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2〕焉。实唯无底之谷〔3〕,其下无底,名曰归墟〔4〕。八纮九野〔5〕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6〕,三曰方壶,四曰瀛洲〔7〕,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8〕,珠开〔9〕之树皆丛生,华实〔10〕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11〕(原作箸,从《释文》改),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蹔峙〔12〕焉。
仙圣毒〔13〕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14〕,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15〕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16〕。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17〕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18〕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19〕,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20〕。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21〕者巨亿计。帝凭怒〔22〕,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23〕。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列子〔24〕·汤问》)
【注释】
〔1〕希腊神话比如《神谱》关于宇宙有个整体的设想,而中国神话似乎缺乏类似系统化、条贯化的叙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神话缺乏类似的思考,四方和五行是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基石,《尚书·尧典》羲和兄弟宅居四方的记述,《禹贡》的九州——五服政治规划及后世史传华夏——蛮夷的叙事构架,《山海经》的山——海——荒结构,都是神话宇宙观在经传诸子中的积淀。这一思考更多的带有神话政治地理的色彩,它保留了宇宙观念的框架,却淡化了细节。这里所选龙伯钓鳌的故事,是子书神话的吉光片羽,虽然子书叙事者有其主观的叙述意图,却也是神话叙事系列中宇宙观细节的珍贵保存,它和后文的“昆仑”“鬼门”神话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汉语古典神话宇宙观。
〔2〕大壑(hè贺):巨大的水洞。
〔3〕无底之谷:夸大之词,形容极深。
〔4〕归墟:众水流所汇聚的地方,故名。一名归塘。《释文》云:“归墟或作归塘。”《颜氏家训·归心》:“东流到海,何为不溢?归塘尾闾,渫何所到?”由此看,归墟得名于众水归聚。类似之地,古人还有沃焦、尾闾的说法。《庄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经》:“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沃焦或指为石,或指为山。《文选》嵇康《养生论》李善注引司马彪注、《颜氏家训·归心篇》、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杂述》引《山海经》都以沃焦为石。而《文选》郭璞《江赋》“淙大壑与沃焦”引《玄中记》:“天下之大者,东海之沃焦焉,水灌之而不已。沃焦,山名也,在东海南,方三万里。”这里“水灌之而不已”与归墟的性质十分相近,看来是拥有巨大岩穴的石山。再如尾闾,《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也是一个聚水所在。
〔5〕八纮九野:八纮(hóng宏),八极。九野,天的八方加上中央。这里是说天河里的水注入归墟。张湛注:“世传天河与海通。”
〔6〕员峤:山峰高耸称峤(jiào叫)。
〔7〕瀛洲:瀛(yíng迎),古人把大海称为瀛,因此瀛洲指的就是海岛上的山。
〔8〕纯缟:白绢为缟。纯缟,意思就是纯白。
〔9〕珠玕:玉树。玕(gān干),美玉。
〔10〕华实:花和果实。
〔11〕连著:附着。
〔12〕蹔峙:暂时停留。蹔,即暂。峙(zhì至),立。
〔13〕毒:苦恼。因五山流荡无所附着而苦恼。
〔14〕西极:俞樾以为,从上下文看,似乎当作“四极”为是。
〔15〕禺疆:《淮南子·地形》高诱注:以为天神之名。一说系北方海神兼风神。
〔16〕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让它们分三次轮流值班,六万年换岗一次。
〔17〕龙伯:伯,大也。由此看来,龙伯国可能是巨龙之族,类似于后世的龙王。此处的巨人神话,是个很奇特的故事。张湛注曰:“以高下周围三万里山而一头之所戴,而此六复为一钓之所引,龙伯之人并而负之,又钻其骨以卜计,此人之形当百余万里。鲲鹏方之,犹蚊蚋蚤虱耳。”这堪称巨人中之最。其实,巨人神话是先秦以来普遍出现的母题,比如《谷梁传》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所捕获的长狄,“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国语·鲁语下》之防风氏“骨节专车”,《招魂》曰东方巨人,“长人千仞”,《庄子·外物》所记任公子。这说明,尽管儒家经传神话“不语怪力乱神”,但语怪叙事仍然对经传叙事和子史叙事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18〕暨(jì既):到。
〔19〕合负而趣:将它们一起背起来快步前行。趣,快步走,音义同“趋”。
〔20〕灼其骨以数焉:灼烧它们的龟壳而卜算。数,卜算。
〔21〕播迁:播散而迁徙。
〔22〕凭怒:大发雷霆。
〔23〕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逐渐削减龙伯之国的土地,使之狭窄。逐渐缩小龙伯之民的身高,使之矮小。阨,通“隘”。
〔24〕《列子》:道家著述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八篇,系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后整理之本。今本《列子》多杂汉末六朝人之谈,大多数学人倾向于系后人伪作。不过,有些篇目如《汤问》是先秦旧说无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