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二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三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周南·汝坟》)
这首诗《小序》以为“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即西周一个妇女所作。崔述《读风偶识》以为平王东迁后作,“王室如毁”即指幽王被杀,骊山乱亡之事,但不同意是妇人之作,而是当地民众看到大夫回来,出于欣幸之情而作。
从诗意看,应是东迁后作,作者不一定是妇女,却是用妇女口吻描摹大乱中夫妻重逢故事。
第一章写丈夫还在外地服役或流亡,她为此而日夜思念。惄是忧思,调通“朝”,“调饥”是说像早晨饥饿时思食一样。钱钟书《管锥编》说:“按以饮食喻男女,以甘喻匹,犹巴尔扎克谓爱情与饥饿类似也。(中略)小说中常云:‘秀色可餐’,‘恨不能一口水吞了他’,均此意也。”说得很有情趣。“秀色可餐”和“惄如调饥”正是两种譬喻,一样用意。
第二章写丈夫回来后的妻子心情,本很明白,但崔述却说:“况久别重逢,方深忻慰,易妻薄俗,宁至关怀,亦不应以不遐弃为幸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说:“且妇人思夫,苟无大过,何至以不我遐弃为欣幸耶?”实在看得太复杂了。这里的“不我遐弃”,并非欣幸丈夫没有外遇,没有将她遗弃,只是说还没有因战祸而远离我,从正面说,便是终于还能团聚之意,“不我遐弃”正是对“既见君子”的补充。合第一章观之,即是化悲为喜。因战乱而使夫妻永别的事,古往今来,何止千百。
鲂鱼一名火烧鳊,尾浅赤,由此而联想到王室如遭烈火,虽则如此,仍是不幸中之大幸。她的父母原住在相近,今后可以安下心来常去探望,即国虽破而家尚未亡。
北宋的梅尧臣曾经写过一首五古《汝坟贫女》,写汝河边一个未婚贫女,她的老父因战乱而被官府强迫拉去当乡兵,后因寒雨僵死在中途,她自己也自此失去依靠。两诗中女主角的遭遇不相同,但梅诗当是从《汝坟》得其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