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魏克 金陵四季图局部)
萨都剌《满江红》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似曾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金陵怀古之词,前人作了不少,如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周邦彦的《西河》(佳丽地)等,都是传咏不衰的佳作名篇。萨都剌这首词,步随其后,然仍能自出机杼,沛然风流,可见自有不凡之处。
这是一首纯为怀古之作。但它不像一般怀古词那样采取即景咏怀式,而是先自带着吊古之情,在怀古的意绪中观照外物,选取意象,因而词一开篇便端出一句:“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六代,指的是历史上先后在金陵建都的三国孙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此词迎头即排出六代,初看似稍觉突兀,但细思量却正是作者满怀吊古之情的自然挥洒。把六朝繁华富丽如水东流与春去无迹相并列,通过春天的归去说明六朝旧事往而不复,因而在作者眼中的春天就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是一种心理化意象。同样,由于怀古意绪的统摄,满目山河也物是人非,只落得“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畴昔,即往昔。后两句融铸唐代诗人刘禹锡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王、谢是东晋时的门阀世族。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王、谢两大世族当时居住在此。词意讲,世事沧桑,当年的显贵豪华早已风流云散,朱门高宅也荡然尘土,唯有一年一度衔泥筑巢的春燕,还依稀记得当时的处所。“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也是化用刘禹锡诗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孤城是指石头城。这两句写石城久已荒废,早就无人问津,只有夜深人静之时,空洞洞地听到秦淮河的潮水拍击着满是苔痕的城墙,依然当年。但这只是更加剧了孤城的荒凉和寂寞。以上四句抓住六朝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状,托情于物,融汇一体,诉尽了古今兴亡和历史的颓败。
(明 魏克 金陵四季图局部)
上片写伤心怀古之情,虽然深沉,但比较隐。下片随着情感变化,这种内心情状也由无言地观照进而转为直接地抒发。过片“思往事,愁如织”一下子把自己推入了今古感慨的交融之中,连用“怀故国,空陈迹”两句,似乎不惟指六朝,还包含了元朝与南宋争战之后,金陵一带衰残荒芜的景象。“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即可证明。倘使仅仅凭吊故迹,几百年后虽然旧时宫阙楼台不复存在,但后人所建必然仍在,只有刚刚结束不久的宋元战争,才可能仍旧保留满目废墟。“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史载南陈后主叔宝,荒淫无度,君臣狎戏,曾作《玉树后庭花》。胭脂井,即陈朝台城景阳宫中的景阳井,因井有石栏,呈红色,好事者附会为胭脂所染,呼为胭脂井。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南下过江,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至,与嫔妃张丽华、孔贵嫔投此井中藏匿。有隋兵向井里窥视,并大声喊叫,井下无人应答。直到扬言要落井下石,方才听到求救声,于是抛下绳索往上拉人,待拉上来才发现,一根绳索,“串”着陈后主、张丽华以及孔贵嫔三人。后人因称此井为辱井,其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侧。这两句很注重意象的对比,在富于情感色彩的意象转化中更加衬托出世事今非的凄怆。自然,这里所写的“秋露冷”、“寒螀泣”应该是作者统率在怀古伤情意绪之下的主观心理。因为从上片的“春去也”、“双燕子”、“春潮急”等推测,词当写于暮春时节。但这里却又标出深秋景致,显然,由于作者在吊古伤今的情感转换中,表现出了某种带有主观性的心理移情,因而恰到好处地使人在虚实相映之中,宛若看见寒鸣的蟋蟀在苍苍霜露之间的凄苦情状。这种清冷寒彻,仿佛是一场繁华梦后突然回到了冷酷的现实,故此词也就自然转入结句:“到如今只有蒋山在,秦淮碧!”蒋山即金陵城外的紫金山。蒋山依旧,秦淮也日复一日如当年一般流去,永恒无限的自然映照出历史世事的短暂,繁华如梦!结句看上去似乎是无言的沉默,然实际上又包容无限,含蕴无穷。
这首词有一个很显著特征,即清丽洒脱,虽然吊古,却又无一处不在抒怀。然其抒怀却又不至于让一己感情黏着使得词意板滞,反而在通脱之中显得空灵。因而无论是融铸前人诗句,还是运用安排故实,都自然轻巧,如同己出,非是大手笔不能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