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

全面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

时间:2023-1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把杭州打造成为金融综合实力突出的长三角南翼最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可见,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即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十分明确。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242家,其中总部在杭的各类金融机构有32家。浙江省范围内,杭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杭州市的金融生态一直居全国之首,连续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评为全国大中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最佳城市。

一、杭州:全面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

(一)引言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中指出: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并将杭州定位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同时,《浙江省“十二五”金融发展规划》中提出:构建起以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增长极,若干金融特色城市为亮点,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区)为支撑,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浙江省多层次金融空间布局。把杭州打造成为金融综合实力突出的长三角南翼最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

可见,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即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十分明确。但是,区域金融中心有丰富的内涵,不同区域金融中心之间有着不同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对于杭州而言,应立足杭州大都市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视角,全面审视杭州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势基础和空间所在,紧密结合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双中心”建设,真正建成最具活力和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

(二)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背景分析

杭州有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与环境,具体体现在:

(1)杭州“经济强市”建设是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方面,杭州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大城市领先地位(见表7.1),2010年GDP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8,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杭州是浙江省会城市,是良好的浙江民营经济总部基地。杭州连续被世界银行组织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1名,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1名。另一方面,“十二五”时期杭州将致力于打造“经济强市”,将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所有这些都将为杭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浙江充裕的民间资本为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一方面,浙江民间资本充裕,民间资金数量据全国之首。另一方面,杭州具有集聚浙江民间资本的先天优势,杭州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决定了杭州可以集聚浙江民间资本。与此同时,杭州目前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也较好地支持着浙江民间资本向杭州集聚。

(3)杭州整体金融实力强,金融机构体系较为完备。杭州已构建成涵盖银、证、保、信等类型丰富、差异定位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密集程度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是全国大中城市中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之一。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242家,其中总部在杭的各类金融机构有32家。从表7.1中可以看出,2010年杭州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已达10.2%,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201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均排名全国第5位。长三角区域范围内,杭州地方金融实力在长三角所有城市中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浙江省范围内,杭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杭州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中被列为“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表7.1 杭州与其他大城市经济数据比较(2010年)

img22

注:1.因大部分城市的常住人口数据未公布,便于比较,人均GDP数据均为采用2009年数据(按常住人口计算) 。

2.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等五城市的年末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数据为2009年末数据。

3.数据来源: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 。

(4)杭州重视发展金融总部经济,“浙商金融”品牌初步确立,“杭商金融”知名度不断上升。杭州重视发展金融总部,在区域上发展钱江新城金融总部核心区。在2004年成立浙商银行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相继成立了浙商证券、信泰人寿保险、浙商保险、浙商期货等“浙商金融”机构,总部在杭州的“浙商金融”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杭州银行实现更名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银行,综合实力列全国所有城市商业银行之首,同时杭州联合银行也位列全国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榜首,在杭注册的保险公司、证券机构、期货公司等均取得良好发展,“杭商金融”已成为同类优秀机构的代表。

(5)金融市场发展良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确立。“十一五”期间杭州利用中小板、创业板发展的机会,积极推荐优秀企业上市,共新增上市公司37家,特别是2010年新增19家,居全国之首。至2010年年末杭州在境内上市公司家数约占全省总数的40%(见表7.2)。

表7.2 杭州上市公司发展情况(2005—2010年)

总部在杭州的浙江产权交易所集聚全国产权资源的大型产权资源超市,内联省域产权交易所、外接全国产权大市场的信息枢纽,2010年1月作为国内第二家试点未上市股份转让。杭州产权交易所是集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排污权、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和信托产品及其他社会资源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产权交易市场,并努力打造综合性的“产权大超市”,是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产权交易所特色明显:一是成立创投中心,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服务;二是成立黄金交易中心;三是成功探索排污权交易;四是首创全国信托产品二级流通市场;五是非上市企业股权成功流转。杭州积极推广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市级创业投资服务中心,设立市、区县(市)两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很好地带动民间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

(6)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较好地发挥金融创新“示范区”作用。杭州金融系统已具备较好的创新氛围,特别是杭州金融机构在创新服务中小企业上,以及杭州民间投资创新发展中都走在全国前列,较好地发挥金融创新“示范区”作用。如浙商银行发展的“桥隧模式”,杭州银行成立“科技银行”等,以及杭州率先推出“网络联保贷款”、“金融仓储”、“金融风险池”等创新产品。另外,在杭银行机构与信托、担保等金融服务企业合作,金融创新不断。在保险方面,杭州成立了全国首个政策性农险共保体,建立了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推行承运人责任险制度等。

(7)良好的金融生态为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杭州市的金融生态一直居全国之首,连续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评为全国大中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最佳城市。杭州金融业的资本充足率总体上稳中有升,不良贷款率多年保持在接近1%的低位并逐年下降。另外,杭州市政府重视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持续推出多项配套政策加强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包括推出在杭银行机构考核奖励办法、扩大对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范围、出台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办法、探索组建市级再担保公司,加快杭州市政府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成立杭州金融仲裁院等。

同时,杭州发展区域金融中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有:一是金融综合实力依然偏弱,特别是法人金融机构实力较弱,与杭州整体经济实力、金融实力不匹配。二是金融结构不尽合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信托、金融租赁机构银行发展不平衡,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金融国际化程度较低。三是地方性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不确定,投资者培育机制和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尚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还需要政策支持。四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多元金融监管的有机协调。

(三)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浙江省“两创战略”和杭州市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三区两中心”(全国性的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示范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先行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和谐的引领区和全国金融外包服务交付中心、长三角重要的资产和财富管理中心)的战略定位,以“一区两带”(钱江新城、庆春路和延安路)金融功能区为平台,通过构建杭州与整体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区域联动机制,杭州市与浙江省之间的省市联动机制,将杭州发展成为在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地方金融总部集聚地,进一步提升“浙商金融”品牌,发展“杭商金融”,做强在杭州金融产业;形成立体定位、差序发展、各具特色,形成覆盖全面、城乡一体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新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有力地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并把杭州建成中小企业发展、城乡统筹与社会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示范中心。

(四)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

(1)立足长三角、浙江和杭州都市圈三个区域层次,形成区域互动、省市联动、城乡互补的金融发展模式。

首先,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定位于“长三角南冀”,应立足于长三角整体区域规划,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总体建设中找准定位,妥善应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极化效应影响,并处理好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金融发展关系。其次是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立足于浙江金融发展规划,立足于浙江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双中心”建设。最后是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立足杭州都市圈整体发展背景,以大都市的视角充分调动金融资源,来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因此,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在长三角、浙江区域中充分发挥杭州的优势,实现对长三角其他地区、浙江其他地区的金融资源利用,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杭州金融总部。

以建设钱江新城、庆春路和延安路“一区两带”金融功能区为平台,将杭州发展成为在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金融总部集聚地,进一步提升“浙商金融”品牌,发展“杭商金融”。一是建立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行业齐全的“浙商金融”产业群,通过组建“浙商金融”控股集团,做强“浙商金融”品牌。积极支持杭州银行做大做强,支持杭州联合银行转型壮大,积极创办以杭州冠名的新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积极组织成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组织),积极吸引省内地方金融机构在杭设立管理总部,形成明显的地方金融总部效应,形成“杭商金融”品牌。二是发挥杭州资金、人才、区位、文化多方面优势,积极吸收省内银行机构在杭州设立管理总部,吸引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或业务营运中心入驻杭州,大力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杭州设立金融培训中心、软件研发中心、财富管理中心、中小企业贷款总部等业务总部,积极争取外资银行在杭州设立地区总部,形成金融机构的“总部”集群,发挥出明显的金融总部经济效应。同时,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提供优惠条件,并建立专项的激励制度。三是促进在杭法人金融机构增强资本实力,实现与杭州经济发展速度和杭州金融业发展速度相适应的机构与业务扩张。杭州应率先实现金融资源的对内开放,降低民营资本金融产业的投资门槛,通过政府主导,民营企业参股、控股、兼并、充足金融机构的方式实现杭州民营经济金融化发展,使民间资本能顺利参与“浙商金融”和“杭商金融”品牌建设之中。

(3)形成立体定位、差序发展、各具特色、覆盖全面、城乡一体的金融体系。

首先是发展“浙商金融”、“杭商金融”系列金融机构,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相配套的在杭法人金融体系;其次是形成在杭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信托业、金融租赁业、合作金融业等结构相协调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信托业和金融租赁业,实现信托业与金融租赁业在区域内的业务扩张与覆盖;再次是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组织的发展,鼓励在杭州各县(市)新办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全面消除银行机构营业网点空白乡镇,提高村级金融网点覆盖面。

(4)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杭州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培育发展在杭法人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公司,重点发展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上市培育服务能力,支持有实力的成熟企业在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等上市,保持杭州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领先地位;加强债券市场的建设,扩大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规模。支持上市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支持效益好、信誉水平高的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债券产品的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在风险有效防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进一步拓展浙江交易交易中心和杭州交权交易中心的功能,将其建设成为集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排污权、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各类信托产品、证券化金融资产及其他社会资源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立足杭州、辐射浙江、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综合性金融市场。一是进一步拓展交易所的功能,丰富交易产品;二是积极支持新兴产业的相关科技型中小企业来交易所挂牌交易;三是充分充分利用浙江民间资本优势,吸引省外企业来浙江与杭州产权交易所发行产品;四是发展机构投资者,既要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基金、投资公司落户杭州,又根据国家政策和杭州市产业发展重点,积极鼓励民间资金组建私募基金,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5)推进金融创新,构建起服务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

杭州金融业创新的核心方向就立足于服务浙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积极面向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和社会创业者开展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完善相应的客户信用评价机构和信贷定价机制,重构信贷流程。积极开发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跟进保证贷款等创新产品,积极通过产品创新来支持大学生创业。推进担保创新,提高动产抵质押贷款的比重,支持发展网络联保、社区合作互助担保、土地抵押担保多种担保方式。发展政策性及商业性担保公司,构建再担保联盟。建立起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和农户经济的保障体系。发展创业投资市场,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建立起丰富的创业、创新投资基金。

(6)推进金融国际化建设。

区域金融中心离不开金融的国际化。杭州的金融国际化水平相对较弱,不仅落后于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传统金融强市,也落后于南京。南京除有较多的法人金融机构外,还有相对较多的外资金融机构,甚至有外资金融机构总部(菲律宾首都银行)。因此,杭州要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大力推进金融国际化。杭州在推进金融国际化中,应与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南京等城市错位竞争,要充分利用浙江民间资本充足与民间投资国际间流动活跃的特点,除创造条件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外,更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推进在杭金融机构业务的国际化,较好地服务于浙江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二是推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积极吸引外资基金公司或投资银行在杭州设立机构或开展业务活动,同时推进浙江产权交易市场和杭州产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化合作。

(7)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一区两带”金融金融核心区建设,提高金融资源集聚度。高标准建设钱江新城,打造金融机构总部,发展“杭州金融城”。延安路、庆春路金融发展带应发展成为私人银行服务、民间投资服务等特色金融集聚区。同时,应立足杭州都市圈的大视角,完善滨江(高新)区与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余杭、德清等金融基础设施,全面打造金融外包和后台服务基地。

(8)完善金融监管框架,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监管中的作用,构建杭州市地方金融监管的综合机构。应进一步扩大市金融办的管理职能,赋予其协调和管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承担微小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产权交易中心、地方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担保中心、典当行等机构与市场的监管工作,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环境与秩序,建设地方金融基础设施。市金融办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金融稳定工作评估制度。推进杭州金融业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优化和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公司治理能力,优化金融运行的微观基础;推进企业的信用评级系统和个人的征信系统的建设,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支持在杭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壮大,提高社会信用水平。加强金融科研和人才培养,支持浙江金融研究院和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支持浙江高技能金融人才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