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

时间:2024-1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如沼螺、豆螺、涵螺等吞食,毛蚴在螺内孵出后经胞蚴、雷蚴等无性生殖阶段,产生大量尾蚴。尾蚴在水中游动,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体内发育成囊蚴。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为童虫,童虫从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华支睾吸虫还可诱发肝癌或胆管上皮癌。其流行主要与中间宿主、终宿主的存在,粪便管理不当及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等有关。

华支睾吸虫简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肝吸虫病。

1.形态

(1)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似葵花子,虫体长10~25mm,宽3~5mm,活时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后者位于虫体的前1/5处。雌雄同体,一对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1/3处,呈分支状;卵巢呈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

(2)虫卵:形似芝麻,黄褐色,大小为(27~35)μm×(12~20)μm,是人体寄生虫虫卵中最小者。一端较窄有明显的卵盖,另一端有一小疣状。虫卵随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含有毛蚴。

2.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成虫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如沼螺、豆螺、涵螺等吞食,毛蚴在螺内孵出后经胞蚴、雷蚴等无性生殖阶段,产生大量尾蚴。尾蚴在水中游动,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体内发育成囊蚴。人因食了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为童虫,童虫从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可长达20~30年(图6-2)。

图6-2 肝吸虫生活史

3.致病性 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可引起胆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而出现阻塞性黄疸;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脱落的胆管上皮可构成结石的核心,形成胆结石。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等。临床表现可有上腹部不适、腹痛、消化不良、黄疸,甚至肝硬化、腹腔积液等。华支睾吸虫还可诱发肝癌或胆管上皮癌。

4.流行与防治 肝吸虫主要分布于亚洲,在我国广东、广西、安徽、海南等省区的感染率较高。其流行主要与中间宿主、终宿主的存在,粪便管理不当及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等有关。

预防应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改进烹调方法,生、熟食刀具要分开;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积极查治病人与带虫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