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
【注】
①宁武子:名俞,卫大夫。据《春秋左氏传》所载,宁氏在外寇内乱之际,竭忠尽智,终使成公复国;而后成公昏聩,则虚与应付,以明哲保身为务。
②愚:装聋作哑,不肯为昏君效劳。这是孔子所赞赏的做法。
【译】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崇尚仁义道德时就显得聪明能干,而在国家丧失仁义道德时就显得愚笨无能。他的聪明能干是可以学到的,而他的故作愚笨无能是不可能学到的。”
§184樊迟问知。子曰“:务①民之②义,敬鬼神③而远之④,可谓知矣。”问仁。子曰“:仁者先难⑤而后获⑥,可谓仁矣。”
——《雍也》
【注】
①务:促。
②之:向,往。
③敬鬼神:重视丧祭。
④远之:避开鬼神,而专事治民。
⑤先难:先付出劳苦代价,如禹之事沟洫。
⑥后获:事后得百姓拥戴。
【译】
樊迟请教有关聪明才智的问题。孔子说:“促使百姓心向正义,敬重鬼神而避开他们,可以称得上是明智的做法。”请教有关行仁的问题。孔子说:“对于仁人来说,为百姓而先付出劳苦代价,然后得到百姓的拥戴,这才可以称得上行仁。”
§18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为政》
【注】
①知:同“智”;其余都是知的本字。春秋时还没有智字,所以知、智通用。
【译】
孔子说:“由,我在教导你,知道吗?当你知道某个问题,就承认知道它,当你不知道某个问题,就承认不知道它,这样做才是明智的。”
§186子曰:“里仁①为美。择不处仁②,焉得知?”——《里仁》
【注】
①里仁:住在崇尚仁义的地方。里,二十五户人家的行政区,文中泛指地方。
②处仁:处于仁里。春秋末世,世德日衰,仁风日败,孔子多次表示“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可见天下之大已无仁义可言。
【译】
孔子说:“能住在崇尚仁义的地方,实在是人生的美事。选择居所,如果不能住在崇尚仁义的地方,哪谈得上明智?”
§187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①,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发③。回也不愚。”——《为政》
【注】
①不违:没有不同意见。
②省其私:反省其自身缺点。私,为人所不知的私心杂念。
③发:发挥先生的教诲而触类旁通。
【译】
孔子说:“我跟颜回谈了一整天话,他都没有不同见解,似乎很笨。可是回去之后,他能自动检查身上存在的缺点,充分发挥我对他的教诲。颜回并不愚笨。”
§188柴①也愚,参也鲁②,师也辟③,由也喭④。子曰:“回也其⑤庶乎⑥屡空⑦!赐不受命⑧,而货殖⑨焉,亿⑩则屡中。”——《先进》
【注】
①柴:姓高,字子羔,又作子皋、子高,孔子学生。以下参(曾参)、师(子张)、由(子路)、回(颜回)、赐(子贡),都是孔子学生。这一章是对六人资性的评价。
②鲁:反应迟钝。
③辟:敏捷。
④喭(音谚):粗鲁。
⑤其:加强语气的助词。
⑥庶乎:值得庆幸呀。赞叹颜回的天赋。《易·系辞下传》:“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与此文意同。
⑦屡空:即镂空,犹玲珑,形容头脑绝顶聪明。旧注误。
⑧受命:接受国君之命。当时经商需经朝廷批准,否则为非法。而子贡是私下经商,故曰不受命。
⑨货殖:囤积货物,积累财富。
⑩亿:同“臆”,预测行情。
中:中的之中,合乎实际。以上是孔子对子贡经商天赋的肯定,与品德毫无关系。旧注误。
【译】
高柴生性愚笨,曾参反应迟钝,颛孙师思维敏捷,仲由秉性粗鲁孔子说:“颜回头脑灵光真值得庆幸呀!赐未奉国君之命,却积累了财物,每每预测行情,总是合乎实际。”
§189子曰:“性①相近,习②相远也。”子曰:“惟上知③与下愚不移④。”——《阳货》
【注】
①性:天性。参看上章。
②习:后天影响。孔子以为人类的天性大致相近,而后天影响导致差别愈来愈远。
③上知:上智,天赋最高者,如颜回。
④移:改变。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故一再论及天性问题。
【译】
孔子说:“人的天性基本相近,可后天影响导致差别愈来愈远”孔子(又)说:“只有最聪明与最愚笨这两种天性在后天影响中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
§190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②斯为下矣。”——《季氏》
【注】
①困:处境困窘。
②民:即氓,无知者。
【译】
孔子说:“与生俱来就懂得做人道理的,是最优秀的;经过学习而懂得做人道理的,是第二等的;处境困窘而后学习做人道理的,是第三等的;处境困窘而又不肯学习的,这种无知的人是最低等的。”
§191子张问明①。子曰:“浸润②之谮③、肤受④之愬⑤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⑥也已矣。”——《颜渊》
【注】
①明:视力好,引申为明辨是非。
②浸润:如水之浸,如油之润,比喻慢慢渗透,使其受影响,指谗言。
③谮(读“怎”的第四声):谗言,诬陷好人的坏话。
④肤受:如肤之受,比喻程度轻,不易为人察觉。
⑤愬:通“诉”,谣言,无事生非的话。
⑥远:有远见。
【译】
子张请教如何明辨是非的问题。孔子说:“有如水浸油润一样的谗言,有如只有皮肤略有感受一样的谣言,在你身上行不通了,就可以说明你能明辨是非了。有如水浸油润一样的谗言,有如皮肤略有感受一样的谣言,在你身上行不通了,就可以说明你有远见卓识了。”
§192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②。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③,仁者寿④。”——《雍也》
【注】
①知者乐水:水性活泼,变化无穷,与智者秉性相似。
②仁者乐山:山性稳重,处变不惊,与仁者秉性相似。
③知者乐:知者不惑,故乐。
④仁者寿:仁者不忧,故寿。
【译】
孔子说:“聪明人喜欢水,仁人喜欢山。聪明人好动,仁人好静。聪明人一生快乐,仁人一生长寿。”
§193子曰:“臧文仲①居②蔡③,山节④藻棁⑤。何如其知也?”——《公冶长》
【注】
①臧文仲:臧孙辰,鲁大夫,时人以为智者。
③蔡:地名,因产龟出名,故借代为龟。文中指龟甲。周礼规定,除天子、诸侯,任何人不许私藏龟甲。
④山节:在屋顶斗拱上刻出山的图案。节,承托梁木的斗拱。
⑤藻棁:梁木短柱上画出水草之纹。藻,水草;棁(音卓),梁木上的短柱。山节藻棁,是穷奢极侈的表现,作为大夫居室,违背礼义。
【译】
孔子说:“臧文仲贮藏了龟甲,在所住房子的斗拱上刻出山的图案,在梁木的短柱上画出水草花纹。凭什么说他明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