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其父李言闻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学习。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盛产一种“榔梅”,当地的道士们说它是一种“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对此十分怀疑,觉得道士们说的话肯定不是真的,他决定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在山上采了一个。经过细心的研究,李时珍发现这种水果的功效跟普通的桃、杏一样,只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这种在实际中探求结果的精神也是李时珍身上最闪光的品质。
李时珍对于药材也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力求做到准确无误。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南朝药学家陶弘景说穿山甲是水陆两栖生物,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已死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张开鳞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证实陶弘景的说法是否正确,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他终于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他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了穿山甲食蚁这一点。从观察中李时珍还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扒开蚁穴进行舔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实践肯定了陶弘景正确的一面,并纠正了其错误的地方,为中医的药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读了八百余种近万余卷的医书,还参考了众多经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包括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都仔细钻研过。在读书的过程中,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历经多年终于写成了震惊后世的《本草纲目》。
中国传统文化小课堂——中国书法艺术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