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教育局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1.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自诞生起就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获得幸福生活、发掘并培养天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医治自己身体与心灵创伤的需要,心理学演变成了一种“矫治”或“修补”式的“类医学”。进入二十世纪末,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教育,但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反而比40年前大大增加了,而且心理疾病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心理学的“20世纪困惑”,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运动。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提出心理学不仅要关注人的弱点,还要关注人的优势;不仅要致力于修复损伤,还要致力于给予人力量;应该对生活中最好的东西感兴趣,应该在关注病人的同时,努力让正常人以及“天才”们的生活更美好。
可见,积极心理学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否定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修正与发展,是心理学理论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是“矫治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不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3.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坚持科研引领,“十五”以来坚持主导课题研究带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式。主导课题的负责人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内容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在由市教育局、市教科所、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总课题组带领下,依托宽城区、双阳区和农安县三个实验区与百余所实验学校,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的策略,全面实施了“十五”期间的全市主导课题《中小学校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十一五”期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途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五项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即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校内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家校联合形成合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创造性地开展了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把校园心理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班(团队)会和家长会或家长学校等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又使家长、教师等所有参与者了解孩子合理的心理需要,调整自己不合理的观念与行为,实现了家校配合,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达到了双方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显著成效,但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相混淆、过度关注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等消极、被动、补救的倾向。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
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为:一是积极情感体验(包括生活、学习、自我和人际),二是积极人格塑造(包括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三是班级、学校和家庭等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和运用。基本目标就是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同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和问题学生,而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
(二)概念界定
中小学校,指本课题的研究范畴是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即在学校中,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即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二是积极,即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
(三)研究目标
探索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参与,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在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团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形式的主题班会、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交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构建幸福校园。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采取“课题引领、行政推动”的实施策略,历经“十五”“十一五”,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以积极心理取向为重点,立项为吉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并作为长春市“十二五”主导课题,由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国韬主持,总课题组确立了步步有示范,成果有总结,螺旋式推进的指导思想。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4年多的研究历程,现在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显著成效,对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专业引领,组织培训,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课题组要求各单位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成果,充分挖掘已有成果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并针对实验教师的困惑,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比如,课题组组长、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国韬在2011年12月召开的长春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上,对子课题单位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明确了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侧重点。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与途径上与现行做法是一致的,目标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坚持现行多种途径相结合的做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则是,从目标上强调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从功能上强调预防与发展(相对于诊断与补救),从过程上强调从关注积极体验、唤起积极情感入手(相对于从问题入手)。并要求各课题单位明确各学科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点、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课、班会等)的注意点、明确处理学生发展性问题的注意点,积极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六)顶层设计,行政推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提供根本保证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重顶层设计,行政推动,从课题开题、阶段总结、阶段成果展示,到子课题结题每个环节都做到:一示范、二要求、三落实。比如,2011年12月举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上,“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组长、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国韬对我市“十二五”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十二五”我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四个课题研究学校在论坛上分别介绍了本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2年4月下发了《关于长春市2012年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学课例和心理主题班会评选的通知》,开展2012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学课例和心理主题班会评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渗透课和心理主题班会的评选。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下发了《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成果总结和展示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实验区、实验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阶段成果的总结、深化、推广,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并组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开放日,向全市各子课题单位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2013年有4个实验区、49所实验校进行了阶段成果的现场展示交流。在总课题组一步步的指导和要求下,各实验区、实验校根据自身优势,从不同角度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方面和层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有效地推进了我市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
1.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与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为了提高全市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我们综合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子课题学校都能通过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训练活动成立阳光教师俱乐部,组织读书、讲座、比赛等形式,让教师学会自我减压,帮助教师找到了职业幸福感,提高全体教师的“幸福指数”。
比如,长春市第五中学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以“心理工作坊”为载体,通过教师团体心理训练,促进教师积极体验的生成,改变教师的不良认知,调整消极情绪,真正地让教师由内而外地充满阳光。长春市十一高中心理教师坚持在教师群中发“每日一语”,从积极心理的角度引导教师面对工作和生活,传播正能量!长春市一○三中学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成立阳光教师俱乐部,组织读书、讲座、比赛等活动,让教师学会自我减压,自主提升,帮助教师找到了职业幸福感,在奉献的同时推动自身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
2.强化积极心理取向,探索完善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努力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规范性、有序性、系统性、积极性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按照长春市教育局部署,所有子课题学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表,隔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教材、有教案。很多实验校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课题研究的专业化程度。如:87中4人;11高中3人;68中2人;净月潭实验小学2人;第二实验小学净月分校2人;爱国小学2人;东光学校2人等。
教师能从积极心理品质入手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以点带面,深入积极心理学课题研究,促进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专业地开展。
一些子课题学校开发了校本心理课程,针对各校学生年龄、家庭环境等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如:长春市5中《心海导航》、87中《心理健康》、东光学校《少年体验营》、11高中《心灵有约》、西五小学《生命教育》、汽车区实验学校《青少年潜能开发训练营》、一○三中学《男孩女孩》、净月潭实验小学《好习惯伴我成长》。
开展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书信咨询和网上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烦恼,培育健康心灵。
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开展了以学生积极体验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系列活动,注重主题积极、氛围积极、体验积极、感悟提升,有位同学表达:“这个活动我超级喜欢。”
3.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健康品质
各子课题学校关注并强化积极心理学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采取专题课和学科课堂渗透等多种形式挖掘主题、设计情景、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品质。比如,长春市第五中学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关注了积极心理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形成学生主动学习态度,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督导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春市第八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就在教学中借助语文学科优势,渗透阳光人生观:“几乎每一堂课,我都积极地寻找和挖掘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素材,让学生的心灵和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碰撞、交流和融合,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感恩情怀;《荆轲刺秦王》中的道义与勇气,《我有一个梦想》中的自由与信仰;《老人与海》中的硬汉精神等等,我都从正面表达我的态度和观点,我也会尊重学生的真实表达与交流”。
4.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向纵深发展
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是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各子课题学校在班(团队)会、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中,通过心理主题班会、校园心理剧大赛、学生社团活动、绿色教育、生命教育、自主管理教育、体验教育等形式,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强化积极心理取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抗挫折能力、交往策略等良好心理品质。比如,长春市一○三中学“走进北京、上海、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体验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生们在游览中、探究中、思考中学会了合作、沟通、自理、勇气、智慧、仁爱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是课堂上、书本上无法教会的。同时,一○三中学的班级文化档案,走廊文化建设、学生自主管理,都使我感受到学校育人点滴之中,放逐长远眼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于学业的发展。
5.家校合作,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指导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各子课题学校的常规工作
各子课题学校已经能够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有效途径,开展各种讲座,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为家庭教育找到切入口,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育人的良性循环。
比如,长春市五中、仙台小学在召开心理主题班会的时候,将家长请进来,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与理解。朝阳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的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卓有成效。宽城区强化“三牵”,多维联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立足区域良好育人大环境的营造,多维联动,逐步形成了学校牵手家庭、牵动社区、牵连社会的“三牵”育人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整体覆盖。
二、课题研究成果与成效
本课题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一)构建了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该课题为载体,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构建了我市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下图)。
在此模式中,共有四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课题载体。“十五”以来,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科研引领,行政推动,不断推进。
第二个层面是宗旨,即研究过程强化积极心理取向。坚持积极心理学理念引领,注重学生的发展性;站在积极的角度,即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学生的发展;以积极的方式,就是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有方式都坚持积极正向的体验和引导。
第三个层面是途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通过“5+1”六种主要途径。一是教师系列,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列,即在心理健康课上强化积极心理取向,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是辅导系列,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训练等恰当的活动方式,让被辅导者通过体验和感悟实现心灵的成长;四是渗透系列,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体验性活动;五是活动系列,这个活动不同于积极体验性活动的范围,它是指具体的、开放性的、随机性较强、学生自主性强的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和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均属于这类活动;六是家长系列,即如何增强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体验性,促进家长的领悟。
五个途径的图示
第四个层面,就是积极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打造阳光幸福生活。由此明确所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我们开展了系列的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了系列的家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促进教师的心理更阳光,提高家长的教育心态更阳光,但最终这些目的都是直接指向为培养所有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服务的。
(二)形成了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经过课题研究,形成了具有积极体验性特征的系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从几个角度在心理健康课研究中有所突破:
一是主题方向的正向性
我们将所有的题目进行了完善,小学的心理课题目有:初中的心理课题目有:心中有你、怀抱初中、健康我心、认识自己、把心留住、最佳人缘、学会倾听、多彩情绪、发现快乐、细心观察、轻松记忆等三十六课;高中的心理课题目有:难忘初中、直面高一、学会适应、学习有法、管理时间、独特的我、理想的我、挑战自我、心情曲线、拥抱挫折、笑对生活、体验幸福、欣赏自我、畅想未来等三十六课。这些题目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吸引,也是一种积极理念的体现。对于引领每节课的方向十分重要,它更体现了对学生正面特质的关注,侧重学生的心理发展性。
二是课堂活动的充分体验性
每节课两个大的环节是最吸引学生的,一个是热身环节,一个是主体活动体验环节。因为这两个环节体现了心理课的充分体验性,学生有一定的情感参与,有一定的触动产生。学生对这样的形式给予了积极的反馈,他们普遍反映心理课给他们的感觉是:生动活泼、打动人心、轻松愉快、激动放松、快乐难忘、新颖独特,心理课让他们充实受益,觉得心理课对他们而言是“心灵加油站”,给了他们以“心灵的洗涤”,渴望心理课能时间再长点,课时安排再多点。这给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更大的动力。
三是教师引导的积极性
教师引导在两个部分有所体现:一是活动过程中,即在活动的每个环节,在学生言行表现过程里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引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表达均不予对错的评判,而是注重学生行为的积极动机,活动过程中的积极表现,用肯定性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参与,开放表达。二是在活动结束后的学生分享环节,在分享内容基础上给予积极引导并使主题得到升华。
(三)探索了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研究中,探索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比如:一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间操。我市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都开展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间操活动。汽车区实验学校的手语操《我真的很不错》、六中的身心律动操、爱国小学的手语操《阳光总在风雨后》、六十八中的《心静如水》心理减压健康操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背景音乐或歌声或指导语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肢体动作的调整变化带动内心状态的一种转化,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是非常有特点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是人生课堂。“人生课堂”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形式的变革,把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课形式,变成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大课堂。采用名人面对面、播放名人访谈录和播放励志电影等三种形式,每月举行一次。针对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成长、挫折与成功的经历,借助偶像的力量传递正能量,给学生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的“正能量加油站”。比如,我市的汽车区实验学校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
三是绘本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绘本,英文称“PictureBook”,日文称“绘本”,指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而全是图画的书籍。一般每个故事30页左右,每一页都以图画为主,文字大,形式有趣,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深受儿童喜爱。比较适合小学生使用。比如,关于死亡的问题,很多成人都是知之甚少,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对死亡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失去亲人后的思念和不适应、无法应对,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根据绘本的特质和功能,心理健康课上利用绘本故事来引导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加积极;在情感方面能够更加丰富和具有想象力;绘本中鲜明活泼的角色,更是儿童重要的模仿资源,透过书中的角色与情境,有助于儿童构思,并教导儿童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做相应的、适切的反应,同时学习与他人分享及促进社会化发展。如南关区东岭小学就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利用绘本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促进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影响
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方法决定了学生成长在什么样的环境氛围中,因此,通过与学校整体工作进行融合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及家长心理学校工作。从教师层面,考虑到了不同的群体,全员的心理辅导,部分的心理工作坊,个体的心理辅导。并将其与教师业务学习、班主任例会、综合实践课相融合,将家长心理学校活动与学校家长会相融合。在不干扰学校整体工作的情况下,开展好相关工作。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教师心理工作坊受到教师极大欢迎,很多教师把每周的这一天当成是最期盼的一天。比如,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有一位教师这样写道:“参加了我校的心理工作坊,让我感到轻松了许多,通过各种游戏、发泄、憧憬等方式,使我自然而然地变得心情愉悦,感到少了许多压力多了一些快乐,上课的时候面对学生也更加有激情,像休息了很长时间刚刚回到学校一样精力充沛,真的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个参与活动的机会。”当然,教师心理工作坊的目的是让每位教师都能期盼每一天,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将阳光和美好永远扎根于教师心灵深处,让点燃心灵阳光的火种不断滋长于每位教师的内心。
(五)促进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学校开展积极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是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着自我的变化,有的同学在谈到心理课的感受时说:“心理课的积极氛围让我们一改以往的自卑与封闭,能够敞开心扉,放开表达,这个变化真的让自己很吃惊,感谢心理课!”二是活动的结果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变化。比如当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有的同学表达:“这个活动我超级喜欢,喜欢在这里不被指责,尤其喜欢在各种活动中带给自己力量的感觉。下次有这样的活动我还要参加,希望老师不要拒绝我哦!”心理社团的同学说:“我们在参加社团活动过程中,感受着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喜悦,在团队的合作中慢慢生成的那种信任,使我们原来对别人的那种防备心理淡化了很多,回到班级和同学交往都开朗了很多。”三是学生的整体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上学生变得更加积极自信,课下更加活跃乐观。我校学生在不断地实践着自主管理自己,自主管理班级,参与学校管理的路上挺起了胸,抬起了头,满面阳光,自信地前进着。
(六)研究成效显著
本课题的研究在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的专业引领下,各实验区和实验校全体教师深入研究、积极实践,成效显著,2012年我市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对于长春地区、全省,乃至全国许多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执笔人:宋剑锋)
课题组负责人:周国韬
课题组成员:宋剑锋 李国荣 康 成 李 梅
汪 巍 王微微 肖 敏 丛 枫
苏金霞 陈晓娟 宋 洋 李文茸
陈寿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