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儿心脏解剖结构的胚胎发育
在胚胎发育第4周原始心脏开始形成纵直的管道,称为原始心管,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形成心内膜,外层形成心肌及心外膜,原始心管在外形上分为3部分:心球、心室及心房。此时已经对血液循环有作用。第5~6孕周,心脏内部开始形成分隔,房室管口交界处心内膜组织增厚,形成两个心内膜垫,在心内膜垫形成的同时,在心房顶部背侧的正中线出现薄的半月形隔膜,此即第一房间隔或原发隔,其下缘向心内膜垫生长,形成第一房间孔或原发孔。原发孔闭合之前,原发隔的上部形成第二房间孔或继发孔,在原发隔的右侧再长出一隔膜状结构,称为第二隔或继发隔,继发隔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遮盖继发孔,并不完全融合,形成一个卵圆形的孔,此即卵圆孔。在胚胎第8周时,心脏房间隔与室间隔完全形成,形成明显的四腔心,心房间隔中间存在卵圆孔,在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存在动脉导管。
(二)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1.胎儿期血液循环特点(图3-22) 由于胎儿无呼吸运动,肺处于不张状态,肺泡组织无气体交换功能。胎儿体内营养物质的供给、代谢产物的排出以及气体交换等均是通过脐血管及胎盘与母体之间经过渗透的方式进行的。经过胎盘获得的含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在肝脏下缘分为两支:一支经静脉导管将60%的脐静脉血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另一支注入肝门静脉左支,经肝血窦后汇入下腔静脉,来自胎儿下半身的静脉血也汇入下腔静脉,与来自脐静脉的高氧、高营养物质的血液混合后,进入右心房。由于下腔静脉在右房的开口正对着卵圆孔,致使大部分下腔静脉来的高含氧的血液通过卵圆孔流入左房,再与从肺静脉回流的少量血液混合后流入左心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通过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优先分布到脑动脉、头颈部、上肢及冠状动脉。而少部分血液与动脉导管的血液混合后再通过降主动脉分布到躯干及下肢。从上肢及头颈部回流的静脉血与来自下腔静脉的少部分血液混合后,经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其中90%血液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10%经肺动脉进入肺循环。
图3-22 胎儿血液循环
2.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图3-23)胎儿出生后,由于胎盘血液供应中断,肺开始呼吸,胎儿血液循环发生变化。
图3-23 胎儿出生前后血液循环变化
(1)卵圆孔关闭:胎儿出生后,开始呼吸,肺循环血量急剧增加,从而流入左心的血流量明显增加,此时,左房压高于右房压,致使第一房间隔与第二房间隔相贴,卵圆孔功能性关闭。卵圆孔的完全关闭一般在1岁以内,最晚不超过3岁。
(2)动脉导管关闭:胎儿出生后,降主动脉压力明显高于肺动脉,故动脉导管上的平滑肌收缩,致使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出生后2~3个月,动脉导管完全闭锁,称为动脉韧带。
(3)脐血管的变化:胎盘功能停止后,脐动脉血管壁的平滑肌收缩,脐动脉大部分闭锁成为脐外韧带,在近侧段保留成为膀胱上动脉,脐静脉闭锁为肝圆韧带。
(4)其他:肝内静脉导管闭锁成为静脉韧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