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内涵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了解教育信息化,开展信息化教学,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1.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1993年9月,美国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是以发展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从此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教育的影响和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一个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信息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化和管理评估等。[25]百度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育手段的科技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非常重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政府的各类文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合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中强调,“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从此,我国的教育开始走向信息化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挑战,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学评价、学习方法等都会随之发生变革。由此,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传统概念上的要求外,必须加上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应随之发生内涵的变化。
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虽然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不统一,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提出不同的概念,体现出概念的差异性和宽泛性,但是可以看出他们的共性,即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学习资源的共享性、知识的多媒体化、教育管理的数字化和学习的个性化四个方面。
(1)学习资源的共享性。教育信息化必须具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网络技术将地域不同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形成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同一网域内或不同网域之间通过通信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所以网络的最大特征就是资源共享。在没有网络的教育系统里,人们采用的是纸质教材和辅助参考书,学生提交的是纸质作业,上课用的是黑板加粉笔,同事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电话或面对面方式开展,教育管理必须依靠大量的材料进行人工整理和统计,等等。教学信息量低,工作效率低下。有了计算机网络,这一切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电子教案、电子作业、无纸办公等,通过网络实现共享。网上资源应有尽有,众所周知,在百度首页输入关键词,如图1-2所示。上千万条信息在1秒内搜索完成,而且信息来源于各类网站,只要所含关键词的内容放在网络上,都可以轻而易举搜索出来,这在没有网络时是无法想象的。
图1-2 百度搜索界面
(2)知识的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使得知识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幼儿园到大学,所用教材的变化是从彩色到黑白,从图文到文字,从形象到抽象。知识的表达多以文字为主,媒体比较单一,这种呈现方式也是符合人的认知特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人的认知水平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思维能力由形象到抽象发展,所以,即使是很抽象的文字内容,也能够记忆和理解。由美国心理学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可知,人们获得的学习经验可以分为三类,即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经验,语言文字是最抽象的,要获得更多更好的经验,可以采用教具、视听媒体,使内容显得具体、直观,对获得经验是非常有利的。
在大信息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媒体的表达的方式,更让人容易接受。网络信息往往以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声音来表达,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知识表达方式来学习,特别是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实验证明等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原有的教科书是无法比拟的。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式的变化、物理中的磁场感应、生物中物种的演变等,无法用人眼或人的经历去感受,有了多媒体表达方式,可以非常清晰地用动画的形式来再现。这样的例子很多,现在网络已经基本普及,人们深切感受到了网络给学习带来的魅力。
(3)教育管理的数字化。教育信息化给教育管理带来信息透明、工作效率高、管理方便等优势。在日常工作中,涉及很多教务安排、行政事务、新闻文件、学生管理等,有了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教务安排无纸化,排课、调课等只需要在排课系统中操作,即时了解教师、教室、课时数、时间等因素有无冲突,效率非常高。各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只要发一条短信、一条QQ信息或一封电子邮件就能完成,学校的各类新闻只要上传到网络,无需做很多的纸质通知或电话通知,各个部门、各位教师都能自己查阅。同样,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请假、组织活动、人事档案、成绩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安排、处理和查询。作为教师,可以实现网上查阅资料、制作电子课件、成绩统计分析、共享教学成果等。总之,教育信息化体现了教育管理的便利和高效。
(4)学习的个性化。当学习的资源不局限于教科书时,随时利用计算机就可以查找任何形式的资源,学习的形式也就不局限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室、不局限于课堂,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内容,这样的学习体现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内容学习,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体现出学习者的自主性。学生如此,教师也是如此。教师可以获得自己喜欢的素材组织备课内容,可以选择个性化风格制作课件,可以有创意地尝试教学设计,可以利用软件来统计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可以和校外的同行专家进行远程交流等。学习的个性化还体现在学生或教师在网络上开展课外的趣味学习,扩展自己的爱好和知识面,对于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和促进个性化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3.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明确要求: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对于教师,要提高教师应用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代表性特征是:高校的数字化校园、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
高校数字化校园形成了功能齐全、安全性可靠的企业级局域网,所有的行政工作、教育管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相关要求全部可以在网络上操作,而且所有高校之间都建立有一些链接点方便查询。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根据浙江省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分析可知,全省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使全省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
至2014年底,全省94.94%的中小学校已实现千兆宽带接入,全省已装备计算机126.23万台,网络及外部设备总值达15.13亿元,多媒体教学设备总值达27.91亿元。全省有5969所中小学拥有校园网,占中小学校总数的98.45%,其中中学98.98%,小学98.14%。全省中小学校共有190 721套多媒体,中小学班级多媒体普及率为100%。[26]
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网络的一种培养模式,全国所有高校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远程教育。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的直属单位,统筹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省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和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工作,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教师培训与非教师培训共存、传统面授与在线教育互补”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学历教育主要有函授本科和夜大学专科教育,非学历教育主要承担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项目,承担部分县市骨干教师培训、欠发达地区教师培训、西部地区教师培训,承担大量的诸如大学生村干部培训、国税干部培训、妇女干部培训等非教师类培训项目。针对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发了网络培训平台,开通了浙江教师教育网,为省内外中小学教师网上培训提供优质的资源和便利的服务。此外,对于高校教师培训方面,承担全省访问学者、高职高专访问工程师、“马工程”培训班的组织与管理。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不仅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下面主要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三个方面探讨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
1.提升教师个体专业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育信息化使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可以有效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如教学准备、教学设计、知识管理、教学评价等,可以有效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如信息素养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总结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等。
(1)教师要树立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加工信息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为终身学习服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化教育环境,及时获取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并将其备课的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多样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在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虚拟学习环境中开展教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内容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利用QQ、Blog、E-mail、Wiki等交流工具开展教学互动,借鉴他人的教育经验,在交流和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利用Moodle、Blackboard、虚拟学习社区、网络课程等平台展示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利用Blog、BBS、QQ、微信等平台进行教学反思,记录教学活动过程,发表教育见解,分享教学成果;在总结经验过程中提高自己。
(3)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观念,比如一定要到书店买书的观念,其实网上有很多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可以通过免费或廉价获得,此外,还可以获得书店所没有的很多的资源,如学习经验分享、问题解决方案等。再如学习一定要做笔记的观念,网上的数字资源,可以建立文件夹分类组织保存在电脑里,可以整理后存储到移动存储器上,可以刻录成光盘,可以存放到云盘中等,这些电子产品存储容量大,携带方便,比起纸质的资料保存来说,既高效又方便。如果需要使用,电脑上的“搜索”功能可以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资源,这是纸质资源无法与之相比的优势,可以使个人知识的管理更有效。
2.提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平台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系统中有一个信息要素,引起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人们需要重新思考原有的教育教学中的因素或环节,是否受到了改变和影响,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的课题。例如: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数字化资源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网络资源重组和利用、网络平台、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以及跨学科之间的研究,如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数据挖掘、虚拟实验的设计等。课题的研究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内容增添了新的色彩。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例如,课堂数据采集可以用数字摄像机记录下每一时刻的课堂现象,用视频编辑软件来获数据;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用Excel、数据库软件、SPSS软件等处理;素材的采集可用相应的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工具等,还有一些专用工具的结合来编辑和处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查找、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与水平。
在教师培养和培训合作方面,教育信息化开拓了教师培养的途径,改变了培养和培训的方式。如电子图书馆、现代远程教育、专家系统、视频会议、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卫星资源接收系统等,指导教师与培训教师可以开展非面对面的教学,可以开展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同时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自定步调地在网络平台上学习培训知识,免去了集中培训带来的教室安排、时间安排、住宿安排的困扰,也免去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路途中的辛劳。
3.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不仅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对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同样有着推动作用。教师是学校组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群体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群体内部的合作,促进个人知识向群体知识的发展,也可以通过虚拟学习环境或网络平台,促进同一学校内部的教师群体和学校之间的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在学校内部,可以利用校园网或者学科专业平台,开展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促进教师群体发展。高等学校在网络建设方面优于中小学,如,校园网络是各个学科、行政部门都可共享的交流平台,它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教学应用、教育管理、科研应用、数字图书馆等功能为一体,教师之间非常方便地共享和交流信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外网访问获得互联网上的信息。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的图文信息中心,是由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档案管理中心以及信息化建设中心三部分组成,主要承担学校图书资料、网络安全、信息化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其中的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60余万册,电子图书230余万种,年入藏中外文报刊3000余种,购建、自建数据库80余个,提供图书借阅、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信息推送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所以,高校独特优厚的信息化环境条件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小学校园网络相对简单,主要涉及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多媒体音视频点播、教学资源库共享、教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学科研讨、资源共享将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在学校之间,开展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对促进校际之间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基于Web 2.0的各种网络技术为信息资源的收集、发布、分析、比较以及处理等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构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支撑系统的理想选择。构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例如,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专家讲座、学科交流信息、最新的研究动态等,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可以开展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突破时空的局限,拉近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开展网上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题研讨、视频会议等。可以建立校际教师共同体,教师之间就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交流沟通,探讨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可以在这个共同体里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彼此学习,改善教学,共同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当前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也跨入了信息化时代,从教育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显示了信息化的特征。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师学习、工作的工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一)国家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教育部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见附录)。该《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等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其内容涉及4个维度: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标准》具体规定了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所需培训的基本内容。以中小学教学人员为例,《标准》中意识与态度维度规定了4个方面共12条要求,知识与技能维度规定了2个方面共9条要求,应用与创新维度规定了4个方面共17条要求,社会责任维度规定了4个方面的要求。可见,《标准》对教师的应用与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创新才能改变教学现状,才能进行教学改革。有了创新,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才能提高,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作为我们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标准》的实施也促进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2013年10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文件。《提升工程》明确了提升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并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模式,如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对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针对性培训方式。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和典型案例资源,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能力提升工程》为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考核依据和培训方向,全国正轰轰烈烈地开展各式提升培训。浙江省的《能力提升工程》由省教育厅牵头,依托省教育技术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分别设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实施指导办公室,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要求。由学校组织教师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通过分层分类分学科培训的自主选学,开展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突出课堂教学应用、网络服务为支撑的专项培训。
2014年5月,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育部办公厅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教师厅函〔2014〕7号)。其中培训课程设置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强调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201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技厅〔2015〕2号)中,明确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其中两项是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培训。这说明了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不仅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高等院校的教师也要参与网络培训,丰富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平台,促进移动学习,加强对高校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服务,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教学的融合。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普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人们开始考虑使用信息的素质问题,即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素养,如教育技术的知识、媒体使用的能力、专业法律与伦理、优化教学意识等,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开展教学。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应该体现信息素养的特征。
1.信息素养的含义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车可斯基(Paul Zurwski)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这个概念代表了当时强调获得信息技能的观点,还没有对这个概念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定义和分析。
20世纪80年代,Forest Horton讨论了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一种资源的潜在作用,他认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示为计算机素养,而信息素养是超出计算机素养的内容。他对信息素养的提出代表了计算机在信息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此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利用计算机来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关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研究。
到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出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27]也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传播、利用等方面的能力,是将传统的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的文化素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于一身的关于信息的综合素养。[28]可见,这时的信息素养概念已经给出了丰富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道德等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
从信息素养的概念的变化可知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社会进步、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发展而发展的,也象征着时代对教育者的专业要求。
2.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关系到学校的整体素养,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对于获取和利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获取、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及水平成正比。因此,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充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关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认为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其中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有人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是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29]
我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和培训要求。2001年,教育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过程中,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整合和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00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规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目标与内容,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初级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基础等培训模块,参考课时为32~52课时。高级培训包括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培训模块,参考课时为40~56课时。
2014年5月,教育部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分别设15个和9个主题,由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课程主题构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设3个主题,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
当前,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在全国普遍开展,形式也是多样化、分层次,体现了地方政府、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必须构筑系统、完整、弹性的课程体系,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切实提升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有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项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方式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技术要求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知,国家层面对教师提出了教育技术要求,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总体上是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给出了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要求可以从知识掌握和硬件环境操作两个层面去理解。知识掌握层面,就是教师应该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教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信息技术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加工、应用的知识等。而硬件操作环境是指教学环境的变化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1.计算机
计算机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个工作工具,使用计算机来备课、上课、交流、上网查找资料、上传和下载资源等,计算机就像一支笔,随时都要用到。所以,教师必须学会使用计算机,如:
(1)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文件的查杀病毒与防护、远程监控;
(2)计算机的硬件管理,如计算机与投影仪的连接与显示、存储卡及相关辅件的使用、与打印机的连接与使用、光驱的使用与刻录操作;
(3)其他设备的使用,如平板电脑、蓝牙鼠标、无线耳机等新兴设备。
2.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室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录音、录像、展示台、多媒体中控系统、功放、白板系统、多媒体管理系统等现代教学媒体结合在一起而建立的综合教学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
(1)连接校园网和Internet网络,方便资源共享,实现网络联机教学;
(2)演示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3)播放视频教学软件,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
(4)展示实物教学资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5)使用音响系统,提供录音、广播功能;
(6)利用多媒体管理系统,加强课堂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技术性;
(7)使用白板系统,强化教学过程的互动。
要使用多媒体教室,需要掌握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使用与常规管理,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确认计算机信号、网络信号的连接。当计算机不能正常开启时,应该掌握常规的检查方法;当整个教室网络不通或者学生机的网络不通时,学会简单地从软件和硬件两个角度判断原因;
(2)安全意识。多媒体教室里有多种电源,应该了解照明电源、动力电源和设备电源,掌握基本的电源识别与开关;
(3)掌握各种多媒体教室内的电子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当一种情况不能正常开展上课时,学会变通,使用其他设备来开展上课;
(4)多媒体管理软件的操作。一般教室都会安装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即利用智能化技术将多媒体教室的各种设备集中管理控制,将多种设备的操作全部集中到同一个操作界面上,有时也称“一键开关机”。教师应该学会操作“一键开关机”,知道控制面板中的投影机、电动幕布、讲台门锁、计算机等的工作状态,应急时学会使用传呼,让管理员来处理。
3.网络平台
在教师的教学和培训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网络平台,在此泛指所有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交流的平台,如网络课程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社会交流平台和虚拟学习环境等。教师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技能:
(1)注册与登录。提供任何一个新的网络平台,都能够顺利完成注册与登录操作;
(2)网络平台的操作。在平台上能根据界面提示进行操作,实现阅读、上传、下载、输入输出、保存等操作。
4.校园网
目前的中小学校绝大部分都建有校园网络,校园网络也是每一位教师获得信息和资源的主要窗口,教学信息、校务信息、学生信息、最新动态等都能方便地从校园网上获得。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校园网并不陌生,都能熟练使用。在此,也提示两点:
(1)新技术应用的自适应要求。当一个人从一个环境换到另一个环境时,都有适应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校园网也是一样,随着新技术的推出,特别是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有些新的功能可以丰富校园网,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与时俱进。在校园网上,除了往常的网络元素外,可以加入新的技术应用,如二维码等。
二维码也叫二维条形码或二维条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中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二维码具有数据容量大、保密性好、超越字母和数字的限制、抗损性强等特点。二维码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特别适用于表单、安全保密、资料备援等方面。如图1-3所示为“浙江师范大学”网站的二维码。利用手机的摄像头识读二维码,就可以获得“浙江师范大学”的网站信息,可以实现快速上网,浏览网页,省去了输入浙江师范大学的URL地址的过程。
图1-3 浙江师范大学主页的二维码
再如,微信功能在网络群体中作为一个交流工具已经非常普及,校园网加入公众微信号,可以通过微信号来关注学校的新闻、热点问题等。如图1-4所示,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微信新闻入口,通过查找公众号“浙江师范大学”或者是查找微信号“ZJNU 1956”,就可以获得该校的最新动态,还可以扫描“浙江师范大学”二维码,通过手机来查看网站上的信息。
图1-4 浙江师范大学的手机微信公众号
(2)多方位互动交流的要求。校园网最主要的特点是资源共享,在共享学校新闻、学科发展、教学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交流工具,开展多方位的互动交流。第一,利用校园网提供的电子邮箱功能,和教师、学生、家长进行非实时的交流,开展资源的传递、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交流、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第二,利用校长或书记公开信箱与领导交流,及时提供学校最新的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正面和负面现象分析、学科建设的建议、学校发展的宝贵意见、人才队伍建设等;第三,利用友情链接,快速查询相关部门的信息,及时和他们取得联系;第四,关注学校内的其他学科的信息,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获得协同工作的信息和机会,开展创新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掌握互动交流的方式和渠道,虽然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话或其他方式进行交流,但是在交流双方时间不允许或通话时间太长的情况下,通过非面对面的、异步的、文本形式的交流是比较合适的。
5.其他
除了上述所涉及的,不同的学科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也就存在着特殊的信息化环境,根据学科特点,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使用方法。如化学、生物、物理学科,涉及很多实验,那么实验仪器的操作与数据分析是必须要掌握的。对于师范生教育,师范技能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支持,以前都是在普通教室里开展“三笔字”和试讲训练,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微格教室,在微格教室里可以把学生的板书、教姿语态、说课讲课的过程都及时录制下来,方便课后反思总结。这样,作为教师,要熟悉微格教室的使用、中控系统的使用、视频资源的下载等操作,如果需要将学生的视频文件保存,作为今后教学的案例分析,则还需要学会视频的编辑、文件格式的转换等操作。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或是计算机学科,则上课的环境主要是计算机机房或网络机房,机房里一般都安装多媒体管理软件,通过软件可以实现教学锁屏、分组讨论、电子举手、传递资源、上交作业、远程操作、交互控制、联机考试等功能,熟悉这个不同于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的功能,对上好一堂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带来了与传统教室不一样的感觉,提供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减少了粉笔书写所耗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讲解时间,利用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关注学生的时间多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多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教学环境不熟悉、对设备操作不熟练、教学设计不理想等,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由此,信息化教学环境给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