数量来看,东部占到了所有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的50.74%,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6.41%和22.86%。其次,从营业网点来看,东部占全部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42.2%,中部和西部占比分别为29.4%和28.39%。中小金融机构大都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比较稀少。最后,东部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和从业人员的占比高于其营业网点的占比,这说明在东部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平均规模(由资产和从业人员数量来衡量)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大。

4.市场份额稳步提高

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税后利润等指标来看,截至2010年底,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都较上年有较大的提升,市场占有率超过了三分之一。中小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img183

图5-2-5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的数据计算。)

(1)总资产份额。

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为372 486.84亿元,比2009年的290 647.39亿元增加了81 839.45亿元,增长率为28.16%,相对于2008年~2009年38.97%的增幅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尽管如此,由于同期大型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增长速度仅为15.09%,其中五大国有控股银行总资产的增长速度为14.94%,因此,2010年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在整个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在2008年~2009年提高约2.46个百分点的基础之上再次较2009年提高约2.53个百分点,从36.55%上升到了39.08%(见图5-2-6)。

img184

图5-2-6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与市场份额(2008年~2010年)注:不包括新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

(2)总负债份额。

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总负债额为347 876亿元,比2009年底的272 563亿元增加了75 313亿元,增长27.63%,比2008年~2009年28.1%的增速略微下降。与总资产增长速度类似,同期中小金融机构总负债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19.18%的增速,特别是五大国有控股银行14.07%的增速,因此,在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负债中,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的基础之上再次提高近3个百分点,从36.31%上升到了38.88%的历史最高水平(见图5-2-7)。

img185

图5-2-7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总负债与市场份额(2008年~2010年)(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

(3)所有者权益份额

截止到2010年底,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4 611亿元,比2009年的18 084亿元增加6 527亿元,增长36.11%,相比2008年~2009年26.72%的增速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2010年底,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者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1.23%,快于2008年~2009年17.24%的水平。这样,2010年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份额从40.69%上升到42.20%,比2009年提高1.51个百分点(见图5-2-8)。

(4)税后利润份额。

截止到2010年底,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税后利润总额为3 305.5亿元,比2009年的2 298.4亿元增加了1 007.1亿元,增长速度高达43.82%,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同年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的增幅大约为34.51%,五大国有控股银行税后利润的增幅为28.74%,分别比中小金融机构税后利润的增长速度低9.31和15.08个百分点。在这种背景下,到2010年,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扭转了2009年其税后利润市场份额下降的局面,从34.38%提高到了36.77%,提高了2.39个百分点(见图5-2-9)。

img186

图5-2-8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所有者权益与市场份额(2008年~2010年)(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相关各期。)

img187

图5-2-9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与市场份额(2008年~2010年)(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监会2010年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资产负债规模、所有者权益还是税后利润等指标来看,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在整个银行业市场上的份额都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且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足以证明中小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尽管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近几年中小金融机构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除2008年略高于总资产份额外,2009年和2010年的税后利润市场份额都低于其各自年份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份额,更低于其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份额,而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例如,2008年,中小金融机构总负债的市场份额仅高于税后利润市场份额0.64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市场份额仅高于税后利润市场份额2.42个百分点,到2010年,这一差距分别扩大到了2.11个百分点和5.45个百分点(见表5-2-3)。这反映了中小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低于大型金融机构,特别是低于国有控股银行盈利能力的现状。

表5-2-3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监会2010年报》计算。

5.2.2中小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状况分析

对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信贷收支表》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中资全国性四家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对比后可以发现,中小银行在资金来源与资金运行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资金来源更多依赖于同业拆借与金融债券

截至2010年12月底,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的资金来源余额达到186 903.96亿元,比2010年1月底的149 347.97亿元增长了25.15%。在全部的资金来源中,来自于存款的资金额度超过了四分之三,到12月底该比例已经提高到了近80%。其次为同业拆借,占比在11%~13%左右。位于第三位的是金融债券,占比超过9%。金融债券发行在2010年1月底的资金来源中占比达到10.21%,至12月底下降到9.43%的水平。资金来源占比最低的为央行借款,在全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仅为2%(见表5-2-4)。

表5-2-4 2010年大中小型银行各类资金来源所占比重(%)

img189

注: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且跨省经营的银行。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062/index.html公布的数据计算。

对于四大国有控股银行而言,存款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超过了90%,这主要是因为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数量庞大的营业网络和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得它们在吸收存款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除存款外,同业市场拆入资金弥补了剩余的大部分资金缺口,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拆入资金占到资金来源的约6%~7%,而发行金融债券和央行借款的比重则不超过1%。可见,与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相比,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在资金来源上显然更依赖于同业拆借与金融债券,这使得我国中小银行面临更高的资金成本。

2.存款结构中企业存款占比更高

2010年12月底,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存款余额为149 396.49亿元,比同年1月底增长了30.48%。在全部存款中,企业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始终占到了全部存款的一半以上,而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的占比则仅为约五分之一。从2010年全年的变化来看,企业存款在全部存款中的比重从1月底的55.7%逐步下降到12月底的53.9%。而2010年居民储蓄存款则从1月底的19.23%缓慢提升至12月底的19.71%(见图5-2-10)。

img190

图5-2-10 大中小型银行企业存款与储蓄存款的占比(%)(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062/index.html公布的数据计算。)

同年,四大国有控股银行企业存款在全部存款中的比重不超过三分之一,而居民储蓄存款的比重却占到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型银行与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相比,在存款结构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相对较弱的吸储能力导致中小银行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企业存款,这使得其存款的稳定性相对于四大国有控股银行而言较差。

总体来看,2010年银行业存款活期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而中小型银行存款活期化的趋势则更加明显。从图5-2-11中可以看出,整个2010年,中小银行企业与居民的活期存款在企业与居民全部存款中的比重在51%~55%之间波动,除9月份外,其他月份中小型银行的该比例都高于四大国有控股银行。1~10月份,中小型银行与四大国有控股银行该比例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10月份以后二者之间的差距又开始拉大。更高的活期存款比例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中小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差于四大国有银行的事实。

img191

图5-2-11 2010年大中小型银行活期存款在全部企业与储蓄存款中的比重(%)(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062/index.html公布的数据计算。)

3.资金运用方面贷款占比更高,有价证券及投资占比更低

2010年12月底,中小型银行资金运用余额为186 903.96亿元,比同年1月份增加了25.15%。表5-2-5显示了中小型银行和四大国有控股银行资金运行的四个主要途径,即贷款、有价证券及投资、同业往来和交存准备金分别在资金运用中的占比。数据显示,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贷款是其最主要的资金运用途径,占全部资金运用中的比重大约为三分之二,但呈现下降趋势,从1月底的68.77%下降到了12月底的65.57%,这反映了我国政府货币政策逐渐从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随着中央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中小银行所交存的准备金在资金运用总额中的比重也逐渐从1月底的10.46%提高到了12月底的13.69%。与此同时,中小型银行的有价证券及投资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其占比从1月底的15.41%提高到了12月底的15.59%(见表5-2-5)。

同期,我国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贷款在资金运用总额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交存准备金比率也呈上升趋势,但贷款占比仅为54%~55%,而有价证券及投资的占比却为26%~28%。四大国有控股银行贷款占比要比中小型银行低十几个百分点,有价证券及投资的占比却要比后者高十几个百分点。但两类银行贷款占比的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1月底,中小型银行与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贷款占比相差13.35个百分点,到12月底,这种差距缩小到了10.58个百分点。这说明当面临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中小银行贷款的收缩相对快于四大国有控股银行。

表5-2-5 2010年大中小型银行各类资金运用在资金运用总额中的比重(%)

img19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062/index.html公布的数据计算。 4.存贷比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大型银行

2010年12月底,中小型银行存款余额为149 396.49亿元,贷款余额为122 551.24亿元,贷款与存款之比达到82.03%。从图5-2-12中可以看出,在整个2010年,中小型银行贷款与存款之比一直在80%以上的高水平,最高时的1月底达到89.70%。而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该指标则要低得多,整个2010年在56%~58%之间。而2010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也只有69.4%,(10)超过80%的水平显然过高,尽管到12月底中小银行的贷款与存款之比已经比年初下降了7个百分点,但中小型银行贷款的过度扩张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仍然不容忽视。

img193

图5-2-1 22010年大中小型银行存贷款比例(%)(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062/index.html公布的数据计算。)

5.2.3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仍然处于劣势,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先天不足。因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比大型金融机构更为严峻的挑战。

1.经济结构转型、地方信用风险暴露

未来五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将从投资拉动型、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从依赖廉价劳动力和高储蓄、高资本形成向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必然要经历一定的“阵痛”,经济增速的放缓将不可避免。此时,前期高速增长和高速信贷投放所隐藏的信用风险将暴露出来,这将对中小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管理形成挑战。我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时期成为当地政府融资平台的放贷主体,而地方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主要取决于当地宏观经济形势。如还款高峰期时经济下滑明显,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下降,则信用风险上升,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有所提高。

2.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资金成本

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得银行业流动性短缺,在利率仍然受到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吸揽存款所面临的压力增大。由于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和政府的隐性担保,加之营业网点不足,银行存款大战中中小银行(特别是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劣势明显,吸收存款的能力也受到制约。即便是发行或者代理发行理财产品,中小金融机构也同样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中小金融机构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同业拆借和金融债券的发行来加以弥补,而银行流动性短缺背景下,同业拆借利率和金融债券利率提升将使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资金成本上升。

3.银行监管加强进一步增加了资本和流动性短缺的压力

(1)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2011年5月3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5%和10.5%,与此前中小银行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相比,新规定实质上对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提高了0.5个百分点。

目前,资本金的筹集方式包括上市、发债、内部收益留存以及私募方式增资扩股等。股票上市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对于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而言,上市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同时也不是一个容易走通的道路。内部留存收益规模有限,在扩展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内部留存收益的资本补充作用有限。发行次级债券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后,发行规模受限,发行成本升高。例如:成都银行2011年5月31日宣布发行的24亿元用于补充附属资本的次级债票面利率已达7%,创近年银行次级债利率水平新高。在这种情况下,增资扩股就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小金融机构补充资金的首要选择。

2011年5月25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重点对单户金额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加大支持力度。对连续两年实现小企业贷款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且风险管控良好的商业银行,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的条件下,积极支持其增设分支机构;对于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支持其在机构规划内筹建多家专营机构网点;优先支持其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等。该新规定的亮点之一在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普通公司类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100%,零售贷款(参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50%,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小企业贷款如果视同于零售贷款处理将降低小企业贷款50%的风险权重,从而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资本金压力。这对主要服务中小企业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压力。

(2)日均存贷比考核带来资金紧张。

2010年我国银行的贷存比普遍出现上扬。以上市股份制银行的2010年年报为例,有6家股份制银行贷存比已经介于71%~75%之间,其中招商银行贷存比最高,达到74.59%,逼近监管层设定的75%红线。而2011年以来,央行接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面临的存贷比压力更大。(11)日均考核一方面要求银行控制信贷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又迫使银行切实加大吸存力度。

日均存贷比考核对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更大。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但是由于没有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网点优势,中小企业用于结算交易的基本账户一般都不会设立在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无法转为存款;同样,由于网点限制,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远弱于大型银行,这使地方性银行面临更大的压力。

5.2.4 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展望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稳步上升,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受益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净利差的回升,中国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实现快速发展,赢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挑战,世界经济金融充满不确定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货币政策趋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压力增大。

1.解决流动性短缺将成为重要任务

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和信贷投放规模,中国人民银行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表现出监管层收缩信贷、管理流动性的强烈意愿。在贷款需求依然旺盛,而存款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整个银行业流动性的管理都面临一定的压力。而对于营业网点少、吸储能力弱的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来说,解决流动性短缺问题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原则之一。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在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严格的管理下,采取各种方式吸收存款是中小金融机构缓解流动性不足压力的有力手段。此外,短期理财产品也是银行解决流动性不足的一种方法。优质的理财产品能够扩大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提高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为了缓解流动性不足压力,中小金融机构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的行为倾向更加明显,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将会突破上一年的规模。

2.机构扩张趋势将放缓

2011年,宏观经济金融环境错综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与居民的金融需求也随之受到影响,这使得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扩张的动机有所削弱。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跨区经营风险的逐渐暴露,监管当局对此已经有所警惕。

3.差异化与特色化将愈加明显

同质化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中小金融机构的一大难题。战略同质化、产品同质化会使得中小金融机构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旦银行业重新洗牌,这些同质化的中小金融机构最容易被市场所淘汰。2010年,中小金融机构在转变发展模式上有所进步,开始致力于形成自身特色,差异化格局已经初步显现。

4.民间资本将逐步进入

为更好地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2010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两个重要文件:一是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商业银行主要股东资格审核的通知》,二是11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前者将中小商业银行主要股东持股比例控制在20%以内,进一步加大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的力度。而后者则要求到2015年底前,地(市)及城区机构法人股平均比例应高于50%,县域机构平均比例应高于35%,民间非金融机构类投资者在城市商业银行持股比例达到42.59%。2010年7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出台,进一步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政策放宽后,民间资本逐渐进入中小金融机构。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中民间资本超过2 400亿元,占股本总额超过90%。民间资本在各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入股比例分别为:农村资金互助社99.8%,农村信用社99.3%,农村合作银行95.8%,农村商业银行77.7%,村镇银行54.8%(其余股份大部分由民间资本间接持有)(12)。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通股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已经达到20%和45%。(13)一旦疏通了进入渠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更多的民间资本会进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并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投资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