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外汇管理局汇率更新时间

国家外汇管理局汇率更新时间

时间:2023-1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性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记录一国在一定时期所有由对外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本国政府机构全面了解本国的对外经济的地位,制定对外经济政策。错误与遗漏是一个人为的平衡项目,用于轧平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借贷方总额。

第九章 国际金融

【学习要点】

·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及内容

·外汇的概念及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汇率的概念及分类   ·国际收支不平衡及调节

·目前主要的国际机构  ·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及形式

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货币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关系、从货币角度出发的国内宏观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及从货币角度出发的世界经济及其相关问题。

第一节 国际收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增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经济往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货币支付问题。另外,非经济性的国际交往,比如文化、体育、军事、政治的国际交往,也会产生支付问题,由此导致国际收支及其相关问题。

一、国际收支概念

国际收支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外汇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凡在国际经济交往(包括国际信贷)中进行清算的交易所涉及的外汇收支,是以支付为基础的国际收支;广义的国际收支包括某一经济实体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即除了涉及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交易外,它还有各种不涉及外汇收支的经济交易,如记账贸易、易货贸易等往来涉及的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国际收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

为了便于统一理解国际收支的含义和编制世界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依据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对国际收支下了定义,规定其确切含义、具体内容,该定义规定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在上述定义中,某一经济实体实质上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居民是指在某一国(或地区)连续居住期限达一年或以上且具有经济利益的单位和个人,否则为非居民。居民与非居民均包括政府、个人、非盈利团体和企业四大类。IMF作了如下规定:自然人居民,指那些在本国居住时间长达一年以上的个人,但官方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等一律是所在国的非居民;法人居民,指在本国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级政府机构、非盈利团体和企业。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分别是所在国居民。国际性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是任何国家的非居民。

想一想:

我国长驻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属于哪国居民?

在国际收支中之所以要强调居民与非居民的概念,目的是为了正确反映国际收支的确切含义。国际收支的内容是各种国际经济交易,而只有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种经济交易才是国际经济交易;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是国内交易,从而不属于国际收支范畴。这表明,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这个包括全部具体内容的国际收支概念(即IMF的定义),可在后面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体现。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记录一国在一定时期(1年、6个月,3个月或1个月)所有由对外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表。它是一国国际收支具体情况的集中体现。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本国政府机构全面了解本国的对外经济的地位,制定对外经济政策。

(二)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会计原则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簿记形式编制的。每一笔交易都会产生金额相等的借方和贷方两笔记录。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收入(或外汇供给)的交易,都记入贷方(或称正号项目);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支出(或外汇需求)的交易,都记入借方(或称负号项目)。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录的经济交易发生的时间或记录日期,以经济交易的所有权变更日期为准。

3.进出口均采用离岸价格(FOB)计算,保险费和运输费列入劳务收支。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世界各国所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各具特色,并不完全相同;尽管如此,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还是有共同之处的。这些内容按照其发生的原因的性质,分类归纳为不同项目。一般说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有三大类。

1.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是指本国与外国交往而经常发生的货币收支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它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

(1)贸易收支,是指因商品进出口而发生的收支,也称有形贸易收支。它不仅是经常项目中而且也是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最重要项目。

(2)劳务收支,是指因服务的输出入而发生的收支,也称无形贸易收支。它包括运输、保险、通信、旅游等各种劳务的收支;也包括投资收益(利息、股息、利润等)的收支,以及其他劳务(如使馆费用、专利费等)收支。劳务收支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想一想:

中国政府向印度提供价值60万美元的物品援助,应该如何反映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3)无偿转移,是指单方面的、不对等的、无须偿还的收支。它包括私人转移收支(主要是侨民汇款、年金、赠与和遗产继承等)和政府转移收支(主要是政府间援助、捐款和战争赔款等)。

2.资本项目

资本项目,是指本国与外国之间资本的流出或流入。它反映一国的国际金融资产(官方储备除外)的债权、债务变化情况。当代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形式也愈来愈多样化,资本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也愈益重要。资本项目一般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两类。

长期资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期限(如股票)的资本。它包括政府长期资本流动和私人长期资本流动。前者主要有政府贷款和政府债券投资;后者主要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银行信贷。

短期资本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资本。主要有银行间的拆放、短期证券、外汇买卖等,它也包括政府短期资本和私人短期资本。

3.平衡或结算项目

平衡或结算项目,是指用来弥补、平衡一定时期内常态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个专门项目。它主要包括国际储备和错误与遗漏两个项目。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金融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其他提款权等金融储备资产,它作为国际收支的平衡项目,主要内容为外汇储备的增减和经外国中央银行借入或贷出的款项(例如,本期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总和数为顺差,则或为外汇储备数增加,或为贷给外国中央银行而使官方短期债权增加)。

想一想:

为什么要人为地设置“错误与遗漏”这一账户?

错误与遗漏是一个人为的平衡项目,用于轧平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借贷方总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出现统计数字错漏的情况是难免的,以致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之和并不等于国际储备资产变动总额(如1998年中国外贸顺差大增,但储备没有相应大增,出现“顺差不顺收”现象),这就需要由“错误与遗漏”项目人为地达到平衡,“错误与遗漏”的数额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所发生的净差额,与官方储备实际收付数之差。

表9.1 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千美元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http://www.51report.com/free/detail/147932.html。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1.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

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从形式上看总是平衡的。其中某些项目或账户可能出现盈余和赤字,但是总会由其余项目或账户的赤字或盈余加以抵消。

然而,从国际收支的经济交易的实质来看,收入与支出并不总是平衡的。为什么说“形式上总是平衡而实质上并不总是平衡”的?这是因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经济交易可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大类:第一类是自主性交易(或称事前交易)。这纯粹是由于某种经济或其他目的而自主、自动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劳务的输出与输入,各种无偿的转让,对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等;第二类是调节性交易(或称事后交易)。这是为弥补、调节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差额而进行的交易。如国际短期资金融通,延期付款权利的取得,国际储备的动用,等等。

从这两种不同性质经济交易的区分可看到,一国的国际收支,若其自主性交易收支不能相抵,则必须以调节性交易来弥补以维持平衡;但这种平衡是虚弱的、暂时的和形式上的平衡,不是真正意义的平衡,因为它既无法长期维持,也不一定或不可能解决该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所以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如果一国的自主性交易自动相等或基本相等,不依靠调节性交易来调节,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

2.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国际收支失衡分为静态失衡和动态失衡。

静态失衡是指在一个时点上(如一年的年终),一国国际收支总体存在着的一定的逆差。一国不一定需要坚持在一个时点上无逆差;而且这种逆差是否必须调节,视该国的国际储备和国际融资能力大小而定。若国际储备和国际融资能力比较充裕,可以不作调节;反之,则需要进行调节。

动态失衡是指一定时期内(如3年、5年),一国国际收支总体出现的逆差。它反映一国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经济实力动态的变化。按照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一国不一定需要坚持静态平衡,但有必要掌握一定时期如3—5年或更长时间的大体平衡。如果国际收支逆差大大超过正常水平,而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抵消时,则需要及时进行调节。

(二)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该国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包括盈余性失衡(顺差)或亏损性失衡(逆差),对该国宏观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该国汇率升降的直接原因。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收入会相应增多,国际储备也随之增长,该国货币的对外价值高,在外汇市场上对该国货币求大于供,其汇率就比较坚挺,成为强势货币或硬通货。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致使对外债务增加或国际储备日趋减少,该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就会降低,在外汇市场上对外币的需求增多,本国货币的汇率就比较疲软,从而使该国货币成为弱势货币或软通货。

其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影响该国的商品价格变化和通货膨胀的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经常保持平衡或顺差,汇率较少波动,物价稳定,通货供应量正常,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且逆差严重,本国货币汇率大幅度下跌,货币对外价值相应降低,必将导致以本国货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急剧上升,带动国内的物价普遍上涨,从而引起或加剧该国通胀的严重发展。

再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利率政策具有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会使一国利率政策宽松,这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当然不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为防止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要提高利率水平以吸引外国资金流入,但高利率会抑制国内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正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既对一国的对外经济有直接的影响,又对一国的整个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才有必要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而为了调节国际收支,还要先摸清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是多种多样的,失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八类。

1.经济季节性原因

生产、消费有季节性变化和无规律的、偶然的短期突变,由此会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

2.经济周期性原因

周期性的商业循环所经历的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的经济变动,会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这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衡常见的原因。

当一国经济萧条时,往往出现竞相出口而进口需求下降的现象,从而使其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目前日本的情况);相反,当一国经济高涨时期,进口需求急剧增加,往往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3.经济结构性原因

由于科技的日益进步,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消费倾向的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国际市场对商品、劳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变动时,即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动时,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若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商品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而随之作必要的调整的话,那么它的国际收支就可能发生不平衡。例如,一国的出口大量集中于某些商品,而遇到国外消费的偏好与需求发生变化,则这些商品势必销售困难,因而造成该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原因也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经常性的原因。

4.国民收入的原因

一国的国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动,这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变动与失衡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应从中短期角度和长期角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方面,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化由商业循环的不同阶段所产生。如在高涨时期国民收入增加,在萧条时期国民收入减少。一般来讲,一国的国民收入增加,其商品、劳务的输入和捐赠、旅游等非贸易支出也可能随之而增加,从而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国民收入减少,引起物价下跌,则有利于出口并使进口减少,从而逐步减少逆差,甚至出现顺差。

另一方面,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化由长期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产生。如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进口大量生产设备,外汇支出随之增加,因在一定时期内尚未形成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整个国民收入并无增加,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但是,当这些进口设备逐步形成新的生产力时,国民收入有明显增长,出口随之不断扩大,必然会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由逆差变为顺差。

5.货币原因

一国的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同其他国家发生较大悬殊,即货币的国内实际购买力的变动,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如一个国家在一定汇率水平下,货币增速过快,以致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相对高于某些国家,则必将导致商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这叫做货币不平衡或价格不平衡。

6.贸易竞争原因

在国际市场产品竞争和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国的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或减弱以及在一些重要出口商品市场上的优势或劣势的变化,是造成其贸易顺差或逆差的基础和根本性原因。

想一想:

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是由于以上哪些原因造成的?

7.过度外债原因

过度的外债所产生的还本付息负担加重和偿债能力下降,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加剧。这主要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过程中,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借入大量外债,超过国家的承受能力,加之发达国家高利率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结果使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亏损不断扩大。

8.资本投机原因

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稳定的投机与资本外流,也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四)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尤其是自主性项目长期处于逆差,如前所述,对本国经济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而必须加入调节,使其趋于平衡,一般而言,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有三种类型。

1.市场自动调节

市场自动调节(或市场自发调节),即靠市场自发的力量,通过价格、收入、汇率等的变化使国际收支自动走向平衡。根据休谟的金本位自发调节理论(“现金—价格—流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会引起黄金的流动和一国物价水平的相应变化,进而,引起商品进出口的变化,最终调节国际收支。具体来说,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黄金流入,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顺差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黄金外流,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商品价格下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逐渐趋于消失。总之,理论上说,无论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都会在没有政府干预下自动恢复平衡。

2.国家政府调节

仅靠市场调节不足以完全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这就需要一国政府实施调节。这种政府调节包括采取政策措施间接调节和施行直接管制。

(1)外汇缓冲政策。这是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借债,来抵消市场上的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的一项政策。具体运用是:当国际收支失衡时,由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顺差时买入,逆差时卖出)外汇,调节外汇的供需状况,使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仅限于外汇储备的阶段,而不致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这是解决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短期失衡的简便有力的政策措施;但是这种政策无法解决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因会使外汇储备枯竭而政策失效)。

(2)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如果单独实施某一项宏观经济政策,易于引起内部平衡(即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和外部平衡(即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冲突。对外经济平衡往往要以牺牲国内经济平衡为代价,出现国际收支盈余与通货膨胀并存,或者国际收支赤字与失业并存,使得单独运用某种宏观经济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为了解决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矛盾,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1967年)“政策配合理论”,即适当配合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对每项政策分别给以明确任务,分工协作,才能促进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同时实现的调节理论。其原则是:分配给财政政策的任务仅仅是稳定国内经济,分配给货币政策的任务则是稳定国际收支。

适当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的途径如表9.2所示。

表9.2 宏观经济政策配合参考表

例如表中第Ⅰ象限,当一国经济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则可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国内总需求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压低利率以紧缩国际收支顺差(若仅此政策,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调节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这是上述两项政策配合同时作用力的最终结果(第Ⅱ、Ⅲ、Ⅳ象限依此类推)。

(3)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指政府运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其主要是通过货币的贬值与升值来影响进出口贸易,从而矫正贸易收支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货币金融当局可以采用使本币贬值的措施。如本币贬值,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降低,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强,会使出口增加;同时,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其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会使进口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的逆差逐步缩小。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货币金融当局可以采取使本币升值的措施,但很少有国家将本币主动升值的。

(4)直接管制措施。这是对国际金融交易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两种。从外汇方面限制国际经济交易。比如实行进口外汇限额、配额,对资本输入的外汇限制等。贸易管制是指通过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出口信贷、出口补贴等措施直接控制进出口。直接管制的优点是成效迅速,因而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但也存在缺陷:一是限制资源合理流动;二是容易引起贸易伙伴的报复行动;三是可能产生一些行政弊端。

讨论一下:

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应采取哪些措施调节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

3.国际合作调节

上述调节对策都是就单个国家而言,可是一国的逆差(或顺差)常为他国的顺差(或逆差),每个国家为本国利益采用一定的对策,必须会引起他国为保卫自身利差而采取相应的反对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国际经济合作的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合作调节,主要包括各国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合作:第一,国际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第二,贸易投资自由化措施。

四、我国的国际收支管理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注意国际收支的概念和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经济理论发展的双重结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忽视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加之帝国主义的封锁,我国对外经济的范围和程度极其狭小,只有少量的外贸和少量经济援助(无息或低息的),没有对外资本往来。这样,我国不存在也无需关注国际收支问题,也没有相应的国际收支概念,在实践中只要注意外汇收支平衡,只需编制“国家外汇收支平衡表”。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贸易和非贸易收支取得了巨大发展。从引进外资开始到对外投资的出现,我国与国外私人、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已有广泛的金融关系,这样,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日益重要。完整的国际收支概念产生了,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全面考察我对外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地位成为必要。加之我国于1980年4月和同年5月分别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地位,依照IMF的要求,我国有义务向其报送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这样,1981年6月,我国国家进出口管委、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中行总行、国家统计局等单位联合制定并公布了《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在以往“国家外汇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本项目,编制了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这是我国认识和处理国际收支问题的开端,它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阶段。

(三)1990年代初以来

1992年十四大召开以后,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际收支的宏观管理,中国人民银行1993年12月2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明确规定要加强对外汇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及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逐步完善我国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体系。1996年12月我国按照IMF第八条款的要求,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以前,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

讨论一下: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2001年以后,国际收支顺差增长持续增长。2001—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累计328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累计2935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推动着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到2006年2月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截至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上升至10663亿美元,比2000年底增长5.4倍。截至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但持续的“双顺差”背后隐藏的是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和挑战。

第二节 外汇与汇率

随着国际收支的发生,就产生了外汇、汇率问题。外汇与汇率是国际金融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它既是国际间货币收支往来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国际间收支往来关系。

一、外汇

(一)外汇的概念

“外汇”,有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含义。

动态含义的外汇(抽象意义的外汇),是指将一国货币转换成另一国货币,以适应各种目的的国际支付或清偿的货币兑换行为或业务活动。

静态含义的外汇(具体意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和清偿国际债务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形式为外币存款、外币票据、外币证券以及外币债权。

想一想:

外汇就是外国人的货币吗?

外汇的静态概念明确、具体,且在实践中被广泛地使用,因而通常人们所讲外汇概念就是这种含义。这个外汇概念有三个要素:第一,外汇的性质。“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该种货币对其发行国来讲不能视为其外汇,例如美元对美国进出口商来讲就不是其外汇。另外,这里的“外国”与通常所讲的主权国家含义有所不同,而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某种法定货币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主权国家、国际组织、附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一个地区等);第二,外汇的用途。“可用于国际支付和清偿国际债务的金融资产”,用途很广泛,外汇收支即“狭义的国际收支”;第三,外汇的形式。“其主要形式为外币存款、外币票据、外币证券以及外币的债权”。

(二)外汇的种类

按外汇可否自由兑换,通常将外汇划分为自由外汇和记账外汇。

自由外汇是指不需要经过外汇管理当局批准,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者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国货币与支付凭证。如美元、英镑、欧元等货币以及这些货币所表示的支票、汇票、股票、公债、旅行支票等。

记账外汇(或协定外汇、双边外汇、清算外汇)是指在两国政府间签订的支付协定项目下使用的外汇,即不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也不能对第三国办理支付业务的外汇(可以是本国的货币、对方国的货币、第三国的货币),只能根据协定规定,在签订协定的两国之间相互使用。例如,我国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就使用记账外汇办理结算,所有进出口货款,只在双方银行开立的专门账户记载,年终所发生的收支差额,按照协定规定,以现货或货物清偿,也可转入下一年度贸易项下加以平衡。

外汇种类还可按照外汇来源和用途划分为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按照外汇的所有者划分为居民外汇和非居民外汇,等等。

(三)外汇的功能

1.使国际货币流通和购买力转移成为可能

由于各国货币制度不同,两国货币不能互相流通,货币购买力不能转移。随着外汇业务的发展,只要借助于国际通行的代表外汇的各种信用工具(如汇票),就能使不同国家的货币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流通,它们之间的货币购买力的转移成为现实。

2.使国际结算更为便捷,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用外汇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不仅节省了运送现金的费用,避免了风险,缩短了支付时间,加速了资金周转,而且使国际间信用增加,资金融通范围扩大,因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便利国际间资金余缺的调剂,使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

利用外汇这种国际支付手段,通过国际长短期信贷,促进投资活动与转移,使国际资金供求关系得到调节,使国际资本流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

4.显示和增强一国的国际实力与地位

一国外汇收入增加,对增加外汇储备,提高币值,稳定汇率,增强该国对外经济交往实力和对外经济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5.促进一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实力和出口创汇能力,直接决定着一国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也制约着一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和经济发展的进程。

6.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国际外汇业务的发展与生产全球化及其主体跨国公司的发展相互促进,而作为国际外汇业务中最活跃的参加者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的主体力量,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当然,外汇在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国际外汇交易的发展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动荡不安。

二、汇率

(一)汇率的概念

外汇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被经常地、广泛地买卖。买卖外汇的价格就是外汇汇率,或叫外汇汇价,在实际业务中又叫外汇行市。

外汇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是用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确定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先要确定哪个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或“参照物”。由于确定的标准不同,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汇率标价方法。

第一,直接标价法(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一、百、万、十万等)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在此标价法下,外币相当于某种商品,而本币则相当于购买该商品时使用的货币;外币数额固定不变,本币数额则随外币币值或本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本币数额上升,表示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跌;反之则相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这一方法,我国目前采用直接标价法。

第二,间接标价法(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一、百、万、十万等)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在此标价法下,本币就相当于某种商品,外币则相当于购买该商品时使用的货币;本币数额固定不变,外币数额随本币币值或外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外币数额上升,表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反之则相反。目前,美国、英国等少数国家采用这一方法。

想一想:

1美元=7.2022人民币元是什么标价法?

由于两种标价法下汇率涨跌的含义完全相反,在谈到汇率的涨跌时,必须明确汇率的标价方法,即来源于哪个外汇市场,以免混淆。在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对汇率的分析习惯上均以直接标价法为准。

除了上述两种标价方法外,目前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多采用美元标价法。美元标价法是以美元为基准货币,其他货币为报价货币的标价方法。非美元货币间的汇率,可由对美元的汇率套算得出。由于美元是当前国际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场所,其交易量居各种货币之首,所以,美元标价法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交易的惯例标价法。

(三)汇率的种类

汇率的种类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常用的汇率分类有如下八种。

1.从国际汇率制度的角度,分为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联合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是指有关货币之间的比价基本固定,汇率波动仅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在纸币流通制度下(布雷顿体系),IMF成员国货币的汇率,只能按照黄金平价(两种货币政府规定的代表金量之比),在一定幅度内波动。

浮动汇率一国货币对外货币的汇率,依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涨落,各国政府原则上没有义务进行干预。它有“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之分,事实上后者居多。我国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联合浮动汇率是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的一种汇率,是指某些国家组成国际组织,其成员国的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各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汇率则统一实行自由浮动。

2.从制定汇率方法的角度,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基本汇率是指由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的实际价值之比制定出对它的汇率。外国货币的种类很多,制定汇率时必须选择某一国货币作为关键货币。关键货币是一国国际收支中(特别是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多的、外汇储备中比重最大的,同时又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国际经贸活动中使用最广泛的货币。

套算汇率(交叉汇率、套汇汇率)是指某种货币根据其基本汇率套算出来的对其他货币的汇率。目前主要货币的套汇汇率都公开报道,有些不报道的亦可根据即期汇率计算出来。

3.从外汇管制宽严的角度,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官方汇率(法定汇率)是纸币制度下,一国政府根据纸币的黄金平价而明文规定或正式挂牌的汇率,一切外汇交易都应按该汇率为准。

市场汇率是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的实际汇率。官方汇率往往只起基准汇率的作用,有行无市,通常各国货币当局允许市场汇率根据供求情况变化在不偏离官方汇率太大的范围内自由波动。

4.从银行外汇经营的角度,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以及中间汇率

买入汇率(买入价)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买入外汇时使用的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折合本币数额较少的那个汇率(亦即外汇行市前一个数字)是买入汇率,在间接标价法下则相反。

卖出汇率(卖出价)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使用的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折合本币数额较多的那个汇率(亦即外汇行市后一个数字)是卖出汇率,在间接标价法下则相反。

兑换收益是指买入价和卖出价之间的差额,即银行买卖外汇的收益(一般为1‰—5‰)称为兑换收益,美、英为0.5%。

中间汇率(中间价、清算价)是指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数。这是未经加减“兑换收益”的汇率,也是两国货币的实际比价。若外汇行市只报一价,一般是指中间价。

5.从银行买卖外汇的对象的角度,分为同业汇率和商人汇率

同业汇率是银行同业之间买卖外汇时使用的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实际上也就是外汇市场的买卖汇率。它以电汇汇率为基础,买卖价之间的差距很小。

商人汇率是银行对一般顾客买卖外汇的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它是根据同业汇率适当增(卖出价)减(买入价)而形成,故其买卖价之间的差距比同业汇率价差稍大些。

6.从银行汇兑方式的角度,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电汇汇率是指银行在卖出外汇当天,即以电报委托其国外分行或代理行付款给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种汇率。电汇方式由于银行不能利用客户资金,故电汇汇率最高。但因电汇调拨资金速度快,故在外汇交易中占绝大部分比重;而且电汇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真实比价的反映,一般被看作是标准汇率。各国公布的外汇牌价,除另有注明外,一般都是电汇汇率,其他汇率都是以它为基准计算出来的。

信汇汇率是指银行开具付款委托书、用信函方式航空邮寄给付款地银行转付收款人而使用的一种汇率。由于邮递需要一段时间,银行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因此信汇汇率低于电汇汇率。

票汇汇率是指银行卖出外汇时,开立一张指定外国银行作为付款行的汇票交给汇款人,由汇款人带、寄给国外收款人所使用的一种汇率。票汇汇率低于电汇汇率,相当于一个航空邮程的利息。票汇汇率与信汇汇率通常相同。

7.从外汇交易的交割期的角度,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现汇汇率)是指外汇交易买卖双方必须在成交后两天之内进行交割而使用的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和官方外汇牌价未注明远期字样者,都是即期汇率。

远期汇率是指外汇交易买卖双方成交后签订合约规定在未来一定时间进行交割而使用的汇率。远期汇率以即期汇率为基础,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两者之间的差额(称为远期差价)有三种不同的情况,通常用升水、贴水或平价来表示。升水表示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贴水表示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平价则表示两者相等。

8.从外汇市场营业时间的角度,分为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开盘汇率(开盘价)是指外汇市场每个营业日开始营业、进行外汇买卖时使用的汇率。

收盘汇率(收盘价)是指外汇市场每个营业日的外汇交易终了时使用的汇率。

在外汇交易实践中,一个外汇市场的开盘汇率往往受到其他时区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的影响(如香港市场的收盘时间正值伦敦的开盘时间)。在汇率波动频繁的条件下,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虽只相隔几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但往往会有较大差价。

(四)决定汇率的基础

各种货币所具有的或所代表的价值,是决定相互间汇率的基础,价值发生变动,外汇汇率就会相应变动;但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货币所具有的或所代表的价值有不同的含义,致使汇率的决定基础也有所不同。

1.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决定基础

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叫“金本位制”。在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下,无论是金币或是银行券都可折算为一定量的黄金,即“含金量”。两种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叫“铸币平价”。铸币平价就是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

想一想:

为什么汇率会围绕黄金输送点波动?

虽然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但它还不是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外汇市场上实际汇率有时高于、有时低于铸币平价而经常波动。但这种波动并非漫无边际,而是始终围绕铸币平价这个中心,在一定界限内波动,这个界限就是“黄金输送点”,它包括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在两国之间,引起一国黄金流向对方国家的那一最低汇率就是该国的“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加运送费用),而引起对方国家黄金流入该国的最高汇率就是该国的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减运送费用)。可见,在金币本位制下,汇率波动范围就是在最高不超过黄金输出点、最低不低于黄金输入点这个界限内。由于国际间运送黄金的费用占黄金价值的比重极小,因此金币本位制下汇率是比较稳定的。

2.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的决定基础

(1)第一种情况:“黄金平价”或“法定平价”。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彻底冲垮了金本位制,各国相继实行纸币流通制度。在纸币制度下,各国政府都以立法形式规定本国单位纸币代表的金量,即“黄金平价”。两种货币的黄金平价之比应该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在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因各国货币都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且美国政府允许各国央行以1盎司等于35美元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所以此时决定汇率的基础还是“法定金平价”,因而汇率仍较稳定。

(2)第二种情况:浮动汇率制。

在布雷顿体系瓦解后,由于汇率完全自由浮动、黄金非货币化和纸币自然贬值,法定的纸币代表的金量与其实际代表的金量严重脱节。这时,决定纸币汇率的基础就不是法定金平价之比(法定金平价已徒有虚名,各国一般也不再公布),而是纸币实际上代表的价值(或购买力)之比。由于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购买力)随时都在变化,因而汇率处于经常性的波动之中,再无稳定可言。

(五)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纸币流通条件下)

一国货币汇率往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变动,这里仅就一般情况分析影响一国汇率的六个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

一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与否,是影响该国币值升降的直接因素。

特别是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水平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如国际收支平衡,则外汇供求平衡,汇率相对稳定;如国际收支顺(逆)差,则外汇供过于求(供不应求),本币汇率水平趋于上升(下降),例如布雷顿体系前、后期的“美元荒”和“美元过剩”。国际收支状况与汇率变动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以后,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有削弱的趋势。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是浮动汇率制下影响一国汇率的最直接的因素。

通货膨胀率越高,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实际含金量就越少,国内物价就上涨得越厉害。国内物价的上涨一般会直接削弱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减少出口而增加进口,最终导致贸易逆差和外汇供不应求,从而使本币汇率下跌。

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和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影响该货币(指自由兑换货币)的对外价值,削弱该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使国际市场上该种货币供过于求,从而汇率下跌。

3.货币利率水平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充斥、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膨胀的今天,一国货币利率水平的高低及其与他国利率水平的差异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日益重要的因素。

国际间利率水平的差异将导致短期资金在国际间频繁地移动,资本从利率较低国家大量涌入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引起前者货币汇率下跌,使后者货币汇率上升。例如1980年代前半期美国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国际游资,促使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尽管造成了高外贸赤字。

4.国民经济宏观状况和经济实力

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是决定该国货币汇率持续稳定的基本因素,当一国生产持续增长,财政收支平衡,货币供应量正常,物价平衡,会使其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发达,经济实力增强,必然有力地支持其货币汇率的稳定。

经济增长从较长的时期看是影响一国汇率变动的根本性因素。经济增长的加速伴随着出口规模的同步甚至更快扩大,则出口的加速增长会弥补进口的扩张,并增强各国贸易商对该国货币的信心,该国货币有可能供不应求而外汇供过于求,从而本币汇率就可上升。同时,经济增长这一因素往往同其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汇率。例如,一国经济增长率可能还没有出现实际变化,但人们普遍预期该国经济增长率将加速,经济实力会增强,则该国货币汇率将趋于上升(例如1999年美欧经济增长差别造成美元对欧元升值)。

5.政府经济政策措施

各国政府都通过采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措施进行干预调节,使汇率水平尽量保持在有利于本国合理水平上。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水平,而各国央行干预和调节汇率的三大措施(调整贴现率、直接买卖外汇和外汇管制)更是直接影响着汇率水平的高低。

6.国际性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

国际上重大经济、政治和军事突然事件的爆发,会对一国汇率产生很大的冲击。当然,这种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往往是突然或暂时的。

(六)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不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将反过来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可以从国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

1.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物价的影响;物价的涨落又不同程度地对国内其他各经济部门产生作用,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汇率变动影响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引起进口消费品、资本品国内价格的上涨。这会导致:①提高生产成本,妨碍生产发展,还使出口商品成本提高,从而削弱出口商品竞争能力,给出口贸易带来困难并使依靠出口的生产部门陷入不景气状况;②进口消费品、资本品国内价格的上涨,也降低国内消费水平、影响社会安定。

(2)汇率变动影响国内物价总水平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汇率变动会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及其同类商品(由于价格体系中的示范效应和攀比机制)的国内价格而带动整个国内物价的变动,这必然使生产停滞、税收减少、财政赤字增加。

2.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若汇率不稳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则会增加国际贸易活动的风险,不利于进出口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不利于进出口商及时报价和迅速作出买卖决策,不利于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

(2)汇率波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稳定,必然有利于资本输出和输入的顺利进行,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稳定的利息或利润收入,筹资者也可避免或减轻外汇风险,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反之,若汇率波动频繁,就会给国际资本流动带来消极的影响。

(3)汇率变动对国际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影响。如本币贬值则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增强,因而对外国旅游者来说,该国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显得便宜,有利于促进该国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旅游和其他非贸易外汇收入。相反,若本币升值,则会增加本国人去国外旅游的刺激,从而增加非贸易外汇支出。

讨论一下:

目前我国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

(4)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外汇储备是一国主要的物质储备力量之一,它的变化直接受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但在一定条件下,汇率的波动往往对一国外汇储备产生重大的影响。一种情况是,主要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会直接影响一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如币值下跌,将使持有该种货币储备的国家遭受外汇储备实际价值减少的损失。第二种情况是,货币汇率变动通过资本转移和进出口贸易影响外汇储备增减。

三、人民币汇率

(一)人民币汇率的演进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经历了若干不同时期的演进。

1.1949—1953年初

这一时期,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的变化与国内外物价变化紧密结合,变化比较频繁。在1949—1950年3月全国财经工作统一以前这个阶段,国内物价不断上升,人民币币值下跌,而国外物价则相对稳定,所以人民币的对外汇率贬值。而在1950年3月—1953年初这个小阶段,国内物价下跌,人民币值升高,人民币对外汇率升值。

2.1953年初—1970年

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实行固定汇率制,我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内物价已经实现并且继续保持全面稳定。这一时期我国人民币汇率基本是固定汇率。

3.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后

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危机不断发生并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制定也作了相应改变,改为参照西方外汇市场汇率变化情况,选用若干种有一定代表性的、与我国外贸有关的、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汇率,根据我国的方针政策以及发展外经贸需要而制定,并采取机动调整的办法,即根据我国发展外经贸的需要,结合国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变化趋势和特点全面考虑,适度地将汇率上调或下调。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中国在外汇管理体制上第一次大的改革是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派生出外汇调剂市场(1980年)。

外汇调剂业务转折点出现在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第二次重大改革的1994年。自1994年1 月1日起,改革现行汇率制度,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对成员国和缔约方关于汇兑安排的规定,以此汇率“合二为一”为契机,到1998年12月1日起,已连续运作了19年的外汇调剂市场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全国100多家调剂中心随之关闭。国家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货币政策、利率政策、调节外汇供求,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将汇率水平一次性从8.27调整到8.11,升值2%;二是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三是保持原有汇率的浮动区间不变,即美元对人民币的日波动幅度仍为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交易中间价上下3%,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波动幅度仍然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上下1.5%;四是每个交易日闭市后根据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收盘价,以此作为该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交易的中间价。此后,8月、9月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银行又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比如说扩大了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中间价的浮动幅度,从原来的上下1.5%扩大到上下3%;同时调整了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的挂牌方式,实行价差幅度管理,等等。

第三节 国际资金流动

一、国际资金流动概述

国际资金流动是指资金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间的资金移动现象。通常,国际资金流动表现为国际间的投资融资活动。在一些地方,国际资金流动称为国际资本流动,两者并无内容上的区别,仅表述不同而已。

国际资金流动的快速增长,为资金输出国和资金输入国分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果及发展空间,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生产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积累了巨额财富,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市场饱和与资金相对过剩的问题。它们需要为巨量的过剩资金寻找出路,需要不断开辟国外市场,需要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它们以各种方式和渠道,把资金输出到那些资金相对短缺,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低成本生产基地,以获取较高的利润;把资金输出到有潜力的销售市场,以带动和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把资金输出到有重要资源的地方,以保证对这些资源的占有和控制。经济发达国家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资金输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巩固了国际地位,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资金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国际资金的流入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正是由于国际资金的流入,为一些国家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历史上欧洲各国对北美大陆的资金输出,造就了20世纪至今的经济霸主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计划启动的资金输入,促成了西欧经济的复兴。20世纪70年代流入拉美和东亚的巨额石油美元,创造了拉美经济奇迹和亚洲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国际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涌现了亚洲四小虎。20世纪90年代国际资金又瞄准了中国,自1993年起,中国连年成为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资金输入国。国际资金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二、国际资金流动的形式

由于国际资金供求双方的要求不同,产生了国际资金流动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国际资金流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信贷。

(一)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指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国外的企业,并拥有该企业产权或控制权的投资。直接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1)在直接投资中,投资者不仅投入资金,而且随资金带来先进的机器设备、专有技术、管理经验及销售渠道,投资质量较高。

(2)直接投资不构成资金输入国的债务,只是在取得经营利润的情况下有利润汇出,形成资金回流。

(3)在直接投资方式下,投资者对企业拥有经营管理权,对经营成果拥有处置权,因此资金输入国可能丧失对一些产业或资源的控制权。

(4)直接投资的流动性较差,投资者要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及国家风险。

直接投资通常采用以下方式:①投资创办企业,包括在国外设立独资子公司,或者与其他投资者合作设立合资企业;②收购国外企业。通过收购全部股权,对国外企业实行兼并重组;③参股国外企业。对原有的国外企业注入资金,参与股份和经营,但达不到控股程度;④利润再投资,指投资者在国外企业投资所获利润,不汇回国内,而是对该企业再次投入。

(二)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也称间接投资,是指通过国际证券市场购买国际债券和外国公司股票实现的投资。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

(1)直接投资者多为跨国公司,而证券投资者可以是各国政府、商业银行、工商企业以及个人。

(2)证券投资者对于投资企业没有实际控制权和管理权,即使购买股票一般也不以控股为目的,证券投资者只能收取利息或分配利润;而直接投资者因持有足够的股权,可以对投资企业实行股东权利,并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享受企业的经营利润。

(3)证券投资的流动性较好,投资者的风险较小,但对资金输入国缺乏稳定性;直接投资的流动性较差,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大,但对资金输入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4)证券投资者可以出于投机的目的,从证券交易差价中获取收益;直接投资者没有这种机会。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流动明显呈现出证券化的趋势。继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券投资迅猛增长之后,国际股权、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成为20世纪90年代增长最快的资金流动方式。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国际资金市场上,证券投资总额已超过直接投资与国际信贷的总和。

(三)国际信贷

国际信贷指各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经办的国际间贷款。由于国际信贷一般是由专门金融机构经办,它们具有较高的控制风险能力,因此,在直接投资及资金市场发育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国际资金流动常采用这种方式。对于资金输入国,一方面大量借入资金有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形成对外债务,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如果对债务问题控制不好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在国际信贷的各种形式中,政府贷款是出于双边关系的原因而产生的一种援助性贷款,其特点是:期限长、利率低,但用途有限制,只能从贷款国购买用于贷款项目的货物与劳务,并且贷款程序较复杂。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是为参加这些组织的成员国提供的融资,贷款一般具有援助性、开发性及优惠性的特点。国际间的商业银行贷款通常采用银团贷款的形式,其特点是:贷款用途可自主掌握,一般不与具体项目或商品交易挂钩,贷款币种有多种选择,但利率和费用较高。此外,出口信贷也属于国际信贷的一种形式。

根据资金的流动时限,通常也把国际资金流动分为短期流动和长期流动两种类型。

短期资金流动指一年期以内的跨国资金流动。短期资金流动一般与进出口贸易资金的结算、银行外汇资金的交易和汇划、外汇的短期投放、资金的保值性及投机性流动等有关,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成本低、不稳定的特点。目前,欧洲货币市场是交易量最集中的国际短期资金市场。

长期资金流动指一年期以上的跨国资金流动。长期资金流动通常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及国际信贷等形式,相对于短期资金流动而言,具有期限长、风险大、成本高、稳定性强等特点。

三、影响国际资金流动的因素

国际资金的流动最初与国际贸易相关,以后又以跨国投资为重要动因。由于资金流动是社会经济动向的综合反映,国际资金流动必然受国家、区域及世界的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经济发达的富裕国家有大量的资金积累,其国内的投资市场又趋于饱和,这些过剩的资金就需要到国外寻找投资出路。经济相对落后的贫穷国家,尤其是处于经济上升过程中的国家,需要大量的开发资金。这样,就产生了资金由经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是产生长期资金流动的根本性原因。

(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

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因而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国家和地区,则很难吸引国际投资者。通常,国际资金总是从经济增速慢的国家流向增速快的国家,这也是利润驱动的原则所致。

(三)国际收支状况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为此,经常项目出现巨额而且持续顺差的国家,需要输出资金以平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而且持续逆差的国家,则需要输入资金以平衡国际收支。

(四)投资环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内容主要包括:投资者的权益是否有法律保障,推进及落实投资的行政办事效率,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相关的交通条件、金融服务、通讯设施、可用人才及生活娱乐条件等。由于投资环境的优劣对投资行为和投资效益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国际资金更多地流向投资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

(五)利率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水平高,说明资金的价格高、收益率高。反之,如果利率水平低,说明资金价格低、收益率低。所以,资金一般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随着资金的流入,资金供求趋向平衡,较高的利率会逐渐下降,资金的流入也会趋缓以至停止。

四、国际债务

在国际资金流动中,大部分是借贷性质的,如商业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债券等,这就产生了国际债务问题。

国际债务即通常说的外债,指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用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表示的全部债务。首先,外债是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对本国居民的外币负债不属于外债。其次,外债不仅包含用外币表示的债务,也包括用本币表示的债务。再次,外债以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为特征,一国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及发行股票收入不属于外债。构成一国外债的主要内容包括接受的各类国外贷款、对非居民发行的债券、吸收的非居民存款、来自国外的商业信用等。

衡量一国的外债规模及偿债能力,通常有以下四个指标。

(一)负债率

负债率是指一国的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这个指标可以衡量一国经济在总体上对外债的负担能力,以及一国总体的债务风险。国际上一般认为负债率应控制在8%左右。

(二)出口债务率

出口债务率是指一国的外债余额与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这个指标可以衡量一国对外债的实际负担能力及债务风险程度。国际公认的出口债务率参考数值为10%,超过10%表明负担偏重,债务风险增大。

(三)偿债率

偿债率是指一国外债的年还本付息额与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这个指标可以衡量一国的偿债能力。国际公认的偿债率警戒线为20%,偿债率不超过20%被认为是合理的,表明债务偿还来源是有保障的。

(四)最后清偿率

最后清偿率指一国的外债余额与国际储备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这个指标可以衡量一国对外债的后备清偿能力,及偿债保障程度。国际公认的最后清偿率警戒线为130%,低于130%,被认为偿债能力可靠。

除了上述常用的衡量指标外,还有短期债务率、利息偿债率、到期应偿还债务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等。在所有的衡量指标中,偿债率是核心指标。衡量一国的外债负担及偿债能力,要综合考察各项指标,还要分析该国的进出口潜力、调控国际收支的能力以及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可能。

如果对国际债务控制或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国际债务危机。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债务国无力偿还到期外债本息的行为。1982年,墨西哥,随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相继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从而爆发了国际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无论对债权国还是债务国,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加剧了国际金融业的动荡。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权国政府、债权银行与债务国的共同努力,到1992年,这场国际债务危机才基本结束。

造成这次国际债务危机,除了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资金市场利率上浮、国际商业银行收缩信贷等外部原因,债务国本身也存在对外债控制不当的问题,主要有: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盲目举借外债,致使债务膨胀;缺乏有效的外债调控,管理混乱;对外债的使用不当,投资效率和创汇率较低。

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

一、国际金融机构概述

国际金融机构是指从事国际性金融管理及国际间融资业务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机构。国际金融机构的成员通常由参加国政府或政府机构组成,是一种政府间的金融合作组织。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际金融机构,是1930年在瑞士巴塞尔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金融机构,包括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0年成立的国际开发协会,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立的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遍布世界各地的国际金融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全球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其成员来自世界的大多数国家。二是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欧洲投资银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伊斯兰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阿拉伯非洲经济开发银行以及欧洲中央银行,其成员由一定区域内的国家组成。三是半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其成员主要由某一区域内的国家组成,同时也吸收部分区域外的国家参加。

国际金融机构在世界经济与金融,及区域经济与金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组织商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的重大事项,协调各国间的行动;提供短期融资,缓解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困难,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贷款,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过,这些机构的领导权大都被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其运作更多地体现了控制国的意图,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和建议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反应,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干预过多。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根据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的政府间的国际金融机构。1945年12月正式成立,1947年3月开始营业,同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建立之初,参与的成员国有39个,至1998年年底增至182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于1980年4月17日正式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促进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的协商与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以利于会员国的经济成长;促进汇率的稳定,维持国际外汇市场的秩序;协助会员国建立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为会员国融资,协助会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以会员国缴纳一定的份额作为入股基金的方式组成的企业经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会员国选派理事和副理事各一人组成;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是执行董事会。基金组织的重大问题都由理事会或执行董事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作出决定。

货币基金组织开展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会员国认缴的基金份额、借入资金和信托基金构成。会员国认缴的基金份额,是基金组织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会员国应缴纳多少份额,是根据其黄金外汇储备、对外贸易量和国民收入的大小等因素,由基金组织与会员国磋商后确定的。

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是以发放贷款方式向会员国融资。贷款对象仅限于会员国政府。贷款用途,主要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问题,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贷款期限一般属于短期性质。贷款额度受缴纳基金份额的限制。贷款方式,会员国借款时须用本国货币购买所需外汇,还款时须用外汇购回本国货币。贷款利率,按贷款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贷款统一用特别提款权计值。货币基金组织发放贷款的种类有10种之多。

三、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的简称,是根据199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建立的政府间的国际金融机构。1945年12月正式成立,1946年6月开始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世界银行也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必须具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的资格,才能加入世界银行。世界银行的创始会员国有39个,至1997年年末会员国增至181个。我国于1980年5月15日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

成立世界银行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向会员国(主要是西欧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解决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当前,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发性贷款,资助其兴办特定的长期建设项目,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

世界银行的组织机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似,也设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作为世行的最高权力机构。世界银行是按股份公司的原则建立的具有企业性质的金融机构,会员国均须认购该行的股份,会员国的投票权大小依据其拥有股份的多少来确定。

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会员国实际缴纳的股金、发行债券、利润收入、出让债权。各会员国向世界银行认缴的股金,以他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摊的份额为准,其中20%要实际缴纳,另外80%待世行催交时再支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中长期债券,是世界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

世界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发展贷款。世界银行的贷款对象限于会员国,只向会员国政府或由政府、中央银行担保的机构贷款。世界银行贷款是项目贷款,一般要与特定的工程项目挂钩,须经世界银行的严格审核。贷款期限较长,最长达30年。贷款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收取的杂费很少。借款国要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198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大量采用联合贷款方式,即与官方的援助机构、办理出口信贷的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联合对某一项目贷款,通常要求以项目的收益偿还贷款。除贷款业务外,世界银行还向会员国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借款国进行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世界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共同组成世界银行集团,以协调相互的行动。

四、国际金融公司

国际金融公司(IFC)是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是世界银行集团的成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国际金融机构。申请加入国际金融公司的国家必须是世界银行的会员国。该公司1956年7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国际金融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为发展中国家的私人企业提供没有政府担保的各种资金,促进外国私人资金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际金融公司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办法与世界银行相同。公司的正副理事、正副执行董事和总经理,由世界银行的正副理事、正副执行董事和行长兼任。虽然两个机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但国际金融公司仍有自己独立的业务。

国际金融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会员国认缴的股金,从世界银行借款也构成公司的重要资金来源,此外,还通过发行国际债券和提取业务净收益补充资金来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和对中小企业直接投资。贷款的突出特点是:无需政府担保,可以直接向会员国企业提供资金。其贷款利率一般高于世界银行贷款利率,但低于市场利率。

五、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开发协会(IDA)也是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是世界银行集团的成员,但又是一个独立的国际金融机构。只有世界银行的会员国才可以申请加入国际开发协会。协会于1960年9月正式成立,同年11月开始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

国际开发协会的宗旨是,向贫穷落后的国家提供条件优惠的贷款,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

国际开发协会的组织机构与世界银行相同,协会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办事机构各部门的负责人都由世界银行相应的人员兼任,两机构也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协会的权益机制类似于世界银行。

国际开发协会的资金来源有:会员国认缴的资本金;世界银行从自己的业务净收益中拨付给协会的款项;会员国政府应协会要求向协会提供的补充资金,以及会员国提供的特别基金捐款;协会的业务净收入。协会向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优惠条件为:贷款期限长,贷款不收利息,只收0.75%的手续费;可以全部或部分使用本国货币偿还贷款。

六、其他国际金融机构

除了上述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外,还有一些区域性和半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际清算银行

国际清算银行成立于1930年5月,总行设在瑞士的巴塞尔。该行是以欧洲国家中央银行为主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也有其他地区国家的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参加。

国际清算银行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国际债务的支付和转移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行的职能开始转变,在国际清算中更多地充当受托人或代理人,为各国中央银行提供业务服务,并成为国际金融问题的研究中心及国际金融领域合作的论坛。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与该行建立了业务联系。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与国际清算银行建立业务联系,1996年成为该行的正式成员。

(二)亚洲开发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成立于1966年11月,同年12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亚洲开发银行是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为主,有西欧、北美国家参加的政府间金融机构。

亚洲开发银行的宗旨是,通过向会员国发放贷款,提供投资和技术援助,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其主要业务是向亚太地区成员国的政府、政府附属机构、公私企业,及与发展本地区有关的组织提供贷款。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成员国认缴的股本、借款和发行债券、某些国家的捐款、营业利润。我国于1986年恢复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合法席位,1987年被选为董事国,是亚洲开发银行的第三大认股国。

(三)非洲开发银行

非洲开发银行成立于1963年9月,1966年7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象牙海岸的首都阿比让。该行是以非洲国家为主的政府间金融机构。

非洲开发银行的宗旨是,为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协助非洲大陆制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各国的发展计划,以达到非洲经济一体化的目标。非洲开发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国认缴的股本。其主要业务是向成员国提供普通贷款和特别贷款,特别贷款条件优惠,期限可长达50年,不计利息。

(四)泛美开发银行

泛美开发银行成立于1959年12月,1960年10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该行是以美国和拉美国家为主建立的政府间金融机构。

泛美开发银行的宗旨是:动员美洲内外资金,为拉美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项目贷款和技术援助,促进拉美经济的发展和“泛美体系”的实现。该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成员国认缴的股本和借款两大部分。其主要业务是向成员国发放长期低息的项目贷款,可全部或部分用本国货币偿还。

【本章小结】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其内容包括三大基本项目: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平衡项目。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根据可兑换自由程度的不同,外汇可以区分为自由外汇与记账外汇。

汇率是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汇率有两种基本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汇率制度可以基本分为固定汇率、浮动汇率与联合浮动汇率。外汇交易有两种基本方式:即期外汇交易和远期外汇交易。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货币利率水平、国民经济宏观状况和经济实力、政府经济政策措施、国际性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

国际资金流动满足了资金输出国和资金输入国双方的需要,给双方分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果及发展空间。国际资金流动有三种基本形式: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务,是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用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表示的所有债务。衡量一国的外债规模及偿债能力,可以使用以偿债率为核心的指标体系。

国际金融机构可以分为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和半区域性的。最重要的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集团。

【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收支?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

3.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内容和编制原理。

4.什么是外汇?外汇有哪些功能?

5.什么是汇率?常见的汇率分类方法有哪些?

6.汇率的标价方法有哪些?不同的标价方法下汇率变动的含义是什么?

7.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8.外汇市场的风险有哪些?

9.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10.目前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它们的宗旨各是什么?

【实训课堂】

项目(一)

1.实训目的:学会运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字,解读一国经济现象。

2.实训形式:撰写调查报告。

3.项目内容:

(1)分析近几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和总差额各是多少?这些差额说明了什么?

(2)目前美国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意味着什么?

(3)根据我国目前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联系企业和个人实际,谈谈我国国际收支现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4.调查渠道:相关金融网站及期刊。

5.实训指导:

第一步:收集资料。

第二步:除每人写出专题报告外,以组为单位,在整理、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每组的专题报告。

第三步:以每组专题报告为题,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

项目(二)

1.实训目的:学会查阅和看懂各种汇率报价。

2.实训形式:网上调研、实在调查。

3.项目内容:要求学生查阅各种汇率报价,并说明汇率报价表中数字的含义与如何运用。

4.调查渠道:相关金融网站和银行。

5.实训指导:

第一步:调查。分组进行,每组进行相同类型银行的调查,每组中的每个成员分别选择银行进行实地调查。

第二步:除每人写出专题报告外,以组为单位,在整理、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每组的专题报告。

第三步:以每组专题报告为题,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交流时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