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超重肥胖儿童少年的体质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超重肥胖儿童少年的体质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3-1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超重、肥胖儿童少年的体质特征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探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身体形态学原因,为制定相应的肥胖干预综合措施提供依据。图15和图16显示,超重/肥胖儿童的近视患病率高于同龄的体重正常儿童。本文分析表明,BMI不断增长和超重/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导致群体儿童体能素质下降的重要的身体形态学因素。

超重肥胖儿童少年的体质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超重及肥胖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有专家预测,肥胖将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4]。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呈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5,6]。尽管肥胖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公认(儿童期肥胖不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而且是成年期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严重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7~9]),但人们对儿童期超重和肥胖的认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超重、肥胖儿童少年的体质特征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探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身体形态学原因,为制定相应的肥胖干预综合措施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201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中7~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儿童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10],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3组,分析3组儿童少年身高、肺活量/体重及各项体能素质的差异,做方差分析。对小学四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做问卷调查,了解超重肥胖儿童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及行为。

2 结果

2.1 超重肥胖儿童的身高特征

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的身高比较见表1,除男生18岁和女生14岁外,其他年龄3组儿童少年的身高水平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趋势是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将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合并,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儿童的身高发育曲线见图1、图2,男生15岁以前和女生13岁以前,超重/肥胖组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之后差异减小或不明显,与肥胖儿童青春发育较一般儿童提前有关。

表1 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身高比较(cm)

img134

(续表)

img135

img136

图1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身高发育比较

图2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身高发育比较

2.2 超重肥胖儿童的肺功能

肺活量/体重指数是用体重来校正肺活量以消除体格因素对肺功能的影响,即所反映的肺活量是克服体重负荷后的体现,更能真实反映肺功能的实际水平。3组儿童的肺活量/体重比较见表2,各年龄组均表现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梯次下降趋势明显(P<0.001)。7~18岁超重/肥胖男生平均比正常体重的男生低17.31%~25.63%;女生平均低16.71%~24.42%(图3、图4)。

表2 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肺活量/体重比较(mL/kg)

img138

图3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肺活量/体重比较

图4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肺活量/体重比较

2.3 超重肥胖儿童的运动素质

3组儿童的速度素质(50m跑)比较见表3,表现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除女生18岁外,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儿童的速度素质发育曲线见图5、图6。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比较见表4,表现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儿童的爆发力素质发育曲线见图7、图8。力量素质(男7~12岁斜身引体,13~18岁引体向上;女1min仰卧起坐)比较见表5,表现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除女生7岁外,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儿童的力量素质发育曲线见图9、图10。耐力素质(7~12岁50m×8往返跑;13~18岁男1 000m、女800m跑)比较见表6,表现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儿童的耐力素质发育曲线见图11、图12。柔韧性素质(坐位体前屈)比较见表7,男生8、10、13、15~1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儿童的柔韧素质发育曲线见图13、图14。

表3 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速度素质比较(50m跑/s)

img141

(续表)

img142

img143

图5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速度素质比较

img144

图6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速度素质比较

表4 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爆发力素质比较(立定跳远/cm)

img145

img146

图7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爆发力素质比较

img147

图8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爆发力素质比较

表5 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力量素质比较

img148

男7~12岁斜身引体,13~18岁引体向上;女1min仰卧起坐。

img149

图9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力量素质比较

(7~12岁斜身引体,13~18岁引体向上)

img150

图10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1min仰卧起坐比较

img151

图11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耐力素质比较

表6 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耐力素质比较

img152

(续表)

img153

7~12岁50m×8往返跑,13~18岁男1 000m、女800m跑,单位:s。

img154

图12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耐力素质比较

表7 不同体重状况儿童少年柔韧素质比较(坐位体前屈/cm)

img155

(续表)

img156

img157

图13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坐位体前屈比较

img158

图14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坐位体前屈比较

2.4 超重肥胖儿童的近视患病率

图15和图16显示,超重/肥胖儿童的近视患病率高于同龄的体重正常儿童。7~18岁标准化近视总率:体重正常组为53.48%(男)、61.17%(女),超重组为58.05%(男)、65.20%(女),肥胖组为62.51%(男)、65.78%(女),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图17)。提示:超重/肥胖与近视眼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图15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近视率比较

img160

图16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近视率比较

img161

图17 不同体重状况儿童标准化近视率比较

2.5 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

超重/肥胖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与体重正常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表8),表现在喜欢上体育课、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和平均每天锻炼1h以上的比例低于正常体重的学生(图18~23)。

表8 超重/肥胖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体重正常的学生比较

img162

P<0.05,P<0.01。

图18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喜欢上体育课的比例

img164

图19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喜欢上体育课的比例

img165

图20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

img166

图21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

img167

图22 不同体重状况男生平均每天锻炼1h以上的比例

img168

图23 不同体重状况女生平均每天锻炼1h以上的比例

3 讨论

超重和肥胖流行首先发生在发达国家并逐步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二十几年来,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快速上升,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表明,超重/肥胖儿童的肺功能及多项运动素质明显低于体重正常的儿童,而且肥胖儿童的近视患病率也高于正常体重的儿童,超重/肥胖对儿童体质健康的影响不容轻视。体成分与运动素质关系密切,体重增加,肌肉发达,收缩力增加,使各项运动素质提高;而体脂肪的增加只能增加身体各部的惰性,降低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爆发力,使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受到破坏[11]。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下降是长期以来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习负担过重、体育锻炼/活动相对不足、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等都是导致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12]。体育锻炼不足和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除了直接导致体质下降外,还会使身体发胖,而越胖就越不愿运动,反过来又导致体质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本文分析表明,BMI不断增长和超重/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导致群体儿童体能素质下降的重要的身体形态学因素。提高学生运动素质必须与控制肥胖并举,采取以加强体育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为主导,配合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提倡平衡膳食,低脂、低能量、低盐饮食,减少西式快餐及碳酸类饮料的摄入),控制体重等综合干预措施。

(张迎修)

参考文献

[1] Popkin BM,Doak cm.The obesity epidemic is a worldwide phenomenon.Nutrition Reviews,1998,56:106-114.

[2] Wang Y,Lobstein T.Worldwide trends in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Int J Pediatr Obes,2006,1:11-25.

[3] Lobstein T,Jackson-Leach R.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SA:Prevalence rates according to IOTF definitions.Int J Pediatr Obes,2007,2:62-64.

[4] Lobstein T.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a crisis in public health.Obes Rev,2004,5(Suppl 1):4-85.

[5] Ji CY,Cheng TO.Epidemic increase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from 1985to 2005.Int J Cardiol,2009,132:1-10.

[6] Zhang YX and Wang SR.Distribu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prevalence chang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dolescents in Shandong,China from 1985to 2005.Ann Hum Biol,2008,35:547-555.

[7] Chu NF,Rimm EB,Wang DJ,Liou HS,Shieh SM.Clustering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obese schoolchildren:the Taipei Children Heart Study.Am J Clin Nutr,1998,67:1 141-1 146.

[8] Must A,Strauss RS.Risk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1999,23(Suppl 2):2-11.

[9] Freedman DS,Dietz WH,Srinivasan SR,Berenson GS.The relation of overweight to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he Bogalusa Heart Study.Pediatrics,1999,103:1 175-1 182.

[10]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11] 陈琤,姚兴家,王金行,等.小学生身体成分与运动素质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4,15(1):5-6.

[12] 张迎修.山东省大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及相关作息情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24-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