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1〕。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主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为无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主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2〕,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3〕。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恢,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心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4〕,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劳而不沐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5〕,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6〕,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注释】
〔1〕亢(kàng):高。
〔2〕呴(xū):吐气。
〔3〕澹(dàn)然:淡漠,不在意。
〔4〕忤(wǔ):违背,抵触。
〔5〕柙(xiá):盛东西的匣子。
〔6〕蟠(pán):遍及。
【译文】
克制欲望崇尚修养,超脱尘世之外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谈吐不凡,抱怨怀才不遇而讥评世事无道,这种种做法不过是孤高卓群罢了。这样做的乃是避居山谷的隐士,是愤世嫉俗的人,正是那些洁身自好、宁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扬仁爱、道义、忠贞、信实和恭敬、节俭、辞让、谦逊,这样做只能算是注重修身罢了。是那些意欲平定治理天下的人,是对人施以教化的人,是那些游说各国而后退居讲学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扬大功,树立大名,用礼仪来划分君臣的秩序,并以此端正和维护上下各级的地位,这样做只能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罢了。是那些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国君、强大国家的人,醉心于建立功业、开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走向山林湖泽,处身闲暇旷达,垂钩钓鱼来消遣时光,只能算是无为自在罢了。这是闲游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是那些闲暇无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嘘唏呼吸,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清新空气,像黑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只能算是善于延年益寿罢了。这是舒活经络气血的人,善于养身的人,是像彭祖那样寿延长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若不需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需倡导仁义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闲暇,不需舒活经络气血而自然寿延长久,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而又没有什么不据于自身。宁寂淡然而且心智从不滞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汇聚在他的周围。这才是与天地日月同辉的永恒之道,这才是圣人无为的至尚之德。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运行的本质,也是道与德的本来面目。所以说:圣人能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就显得平凡单纯,平凡单纯就显得恬淡了。平凡单纯而恬淡,则忧患不能进入,邪气不能侵袭,所以能使天赋保持完整而精神亦不亏损。所以说,圣人活着能与自然顺行,死时能与万物俱化,静止时与阴气同归沉寂,活动时与阳气同步奔波。不做幸福的起因,不做祸患的开始。有所感而后响应,有所迫而后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开智力与巧计,顺从自然的规律。所以没有自然灾难,没有外物拖累,没有别人抱怨,没有鬼神责怪。生时有如浮游,死时有如休患。没有深思熟虑,没有预先筹划。光亮而不耀眼,守信而不执着。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精神洁净纯粹,身体从不疲乏。如此虚无恬淡,才合乎自然禀赋,存养精神、延年益寿之道。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乃是背离德行的邪妄,喜悦和愤怒乃是违反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么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那么就会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闭塞不流动也就不会纯清,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混杂,静寂持守而不改变,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顺应自然而行,这就是养神的启发。
藏有吴国和越国所造宝剑的人,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不敢轻易使用,它是珍宝中至贵的。精神向四面八方通达交流无滞,无所不至其尽头,上与天交会,下遍及大地,生化哺育万物,没有形象可见,它的名字就叫同于天帝。纯粹质朴之道,只有精神专一才能持守;持守而不遗失,使与精神合为一体;能精通这合一之道,就合乎自然之理。谚语说:“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着重精神。”所以,所谓素质,就是没有杂质混入;所谓纯粹,就是不使其精神亏缺,能以纯素为体的人,就称为真人。
解读
本篇取开头“刻意尚行”之“刻意”二字名篇,与篇中内容主旨无关。本篇篇幅简短精悍,文章连贯,主旨在阐述身心的修养,并且提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养要求,只有“虚无恬淡”才合于“天德”,因而也才是修养的最高境域。庄子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抛弃喜怒悲欢,去掉智谋诈伪,使精神纯一不杂,成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动与天行的得道真人。
全篇分三段展开论述。第一段分析了六种不同的修养态度,唯有第六种才值得称道,“澹然无极”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第二段讲述养神的方法,要以恬淡寂寞,虚无无为为根本。要息心于平易无偏倚,动静随天,去知与故,超越死生,无好恶、喜怒、悲欢,不与物交,保持心神之纯一不杂。第三段提出“贵精”的主张,所谓“贵精”,即不丧“纯”“素”,这样的人就可叫做“真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