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 会计记账方法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概念、分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掌握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能熟练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3.理解试算平衡原理、学会进行试算平衡;
4.了解会计核算方法。
任务分析
知识任务一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涵义和设置原则
(一)会计科目的涵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会引起各项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这些变化或导致会计要素间发生变化(如从银行取得一年期借款,引起资产和负债发生变化),或导致会计要素内部项目发生变化(如购进原材料,货款已付,引起资产内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进行的,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就需要借助会计来记录、核算,并向有关部门提供变化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如果只按六大会计要素作为会计数据的归类标准,就过于概括,不能详细提供管理上所需的资料。因此,还必须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类,设置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照不同的经济内容和管理需求进行科学分类。企业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进行进一步分类,将复杂的经济活动变为有规律的、容易识别的经济信息;可以为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提供依据;可以为编制财务报告奠定基础,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便于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反映会计要素的构成情况及其变化情况的手段,作为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实用,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设置会计科目要符合国家会计法规体系的规定
设置会计科目,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管理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和标志。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科目,一般应以《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统一规定为基准,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增加或减少某些会计科目。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将逐步实行在会计准则统一规范下由各单位自行组织的模式,企业对会计科目的选择和使用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可以随意使用甚至滥用会计科目。企业在对会计科目自由选择和使用时应当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其核算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二是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应当能够满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保证财务会计报告数据的真实、完整。
2.设置会计科目要考虑所反映会计要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设置会计科目必须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反映和监督各项经营业务,不能有任何遗漏,即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能覆盖企业所有的要素。作为制造企业,必须设置反映和监督其经营情况和生产过程的会计科目,如“主营业务收入”、“生产成本”等;而农业企业就应该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金融企业则应设置反映和监督吸收和贷出存款的相关业务,可以设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等科目。此外为了便于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的明细科目。
3.设置会计科目要全面反映企业经济业务内容
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时,为了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会计科目的设置要保持会计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企业所有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都要能通过所设置的某一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4.会计科目名称力求简明扼要,内容确切
每一会计科目,原则上反映企业一项内容,各科目之间不能相互混淆。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在不违背会计科目使用原则的前提下,确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科目名称。
二、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的内容
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会计科目,主要是由财政部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针对各类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而制定的,即财政部提供会计科目的名称、类别、编号与核算内容和使用方法,然后由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从中选择并确定本企业所需要设置的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按其经济内容分类,可以划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及损益类科目。
(1)反映资产的科目,按流动性质可以分为两类:①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②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如“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科目。
(2)反映负债的科目,按流动性质也可分为两类:①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②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如“长期借款”等科目。
(3)反映共同类的科目,如“衍生工具”、“套期工具”等科目。
(4)反映所有者权益的科目,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科目。
(5)反映成本的科目,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
(6)反映损益的科目,根据企业经营损益形成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两类:①反映收入的科目,如“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②反映费用的科目,如“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等科目。
目前,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统一制定了企业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的会计科目。如表2-1所示。
表2-1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名称表
注:共同类项目的特点是既可能是资产也可能是负债。在某些条件下是一项权益,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就是资产;在某些条件下是一项义务,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时就是负债。
(二)会计科目的级次
各个会计科目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地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通过这些会计科目,可以全面、系统、分类地反映和监督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为经营管理提供所需要的一系列核算指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经济管理的要求不同,所需要的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也就不同。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既需要设置提供总括核算指标的总账科目,又需要设置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二级明细科目和三级明细科目。
1.总账科目
总账科目即一级科目,也称总分类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会计科目,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
目前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企业总分类科目的名称和内容由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统一规定,以有利于会计核算指标逐级汇总并相互可比。同时财政部也规定,企业可以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
2.明细科目
明细科目也称为明细分类会计科目、细目,是在总账科目的基础上,对总账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进一步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是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明细分类科目隶属于总分类科目,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受到总分类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控制,但能够为总分类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说明。因此,明细分类科目与总分类科目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如在“原材料”科目下,按材料类别开设“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二级科目。明细科目的设置,一般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由企业自行设置。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科目,可以在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中设置二级或多级科目。如在“原料及主要材料”下,再根据材料规格、型号等开设三级明细科目。
会计科目的级别如表2-2所示。
表2-2 “原材料”总账和明细账会计科目
三、会计科目运用举例
【例2-1】 从银行提取现金1 000元。
该项业务应设置“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科目。
【例2-2】 购买材料5 000元,材料已经入库,料款尚未支付。
该项业务应设置“原材料”和“应付账款”科目。
【例2-3】 某投资者投入设备一台,价值100 000元。
该项业务应设置“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科目。
【例2-4】 某企业销售产品一批,价值8 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该项业务应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科目。
知识任务二 会计账户
会计科目的设置,只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类,但会计科目没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不能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连续、系统地记录下来,以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如,“银行存款”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日存放在金融机构的款项。但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银行存款”的业务很多,也很频繁,如提取现金、存入款项、支付货款等,经过这些经济业务后,如何反映企业的“银行存款”在一定会计期间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期末结余多少?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账户的设置。
一、会计账户的涵义
账户是依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结构或格式,用来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
企业运用所设置的各个账户,可以分类地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会计账簿中进行连续和系统的登记,从而将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分散且缺乏有机联系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有联系的会计数据,为编制财务报告并提供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打下基础。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会计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的内容所作的科学再分类。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同概念。它们的联系是:会计科目是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会计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就是会计账户所要登记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分类,本身没有结构;会计账户则有相应的结构,是一种核算方法,能具体反映资金运用状况。因此,会计账户比会计科目分类更为明细,内容更为丰富。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而开设会计科目只是为设置账户提供必要的条件。由于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核算内容是一致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会计科目与账户作为同义语,相互通用,并不需要严加区别。
三、会计账户的设置原则
为了正确设置账户,充分发挥账户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设置账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设置账户,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
不同性质的企业,其生产经营各具特色。企业在设置账户时,要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具体经济活动的特点。例如,制造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分为供、产、销三个阶段,因此相对应的账户设置中就有“原材料”、“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企业设置的账户,一方面要有其明确的、独特的核算内容;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账户所构成的账户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会计要素的内容,反映会计对象的全貌。
(2)设置账户,要结合会计核算对象的特点,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
设置账户的目的是分类处理与传输有关的会计信息,因此账户的设置必须结合各单位会计核算对象的特点。例如,在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记账基础的企业,就应相应地设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账户。账户的设置,还应充分考虑到会计核算信息的输出,满足宏观经济的管理者、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以及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
(3)设置账户,要结合记账方法的特点,满足会计工作内部分工的要求。
不同的记账方法对账户设置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因此,账户的设置必须考虑所运用的记账方法。同时,账户的设置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岗位责任制的实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内部分工的需求。
四、账户的结构和内容
账户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内容。会计对象是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在数量上发生增减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变化结果。因此,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必须确定账户的基本结构:增加的数额记在哪里,减少的数额记在哪里,增减变动后的结果记在哪里。
采用不同记账方法,账户的结构是不同的,即使采用统一的记账方法,不同性质的账户结构也是不同的。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记账方法,也无论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由于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从金额上看不外乎“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所有账户的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具体归纳如下:
(1)任何账户一般可以划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用来登记经济业务发生引起的某项会计要素的增加额,另一方用来登记其减少额。但哪方登记增加额,哪方登记减少额,应取决于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账户名称及增减金额就成了账户的基本结构。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置一些辅助栏目,用以反映经济业务的其他内容。
账户每一方根据实际需要分成若干栏次,用来分类登记经济业务及其会计要素的增加与减少,以及增减变动的结果。账户的格式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②日期和摘要,即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和内容;③凭证字号,即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④增加和减少的金额;⑤余额。下面以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为例,说明账户结构。如表2-3所示。
表2-3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上述格式是账户的基本格式,也是手工记账通常采用的格式。
教学与科研中,为了方便起见,可将上述的账户格式简化为“Τ”字形格式,即只保留账户的金额栏,其余栏目予以删去。如图2-1所示。
图2-1 “T”字形账户格式
(2)账户的左右两方是按相反方向来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也就是说,如果规定在左方记录增加额,就应该在右方记录减少额;反之,如果在右方记录增加额,就应该在左方记录减少额。在具体账户的左、右两个方向中究竟哪一方记录增加额,哪一方记录减少额,取决于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和所采用的记账方法。
(3)账户的余额一般与记录的增加额在同一方向。
(4)账户左右两方的金额栏,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作为账户的余额。余额按其列示的时间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所以,账户中所记录的金额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本期增加额,又称本期增加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在账户中记录的增加金额。本期减少额,又称本期减少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在账户中记录的减少金额。期初余额和本期增加发生额之和与本期减少发生额之和相抵后的差额就是期末余额。本期的期末余额结转至下期,就是下期的期初余额。这种金额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将其变形后就为:
本期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为了教学方便,在教科书中经常采用简化格式丁字账来说明账户结构。这时,账户就省略了有关栏次。丁字账的常见格式见图2-2、图2-3所示。
图2-2 丁字账的常见格式1
图2-3 丁字账的常见格式2
五、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设置会计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账户的开设应与会计科目的设置相适应,会计科目按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分为总账科目、二级明细科目和三级明细科目,会计账户也相应地分为总分类账(一级账户)和明细分类账(二级、三级账户)。下面以“原材料”为例表示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户,如表2-4所示。
表2-4 “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通过总分类账户对经济业务进行的核算称为总分类核算,它是按照总账科目开设的,提供资产、权益、收入和费用的总括资料。总分类核算只能用货币度量。
通过明细分类账户对经济业务进行的核算称为明细分类核算,提供资产、权益、收入和费用的详细资料。明细分类账户隶属于总分类账户,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受到总分类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限制,能够为总分类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说明。因此明细分类核算除了能用货币度量外,有些账户还可以用实物度量。
六、账户运用举例
【例2-1的T形账户】 从银行提取现金1 000元。
【例2-2的T形账户】 购买材料5 000元,料款尚未支付。
【例2-3的T形账户】 某投资者投入设备一台,价值100 000元。
【例2-4的T形账户】 某企业销售产品一批,价值8 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如前所述,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虽然通过会计要素的设置,可以使这些经济业务事项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分类归纳与整理,但由于会计要素本身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所提供的分类信息仍不能满足企业日常管理的需要。为了能提供更为详细的分类信息,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则成为会计核算中用于连续、系统、分类地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方法。
知识任务三 记账方法
在设置了会计科目与账户以后,就有了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信息载体。在账户中进行登记,则涉及记账方法的选用。记账方法是指会计事项发生后,运用特定的记账符号,按照一定的原理和规则,使用文字和数字在相关账户中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从会计发展的初期至今,曾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记账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一、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一般只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款业务和债权、债务等往来结算业务在账户中进行登记,而对于实物性资产的取得、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等经济业务并不设置相应的账户,仅仅是作非正规的备忘登记甚至不予记录。
例如,某企业以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20 000元。对于此项经济业务,只在“银行存款”账户中登记减少额20 000元,而对于原材料的增加额并不予以反映。又如,企业对外销售产品30 000元,货款尚未收回。此项业务只登记应收账款账户增加30 000元,而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情况不予登记。
单式记账法虽然记录方式简单,但具有以下四个缺点:①账户设置不完整,难以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②没有对每一笔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③经济业务在账户之间的记录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④账户记录没有相互平衡的概念。
单式记账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单方面记录的弊病,因此一般很少使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会计理论水平的提高,记账方法已经由单式记账法演变为复式记账法。
二、复式记账法
(一)复式记账法的概念与特征
复式记账法是相对单式记账法而言的,是从单式记账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账方法。它以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了资金运动变化结果(即作双重记录,这也是这一记账法被称为“复式”的由来)。各账户之间客观上存在对应关系,可以进行试算平衡。
例如,将现金1 000元存入银行,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了1 0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库存现金减少了1 000元。复式记账法一方面在“银行存款”账户登记增加1 000元,另一方面在“库存现金”账户登记减少1 000元。这样,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就非常清楚地反映出来。
与单式记账法相比,复式记账法具有如下特征:
(1)对于所有的经济业务,需要设置完整的账户体系,从而连续、系统地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
(2)对于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从而可以全面、清晰地反映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由于对每一笔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因而可以以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对一定时期所作的全部会计记录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二)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
复式记账法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科学性在于它以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能够充分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无非就是涉及资金的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并且某项资金的增加或减少,势必会同时引起另一项资金的减少或增加,而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又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这就要求会计在记录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时,必须将该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资金增减变化原因及其结果都记录下来,以便全面、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复式记账及其理论正是体现了资金运动这一内在规律性,对于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资金增减变化,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以相等的金额予以记录,进而通过对全部经济业务的记录,连续、系统地反映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及其结果,全面地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核算资料,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三)复式记账法的种类
复式记账法根据记账符号、记账规则的不同,又可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等。借贷记账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记账方法,它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在我国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记账方法,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明文规定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应该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知识任务四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对任何一笔经济业务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和账户结构
(一)记账符号
“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的标志,它们是一对记账符号,一方用以反映账户的增加额,另一方用以反映账户的减少额。但“借”、“贷”两方哪方表示增加,哪方表示减少,则取决于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和账户的性质,要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统一起来应用,才能真正反映出它们分别代表的会计对象要素增减变动的内容。
(二)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中,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账户的借方和贷方始终代表互为相反的两个记账方向。如果在一个账户的借方登记其增加额,则应当在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其减少额;反之,如果在一个账户的贷方登记其增加额,则应当在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其减少额。通常以“T”形账户来表示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如图2-4所示。
图2-4 “T”形账户的基本结构
由于账户按其经济性质主要可以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等账户,因此,借贷记账法下的各类账户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减少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资产类账户期末若有余额,一般为借方余额,表示期末资产的结存金额。其计算公式是:
资产类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其账户结构如图2-5所示:
图2-5 资产类账户的账户结构图
2.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同属于权益类账户,由于资产与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作为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结构正好相反,即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账户若有余额,一般为贷方余额,表示期末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结存金额。其计算公式是:
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其账户结构如图2-6所示:
图2-6 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账户结构图
3.损益类账户
损益类账户包括损益收入类账户和损益费用类账户。
(1)损益收入类。收入的取得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从而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损益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似,即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减少或转销的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由于本期发生的损益,在期末全额结转到利润计算账户,因此损益收入类账户期末无余额。其账户结构如图2-7所示:
图2-7 损益收入类账户的账户结构图
(2)损益费用类。费用的发生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因此,损益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正好相反,即增加金额记入账户的借方,减少或转销的金额记入账户的贷方。由于本期发生的损益,在期末全额结转到利润计算账户,因此损益费用类账户期末无余额。其账户结构如图2-8所示:
图2-8 损益费用类账户的账户结构图
4.成本类账户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有各种耗费,要有成本费用的发生,在费用成本抵消收入以前,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资产。如“生产成本”账户归集在生产过程中某产品所发生的所有耗费,在产品尚未完工结转入库之前,其反映企业在产品这项资产的上所占用的资金。因此其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由于借方记录的费用成本的增加额一般都要通过贷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没有期末余额。如果因某种情况有余额,也表现为借方余额。
即成本的增加记入账户的借方,成本的减少或结转记入账户的贷方;借方的余额反映期初或期末的结存成本。其账户结构如图2-9所示:
图2-9 成本类账户的账户结构图
根据上述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类账户结构的描述,可以将账户借、贷方发生额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如表2-5所示:
表2-5 账户名称
在借贷记账法下,如果某个账户出现期末余额,其期末余额的方向一般都与登记增加的方向一致。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可以根据账户余额的方向来判断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及其性质。账户若有期末借方余额,其反映的经济内容通常应属于资产;账户若有期末贷方余额,其反映的经济内容通常应属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如果同一个账户在不同的会计期末出现方向不同的期末余额,则该账户实际已成为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当该账户余额在借方时,反映的内容为资产;当余额在贷方时,则反映的内容为负债或所有者权益。
通常,双重账户可以由两个性质相反的单个账户合并形成,且能够反映每一单个账户各自的经济内容。例如,一些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业务不多的企业,可以不单独设置“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账户,而通过“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账户反映企业因预收和预付款项所形成的债权和债务,从而使“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两个账户均成为既具有债权性质又具有债务性质的双重账户。因此,设置和运用双重账户有利于简化核算手续。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进行会计记录和检查账簿登记是否正确的依据。不同的记账方法,具有不同的记账规则。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可以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一记账规则是根据以下两个方面来确定的。
(1)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2)根据借贷记账法账户结构的原理,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应当作借贷相反的记录。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账户中记借方,则必须在一个或几个账户中记贷方;或在一个账户中记贷方,则必须在一个或几个账户中记借方。记入借方的总额与记入贷方的总额必须相等。
在实际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登记经济业务时,一般要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①判断具体经济业务事项的类型;
②判断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账户及增减变动情况;
③根据账户的结构,判断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金额。
【例2-5】 企业以银行存款50 000元购入设备一台。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内部项目的此增彼减,其中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增加,银行存款减少。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固定资产”50 000元,贷记“银行存款”5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6】 企业赊购材料70 000元,材料已经入库。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负债同增,其中资产中的原材料增加,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增加。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负债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原材料”70 000元,贷记“应付账款”7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7】 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资金1 000 000元存入银行。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其中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银行存款”1 000 000元,贷记“实收资本”1 00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8】 企业以银行存款60 000元偿还前欠的材料购货款。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负债同减,其中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根据资产减少记贷方,负债减少记借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应付账款”60 000元,贷记“银行存款”6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9】 企业以银行存款50 000元归还投资人投资款。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其中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归还投资人投资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根据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实收资本”50 000元,贷记“银行存款”5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10】 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 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类型属于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其中负债中的应付股利增加,利润分配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根据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借方,负债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利润分配”20 000元,贷记“应付股利”2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11】 企业与某债权人达成协议,将其200 000元应付账款转为对本企业的投资。
该笔经济业务属于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其中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同时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根据负债减少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应付账款”200 000元,贷记“实收资本”20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12】 企业向银行取得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账款80 000元。
该笔经济业务类型属于负债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其中负债中的短期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根据负债减少记借方,负债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应付账款”80 000元,贷记“短期借款”8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13】 企业以盈余公积400 000元转增资本。
该笔经济业务属于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其中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减少,实收资本增加。根据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借方,所有者权益增加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盈余公积”400 000元,贷记“实收资本”40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14】 企业购买机器设备一台,价值80 800元,其中80 000元以转账支票支付,余款以库存现金付讫。
该笔经济业务的类型属于资产内部项目此增彼减,涉及有关账户三个,其中资产项目中的固定资产增加,银行存款减少,现金减少。根据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这笔业务应借记“固定资产”80 800元,贷记“银行存款”80 000元,贷记“库存现金”800元。具体登记如下:
【例2-15】 企业向银行取得600 000元的长期借款,其中400 000元直接用于偿还短期借款,余款存入银行。
该笔经济义务属于复合型业务类型,涉及负债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和资产与负债同增,其中负债项目中的长期借款增加,短期借款减少,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根据负债增加记贷方,负债减少记借方,资产增加记借方,这笔业务应借记“短期借款”400 000元,借记“银行存款”200 000元,贷记“长期借款”600 000元。具体登记如下:
四、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由以上案例可知,运用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任何一笔会计事项,都可以分析为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和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且记入借方和记入贷方的金额相等。由此每笔会计事项所形成的有关账户之间特定的应借、应贷关系,称之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则称为“对应账户”。在借贷记账法下,会计事项的内容就是通过账户的这种对应关系表现出来的,只有正确地确定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实际工作中,根据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将账户的对应关系以会计分录的形式,在记账凭证或是普通日记账中记录下来。
所谓会计分录,是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以账户名称、方向和金额反映账户间对应关系的记录。在借贷记账法下,是指对每笔经济业务列示其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会计分录的要素包括记账符号、账户名称、记账金额三部分。会计分录通常具有一定的书写格式,借贷记账法下的书写格式一般为:借方科目及其金额写在上方且偏左,贷方科目及其金额写在下方且偏右。
会计分录的种类包括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其中简单分录即一借一贷的分录,只涉及两个对应账户;复合分录则是一借多贷分录、多借一贷以及多借多贷分录,会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借贷账户。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持账户对应关系的清楚,一般不宜把不同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也可以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以下是根据上述十一笔会计事项的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五、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企业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记入有关账户,内容庞杂,次数繁多,记账稍有疏忽,便有可能发生差错。因此,对全部账户的记录必须定期进行试算,借以验证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对本期账户记录进行汇总计算和比较,以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正确性和完整性的一种方法。试算平衡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称为发生额试算平衡法;二是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称为余额试算平衡法。
(一)发生额试算平衡
在借贷记账法下,发生额平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额平衡,即每笔会计分录的借方发生额必须等于贷方发生额,这是由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决定的。二是本期发生额的平衡,即本期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必须等于所有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这是因为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借、贷两方发生额相等,将一定会计期间(年、季、月)内的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后,全部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的记录,也必然是借方发生额合计等于贷方发生额合计。这种数量相等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所有业务借方发生额=∑所有业务贷方发生额
本期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发生额试算平衡是根据上面两种发生额平衡关系,来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本项工作是通过编制发生额试算平衡表进行的,具体如表2-6所示:
表2-6 发生额试算平衡表 单位:元
(二)余额试算平衡
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原理,运用借贷记账法在账户中记录会计事项,在同一个时点上,各项资产余额的总和与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余额的总和必须相等。在借贷记账法下,由于每个账户的余额都是根据一定期间该账户累计发生额计算求得的,通过前面学习的账户结构我们知道,一般来讲,凡是借方余额的账户都是资产类账户;凡是贷方余额的账户都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所以,所有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即为资产总额;所有账户贷方余额合计,即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性,账户借方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必然等于账户贷方期末余额的合计数。这种关系也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具体表现为两个等式:
全部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在实际工作中,是通过编制余额试算平衡表进行这项核算的。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将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合并编表,如表2-7所示。
表2-7 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 单位:元
应该看到,试算平衡表只是通过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而有些错误对于借贷双方的平衡并不发生影响。因此,在编制试算平衡表时对以下问题应引起注意:
(1)必须保证所有账户的余额均已记入试算平衡表。因为会计等式是对六项会计要素整体而言的,缺少任何一个账户的余额,都会造成期初或期末借方与贷方余额合计不相等。
(2)如果借贷不平衡,肯定账户记录有错误,应认真查找原因,直到实现平衡为止。
(3)如果借贷平衡,则并不能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因为有些错误对于借贷双方的平衡并不发生影响。例如:
①漏记某项经济业务,将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减少,借贷仍然平衡;
②重记某项经济业务,将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等额虚增,借贷仍然平衡;
③某项经济业务记错有关账户,借贷仍然平衡;
④某项经济业务颠倒了记账方向,借贷仍然平衡;
⑤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中,偶然一多一少并相互抵消,借贷仍然平衡。
所以,试算平衡的结果只能作为账户记录基本没有错误的结论,而不能作为账户记录绝对没有错误的判断依据。此外,试算表的编制还有助于会计报表的编制。
知识任务五 会计记账基础和方法
一、会计确认基础和计量基础
会计要素作为会计报表的基本构件,其确认和计量是会计处理的重要环节。确认和计量是会计报表编报的前提,其恰当与否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应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会计要素的确认是指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项目加以记录、纳入财务报表的过程。某一项目一旦被确认,就要以文字和数据加以记录,其金额就应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交易或会计事项的发生时间往往与支付时间不一致,就产生了会计要素在何时确认的问题。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为解决会计要素何时确认的问题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确认。
(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是指应以权利、义务是否发生作为标准来确定收入费用的归属期,而不考虑款项的实际收入与付出。具体来说,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基于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可以正确地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正确计算各期间的经营成果。例如:A企业在2010年12月20日销售商品50万元,货款在2011年的1月10日收到,在此原则下,上述销售行为是在2010年12月发生的,即使没有收到款项,也是属于2010年12月份的收入。而2011年1月即使收到款项,由于没有发生销售行为,也不能作为当月收入确认。同样,在费用的确认上也是如此。
权责发生制原本主要用于解决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问题,但根据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原理,一项收入的确认必然同时要确认一项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一项费用的确认必然同时确认一项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所以,权责发生制可应用于所有会计要素的确认,成为所有会计要素的确认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按照款项实际收付的日期作为标准来确认收入、费用归属期的一种确认基础。具体来说,收到现金时反映收入增加,付出现金时反映费用增加。这种确认基础比较简便,同时由于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时间与现金的收支时间一致,核算的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一致,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可能导致当期收到的现金是以前期间的经营成果,而当期付出的现金又可能在以后期间才能带来成果,因此,按照现金实际收支确定的损益不能代表企业当期的真正经营成果。在此原则下,上述问题只要是在2011年1月10日收到货款,不论这款项是不是由本月业务实际产生的,都作为2011年1月份的收入确认。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都是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是由于会计分期前提,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因此在确认收入或费用时,就产生了上述两种不同的记账基础,而采用不同的记账基础会影响各期的损益。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会计处理可以正确地将收入与费用相匹配,正确计算损益。因此,企业即营利组织一般采用这种记账基础,而预算单位等常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会计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涵义
会计方法是指用何种手段去完成会计的任务,完成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方法等。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本节只介绍会计核算的方法,它是初学者学习会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专门方法: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
1.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是指对会计对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正确、科学地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细化会计对象,提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是满足经营管理需要,是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基础。
正确、科学地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细化会计对象,提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是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基础。
2.复式记账
通过运用复式记账方法,一方面能全面地、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另一方面能通过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3.填制和审核凭证
各单位发生的任何会计事项都必须取得原始凭证,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原始凭证要送交会计进行审核,审核其填制内容是否完备、手续是否齐全、业务的发生是否合理合法等,经审核无误后,才能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记账的依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统称为会计凭证。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它能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可靠,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4.登记账簿
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互有联系的账页组成,用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登记账簿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法,把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内容连续地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的方法。借助于账簿,就能将分散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汇总,系统地提供每一类经济活动的完整资料,了解一类或全部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全过程,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账簿记录的各种数据资料,也是编制财务报表的重要依据。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例如工业企业要计算生产产品的成本,就要把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所耗用的材料、支付的工资,以及发生的其他费用加以归集,并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过程的费用支出水平,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通过盘点实物和核对账目,以确定账实是否相符的专门方法。清查中若发现有财产、资金账面数额与实存数额不符,应该及时根据实存数量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存数与实存数一致,并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明确责任。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所有者权益的情况,以促进企业加强物资管理,保证财产的完整,并能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
7.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以特定表格的形式,定期并总括地反映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报表主要以账簿中的记录为依据,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整理而产生一套完整的核算指标,用来考核、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是编制下期财务和预算的重要依据。编制会计报表是对日常核算工作的总结,是在账簿记录基础上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进一步加工整理。会计报表提供的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上述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算方法体系。这些方法相互配合运用的程序是:①经济业务发生后,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②按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运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会计账簿中进行登记;③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进行成本计算;④对账簿记录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保证账实相符;⑤期末,根据账簿记录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计算,编制会计报表。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图2-10所示。
图2-10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三、会计循环
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其会计工作必须经过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程序。它于会计期初开始,至会计期末终了,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故称为会计循环。企业若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则会计循环历时一年;若按月结账和编表,则会计循环历时一个月。
项目小结
为了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反映和控制,需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科目按提供资料的详略程度可以分为总账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账户是指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来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的专门方法。
复式记账法是对企业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变化情况,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类型之一。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借贷记账法是国际通用的记账方法。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指对每项经济业务指出其应登的账户以及记账方向与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按其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的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杂会计分录两类。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对本期账户记录进行汇总计算和比较,以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正确性和完整性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贷发生额合计,称为发生额试算平衡法;二是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称为余额试算平衡法。
会计要素作为会计报表的基本构件,其确认和计量是会计处理的重要环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都是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
会计核算是一个连续、系统、完整的过程,在会计核算全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七种方法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的会计工作必须经过这一系列会计程序,这些会计程序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故称为会计循环。
知识拓展
◆复式记账法的分类及在我国的历史沿革
复式记账法根据记账符号、记账规则等的不同,又可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等。
收付记账法是以“收”和“付”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主要是用收、付来表示资金、费用和收益的增减变动。按照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不同,收付记账法又可具体划分为现金收付记账法、财产收付记账法和资金收付记账法等。收付记账法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被我国一些会计学家认为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记账方法。但从60年代初开始即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其科学性不足。尽管如此,我国行政事业和机关单位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采用收付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到90年代中期,我国着手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国家有关部门和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意识到,只有企业、行政事业和机关单位的记账方法一致起来,才更有利于实现与国际会计标准的趋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财政部于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等预算会计法规要求我国行政事业和机关单位,自1998年1月1日起一律采用借贷记账法。至此,收付记账法在我国不再被采用,但不可否认,这种记账方法曾经在我国会计核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增减记账法是以“增”、“减”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主要是以“同增同减,有增有减”作为记账规则。这种记账方法于1964年我国商业系统改革记账方法时提出,并在商业企业被广泛采用。但是,增减记账法也存在着记账规则与理论基础不完全一致以及记账规则不易掌握等缺点。因此,按照我国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商业企业从1993年7月1日起采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至此,增减记账法在我国也不再被采用,但它确实具有通俗易懂的优点,而且是我国会计学界在总结会计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曾在特定的时期内丰富了会计内容,曾在特定的时期内丰富了会计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它产生于十三、十四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意大利,当时,在意大利的一些沿海城市,以经营货币资金为主要业务的借贷资本家大量出现。为了适应其管理的需要,借贷资本家就将收进来的存款,记在贷主的名下,表示“欠人”的增加;而对于付出去的放款,则记在借主的名下,表示“人欠”的增加。因此,“借”、“贷”最初的含义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来解释的。后来,随着经济活动的内容日趋复杂,人们运用“借”、“贷”所记录的内容也不再仅限于经济业务发生所涉及的货币资金的增减,还要登记所涉及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发生。这样,“借”、“贷”两字就失去了原有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纯粹的记账符号,表示记账方向,成为会计上的专门术语,借贷记账法也在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但是直到15世纪,借贷记账法才在理论上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其重要标志是1494年由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所著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该书运用数学原理对“借贷记账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概括,被公认为是借贷记账法正式产生的标志,在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借贷记账法很快在意大利和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并得以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借贷记账法正式传入我国始于1905年,我国以蔡锡勇、谢霖、孟森等为代表的会计学者开始学习日本的借贷记账法。“中华民国”时期,以潘序伦、徐永祚和赵锡禹先生为代表的会计学者创办会计学校,引进美国式的借贷记账法,改良记账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整个经济建设学习苏联,会计也学习苏联,采用借贷记账法。后来,我国的会计工作者又在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并改造出复式增减记账法、复式收付记账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需要,1993年进行了会计改革,逐步取消复式增减记账法和复式收付记账法,全面采用借贷记账法,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它目前是我国会计规范规定唯一可以采用的记账方法。
◆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accounting recognition)是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确定是否、何时和如何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个项目,确认了的项目的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环节。初始确认决定了哪些交易、事项应在会计系统中予以记录和反映;再确认决定了它们如何列入财务会计报表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等。对于一项收入,确认则指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以及应将其反映在利润表中。
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指出,财务报表要素确认的基本条件是: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将会流出企业;②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也规定了财务报表要素确认的基本条件。虽然各概念框架所规定的确认基本条件,从形式或内容表达上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相关规定不完全相同,但其实质却是一致的。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5号指出,确认一个项目和与其有关的信息,要符合四个基本确认条件,同时还要遵循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其中,四个基本确认条件是:①可定义(definability),即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②可计量性(measurability),即具有一个相关的可计量属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计量;③相关性(relevance),即有关信息在用户的决策中有重要作用;④可靠性(reliability),即信息是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可分为几类?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有何关系?
2.怎样理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借贷记账法下账户分别有什么样的基本结构?
3.什么是会计分录?会计分录的要素有哪些?编制步骤是什么?
4.为什么必须进行试算平衡?试算平衡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说试算平衡不能保证经济业务会计记录的“绝对正确”?
5.什么是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有哪几种?区别是什么?
7.会计的核算方法有哪几种?什么叫会计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