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记》选粹

《史记》选粹

时间:2023-1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史记》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段选自《五帝本纪》,记述帝尧。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他一些古代典籍记载,尧是黄帝的后代,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本名放勋。

《史记》选粹

题解: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远古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的事迹。本段选自《五帝本纪》,记述帝尧。

尧 帝

正文: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注释:

①知(zhì,智):同“智”。

②就:接近。

③舒:放纵。《大戴礼记·五帝德》作“豫”。

④黄收:黄色的帽子。“收”,古代的一种帽子,夏朝把冕称为收。纯衣:黑色衣服。《索隐》:“纯,读曰缁(黑色)。”

⑤彤:朱红色。

⑥明:尊敬。驯德:善德,指有善德的人。“驯”,善。《尚书·尧典》作“俊”。

⑦九族:指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九代人。

⑧便章:“辨章”,辨明。《尚书·尧典》作“平章”,“平”通“辨”。

⑨合和:和睦。

大意:

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黑色衣裳,坐着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查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点评:

这是一篇帝尧的赞歌。帝尧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是中华美德的化身。

荐读:

《尚书·尧典》

链接:

尧帝陵

尧帝陵位于今中国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

相传尧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尧帝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尧陵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 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 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尧帝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处。相传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市),有功于民,庙是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创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建筑原为清代遗物。前有山门,内有围廊、牌坊、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建筑。尧王及其四大臣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就因此得名。尧井相传为尧所掘,为记其功,上筑一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高达27米,殿宇四周设环廊,42根石柱,柱础雕刻工精,殿内金柱子肥硕,直通上层檐下,础石上云龙盘绕。龛内塑有尧王像及其侍从。庙内存在碑碣10余通,记载尧王功绩及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山南有庆都山,传为尧母庆都出生地,庆都逝后葬于望都 望都之名即由登尧山望都山而来。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他一些古代典籍记载,尧是黄帝的后代,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本名放勋。帝喾去世后,放勋的长兄挚继承其帝位,在放勋十五岁时封为唐侯,他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发展农业,妥善处理各类政务,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可是帝挚却没什么突出的政绩,各部族首领也就亲放勋而疏远挚。帝挚九年,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放勋即帝位,帝号尧,因初封于唐,即以唐为朝代号,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后人称其为唐尧。唐尧即位后,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政谨慎俭朴,定历法,施德政,抗天灾,建国制,选贤能,政绩卓著。

四个节气

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五帝本纪》。本段介绍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农事安排等。

正文:

注释:

①“数法”句:意思是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数”,历数,这里指推定历数。“法”,法象,效法,这里指观察。此句《尚书·尧典》作“历象日月星辰”。

②敬授民时:慎重地教给民众农事季节。“授时”作用同于后世的颁行历法,民众据以安排农事,适时播种、收获。

③敬道日出:恭敬地迎接日出。因为三春主东,日出东方,所以,“敬道日出”即指迎接春季来临。

④便程:分别次第,使做事有步骤。“便”,通“辨”,别。东作:指春天的农事。

⑤日中:指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

⑥星鸟:指星宿(xiù,秀)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星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所以称星鸟。按:二十八宿中的有些星宿是古人测定季节的观测对象,此句的星鸟及下文的星火、星虚、星昴(mǎo,卯)即是。

⑦殷:正,推定。中(zhòng,仲)春: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二月。

⑧析:分,分散,指分散劳作。

⑨字:生子。微:通“尾”,交尾。按:“字微”,《尚书·尧典》作“孳尾”。

⑩申:重复。

img67南为:指夏天的农事。“为”与“东作”的“作”同义。

img68致:求得,这里指求得功效。

img69日永:指夏至,这一天昼长夜短。“永”,长。

img70星火:指心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心宿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五宿,又叫大火。

img71中夏: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img72因:就,依,指就高处而居。

img73希革:指夏季炎热,鸟兽皮上毛羽稀少。“希”,同“稀”。“革”,兽皮。

img74敬道日入:三秋主西,日入西方,所以,“敬道日入”即迎接秋季到来。

img75西成:指秋天万物长成。

img76夜中:指秋分,这一天黑夜和白昼平分。

img77星虚:指虚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条四宿。

img78中秋: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八月。

img79夷易:平,平坦,这里指迁回平地居住。

img80毨(xiǎn,显):指秋季鸟兽更生新毛。

img81便在:这里有认真过问的意思。“在”,视,省视。伏物:指冬季收藏贮存各种物资。“伏”,藏。

img82日短:指冬至,这一天昼短夜长。

img83星昴:指昴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img84中冬:仲冬,冬天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十一月。

img85燠:暖,热,这里指防寒取暖。

img86氄(rǒng,冗):鸟兽细软而茂密的毛。

img87“岁三百”句:大意是说按太阳历计算,一年有366天(这是举其成数,实际为365.2425日),按太阴历计算,一个月有29.5306天,一年十二个月共354日(或355日),为了解决二者的矛盾就采取置闰月的办法,使这两个周期协调起来,使一年中的节气与四季的实际气候相符,以利生产。我国古代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但在尧的时代未必已认识到如此精确的程度。“岁”,年,指太阳年。

img88信:诚。饬:通“敕”,告诫。

大意: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yáng,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民众分散劳作,鸟兽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别步骤安排夏季的农活儿,谨慎地干好。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民众就居高处,鸟兽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阳落下,有步骤地安排秋天的收获。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长满细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点评: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记述条理分明。由此可看出古代的“历法”如何产生,意义何在。

荐读:

苇岸散文诗《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林清玄《季节十二帖》。

链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大禹治水

题解:

《史记·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本段选自《夏本纪》,记述大禹治水故事。

正文: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img89。左准绳img90,右规矩img91,载四时img92,以开九州img93,通九道img94,陂九泽img95,度九山img96。令益予众庶稻img97,可种卑湿img98。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img99。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img100,及山川之便利img101

注释:

①百姓: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img102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img103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img104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img105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img106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img107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img108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img109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汶九座大山。

img110众庶:庶民,平民。

img111卑湿:低湿之地。

img112均:使均衡。

img113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应根据各地所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img114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大意: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地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点评:

大禹坚忍不拔,勇于开拓,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大业。

荐读:

郭德纲相声《大禹治水》

链接:

河伯传说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岔岔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接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半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都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账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各地出现了很多形式纪念大禹的功绩,在安徽怀远县涂山上,就有一座唐代之前的古老建筑——禹王宫,每年阴历三月二十八,周边数万的人民都会赶到山顶,向禹王朝拜。山上有望夫石、朝禹路等古迹,当地流传众多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

鸿 门 宴

题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本段记述了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鸿门宴”。

正文: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img115,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img116。”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img11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img118,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img119,哙遂入披帷西向立img120,嗔目视项王img12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img122。项王按剑而跽曰img123:“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img124。”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img12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img126。”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img127。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img128,刑人如不恐胜img129,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img130,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img131,因招樊哙出。

注释:

①从百馀骑:带领随从一百多人。骑:骑兵。

②不自意:自己想不到。

③即日:当天。

④东向坐:面朝东坐。这是表示尊贵。

⑤目:用眼色示意。

⑥玦(jué,决):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三:这里是表示好几次。

⑦忍:狠心。

⑧若:汝,你。

⑨不者:不然的话。“不”,同“否”。

⑩若属:你们这班人。且:将。为所虏:被他俘虏。

img132翼蔽:遮蔽,掩护。“翼”,用翼遮盖,保护。

img133与之同命:跟沛公共生死。一说:“同命”,拼命。

img134拥:抱,持。

img135交戟:把戟交叉起来。

img136仆:倒下。

img137披:分开。

img138瞋(chēn,嗔)目:睁大眼睛。

img139眦(zì,字):眼眶。

img140跽:长跪,挺直上身跪起来。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压在小腿上,挺直上身就显得身子长了,叫长跪,就是跽。

img141参乘,即“骖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

img142斗:古代盛酒器。《会注考证》引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字。

img143彘(zhì,秩)肩:猪腿。生:当是“全”之误。

img144啖(dàn,淡):吃。

img145举:尽。

img146刑人:给人用刑。胜:尽,极。

img147细说:指小人的谗言。

img148如厕:上厕所。“如”:往。

大意:

第二天一清早,沛公带着一百多名侍从人马来见项王,到达鸿门,向项王赔罪说:“我跟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却没想到我能先入关攻破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现在是有小人说了什么坏话,才使得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嫌隙。”项王说:“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日就让沛公留下一起喝酒。项王、项伯面朝东坐,亚父面朝南坐。亚父也就是范增。沛公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着。范增好几次给项王递眼色,又好几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玦向他示意,项王只是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叫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你进去上前献酒祝寿,然后请求舞剑,趁机刺杀沛公,把他杀死在坐席上。不然的话,你们这班人都将成为人家的俘虏啦。”项庄进来,上前献酒祝寿。祝酒完毕,对项王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就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那好。”项庄就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没有办法刺杀沛公。见此情景,张良走到军门,找来樊哙。樊哙问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他一直在打沛公的主意呀!”樊哙说:“这么说太危险啦!让我进去,我要跟沛公同生死!”樊哙带着宝剑拿着盾牌就往军门里闯。交叉持戟的卫士想挡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往前一撞,卫士们仆倒在地,樊哙于是闯进军门,挑开帷帐面朝西站定,睁圆眼睛怒视项王,头发根根竖起,两边眼角都要睁裂了。项王伸手握住宝剑,挺直身子,问:“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护卫樊哙。”项王说:“真是位壮士!赐他一杯酒!”手下的人给他递上来一大杯酒。樊哙拜谢,起身站着喝了。项王说:“赐他一只猪肘!”手下的人递过来一只生猪肘。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肘放在上面,拔出剑来边切边吃。项王说:“好一位壮士!还能再喝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在乎,一杯酒又有什么可推辞的!那秦王有虎狼一样凶狠之心,杀人无数,好像唯恐杀不完;给人加刑,好像唯恐用不尽,天下人都叛离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约定说‘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让他在关中为王。’如今沛公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连毫毛那么细小的财物都没敢动,封闭秦王宫室,把军队撤回到霸上,等待大王您的到来。特地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沛公如此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这只能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我私下认为大王您不会采取这种做法!”一番话说得项王无话回答,只是说:“坐!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来。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顺便把樊哙叫了出来。

点评:

险象环生,峰回路转。项羽的霸气,樊哙的忠勇,刘邦的狡黠,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荐读:

明代钟山居士甄伟所著小说《西汉演义》

链接:

暗箭伤人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一位老将军颍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妒忌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像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作“暗箭伤人”。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于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作“暗箭伤人”。

刘邦脱险

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此段描述“鸿门宴”后的故事。

正文: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到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img149;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img150,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img15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注释:

①大行:指干大事。细谨:小的礼节。“谨”,仪节,礼节。

②大礼:指把握大节。辞:推辞,这里有避开,回避的意思。小让:小的责备。

③俎:切肉的砧板。

④何操:带了什么。“操”,持,拿。

⑤会:正赶上,恰巧。

⑥置:放下,丢下。

⑦步走:徒步跑,指不骑马乘车。

⑧道:取道,经过。间行:抄小道走。

⑨度:估计。

⑩不胜杯勺:不能再喝。“不胜”,禁不起。“杯勺”,两种酒器, 这里借指酒。

img152再拜:表示恭敬的礼节,这里就是恭敬的意思。

img153督过:责备。

img154竖子:小子,奴才。《会注考证》:“竖子,斥项庄辈,而暗讥项羽也。”

大意:

沛公出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来叫沛公。沛公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张良问:“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沛公说:“我拿来白璧一双,准备献给项王;玉斗一对,准备献给亚父。正赶上他们发怒,没敢献上。您替我献上吧。”张良说:“遵命。”这个时候,项王部队驻扎在鸿门一带,沛公的部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1里=0.5千米)。沛公扔下车马、侍从,脱身而走,他独自一人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持剑盾,跟在后面徒步奔跑,从骊山而下,顺着芷阳抄小路而行。沛公临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超不过二十里。估计我们到了军营,您就进去。”沛公等一行离开鸿门,抄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致歉,说道:“沛公酒量不大,喝得多了点,不能跟大王告辞了。谨让臣下张良捧上白璧一双,恭敬地献给大王足下;玉斗一对,恭敬地献给大将军足下。”项王问道:“沛公在什么地方?”张良答道:“听说大王有意责怪他,他就脱身一个人走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项王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撞碎了,说:“唉!项庄这班小子没法跟他们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俘虏了!”沛公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

点评:

“立诛曹无伤”,显示刘邦的意向和决心,项羽、刘邦高下已然明了,结局也已注定。

荐读:

刘洪胜《楚汉英烈传》,郭德福《鸿门宴》。

链接: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四面楚歌

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本段描述项羽的“垓下之围”。

正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释:

①何楚人之多:怎么楚人这么多。

②骓(zhuī锥):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③逝:跑。

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办。

⑤阕:乐曲每终了一次叫一阕。“数阕”就是几遍。

大意: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点评:

四面楚歌时,项羽惊、起、饮、歌、泣,慷慨悲凉,英雄绝唱。

荐读:

夏风言《王的孤独:千年一叹成项羽》

链接: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项羽自刎

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此段记述了项羽兵败后的悲壮场景。

正文: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注释:

①舣(yǐ倚):拢船靠岸。

②何渡为:还渡江干什么。

③被:遭受。

④故人:旧友。

⑤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⑥购:悬赏征求。

⑦为若德:意思是送给你点好处。“德”,恩德。

⑧体:身体的部分,四肢加头合称五体。

大意: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于是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niè,聂)阳侯。

点评:

一代枭雄,如此惨败,令人扼腕叹息。而末路英雄的自刎之举,临终之言,亦使读者涕下沾襟。

荐读: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

链接:

项王陵墓

东平旧县三村的楚霸王墓,历经风霜洗礼也遭受人为破坏,原存封土直径100余米、高10米左右的墓区已长满青草,但残存的碑记依旧闪耀着项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楚霸王,一剑亡秦力拔,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寝于今草亦斑。……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询诸士人亦为之墓……”

残缺不全的文字,将思绪带回历史,战车与铁蹄、血与火、生命与肉体,重又堆积在眼前,惊心动魄。据《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自刎于南京以西40公里、地处苏皖交界的古镇乌江: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覆巢之下,无复完卵,楚霸王身首异处。一代英雄竟是如此结束了他的生命,如此血腥,令人悲愤不已。关于项王墓,《史记》《水经注》《括地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均认为其所葬地为谷城。春秋时期的“谷城”,即今东平旧县三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济水篇:“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其实这里的楚霸王项羽墓,是霸王的头葬地。

高祖斩蛇

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叙述高祖斩蛇故事。

正文: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img155。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img156?”妪曰:“吾子,白帝子也img157,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img158,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img159,欲笞之img160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img161。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注释:

①徒:壮丁,民伕。

②道亡:半路逃跑。亡,逃。

③度:估计,揣摸。比(旧读bì,必)至:等到到了(郦山)。

④解纵:解放,放走。纵,放。

⑤公等:你们这班人。公,对对方的尊称。

⑥逝:走,离去。这里指逃亡。

⑦被酒:带有几分酒意。被,加。

⑧径:小路。这里是取道小路、抄小道的意思。

⑨当径:横在小径当中。

⑩所:处,处所。

img162老妪:老妇人。

img163见杀:被杀。见,被。

img164白帝:五天帝之一,西方之神。

img165为:被。赤帝:五天帝之一,南方之神。

img166诚:真实,诚实。

img167欲笞之:想要打她。笞,《索隐》:“《汉书》作‘苦’,谓欲困苦辱之。一本或作‘笞’。”译文按“笞”译出。

img168觉:醒,睡醒。

大意: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徒役都放了。高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走高飞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高祖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人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吧。”高祖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高祖,高祖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点评:

故事神秘,是当时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也是“君权天授”思想的反映。

荐读:

神话故事《高祖斩蛇》

链接:

斩蛇碑

刘邦斩蛇碑是后人为纪念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立的碑记。有两处,一是位于江苏省丰县王沟镇三十里庙村;二是位于河南省永城县芒砀山主峰南麓。

汉高祖刘邦出自丰县,他成为帝王之后的光环,为丰县编织了无数绚丽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今丰县王沟镇的三十里庙村及其村旁的白帝河即由来于此。现在的三十里庙村位于镇政府西30余里(1里=0.5千米),毗邻山东单县和安徽砀山之界,全村272户人家,约1100口人,12个姓氏集聚,和睦相处,田原氤氲,过着安居乐业的富庶生活。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末汉初,这里则是百里的荒野涸泽——丰西泽。古人云:“翳荒漠漠夕阳斜,衰草凄凄无寒鸦;路断人稀野烟少,蛇虫狡兔共为家。”

秦朝末年,君政暴虐,黎民涂炭。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奉命押送劳役赴骊山为秦始皇修陵。从沛城至丰西泽中,仅百里之途便逃亡纷纷,人心思叛。按秦律,劳工有逃逸者押送人当斩。故刘邦不再前行,令众人歇息饮酒。入夜,刘邦释放徒众,宣布将从此潜藏,招募同党,反抗暴秦。刘邦带领愿从者十余人月下前行,遇一长蛇挡道,遂挥剑斩蛇,继续往芒砀山前进。忽遇一老妪在路旁啼哭,拦住刘邦索命。刘邦问其何故在此啼哭,对曰:“吾儿乃白帝子,今为赤帝子所杀,还吾儿命来!还吾儿命来!”刘邦闻此颇感诧异,忙说:“这里乃荒郊野泽,何以还命,到平地时再还你命吧!”刘邦说罢,即带领人众向西南匆匆而去。不料他在这里所说的话,竟成了汉平帝时期王莽篡朝的先兆。唐·胡曾有诗论曰:“白蛇初断路人通,汉祖龙泉血刃红,不是咸阳将瓦解,素灵哪哭明月中。”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成为天子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斩蛇之说,在此修建一庙,名为“白帝子庙”,斩蛇处的河沟名为“斩蛇沟”。这座白帝子庙就坐落于县城正西、西去长安的古道之旁,离县衙(今县人武部之处)刚好为三十五里(1里=0.5千米)单八步,故而人们又将此庙称之为“三十五里庙”。由于人们嫌称呼“三十五里庙”拗口,后又改称为“三十里庙”。此庙宇建有大殿三间,前带走廊,有院墙、门面,门前竖一石碑,记述了建庙的原因、经过、位置以及它的意义。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黄水陷城,丰西一片汪洋,白帝子庙坍塌,水过后荡然无存。之后,人们又在原庙址之前建了一座“土地庙”。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黄水再决砀山县的庞家林,“三十里庙”首当其冲,村落庙宇再次夷为平地。自此,再无此庙,但“三十里庙”的村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三十里庙处原本无村,只是一片荒凉的涸泽。自白帝子庙建成后,便不时有人前来烧香祭拜,祈求保佑。之后,又开辟了斩蛇沟、丰西亭等景点,参观浏览者、烧香求神者络绎不绝。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神灵”是极其信奉的。由近及远传扬开去,方圆数百里慕名而来者比比皆是。于是,兜售祭品的、卖饭开店的、喝茶饮酒的、听书看戏的、走江湖卖艺的,各色人等齐聚于此,一个热闹非常的庙会就此发展壮大起来。渐渐地,一些逃荒要饭的、无处可归的、客居经商的以及周围邻村的人家,都在此安家落户,或开荒种地,或经营小本生意。村落形成后,也就随之命名为“三十里庙”村。虽历经兵燹(xiǎn)水患,然庄名却史无更改。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三十里庙虽历尽劫难,饱经沧桑,但它以昂扬的姿态,挺立于丰西泽这片古土上。世世代代开垦着这片故土的人们,以其不屈的斗志、坚定的信念,顽强地驻守着先人开创的这块圣土。

近年来,发现新石碑正面在夜间灯光照耀下,显现出一将军正襟危坐的形象。将军一手执剑,一手放在膝盖上,如刘邦刚刚斩过大蛇之状。一时轰动四方,传为奇谈。

刘邦论“三杰”

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高祖本纪》。记述刘邦论“三杰”。

正文: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注释:

①无敢:不能。隐朕:瞒我。

②情:真情,这里指心里话。

③慢:简慢无礼。

④同:同“享”、共享。

⑤害:忌妒,嫉恨。

⑥筹策:谋求,计谋。帷帐:军帐,幕府。

⑦馈饷:粮饷。

大意: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点评:

刘邦的一大优点,就是知人善任。这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荐读:

《资治通鉴 卷第十一 汉纪三 太祖高皇帝中》

链接: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场,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鸿鹄歌

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文帝仁政

题解:

选自《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的种种仁政。

正文: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img169。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img170。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img171,常假借用之img172。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img173,弗下吏img174。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img175,兴于礼义。

注释:

①苑囿:古代畜养禽兽、种植林木,以供皇帝贵族游玩打猎的园林风景区。

②不便:指对百姓不便利的事情。

③露台:高台。《集解》引徐广曰:“露,一作‘灵’。”

④直:同“值”。

⑤绨:一种质地粗厚的丝织品。

⑥曳地:拖到地上。

⑦先:走在前面。这里指做出榜样。

⑧治:建造。霸陵:文帝的陵墓,在长安城东(今陕西西安市东北)。  ⑨ 坟:上古“坟”和“墓”有区别,坟高,墓平。后来“坟墓”连用,不再区别。

⑩贵:使显贵。

img176恶:讨厌,不乐意。

img177几:矮而小的桌子,用以放东西或倚靠。杖:手杖。文帝赐几杖是表示关怀吴王年纪大,不必定期进京朝见。

img178称说:“称”与“说”同义。这里指进言说事。切:诚恳,直率。

img179假借:宽容。

img180愧:使感到羞愧。

img181下吏:下交给有关官吏处理。

img182殷富:富足。

大意: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使他们显贵,报之以德。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乐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àng)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一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点评:

赞颂了文帝宽厚仁爱、谦让俭朴的品德,刻画出一个宽宏贤圣的封建君主的形象。

荐读:

陈小平 、Amanda Smith的《二十四孝的故事》

链接:

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方士李少君

题解:

选自《史记·孝武本纪》,这段文字记载汉武帝时李少君的故事。

正文:

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入以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馀金钱帛衣食。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年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img183,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

注释:

①祠社:祭祀灶神。《索隐》引如淳曰:“祠灶可以致福。”谷道:不吃粮食而能生活的方术。却老方:使人长生不老的方术。

②主方:主管方术之事。

③所生长:生长的地方,指出身经历等。

④使物:驱使鬼物。

⑤更:相继地,交替地。馈遗(wèi,畏):赠送财物。

⑥饶给:富足。给,足。

⑦资:资质。指所谓天生的才能、性情。

⑧巧发奇中:用巧言说中事情。

⑨大父:祖父。

⑩柏寝:齐国台榭名。

img184 已而:过后,不久。案:考察,查验。

大意:

当时李少君也以祭灶致福、避谷不食、长生不老的方术进见皇上,受到皇上的敬重。李少君是由已故的深泽侯引荐来主管方术之事的。这时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出身经历等,经常自称七十岁了,能驱使鬼物,使人长生不老。他没有妻子儿女。人们听说他能驱使鬼物,还能使人长生不老,就不断地赠送财物给他,因此他常常有多余的金钱、丝织品、衣服和食物。人们都因为他不经营产业却很富有,又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所以对他越发相信,争着去为他效力。李少君天生喜好方术,善于用巧言说中事情。他曾经到武安侯处宴饮,在座的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他就谈起从前跟老人的祖父一起游玩射猎的地方,这位老人小时候曾经跟着祖父,还能记得那些地方,这时满座宾客都惊讶不已。有一次,少君拜见皇上,皇上有一件古铜器,拿出来问少君。少君说:“这件铜器,齐桓公十年时陈列在柏寝台。”过后查验铜器上的铭文,果真是齐桓公时的器物。整个宫中都大为吃惊,以为少君就是神,已经有几百岁了。

点评:

让我们看到方士的形象,文字中含有犀利冷峻的讽刺。

荐读:

雷雯《从普通人的视角解读史记:俗眼看史记》

链接:

汉武帝的仙人跳

新京报

汉武帝的后半生,就是在求仙的梦呓中度过的。他举行过封禅大典,祭祀的神灵已遍及五岳、四渎。而方士们迎候祭祀神仙,去海上寻访蓬莱仙山,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不过,更可笑的是,天子虽然发现方士们都是骗子都是胡说八道了,还始终笼络着他们,不肯与他们绝断往来,总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真有方术的人。

第一个扑上来的是李少君。他是以导引神气和长生不老之术来面见皇上的,常说自己七十岁,能驱使鬼物,能长生不老。他有两个神迹:一次是和武安侯田蚡一起宴饮时,说自己曾经和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的祖父一起游览射箭;一次是辨出了皇帝一件在齐桓公十年时的铜器。由此,人们都以为他有几百岁。这种伎俩实在是太低端了。司马迁也早看出来了,用词尽是“匿其年”“常自谓”“以为神”等,就只有买单的冤大头没有看出来。

汉武帝还听信李少君的话,派人去寻找蓬莱山和安期生,并让人主持按李少君的说法来炼丹制药的事。

第二年,齐人少翁以通鬼神的方术觐见汉武帝,并用方术在夜里帮武帝招魂,见到了刚去世的王夫人。事实上,在不允许靠近的情况下,在帷帐里让一个人的身影若隐若现,可能有一百种方法吧;不过,汉武帝还是很高兴,授予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无数,又听他的话,造车,造甘泉宫,用尽各种办法招天神。天神一直都不来。少翁最终因为假造神迹被诛杀了。这件事又被瞒了下来,接下来就有第三个:栾大。

为了取悦这位能招来神仙的人,汉武帝真是下了血本,他先封栾大为五利将军,又给了他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四道金印,封为乐通侯,封二千户,赏赐无数的金银珠宝,再把长公主嫁给他,送他黄金万斤。好了,这位五利将军忽悠了这么多东西,也该向皇帝交差了,可是他哪里交得出神仙呢?汉武帝发现自己被骗,就杀了五利将军,全然不管自己的女儿要守寡。

以上这个故事,除了把女儿嫁过去一节之外,是不是有点眼熟?对,汉武帝就是秦始皇的copycat。秦始皇花了重金求仙,又是派人寻找海上仙山,又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正如一些学者所评价的,如果不是晚年汉武帝下了表示忏悔的《轮台诏》,他就可以位列中国最坏的皇帝之一了。

汉武帝至死都没有从神仙梦中醒过来。分析者常会说,秦始皇和汉武帝等人迷信神仙,多是因为上古时候科学还不发达,一些现象无法得到解释,所以便抱着幻想了。我可不这么看。司马迁怎么就不上当呢,那些最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方士,怎么就懂得抓科学的漏洞呢,刘彻怎么也不能算是没文化的人吧,怎么就净吃哑巴亏呢?还不是因为强烈的贪念和无所不能的幻觉,以及对极权统治的不安全感,高度刺激了他们的多巴胺,让他们像吸了毒一样的high,一样的无法自拔?

否则,你就无法解释,为何到了科技昌明的今天,还有那么多智商不低、能力通天的富豪高官,那么迷信李一道长,迷信伪密宗,那些早就声名狼藉的气功大师们,还那么活蹦乱跳。

img185

孔子诞生

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正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注释:

①先:祖先。

②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野合:据《索隐》、《正义》解释,叔梁匕与征在成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而征在岁数尚小,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此种婚姻在当时不合礼法,故谓野合。

③祷:祈祷,向神求福。

④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⑤圩(yú,维)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呈“凹”字形。圩,洼田四周的埂。

⑥仲尼:古人有名也有字,且义常相关联。因叔梁纥曾祷于尼丘山,故子名丘,字仲尼。就是把“尼丘”二字拆开来。仲,排行老二之意。孔子有异母兄名孟皮。

大意: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邹)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禾)。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

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点评:

介绍孔子诞生,文字清楚明了。

荐读:

《论语》

链接:

孔子生平

孔子,子姓,孔氏,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他的先祖是宋国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师生问答

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孔子世家》。记述了孔子三个弟子关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以及孔子对他们的不同评价。

正文: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img186?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img187。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img188。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img189,吾为尔宰。”

注释:

①以下两句诗见《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②兕(sì,四):犀牛。

③率:行走。

④意者:想来大概是。

⑤譬使:假使。

⑥道:这里指学说、主张。

⑦少贬:稍微降低一下。

⑧稼:耕种。穑:收获。

⑨顺:合。

⑩推而行之:指推广实行孔子的学说和主张。

img190这句的意思是说,不接受有什么关系呢?病,忧,患。

img191丑:耻辱。

img192有国者:享有国家的人,即国君。

img193使:假使。

大意: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点评:

三人回答同一问题,高下区别明显。通过人物语言和对比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荐读:

李长之《孔子的故事》

链接:

孔子的弟子

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韦编三绝

题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本段记述孔子晚年刻苦读书的情形。

正文: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注释:

①《易》:《易经》,又称《周易》,我国古代用于占卜的书。全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组成。

②《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文字简略,但隐晦难懂。故后人对其进行了解说,这些解说的文字称为《易传》,共十篇,故也称《十翼》,这就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彖》即《彖辞》、《易传》中说明各卦基本观念的篇名。《系》,即《系辞》,《易传》中总论全部《易》理的篇名。《象》,即《象辞》,《易传》中解释爻辞语句的篇名。《说卦》,是《易传》中解释八卦性质和象征的篇名《文言》,《易传》中解释《乾》《坤》两卦卦辞的篇名。

③这句意在说明孔子读《易》勤而刻苦。韦,熟牛皮条。古代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用熟牛皮条穿起来的。三绝,多次断开。三,并非确数,其言多也。

④假:借。这里是给予的意思。

⑤彬彬:文质兼备,兼通文辞和义理。

大意: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系辞》《说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点评:

韦编三绝,夫子孜孜不倦。圣人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当如何?

荐读:

姬仲鸣《孔子》

链接: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竹简并在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学鼓琴

题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这段描述了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

正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眼如望羊 ,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 ,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注释:

①鼓琴:弹琴。

②数:指演奏乐曲的技术、方法。

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④志:指乐曲的情感意蕴。

⑤为人:乐曲作者的人品。

⑥穆然:沉默静思的样子。穆,通“默”,沉默。

⑦几然:身长的样子。

⑧望羊:又作“望洋”,远望。

⑨辟:同“避”。再拜,拜两拜。

⑩《文王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的琴曲名。

大意: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字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

点评:

果然圣人,深思善悟,知人论世。

荐读:

井上靖《孔子》

链接:

孔子师师襄子

吴华宝

韩愈名篇《师说》说: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史记》之《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师师襄子的故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增加新的学习内容)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弹奏的技艺)也。有间,(师襄子)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师襄子)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多次要求孔子增加新的学习内容。孔子却没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他学习乐曲内容后,再研究弹奏技艺,进而发掘作品的情感意蕴,从而探究乐曲作者的人文精神。乐曲—弹奏—情感意蕴—作者的人文精神:这是一个思维渐进过程,阶梯状递进。一般学习者都能关注乐曲内容和弹奏,而掌握情感意蕴,非专心致志不可,无主动性责任感不成,至于做到关注作者的人文精神,那就要求学习者在理解过程中融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想象、幻想,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契合、完善。

孔子严肃认真地深思,愉快地与作曲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孔子说:“我了解作曲者是怎样的人啦。他的面容黑里透亮,个头高挑,目光远视,如同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作为老师的师襄子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告诉孔子,他传授的琴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的学琴过程,其实是一次动人的精神之旅。他深思善悟,知人论世,对《文王操》进行全新的个性化的解读,也为如何习得如何升华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本。我们应该注意到,故事突出表现了孔子许多优良的思维品质: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求其通,学求其精,循序渐进,不断延伸扩展、发掘发散。

窃符救赵

题解: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正文: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

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注释:

①“臣固知”句:侯生之设谋,事关重大,且又处人骨肉之间,不到时候,势难开口。此外,经过如此一番周折,话更易入。

②屏人:支开众人。屏,同“摒”。间语:私语。

③兵符:古代调兵用的符信,一半为大将所持,一半存于国君。国君有令,则命使者持符前往,以合符为信。

④资:蓄积,存在心里。一说,资,给,购求。

⑤伐:功业。

⑥嚄唶(huò zè):声音雄武貌,用以形容勇士的威猛。

⑦存:恤问。

⑧“北乡”两句:侯生自刭是为了坚定魏公子杀晋鄙以夺兵权的决心,是佐成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壮举的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大意:

公子带着车队走过东门时,去见侯先生,把打算同秦军拼死命地情况全都告诉了侯先生。然后向侯先生诀别准备上路,行前侯先生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我不能随行。”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自语道:“我对待侯先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将要死难,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我难道对待他有闪失吗?”于是又赶着车子返回来,想问问侯先生。侯先生一见公子便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又接着说:“公子好客爱士,闻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想要去到秦的军队(同他作战)就像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前往可是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如姬报仇雪恨的心志积蓄了三年之久,从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为如姬报仇,但没能如愿。为此,如姬曾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了那个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只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晋鄙的兵符交给了公子。公子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先生说:“将帅在外作战时,有机断处置的权力,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以有利于国家。公子到那里即使两符相合,验明无误,可是晋鄙仍不交给公子兵权反而再请示魏王,那么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他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公子听了这些话后,便哭了。侯先生见状便问道:“公子害怕死呀?为什么哭呢?”公子回答说:“晋鄙是魏国勇猛强悍、富有经验的老将,我去他那里恐怕他不会听从命令,必定要杀死他,因此我难过地哭了,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请求朱亥一同前往。朱亥笑着说:“我只是个市场上击刀杀生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认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就与公子一起上路了。公子去向侯先生辞行。侯先生说:“我本应随您一起去,可是老了心有余力不足不能成行。请允许我计算您行程的日期,您到达晋鄙军部的那一天,我面向北刎颈而死,来表达我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公子于是上路出发。

点评:

公子之义,侯生之智,令人击节。行文峰回路转,曲折回环,引人入胜。

荐读:

《东周列国志》

链接:

战国四公子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img1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