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妊娠晚期的监护,预防早产儿

加强妊娠晚期的监护,预防早产儿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早产儿的生活力弱、死亡率高。要加强妊娠期保健、定期孕检。夏天时忌无限量地吃西瓜、蜜桃等高糖分水果;因为准妈妈摄入过多的糖分再加上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很容易发生妊娠糖尿病。而妊娠糖尿病是引发准妈妈流产和早产的重要原因。经专家研究表明,年龄落差较大的夫妇,婴儿早产的风险就较高。

加强妊娠晚期的监护,预防早产儿

早产儿是指胎儿不到足月就分娩,也就是怀孕28~37周之间出生,体重不足2500g,身长在46cm以下的婴儿。通常,早产儿的生活力弱、死亡率高。预防早产,首先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如果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注意孕期卫生和保健,性生活要有节制;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走路时要注意,避免跌倒和腹部碰撞。

早产儿的二三事

早产儿出生后,家人首先要通过出生体重,预测早产儿是否有并发症发生;通过心肺系统检查,了解肺部的成熟度;通过敲打早产儿的肢体会出现的神经性反应,了解神经的发育;通过肌肉骨骼系统检查,了解婴儿的肢体活动是否对称,自主活动有多少,有无畸形和产伤。

早产观察

■准妈妈在妊娠晚期如出现以下症状,会有早产的可能性

(1)在妊娠晚期,当准妈妈的下腹出现反复变软、变硬的现象,且肌肉也有变硬、发胀的感觉时,这是不规则的子宫收缩,至少每10分钟有1次宫缩,持续30s以上,这样会导致早产发生。

(2)阴道少量出血,是临产的先兆之一,但有时宫颈炎症、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时均会出现阴道出血,这时出血量较多,会导致早产发生。

(3)妊娠晚期出现破水现象,破水后阵痛马上开始,会导致早产发生。

专家方案

■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一定要在生活习惯、营养饮食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避免早产儿的出现

(1)要加强妊娠期保健、定期孕检。尤其是一些高龄、有过流产和早产史的高危准妈妈,一定要加强孕期保健、定期孕检。如果发现产前出血和有先兆早产迹象应在第一时间就诊,不可延误时机。

(2)要有充足的睡眠。妊娠期准妈妈都比较贪睡,合理的睡眠时间是8~10小时。

(3)避免过度劳累。到了妊娠晚期,还在坚持工作的准妈妈们要注意减压、避免过度劳累,建议早上稍早一些离家,晚上稍晚一些回家,避开酷热、寒冷和拥挤,尽量乘坐空调车。

(4)饮食要清淡。妊娠期饮食不要太油腻,避免高糖食品。夏天时忌无限量地吃西瓜、蜜桃等高糖分水果;因为准妈妈摄入过多的糖分再加上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很容易发生妊娠糖尿病。而妊娠糖尿病是引发准妈妈流产和早产的重要原因。冬天忌吃生冷的东西。

(5)居家气温适中。由于妊娠晚期胎儿的生长发育较快,准妈妈的新陈代谢旺盛,食物的摄入量与废物的排泄量明显增加,基础代谢率比常人高,所以更容易感到烦热,准妈妈的皮肤汗腺分泌旺盛,如果居家气温高,那么出汗也会多,加上身体负担重,极易感到疲劳,如不注意休息,会使抵抗力下降、会导致早产。

(6)不吃易变质的食物。准妈妈吃下容易变质的食物后,易引起腹泻,这样会导致早产。

(7)洗澡水温要与体温一致。夏天洗澡时水温不要太低,这样容易感冒;洗澡时间也不要太长,这样容易劳累。

(8)要适量运动。准妈妈们虽然不易激烈运动,但适量运动是很有必要的。运动时为胎儿进行有氧呼吸,可促进胎儿身心以及大脑的发育,也避免了死胎或早产的现象。

(9)衣着要宽松。胎儿随着胎龄的增长,也在不断地长大,此时准妈妈随着体形的变化要不断地加肥加大衣服。瘦小的衣服既不利于准妈妈的健康,也不利于胎儿的发育,同时还能造成早产现象。

(10)在孕期,准妈妈忌烟酒,要加强营养,避免精神创伤。

(11)妊娠后期绝对禁止性生活,因为精液中的前列腺素经阴道吸收后会促进子宫收缩。

(12)一旦出现早产迹象,准妈妈应马上卧床休息,并且取左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供血量,必要时应及时住院保胎。

(13)准妈妈一旦发现下腹的不适、分泌物大量增加、膀胱不适、尿频及阴道点状出血或出血,应尽早就医。

知识导读

经专家研究表明,年龄落差较大的夫妇,婴儿早产的风险就较高。研究报告指出高龄爸爸可能因为环境污染及其他原因,体内有害的基因突变可能多于较年轻的爸爸,如果再加上妈妈的年纪较轻的话,婴儿的早产率会更高。对20~24岁之间的妈妈而言,高龄爸爸的影响又大于对25~29岁之间的妈妈的影响。举例而言,爸爸的年龄是45~49岁,若妈妈的年龄在20~24岁之间,那么早产的危险会是25~29岁妈妈的两倍。

护理TIPS:如何预防早产

■预防早产应不仅要在孕期多加注意,还要从孕前做起,比如

(1)在孕前,要做到孕前检查的精确度,此时,准爸爸、准妈妈要找出自身的危险因子,及时治疗,消除早产隐患。

(2)在孕前,要对自己身心、营养以及过去的生产史加以评估,要多补充钙、镁及抗氧化维生素C及维生素E,让身体达到全优状态。

(3)在孕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充分休息、减少压力。

(4)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避免胎膜感染、胎膜早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